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手帖:南朝岁月经典读后感有感

  《手帖:南朝岁月》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一):墨痕如烟的南朝手帖

  翻看蒋勋的新书《手帖—南朝岁月》,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部书法与美学散文结合在一起的好书,在享受名人书法的同时有领略到人性之美,读后令人非常愉悦。

  在魏晋时期,手帖其实就是文人之间的简短的书信往来,也可以说是一张便条,是很随意写就的,却具真意和率性的个性。语言简短,行草书法豪放,代表了文人书法的自由思想。

  这本书的作者蔣勳将我们带进魏晋那个特别特殊的年代,南朝文人的手帖,在这里大放异彩。产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神品和逸品书法作品。特别是蔣勳对平复帖和王羲之手帖的欣赏笔记。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二):《兰亭集序》们背后的南朝碎美岁月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述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与好友在兰亭周围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山水之美,欢乐之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可最重要的,是写出了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写的好,字是更好,被宋代的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千古流传。

  如《兰亭集序》这样的手书书帖,称为“手帖”,也就是文人间的书信便条,因为书法造诣极高而流传下来,被后人无数次临摹,揣测。

  在那个政权更迭,纷争不断的年代,战乱,政治斗争的残酷,人性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而这些手帖上的书信文字,就表达着南朝文人们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切身的喜怒哀乐。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三):人的觉醒 书的成熟

  魏晋的门阀高级士族或割据称雄,篡政夺位,烧杀掠夺,两面三刀;或不拘礼法,装疯弄傻,对酒当歌,恣意寻乐;或赋诗作文,谈玄说理,翰墨争辉,风骚儒雅、寄情山水;或放浪形骸,遁入空门,参禅诵经。一切好的,一切坏的,几乎都让这个新兴的士族阶层中的各式人物干绝了。一切都是匆匆的、短暂的、走马灯式的朝代更替,朝不保夕的宦海沉浮,眼花缭乱的标新立异,这是动乱的年代。旧的在动乱中崩溃,新的在动乱中乘虚而入。盛极一时的两汉隶书开始失宠,张芝的章草也被变形,喜新厌旧的人们对旧的传统书艺开始了新的认识、思索,他们对旧体大胆取舍,重新排列组合,增加了新的笔划形态,端庄的真书,流利的今草,风度翩翩的行书,方刚雄强的北碑,五彩缤纷、奇丽多姿的新体如雨后春笋,竟相破土而出。这是划时代的,正、草、隶、篆,几乎所有的书法均已成熟。这动乱的变革年代,又是继往开来的。从拙朴、粗豪、雄浑的北碑艺术走向了灵秀、洒脱,多姿的南帖翰墨争辉,何期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他们虽然有惆怅和迷惘,虽然也曾醉生梦死,但他们又是生机勃勃、富于革新精神的新的社会势力。他们怀疑一切,他们善于思索,他们有着强烈的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在魏晋动乱、悲壮的历史时期,他们演奏了一曲“人的主题”的雄壮的交响曲。

  随着书牍艺术的兴起,丰富多彩的笔墨效果,粗细浓淡、枯涩燥润,狼藉四溅的点、绵绵延长的线;急起缓收、婉转急折,一切都是力的爆发和速度的掠影,是那么直接、强烈、生动地体现出人的主观情趣和生理肌肉的律动。从变幻无穷的线条中,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书法的“意”,从而使书法艺术也开始反映“人的主题”。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四):帖

  帖是什么?“帖”是一种书法,也是一种文体。它是文人间书写在纸或者帛上,用来相互间问候或是记叙身边琐事的率性行文,摆脱掉拿腔作势与华丽修饰之后,呈现出文人的潇洒自在。在被称为“帖族”的《平复帖》中,离开竹筒竹简粗糙纤维的“拖累”,行草的飞扬灵动在纸帛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文字,便是随着时间、随着发展的改变而改变。

