《西方通史 第四卷》是一本由[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著作,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2018-1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通史 第四卷》读后感(一):一些小错误
第28页,“spendid isolation”—“splendid isolation”,而且译者不知道为什么,将这个词组翻译成了“特立独行”,它的通行翻译不应该是“光荣孤立”吗?
第78页,意大利的边陲小镇的里雅斯特,括号里用的是德语的称呼(Triest),而非英语和意大利语的“Trieste”,诚然这本书是用德语写的,但本章所有的人名、政党名包括81页出现的地名布雷西亚,用的都是意大利语,此处怀疑是校对的时候出了问题,脱落了一个“e”
《西方通史 第四卷》读后感(二):似勘误
3.6吧. 西德这一脉的知识分子和政客总是有一种自己是共同体中“优等生”“自己人”的蜜汁自信(但盎萨拿不拿你当回事另说),所以很好奇如果续写到2020年该怎么往下编… 1. P94 Para2 Line9 “1993年2月23日”有误; 2. P173 Para3 Line8 “特哈契”与前文“塔奇”的译法不一致; 3. P183 Para3 Line8 “在”后的逗号应置于其之前; 4. P218 Para2 Line7 “consequence”拼错了; 5. P234 Para2 Line10 通译为“叶礼庭”,后同(P605); 6. P286 Para2 Line7 “基马尔”通译为“凯末尔”; 7. P336 Para2 Line5 通译为“安哥拉”; 8. P453 Para4 Line5 “卡扎法”应为“卡扎菲”,以保持前后一致; 9. P528 Para4 Line3 最后多了个点; 10. P607 Para1 Line5 前面是“组织”、后面是“《》”.
《西方通史 第四卷》读后感(三):我的疑问
-
我没看过多少历史书,所以我下面说的全是错的。
—————
于图书馆。我个人本来是对1990前后到当下的这段历史相当感兴趣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看这本书。毕竟是国内少有的专门把全球化的世界单独成书的历史著作。
但可能是因为冷/龘战结束后全世界都变得相对安全和平板化了的缘故,整本书(上下)几乎所有关于欧洲的和第一章(1991-2001)里的绝大部分美国相关内容实在是无聊透顶。就只是一个个国家然后各种政策经济人名跳跃数据事件的无脑堆砌,你但凡从小有每天看报纸的习惯你也知道书里绝大部分事情了。同时血腥暴力战争屠杀都发生在那些欧洲边缘第三世界国家。也就关于俄罗斯、一些时间的个别东欧国家、一些土耳其、针对美国和欧洲的恐袭和美国后来的反恐战争,以及阿拉/龘伯之春之后的中东非洲世界的论述部分加上最后那篇全系列的总结还算有点儿意思。这也是我没给两星甚至一星的原因。 -
//得以保留(所剩无几)的中国相关内容要么都是老掉牙的夸赞要么就是不痛不痒的陈述。
//而且这书又是从头到尾一张地图都没有。
//以后应该是不会再专门看21世纪历史了,就目前而言相当浪费时间。 -
关于有些人可能会关心的删/龘减问题,以下是我个人能确定的:
普丁vs车/龘臣的部分没了两页。
布什和中国的部分没了一页,奥/龘巴马和中国的部分可能也没了一些。
“势头减退中的新兴国家”那一章没了至少六页(也可能有一部分是上一章讲俄罗斯的),中国相关内容直接没了。不过参照这一章节针对印度和巴西的论述以及引用数据的来源,我寻思作者应该是不会讲任何好话。 -
哦关于堆砌材料的问题。事实上那个谁,伊恩克肖,写《企鹅欧洲史第八卷》的时候,对于那些英法德之外的欧洲小国基本也是这样一个大章节里单开个几段,每段一个国家概述一下。所以可能欧洲在冷战结束后就是完全不行了,于是体现在叙述上也是如此无聊。本书作者写俄罗斯那几章的时候我就看得非常爽。 -
算了本来我想说说我的疑问,但我发觉打很多字出来压根没法表达我想说的意思,所以算了。反正归根结底就是我觉得:
1.用一种地理和政治认同来判断是否属于“西方”的概念范畴,然后再加以论述,这样的写法在全球化时代是不是可能稍微有点儿跟不上节奏?而且我觉得这有点偷懒。不是说这不对,是说我个人认为这个概念——或者说框架吧,在越变越僵化。
2.出版即过时?原书出于2015,中文版出于快2019。但问题是作者在书里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全球恐/龘怖主义、俄罗斯对乌/龘克兰的扩张侵/龘略行为、奥巴马非常软弱和美国欧洲互不信任、难民问题。于是接下来就有了第三点
3.作者的写作(对于历史素材的取舍选择)逻辑到底是什么?在一个信息爆炸井喷绝非个人能够读完,人与人事件与事件也越来越胶着粘连的时代里,他按照什么思路来决定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不需要在书里写出来的?站在2021的视角回望,我个人能真正想到2015年后的大节点是“2016金毛老头上台”和“2020全球/龘大流行”。我不是在说书里对金毛老头上台的原因或者病毒为什么会爆/龘发不关心,事实上他还确实写了——西方国家对埃博拉的忽视和右翼一直对奥/龘巴马的攻击。我也不是要他当预言家什么的,我只是觉得他写得不太够。
