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真实的自己和解》是一本由[美]蒂姆·德斯蒙德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精选点评:
●非常实用啊,只要去练习,就会有改观
●不是鸡汤,而是方法论,是积极心理学
●自我同情就是描述自己的感受,体会自己的感受,重构自己的经历,而这些可以通过练习,冥想训练而成,比起自我批判,自我自怜,自我同情更能让人接纳,成长与治愈也就比较容易,
●对我的帮助超级大。每当overwhelm的时候,练习一下很有用。
●内容的个人归纳: 注意体察自身的感受 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无论自己有着正向或反向的情绪都是很正常的 可以通过适当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思维和心理上的自我接纳和鼓励来自愈 案例讲的有点略夸张
●这本书认为,人遇见事儿的情绪包括了:抱怨他人,自我批判,以及自我同情。 书里所提到的自我同情,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接纳。 觉得很容易自责的小伙伴不妨一读,因为只写了这一点,相对用的篇幅多一些。
●不是鸡汤,虽然看着像。还是提出了一个很值得实践,比较挑战平常认知的概念的。自我同情。大部分人一听可能会觉得这是软弱的表现,但作者有自己的道理。
●禅修
●还行。
●有所受益就是好书。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读后感(一):自我接纳,然后走的更远
今天推荐的书叫《与真实的自我和解》。 挺简明的一本小书,花不到两个小时就能读完,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强。 这本小书的核心思想是正念及可以练习。 现在市面上这类的书已经挺多了。我推荐的理由是,这本书提出的自我同情的概念。 什么叫自我同情? 按照我的理解,也是自我接纳的一部分。 能够坦然接纳当下的自己,不自我放纵,不自怨自艾,不自我批判,也不妄自尊大。 为什么要做自我同情(自我接纳),这么做会不会因为满足现状而导致自己的生活停滞不前呢? 书里斩钉截铁的说不会。 为什么? 我们从小到大,身边充斥着各种批判的声音,有些甚至已经内化到我们自身。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经历一次考试的时候,因为那些纷杂的自我批判,我们可能会因无法接受考不好做不好而紧张而充满压力,而发挥失常。发挥失常后,身边那些批评声,异样的眼神(可能只是个人感觉)都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中。 这里就要提到在自我批判里的一些迷思了,“有人不喜欢我,那我就是特别差劲的人”,“这次工作没做好,我就是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这次考试考的不好,我的人生从此全完了”。这些绝对化的,以偏概全的,糟糕至极的自动思维,也许才是我们自我怀疑不能尽力发挥出全部潜力的关键。 那自我同情是什么呢?是要同自己的身体心理感受做连接,要及时发现自己那些批判的声音。 是即使我这次项目失败了,也不代表我整个人能力的失败,更不代表我人生的失败。 是即使我考试没考好,就算我高考中考全砸了,也不代表我的人生全完了,我这个人就一无是处了。 我可能只是不擅长学习,不擅长这个项目,不擅长这份工作而已。 就像树生下来就会长成树应该有的样子;猫咪爱晒太阳,小狗爱追逐飞盘。我们人体内啊,也有着积极向上生发的力量。用心的接纳自己,靠近自己内心的那股力量。 相信自己,我们可以走的更远。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读后感(二):与真实的自我和解
人生就是舞台,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你人生的剧本就以写好,你只需要按照人物设定、旁人对你的期望一路向前即可;
渐渐的,有人走出了不一样的剧情,有人却因为太过于沉溺于剧中人物设定就活成写成的那样;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著作将人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
但,成年人可以选择走出既定剧本,以自己的蓝本为准而生存;
所以,“你”才是最重要的。
出生于何种家庭是无法选择的;
好在,你还有选择以何种方式生活的权力;
你来时,也许支离破碎、也许万念俱灰;
但,还好,你来了,就是胜利的开始。
不要将所有的不幸都归责于自己,你只是无法选择;
不要将所有的过错都手揽于自身,你只是替人受过;
要同情自己,和自己对话;
要鼓励自己,走自己的路。
别,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请,脱下壳,由心而活。
别,总倾听蝼蚁的嘻嗦声;
请,闭上眼,倾听内心。
别,拖上他人的行囊负重前行;
请,缷下它,轻装人生。
别,效仿别人生活的轨迹;
请,挺起胸,另辟蹊径。
人生之难,做自己最难;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却也迷失在自己的位置;
即使现在走在迷途中,如果有心,还是会有力量将你带上你自己的路。
最重要的是:别苛责自己,不要总追求完美。
推荐运用书中的练习,逐渐找到真实的自我。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美】蒂姆·德斯蒙德、陆霓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读后感(三):全然地接纳
文/秀逗茉莉
“为什么所有人都比我好?”