  随着作者一点点步入这些帖中,从书法到文字内容,从当时情景到社会环境,没想到那短短的帖中,可以衍生出如此多的内容。从王羲之的《姨母帖》中感受到战乱带来的灾祸,感受到在那混乱时期的众多痛苦与悲伤,生活在那时的人生命之轻身不由己,“哀痛摧剥”“奈何奈何”,《丧乱帖》中的“痛贯心肝”。字字处处无可奈何。帖也许只是俩人之间的书信,它不一定有完整的叙事,就像我们如今的对话一般,也许只是匆匆数言,只有同信俩人才懂其中意思,我们所见只是片面,而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帖,在感受书法之美的同时,同样受文字内容所感染,帖中所叙之事,让我们能够有幸在多年后的今天窥视曾经,而单纯欣赏文字之美也未尝不可。作为一个未曾系统去认知过书法的业余书法爱好者,我大概无法像某些人一般对于一个字从笔锋到构造评头论足一番,但是却也不妨碍我对于那些美好的字体进行欣赏。美,也有通俗的一面的嘛。

  临帖的启蒙帖是兰亭集序,很巧,书中赠送的附件中有一张兰亭集序的复印版,看着熟悉的字体又有一种回到当初初临时的激动,还记得当时买了一本放大的复印本,临帖时还忍不住拍照发给好友,天啊,你看这个字写的好棒,拍了一两个字之后,发现,似乎整张帖都想发过去,恨不得让每个认识的人都看看这字有多好看。但是似乎却除了说好,再也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心里的激动,这本书一定程度上会让人明白怎么去赏鉴,带有一些科普性质,伴随着手帖中的故事,有趣易懂,绝不枯燥。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五):魏晋风流穿越时空,以手帖传递美学

  读幼儿园的宝宝最近在学念古诗《江南春》,我也跟着一起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刚好我最近在读蒋勋老师的《手帖:南朝岁月》,觉得这首古诗很是应景。正如这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封面所写——最荒谬绝望的时代,最率性真实的人生。

  喜欢蒋勋老师,是从喜欢他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系列开始的。不同于很多红学家所谓的探秘、考证,蒋勋老师注重《红楼梦》本身,不猜测,不揣度,带领我们在字里行间一起领略红楼梦的美学世界。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更是一种享受。温润如玉的声音,直抵你的内心,让你平静欢喜,豁达睿智。

  蒋勋老师在美学上的造诣颇深,但是你完全不用担心这本《手帖:南朝岁月》是在枯燥无味地讲解书法知识。相反,遇见这本书的人,反而会非常庆幸。

  首先,手帖不同于书法。“帖”是书法,也是一种文体。魏晋时期,“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没有作为书法范本。后世认为王羲之的手帖书信字体漂亮,才逐渐被保存收储,自此,“帖”的内涵才从“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法范本。也就是今日我们所临摹的各种字帖。

  其次,蒋勋老师在讲解手帖时,不仅运用专业的角度进行艺术赏析,更是代入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来还原手帖作者当时当地的心境,理性与感性结合,书中还穿插各种魏晋风流人物的典故知识,让我们在收获美学知识的同时,文学水平亦有所提高,对生活的了悟也更加透彻。

  美不并高深,它可以穿越时空而来,也可以在世俗中随处可见。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六):笔墨畦径,顾盼有情。

  蒋勋老师的文章,大约在念大学的时候开始看的。从《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唐诗宋词红楼梦,到《吴哥之美》《书法之美》《忘言书》《路上书》。基本在书店看到就会买。现在还会记得第一次在月时挑灯读《孤独六讲》时候的惊喜,反复翻阅,摘录整理,然后推荐朋友。

  记得一次在读书群里戏言要斗书,有人用《孤独六讲》起了头,赶忙接上了《生活十讲》。前前后后大家说了有小十本,其实笑闹到后来也不知道斗书是什么意思。只是发现很多人书架上都会留几本蒋勋老师的书,供随时取下。在这个层面上讲,觉得《孤独六讲》应该算是一本读者喜欢又时常翻阅的经典。