我们先说回书本身,作者把1991-2014以“911”和“08金融危机”为两个节点分成三部分,这很好。围绕这两个节点的承上启下论述很多而且也不差。但我真正的意思是作者事实上可能是先知道这两个节点(指911和金融危机)很重要,然后再去找各种材料去论述为什么这两个事情会发生,它们对未来世界什么影响啊,余波什么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他在2021重写这书,只怕他会找更多材料去分析为什么病毒会爆/龘发还收不住,为什么金毛老头最终能上台,以及金毛老头治下的美国和瘟疫对欧洲的影响。这书还能再多出来个至少三百页。
4.德国视角的巨大影响。我唯一能想到作者花大力气在书里搞欧洲国家新闻大汇编流水帐,以及对俄罗斯如此关注(因为能源输送),以及对难民问题和恐怖主义的关注,只因为它是德国人。纯纯的地缘政治。对埃博拉和美国右翼关心不够估计也是因为在他(一个德国人)当时看来这并不会多影响今后的德国。
这种务实的视角是没啥问题,只是对我一个中国人没啥帮助。更别说作者对中国的关注程度跟印度巴西放在同一水平。不,我没觉得这有任何问题。我只是在说,这对我,一个中国人,没啥帮助。因为我本来想看的是一种更加平视的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但很明显这本书不是我要找的那本。
事实上说了这么多我可能只是对我自己有疑问:人对于自己的局限和视野盲区的不了解。这种盲区往往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主动放弃的,而是因为长久以来都毫不关心不在乎而逐渐被动忽视的。我只希望自己能避免这一点。
—————
《西方通史 第四卷》读后感(四):西方的历史
历史一直就是属于强者的,无论后来的人们保有怎样的态度,最起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人们重视的一直就是历史上的强者。历史就像是一个小姑娘,人们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可以随意的打扮。现在的世界观以及世界格局的创建者就是欧美国家,在大航海时代之后,欧洲国家凭借着工业革命的红利和大航海的贸易顺差,迅速完成自己的资源整合工作,在之后的殖民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势力成为世界话语权的拥有者。
西方世界在现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地方,无论欧美国家是否走到下坡路上,这些国家的底子一直都是西方世界最强势的时候积攒下来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西方的历史,现在的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新一代的人们更应该对西方世界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科勒的《西方通史》是一本非常全面的西方世界的通史类作品,在2016年的时候,获得莱比锡欧洲图书奖,这个奖项在欧洲大陆上是很有含金量的,也反映出这本书在欧美世界的受欢迎程度。
西方,在古典时代指代的就是欧洲。在古典时代行将就木之际,欧洲国家把自己的势力范围传播到了美洲,北美洲的原住民基本上被彻底换血。北美洲也成为欧洲世界的延伸,这里被称之为新大陆,也就是就欧洲大陆而言的新的地盘。南美洲被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控制,现在的南美洲是最大的西班牙语世界范围,当然这也包括很大数量的葡萄牙语。而南美洲的发展相对而言不怎么好,这里一直属于美国的后花园,在一定程度上,整个美洲大陆都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延伸。其中北美洲的美国甚至远远的超过了欧洲本土,成为现在整个西方世界的代言人。
温科勒教授在《西方通史》一书中,对西方世界的范围也做了显得解释,西方世界还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拜盎格鲁撒克逊人所赐,澳洲的原住民就像美国和加拿大一样,基本上被彻底的屠戮殆尽,仅剩下的一部分也成为当地弱势的一方,其存在并不能成为本地的主体,在西方世界的强势渗透之下,这些地方的人们仍然在不断地缩小自己的势力范围。其语言和文化习俗组建的成为活化石,或者西方世界眼中的玩物。
看待中国历史我们总在感叹老祖宗没有和世界接轨,没有和世界其他的文明区域有了联系,事实上,古典中央之国的祖先已经把他们能够了解的“世界”全部走完了,无论是东南西北那个方向上的区域,都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限之地。