“为什么我又把事情搞砸了?”
“为什么只有我被人甩了?”
……
面对别人的不幸和苦难,我们很容易感同身受并施以同情和关爱。
然而,当我们自己陷入困境时,我们有对自己施以同情和关爱吗?
我看到的大多数人不是对自己一味的谴责就是自怨自艾。
“我为什么又搞砸了?怎么这么蠢,这么不小心!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没用透顶!”——自我批判
“我为什么总是受伤,总是做不好,总是没人爱。我是不是个不详的人,是不是命不好,是不是被诅咒了……”——自艾自怨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应该被同情、被关爱、被接纳呢?而且,是不是最需要被照顾的人恰恰就是自己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那什么是自我同情?怎样做到自我同情?将自我同情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呢?如何让自己内心更平静,生活更健康、平和、幸福?
蒂姆·德斯蒙德的《与真实的自己和解》给出了方法和答案。
这是一本实操手册,给出了自我同情实操练习的地图导航。只需每天30分钟,坚持14天,就可以在大脑、思维和行为方式上产生明显的并可测量的改变。
如字面意思,表示对自己充满同情。不仅会庆贺和享受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当生活陷入困苦挣扎时,也会对自己仁慈和宽容一些。
在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关怀回路。每当感受温暖和爱,这个回路就会被激活。它会释放催产素(又称“爱情荷尔蒙”)和天然的麻醉剂,给人一种温暖而朦胧的感觉。减少情绪困扰(焦虑、抑郁、愤怒)。
自我同情在用于应对过往的创伤中也具有强大的疗愈作用。能够让我们对自身的每一部分都充满同情心,不仅仅指情绪上的,还包括身体的各个部位。
书中详细地列出了练习的图例。
昨晚吃完饭,我照着练习。起初感觉自己的肚子气鼓鼓的,十分撑胀,我静静地感受。然后找了个舒服的姿势(平躺),继续感受,允许撑胀的感觉放大。慢慢地感受,感受,感受……
我睁开眼,习惯地看了看时间,原来,我竟然睡了三个小时。我哑然失笑,喃喃自语道:我接受睡觉的事实,感觉满足而愉悦。
如果对处理情绪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这本书。如果身体某部分总是不舒服又不知道原因的人也可以读读这本书。至于书中的练习,心里有意愿,享受练习,就练。不想练习就别练。
总之,听从自己的心。
让我们同情我们的焦虑,同情我们的孤独,同情我们的自我批评,让我们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感觉,每一种行为都被同情接纳吧。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读后感(四):读书|思考|与真实的自己握手言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首先要学会与自己相处,实现自我的和解。那么,我们到底如何与真实的自己握手言和呢? 这本书--《与真实的自己和解》就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本书的作者是蒂姆·德斯蒙德(Tim Desmond),他是一行禅师的弟子,也是佛教学者、治疗师、作家和正念训练师,他在自我同情和正念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得到了全球媒体的关注。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先实现自我同情,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反思、提升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1. 自我同情 1.1自我同情的含义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含义正如其字面上表达的那样,表示你对自己充满同情。这不仅意味着你会庆贺和享受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也意味着当生活陷入困苦挣扎时,你会对自己仁慈和宽恕一些。 我们都应该学会自我同情。我们需要对自己好一点,别人才能更好对待我们。毕竟,一个人,若是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能希望别人爱你呢?所以,我们要想被这个世界好好对待,我们先要学会自爱。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善良和爱,就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习得一种全新的方式好好呵护自己。