  蒋勋老师的美学理念,可以在《孤独六讲》中窥见一斑,“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想着这本《手帖》中勾起共情的,可能就是那够不到、求不得又缥缈无形的孤独吧。“不得执手,此恨何深。”于漫长的时间中。

  喜欢逸少的字。念中学时,文学老师曾经要求过“临摹”。临与摹二字,“临”指将作品摆在自己面前,照着写或画。“摹”指覆一层薄纸在上面的写或画。铺好一张纸,执起笔,写下“永和九年”之后便再也进行不下去。无论怎么看,四个字都非常之别扭。只好撕掉重来。再写下“永和”二字,又是同样的感受。反反复复一张纸写满“永”字,写上几页之后,总算有勇气观察第五个字了。

  看《手帖》是同样的感受。翻开附录的《快雪时晴帖》,一下就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下午,试图与一副作品对话时的感受。通读一遍文字,再迫不及待的任目光流连于每个字,每个笔划,字之间的间隔,再扫到递藏与提拔。赏心悦目间,不知更替。

  这样的感受是奇妙的,像布鲁姆说阅读是“把更多的生命注入没有边界的时间”。“我们为各种理由而读,我们无法足够深刻的认识足够多的人,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需要认识事物本来的样子。”看一幅贴也是如此。或许是为了寻找那妙不可言的美,或者需要习字作画的方法,而对我而言只是想通过一幅手帖“认识”这位前人,因为这其中浅浅深深的情义。

  如是而已。

  不如就用蒋勋老师在《吴歌之美》这本书中的语句作结。“美,也许总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七):岁月之歌

  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文字交友,甚至在好友之间通常也以手札、书信互通有无,聊以内心,互相交流。于是诞生了手帖,看似这份手帖是人们之间的交流的途径,但是实实在在的都是人们与人们之间的真心的交流与性格当中最诚挚的表现,我们在这种简简单单,随随意意的东西中看到了,更多的也是每一个时代的真实感。

  手帖是情感与文字的融合,同时也是每一个人墨客文人的秉性的记载,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墨迹,都是一个人面对别人的名片。在《手帖,南朝岁月》当中,讲述的是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然而却不乏许多杰出的诗人。特别是曹氏的三位诗人,曹操,曹丕,曹植,三位以诗歌为名,更加说明这个朝代不缺少的就是文学的气息。

  在这个朝代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最精致的书法,看到了名人名家的风范,看到了我们从未经历过的风流劲骨。他们在这个乱世之中,用自己的风华,用自己的痛苦经历,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文学经典。自由是他们所向往的,肆意是他们所追求的,在无穷无尽的艺术文化之中,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发挥的淋漓精致。

  手帖的自由,手帖的肆意,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朝代的每一个文人墨客的傲骨情怀,每一个人的闲淡人生。这里的人,拥有最鲜活的人生,最肆意的生活,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更是拥有一份多彩的人生

  尽管我对于书法不甚了解,但是我知道一个书法的本身就是人生的写照。用一张张厚重的纸,用一排排字,写下历史的故事,写下那份值得思考,值得回味的时光,如幻影般存在的时光岁月,如风一般流逝的岁月,一体的行云流水。这里是最直接的故事,最直接的写照。时光留下的故事,我们从中读取,无穷无尽的人生,映照在每一个文字当中。我们书写的是一首岁月之歌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八):其甘如荠

  读大学修文学史,配套读物是作品选,被要求一篇篇细读。那会儿对魏晋六朝毫无兴趣,建安正始都匆匆翻过,略微知道些竹林七贤永明体,就开开心心地去看唐,去看宋。长安月洛城花,莺啼千里的江南。唐宋绚烂缤纷,相比之下,魏晋六朝就像几缕墨痕。