而这个“世界”在古典时期已经是以自己中心的人们心中全部的世界了。中央之国的局限性让古典时期的中国都在独立自主的发展自己的文明,并没有和其他地缘板块的文明发生硬性的冲突,只是通经济上的贸易往来完成文化的互通。
其实这也是一件好事,最起码古典中央之国并没有遭受其他民族的硬性打击,在民族成分上虽然有56个之多,实际上除了身份证上的那个民族选择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名族差异性。这也是中央之国经历了数百年近代磨难依然顽强重生的内在因素。
我们作为后辈人应该为祖先的努力而骄傲,因为我们现在继承得来的绝大多数地缘优势都是数千年来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就像青藏高原这个地缘板块,作为世界的第三极,他是亚洲最重要的黄河长江的水源。主动权在我们手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就是天然的西南边陲。你可以想象一下印度阿三每天抬头看着海拔5000米上的中国人的感觉,那种居高临下的俯冲优势是印度自卫反击战的天然地缘优势。而横断山脉的存在更是成为了最后的兜底任务!
古典时期欧罗巴洲的北部,法德乌俄这一系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需要经过百年的选育才能获得高产。因此在古典时期的欧洲的农业和人口重心是在更加温暖的环地中海地区。这也可以反过来倒推历史,就是欧洲最开始的文明曙光并不在那些适合农耕的大平原地带,而是在那些三面临海的半年国家或者联邦之上。
而古希腊,古罗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最先迈进了文明国家的行列,因为环绕地中海,可以更快更早的接受文明的辐射。围绕在亚平宁半岛,希腊半岛,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地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驱散了炎炎的热气;冬季雨和雪覆盖了希腊半岛,并不寒冷,雨热不同期的作用,欧罗巴洲的农业发展很困难,无法像东亚核心区一样,通过农耕作业来带动整个欧洲的文明进步,这也是欧洲选择商业文化的内在因素。
环绕地中海进行的航海行动刺激着商业文化和契约精神的产生,而商业文化同时让那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在进行军事行动时必须得以控制航海交通要道为首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航海商业的正常运营,保障国家的经济局面。
欧罗巴洲山川水文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在大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不同区域的生活就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直到现在欧洲的主要民族有日耳曼人(德国 法国 英国)、斯拉夫人(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拉丁人(意大利 希腊)三大民族。
缺乏主体民族,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民族可以绝对的占据主导力量,水平差不多的精英们一般都会互相看不对眼,体现在古典欧洲就是各民族谁也不服谁,各自为政的态度。同时这种力量差异不大也让平等思想更加渗透进每一个国家,只要互相承认对方平等地位,就犯不着大动干戈非要来个大一统。
在大航海时代的红利之前,整个古典世界也都是在默默地发展,只不过帕米尔山结 ,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横断山脉,大海在四面八方成为了中央之国的屏障,这种鬼斧神工的自然力量在古典时期之于中央之国是得天独厚的。
这也是西方世界眼中的“世界”,就是除了中国之外的世界,这也排除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和独立发展的澳大利亚和南北拉丁美洲。也就是说现在的欧洲和北非,西亚,中亚才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也应该为这个世界寻找一个“中原”了。在四大文明中第一个完成华丽蜕变的就是以空中花园著称的古巴比伦,盘踞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这个文明老大哥成为了文明的先行者。