所以,我们不要过分苛求自己,我们要好好爱自己。 1.2自我同情的练习 自我同情练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2.1 培养愉悦感和同情感。 首先,自然而然的同情练习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1.给予练习。我们选择一些给予对象——一个人、一只动物或者任何其他什么东西——向他们给予我们的爱与同情。 2.接受练习。我们幻想某个重要他人——一个我们认识的人,一个信仰的形象或者甚至是一个自然的场景——可视化他们爱着并接纳我们的样子。 3.给予和接受练习。我们选择某个重要他人,在我们的呼吸过程中交替地进行给予和接受。当吸入空气时,我接受同情。当呼出空气时,我给予同情。 第二,培养愉悦。 幸福从哪儿来?愉悦是否可以人为地培养?究竟幸福和安乐来源何处?是拥有超越常人的好运气,获得人生中至高无上的成就,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小锦衣玉食,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训练培养出这种令人向往的感觉? 那些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们——比如,积极心理学家——通过海量的数据得出结论,幸福来源于一套定义明确的技能和态度。当我们培养同情、感恩、乐观和正念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快乐在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可以得到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培养自己的愉悦,从而更好享受生活。 1.2.2 拥抱苦难。 第一,自我接纳。 有两种类型的自我接纳: 1.身体正念(Mindfulness of the Body):我们心怀悦纳来关注自己身体的所有感知觉。无论愉悦、不适或是中性,我们允许一切感知觉在它们所属的时间里生成和消亡。 2.思维正念(Mindfulness of Thoughts):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思绪在脑海中来来去去。我们既不会五体投地地膜拜信仰它们,也不会面红耳赤地与其辩驳试图将它们证伪。我们清楚地辨识到,它们只是我们脑海中存在的想法,我们允许一切思绪在它们所属的时间里生成和消亡。 第二,拥抱苦难。 拥抱苦痛(Embracing Suffering)的练习在你进行过数分钟自我接纳练习后开始,效率最高。从练习接纳自己所有身体感觉和思维开始,不去试图以任何形式改变它们,你获得了内心的平和。这种深层次的接纳就是孕育同情的最肥沃的土壤。所以,我们要学着接受自己受到的不公、不幸,毕竟,我们也改变不了。所以,与其担忧,不如享受。 第三,愈疗过往带来的苦痛。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但我们可以改变它对我们的影响。是的,时间能够疗愈过往的一切。所以,对于过去,我们可以怀念,但不需要惋惜。毕竟,不管如果度过这一生,我们都是值得的。 第四,不断深入。 深入了解自我的三个主要方法如下:1.倾听身体中的苦痛。2.倾听过去的自我。3.倾听部分的自我。所以,我们要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更有利于深入了解自我。 第五,当同情有困难时。 在进行同情练习的过程中,我们没有任何敌人。我们自己就是和平使者,我们的使命就是去寻找一切方法,来拥抱、理解我们产生的一切思想、情绪和知觉。因此,我们需要多练习自我同情,实现自我的跨越。 1.3自我同情的维护 第一,每日练习——一步一莲花。 你今天所拥有的品质,是历经许多人生起伏累积下的沉淀,也是你博采众长,用心从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见贤思齐的善果。用一些时间来整理思绪,重新回忆一下你生命之旅中形形色色的经历和人们。你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在的你,离不开这一切出现在你的生命旅途中,为你生命的质量沉淀下厚重的积累。因此,让自己心怀感恩,感谢他们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吧。 我们应该每天固定抽出时间,来全神贯注培养同情和自我同情的时刻。它可以包括静坐冥想,步行冥想,祈祷,吟诵,学习励志或精神文本,练习太极、瑜伽或是倾听悦耳的铃声。方式有很多种,我们都需要学会自我同情,并坚持每日练习。 第二,生理上的自我关怀。 