  那时候,没读过几个本书,历史概念模糊,文学知识尚且欠缺,对绘画书法则更是无知。只背了几首曹操的诗,一篇《兰亭序》,在教科书上看到局部的兰亭图片,还大言不惭地告诉别人,这字写得端正使我能认识,所以还挺好看。读了零散的几篇《世说》,觉得还算好玩。对那个时代,我的了解仅仅如此。

  但不知不觉地,也许是地域缘故,就像海绵一样一点点吸取了很多魏晋六朝相关。慢慢读了全本的《世说》,也回过头去读了七贤特别是嵇阮的诗,重新翻看了文学史,也找来一些读物,王谢袁萧,朱张顾陆,用这些姓氏为空洞的认知填上血肉,一笔笔勾勒书那个时代的轮廓。直到几年前六朝博物馆建成,进去看了,具象显现易于领略,却有一种作弊般的不踏实。

  这本《南朝岁月》提供了另一种途径。我是不懂书法的,在此之前对手帖这个概念也模糊得很。这本书于我有普及性质,在翻开之前我也很怕他说上一堆笔法笔势,也很怕他用一些形容词去描述书法风格。事实上作者当然会写到这些,不过好在他还会写故事,还会呈现文本,有了这些抓手,读这本书就顺理得多。

  我看他写那些我读过的故事。坦腹东床,华亭鹤唳,“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氏离婚”,“天壤之间,乃有王郎”,听他告诉那些我不大熟悉的人的故事。读一遍文字,再去看旁边书法的照片,是阅读是学习也是试着体会。手帖实际是短信,但他们手写,还写得那样好,便显得与生活有距离。其实那些内容又是那么日常,我送你一堆橘子,今天大雪格外寒冷,或者下了大雨。写及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居多,总是看到“劣劣”,间或看到大悲大痛,这才能和时代相连——不知为什么,这个时代给我的感觉那么分裂,明明是流血离别的抑郁底色,在此之上,他们偏偏让人闻到橘子沁人的香,看到四月的春阳在竹叶水波上流转的颜色,听到窗外的雨声雪声,摸到毛毯的柔软和竹杖的清凉。悲欢离合五味杂陈,却什么都那么不彻底。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尚算年轻的我急急地去看唐和宋。年轻的时候,总是急于看名山大川,无限风光,盼望起伏跌宕。而今渐老,总算能静下心看看别人评说书法,告诉你每一笔的好,它们背后的故事。明白简淡是美,学会慢慢咀嚼佯狂放诞潇洒其甘如荠,也咽下离别无常穷途其苦如荼。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九):深入了解手帖

  在书店里第一次看到《手帖:南朝岁月》这本书,并不是被书名所着迷,而是本书的作者,蒋勋,是一名福建长乐人,毕竟我也是福建福州人,然后我一直觉得福州的名人太少,所以看到简介驻足了。仔细看了一下蒋勋的简介,是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成长于宝岛台湾,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并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创系主任七年。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近年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著有艺术论述《美的觉醒》、《身体美学》、《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孤独六讲》等畅销书。真是厉害。然后翻开阅读本书,被里面的书法着迷了,果断买了一本。

  看本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帖”?简单的说就是书信,一般来说,文人间往来的书信、短讯便条即是我们印象中的“帖”,帖之名的由来,其实也是因前人的书法被后人收藏临摹,逐渐变成大众习字书写的汉字美学典范。中国的文字,如果“你懂得它的内容,又能感受字形、机体之美的时候,就到了一个审美的境界”。这些书法范本,也慢慢变成人们口传的书帖。

  看了书之后,还特意上网搜了一下关于其的一些事,之前还有人痛批蒋勋,列举其文辞中多处低级历史错误。我还去看了那些批评的文章,也确实存在着这些错误,但是谁能保证完美呢?我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看字,只是看表面,反正我是这样,毕竟我不是专业的人,所以我们看的表面的字就会跟历史人写他们的时候心境完全不一样,就会表达出不一样的意思,看了蒋勋的解读,我才知道字跟我们读小说一样,要结合它的历史背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当中,这样才会真正的读懂其中的含义。