找到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来,以两河流域为核心的新月沃地(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就是一个世界的(中原),在两河流域北方是以小亚细亚半岛,亚美尼亚平原为核心的北方力量(现在的土耳其,高加索国家),南方是以阿拉伯半岛西奈半岛为核心的沙漠游牧力量(现在的沙特阿拉伯,海湾国家),西方就是以尼罗河平原(现在埃及)和欧洲势力为代表的力量,东方是以波斯高原为核心的力量(现在伊朗)。通过古典中央之国中原的分析,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这个世界中原的地缘位置,这个地方是沟通欧亚非的中心枢纽所在,也是地中海,黑海,阿拉伯海,红海,里海的中心区域,更是大西洋,印度洋的分界线所在地。无论是来自那一股的力量完成了内部自我整合,都会选择占据世界中原(新月沃地)来完成定鼎天下的任务。
最终从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国家——波斯第一帝国完成了这个任务。从欧洲—亚洲地缘利益分布来看,伊朗高原的波斯第一帝国是毫无疑问的中心,他能够从西方接受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尼罗河文明也可以从东方接受古印度文明和古典中央之国文明。处在四大文明中心的波斯是幸运的,在战胜了米底,帕提亚之后,波斯第一帝国率先完成了内部势力的整合工作,在居鲁士,大流士的巩固之下,波斯帝国的雏形也有了模样。
耶路撒冷是一个暴风雨的中心,时至今日也依然是世界新闻的焦点。迦南之地是一个宗教感浓郁的地区,最开始诞生的就是犹太教。在摩西十戒之后终于和亚伯拉罕实现了心灵相通,犹太教应用而生,只不过犹太人并不希望这个美好的宗教教义包容其他民族的人,犹太教只是专门为犹太人而存在的宗教,这也是犹太人漂泊世界2000年之后依然重生建国以色列的原因。
大卫王是犹太人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所罗门建造了一个圣殿,这也是犹太人心心念念的民族象征。(哭墙就是所罗门圣殿的遗址)最终迦南之地的犹太人被更加强大的巴比伦人击败,大部分犹太人成了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而后顽强的犹太人又一次回到了迦南之地,迦南之地在【旧约】中是流着奶和密的土地。
直到罗马帝国时代,耶稣也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只不过耶稣认为这么完美的宗教不能只是犹太人的专属,应该把这个宗教传播给每一个人。(这也是美国普世价值的历史根源)就这样继承了犹太教教义的耶稣成为了犹太人的叛徒,之后她被钉死在十字架之上。当然了基督徒想要耶稣在这个地方重生并且成为了耶稣基督教的创始人,罗马帝国不得不选择了这个宗教作为国教。
随着罗马帝国的一步步扩张,虔诚的基督徒不断的传播自己的宗教含义,最终在今天形成了三大宗教之一。我并不能说那些古罗马的征服者都是为了拯救野蛮人而发动战争,最起码,那些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的本义都是为了把基督教的含义传播的更远。因为在欧洲西亚,地缘板块复杂,水资源严重缺乏,种族成分复杂的他们为了完成大一统只能选择宗教作为标准。乃至于现代欧洲国家历史的开端换句话说是文明的开端就是在信仰基督教之后,在成为基督徒之前都是野蛮蒙昧的。
这种宗教决定论成为了欧洲国家的普遍共识,乃至于他们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因为异教徒的原因会齐心协力的并肩作战。宗教的狂热性不用我说,大家回忆一下那几次十字军东征吧。在七百年之后得知圣城耶路撒冷被异教徒夺取之后,教皇直接就气死了。因为欧洲没有信史的原因,我只能说教皇实在是太悲愤了,急火攻心之下一命呜呼了。
作为犹太教继承和发扬的基督教来说,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之间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徒并不能脱离犹太教而存在,他们选择了把犹太教的【旧约】也作为基督徒的一部分,而记录耶稣言行的就成为了【新约】。
新旧之间取舍的不仅仅是基督徒的独立性也是对犹太教的承认和认可,而漂泊千年的犹太人能够穿越两千名时空原地复国的原因也是因为基督徒无法接受犹太教别的灭亡,而犹太人在数千年来漂泊各地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经济力量更是重要原因!(犹太人和其他民族之间排斥心极强,离开了迦南之地之后,犹太人被迫在各个国家讨生活,而他们另类民族和另类宗教的身份,更是让犹太人无法成为当地的军事政治力量,而孤独的犹太人在逆境中一次又一次的繁衍生息最终成为了经商强人,因为只有从事经济活动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犹太人的力量在美国更是如此,这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犹太人行省以色列”的历史渊源。多说一句,马克思,爱因斯坦,罗斯柴尔德,都是犹太人!)基督徒在理清了和犹太教之后的关系后,开始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借助世俗政治力量的加持,基督教开始了大传播。而任何事物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因素而分裂。