自我同情并不仅仅是关怀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它同样意味着用宽容善待我们自己的身体。科学家日前表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承担着过度的心理压力,那么我们的血压会上升,免疫力会下降,消化系统会出现问题,同时会提高我们面临恶疾的风险。这个道理反之亦然,如果我们的身体长期处于失衡状态(比如饮食和睡眠方面),这同样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生理的关怀,不断提升自我。 第三,人际关系中的同情和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的练习帮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美。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能在别人身上看到同样的美丽,这让我们更容易同情他们。以这种方式,自我同情支持我们对每个人的同情,这有助于加强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帮助我们与他人和解以及解决冲突。因此,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要学会利用同情来解决矛盾,实现自我的成长。 2.反思、提升自我 我们都需要反思自我。只有每日反省,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实现自己的长久发展。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去实现可持续的个人发展,坚持每日实践,让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实现自我的超越。 写在最后: 这本书--《与真实的自己和解》告诉我们要先学着自我悦纳,世界自然会更好地接纳我们。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学着与自己握手言和。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行动,那就来看看这本书吧!书中会给出答案。
《与真实的自己和解》读后感(五):摘记(51条)
gt;> 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能够去爱和接受自己。
gt;> “你觉得孤独是可以理解的。你人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孤单一人,但这并不是你的错。你生于一个糟糕的环境,也没有得到需要的支持。你一直是可爱的,在你成年生活中的人能够看到这一点。”
没必要为了讨别人欢心而佯装自己很完美。
gt;> 没必要为了讨人喜欢而变得完美。
gt;> 没必要为了讨人喜欢而变得完美。
gt;> 自己无须削足适履去做出牺牲式的改变,但破茧成蝶的成长则是令人欢欣的。
gt;> 无须做到滴水不漏以求被爱,爱自己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能看到自己的能力所在。
gt;> 无论发生了什么,你的经历都能让你从中学习并获得成长。
gt;> 批评,作为自我激励的手段,其实是让我们通过恐惧失败而努力争取成功,这可能会导致我们因为恐惧失败而回避许多挑战。因为害怕来自我们自己内心的批评,反而令我们成为面对挫折和挑战缩手缩脚,迟滞不前的懦夫。
gt;> 因为害怕失败,便会躲开一切可能会失败的事情,继而最终躲避一切新鲜事物,陷入机械重复的漩涡中。
gt;> 具有高水平自我同情的人能取得更多成就,因为他们能更好地在困难面前坚持下来,直到克服它。
gt;> 你所做的事皆因你心之所向,而非苦苦自证价值的唯一方法”。
gt;> 在我们生命中最需要同情的时候,就是失去(loss)、被拒绝(rejection)、失败(failure)和其他不幸(misfortune)的时刻。问题是,我们并不总是有一个善良和关心他人的人在那些时候提供支持。然而,当我们自我同情的时候,这种关心和支持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内心。
gt;> 我的期待落空时,让自己感到悲伤是可以被允许的。我不需要刻意去消灭这种感觉。
gt;> “和她的关系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但这不能说明和她的约会是糟糕的。这个经历也许为我的未来提供了更好的可能性。我当然希望与她约会,但是生活也许为我们在前头作了更好的安排。”
gt;> 我知道你现在强烈地感觉不被爱着,但是我爱你,而且我能看到你是如此特别和可爱。”
◆ 练习4 愈疗过往带来的苦痛
gt;> 只唤起痛苦却不带着同情心,那就像不断地拷问自己,只会使痛苦变得更糟。
◆ 练习5 不断深入
gt;> 你感觉如何?