  《手帖:南朝岁月》这本书不光讲的是手帖,其实,它还讲述了人生,讲了感动、美等等,总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提到,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经久不衰,是有它的道理存在的,不是随随便便的手帖就能流芳百世的。作为知名画家、诗人、作家的蒋勋,他将这些很有高度的艺术跟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平民化,让艺术不再是让人顶礼膜拜的高高在上,而是人人可得而悟之、喜之、乐之的踏实存在。这是我们这些不懂书法的人的幸运之处,虽然不懂书法,但是广泛涉猎总是不会错的。

  我觉得像我一样不懂书法的人,想要走进书法的大门,一个很好的开端就是这本书,也许蒋勋的理论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读书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啊,并不是说蒋勋说什么就是什么,那我们的大脑在干什么?我们辩证的去看待这些理解就会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手帖:南朝岁月》读后感(十):一个人生活需要多少空间

  当年读蒋勋的《细说红楼梦》喜欢的要命,但蒋勋肯定算不得红学家,他讲红楼梦的法子是给普通读者听的,放弃学术的考究,而是回归到文本本身,毕竟对于一个读者而言,搞清楚曹雪芹究竟什么身份,某一句是否有错愕,实在是无关紧要的,所以读的人开心。

  蒋勋的书便多是这样,纵然有一些专业知识有备受诟病的史实的错误,但蒋勋意不在此,而是借自己的生命体验从文学、美术中发掘出美来,让人去感受其中的美。学术搞有学术的价值,但这种美的启蒙,是让艺术品真正贴近读者的法子。

  《南朝岁月》这本书,便是借助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手帖”,发掘出背后的日常,做贴人的心灵世界,以及从后人的对待方式中寻出一种东方人对世界的普遍向往。

  像手帖这种文体,本只是书法家的信札便条,帖中的内容都非常日常,像描述“疖肿”、“姨母”;因为书法的价值被很多人慕仿,赋予了名字;现在这些日常的随笔寥寥几字被当成国宝一样被放置在博物馆,让人膜拜,膜拜的却仍是日常的味道而已,这样说来,生活总是被放到最高的,这个玩笑很有意思。

  蒋勋提到托尔斯泰笔下的一则故事,一个人骑马圈地,圈到的便全归他,一个人便用马跑到死方休止,如此便提出了“一个人需要多少空间的问题”,或者说一个人需要从这世界索取才算合适。

  书开篇即提到欧阳询的《张翰贴》,说张翰这个官在历史上留名竟是因为想念家乡的美食便弃官回家而已,张翰给万千心灵尚未枯竭的文人给出了另一把尺子,自己的尺子,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所做的事,不开心,也便放弃走上明道。

  又有乾隆帝,生活在一棵绿树都没有的宫廷里,也借助这些日常的书帖给自己营造了一个逼仄却温暖的三希堂,做偌大宫廷中的南柯一梦;乾隆帝想真正的占有,便在贴上写上自己的批注,这样一来其实是并没有领略南朝生活的真谛:那些洒脱的文人正是因为舍弃,贬低了一些占有的欲望,才洒脱纵情。可怜乾隆生在帝王家,便也只能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

  蒋勋不仅借这些书帖来体悟文人逸事,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书中写道同样志趣的友人,过着大卫梭罗般隐居的日子,全书的末尾又以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纵情地抽烟饮酒生活做点睛之笔,对日常的崇高完成了轮回般的歌颂。

  书的印刷非常不错,可反复观摩,对书法也能有入门的认识,可惜我全无观赏书法的经验,便只是试着去体悟那南朝山水的生活韵味罢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手帖:南朝岁月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朝  南朝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岁月  岁月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做你胸口的一粒朱砂痣

  有孩童说:我想做一条鱼,那样就可以在水里自由的游。   我也有孩童般的愿望:我想做你胸口的一粒朱砂痣!   做你胸口的一粒朱砂痣   那样就可以   比青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