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古罗马帝国因为宗教分裂而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之后,基督徒也彻底分裂成天主教(西罗马 今天意大利梵蒂冈)和东正教(东罗马 曾经的君士坦丁堡后来的伊斯坦布尔,现在扛起东正教大旗的是斯拉夫人俄罗斯)。
应该说分裂是必然的,在东西罗马之后,北方的蛮族(最开始是凯尔特人,后来是日耳曼人)开始了他们的时代,西罗马在分裂以后就被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灭亡了,从此亚平宁半岛以北欧洲成为了日耳曼人的天下,最终法兰西帝国(查理曼大帝),神圣罗马帝国(腓利大帝)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这些日耳曼人的分支依据各自的地缘板块成为了法兰西 德意志 英格兰。
民族的分裂和宗教一样,因为欧洲天然的分裂性质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而远离欧洲大陆的安格鲁撒克逊人(英格兰人,也是日耳曼人的分支)最终选择了基督教新教也是因为地缘位置决定的。最终这些日耳曼人成为了欧洲平原的一个大势力,与东欧的斯拉夫人和罗马帝国后裔拉丁人成为了欧洲的三个主要民族。
事实上斯拉夫人是最晚接受基督教的,因为处在东欧远离大西洋和地中海,所以他们依然保持着原始宗教信仰和原始生活方式,这在拉丁人和日耳曼人眼中简直就是落后的代名词,曾经的蛮族称号,也从日耳曼人转移到了斯拉夫人身上。
这也是二战德国儒教必有一战的民族渊源,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三千年的争斗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最终在进入了中欧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整个欧洲死气沉沉成为了宗教的天堂,文明的地狱!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天主教,东正教,也完成了基督教的分化工作! 欧罗巴洲的主要民族最终都不可逆的成为了基督教的一部分,他们整体民族的选择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
直到现在基督教也依然是最具有攻击力或许说吸引力的,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之后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划分者和强者富者。人性本来就是崇拜富贵和强大,所以以欧美为核心的基督教世界成为了普世价值核心区。世界绝大多数的外人都会对这个富庶强盛的世界有一点儿向往和憧憬,这也是人之常情。
现在的基督教世界是强大的,而数千年之前的基督教世界在黑暗的中世纪中是一盘散沙,日耳曼人对拉丁人的冲击是恐怖的。各自为政的基督徒面对横空出世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是弱势的一方,所以以宗教为名义的十字军东征也是他们最先发动的。 而那个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最终在进入七世纪的时候,遇到了最大的麻烦。因为新月沃地以南数千年来一盘散沙的沙漠游牧民族突然横空出世,不仅仅是宗教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有结构性矛盾的宗教居然是有同一个宗教圣地!
温科勒教授对于欧洲的历史没有忌讳,很大程度上,欧洲的历史一直就有中心主义观念,对于世界而言,欧洲就是主题,其他的地方仅仅是陪衬。只有和欧洲世界的文明互动的时候,才属于世界历史的范围。温科勒对此说的很明白,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历史放在世界的重要地位的做法,并非是欧洲专属。任何一个文明都有这样的做法。欧洲相较于世界其他的文明而言,相对的微观一点,其地缘格局相对的比较独立。
《西方通史》一书本来就是欧洲历史观继承的产物,温科勒教授的观点也有很鲜明的欧洲主义者的味道,所不同的是,少了很多以往欧洲历史书籍的骄狂自大,多了几分德意志民族的严格客观,这种来源于民族的严肃客观的行文著书的风格,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这本书的过人之处,在书中,外行人可以获取很多的知识,历史内行人也可以查缺补漏。
欧洲主要山脉
欧洲主要水系
欧洲主要平原盆地
欧洲地形图
欧洲种族分布
世界文明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