· 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觉?
· 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吗?
· 你要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呢?
· 有什么事是你希望通过告诉我,来确保自己的安全的?
gt;> 她的成人自我有足够的能力保护那个小女孩不再受到任何人的伤害。
◆ 练习6 当同情有困难时
gt;> 越是在意自己的阴暗面,越会让它像疯长的藤蔓一样渐渐爬满我们的心灵。如此这般,我们最终将会看到自己那些阴暗的部分变成了一个号啕的幼童,脆弱而又永远索求不止。它们毫无理智,也不会对任何事情负责。
gt;> 它们全部的需求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爱、理解和愿意修复一切破损的情感纽带的意愿。
gt;> 竞争承诺,意指那些我们表现出的不理智和自我毁灭的方式。我们可能会批判自己、责怪自己,或者拒绝接受那些真正对我们有所帮助的苦口良药。
gt;>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多重自我。比如,我们很有可能在感到某些事物充满诱惑的同时,又对它充满恐惧,或者在渴望某些事物的时候,又希望自己能遏制这种渴望。这些矛盾心理并不意味着你的脑部出现了机能失常,或是你出现了什么心理问题。与之相反,这就是健康的脑正常工作的一个方面。
gt;> 我们的大脑会同时多条任务线并行。
gt;> 哈佛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创造了竞争承诺这个术语,用来描述同一时间里,一个人的不同部分是如何拥有不同需要的。
gt;> 是否有一部分的他其实在潜意识中相信,抑郁是获得爱的一个好方法。
gt;> 不再生活于那样的家庭环境中了。
gt;> 许多其他人事实上更愿意去爱不抑郁的你。”
gt;> 当你不抑郁时,许多人依然会对你充满关爱。
◆ 练习8 培养愉悦
gt;> 我们相信,只有自己在解决了某些问题,或是实现了某些目标后,才有可能触摸到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我们认为自己未来一定会取得人生的胜利,但是现在时机仍未成熟,所以仍需长久的劳心费力。就是这些观点使得我们无法获得快乐,这也是引起世界上许多不必要痛苦的原因。
gt;> 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生命中发生的某件事对自己来说究竟最终是好是坏,我们才有机会切实可行地把这件事变成好事一桩。
gt;> 另一方面,用悲观的视角来预测出一个消极的结果不仅是非理性的——因为你无从得知事情会朝哪一个方向发展——也通常是无益于现实的,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会损害你的行动能力。
gt;> 在当下,你没有任何要去做的事,也没有任何要去的地方。怀着对自己充分的慷慨和包容,享受当下自在的呼吸吧。
gt;> 人生的每个时刻,我们都可能会有难以估量的难题需要面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同样可能会拥有难以估量的可能去获得幸福和快乐。
gt;> 现在,我就在这里。我什么都不用做,也哪里都不要去。我在这里。此时此刻,我什么都没做。我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在我休息并放空自己的时候等上几分钟。现在,我无处要去,无事烦心。”
gt;> 将你一天的日程做出清晰的计划安排,做一些包括但不限于冥想、阅读、写日记、祈祷、瑜伽等修炼心灵的活动,除此之外什么事情都不要安排进这一天里。静修的每一天都会给你其他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能量。有些人甚至会每周安排一整天来进行调整和静修。
◆ 7 生理上的自我关怀
gt;> 当你的日子过得艰难不易时,对自己温柔一些当然没有什么错。但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被温柔而甜美的声音呼唤去锻炼或吃蔬菜,这就会导致麻烦的产生。相反,提倡健康选择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冷酷无情的要求:“我才不在乎你是否累得要死,总之你得赶紧爬起来给我锻炼去。否则,你就会变成一个……”(在这里可以插入一个居高临下的侮辱)
gt;> 我不希望你是因为害怕被人瞧不起才去进行锻炼。我希望,你之所以会去进行锻炼,是因为锻炼令你感觉良好,让你能成为自己所期待的理想自我的模样。”
gt;> “我不希望你会认为,锻炼是因为你自己害怕被别人抛弃才不得已而为之的负担。你想要去锻炼,是因为你知道这是对你非常有益的,它能提升你的能量,也能帮助你成为更理想的自己。”
gt;>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独立的个体,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大相径庭。比如,有很大一部分人看起来在避免摄入谷蛋白(来自小麦、黑麦、大麦等谷物)的情况下会具有更加健康的生活状态,而有些人在睡眠不足9小时的时候就会痛苦万分。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同的,对你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则可能恰恰相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来看看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发生哪些改变可能是有益的。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对营养科学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它们的主要目的是试图寻找对普罗大众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标准化方案,然而,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普遍性可能恰恰正是问题所在。如果所有人都使用相似的标准,那么我们——尤其是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小众群体——可能就会错过一些对我们最有效的生活方式。
gt;> 运动已经被证明和药物一样能有效治疗抑郁症9。
gt;> 志愿服务可以像治疗或药物一样有效地减少抑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你所获得他人真诚的感激,和那种你有能力用自己的力量给他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感觉正是快乐的源泉。
gt;> 试着每天花点时间与大自然相处。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自
gt;> 非暴力沟通理论的创造者马歇尔·罗森伯格(Marshall Rosenberg)认为,每一种批评都是一种悲剧性的错误表达。换句话说,我们有一个未满足的需求,然而,我们常常会直接批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而不是告诉人们我们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他们能做什么来帮助我们获得满足。这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地对我们自己的需求或痛苦进行思考。相反,我们对其他人吹毛求疵,并不断地责怪他们害我们因为这种错误受苦。罗森伯格把这种想法称为“悲剧”,因为那些我们真正需要的,能将我们从苦痛中救起并让我们获得疏解的东西——他人对我们的理解和帮助——在我们对他们批评不休的时候,就变得难以实现了。
gt;> 罗森伯格还声称,每一次索取都是一场悲剧性的请求。索取是悲惨的,因为我们都希望人们能够主动地支持我们,或者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有所付出,但当我们提出要求的时候,这种主动性就不复存在了。
gt;> 如果此时你正在考虑是否该结束一段关系,那么,本练习就并不适用于现在的你。更明确地说,这个练习是为了让你能改善一段你想要继续走下去的关系。)
gt;> 反思你的批判和索取可能是什么。批判,是对他人吹毛求疵的一种形式。这是因为对方在某些方面没有得到你的认可,你认为他们应该做出改变。你的批判是什么?索取,是强烈依恋于他人的某种特定行事方式,或者说,强烈要求他人的区别对待。你的索取是什么?
gt;> 一个批判和索取都源自于未满足的需求或情感的痛苦。你能否在自己身上找出加剧你批判和索取的苦痛?你可能会为自己过去的损失感到悲伤,你可能会害怕在未来受到他人的拒绝,你也可能深切地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但又害怕知音难觅。如果你在自己身上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请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并使用从第五章开始的练习
gt;> 我知道你所希望的就是去帮助别人,你害怕自己不能做任何事来改善这一切。你感到无能为力。”这正是我需要听到的。我需要认识到,那存在于我心中的厌弃感来自于一种帮助别人的愿望,而我不得不承认,我可能没有办法实现自己这个愿望去改变这种状况,因为我实在无能为力。我正在经历一种在人类生活中并不罕见的状况:我真的很想帮忙,但是我不知从何下手。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对自己说:“你想帮忙,但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这种感觉。”
gt;>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都在试图撤回已经进行过的操作,但我们不能。
gt;> 在这所有的决定中,他一直都只是一个悲伤、孤独、困惑的凡人,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一样,在到处寻找能够带给他幸福的东西。
◆ 点评
点评:★★★★☆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都在试图撤回已经进行过的操作,但我们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