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是一本由张生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一):还原真实的乡土中国
早些年读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差序格局”等等的社会学经典概念早已熟稔于心,在读完《最后的士绅家族》这部小说之后,才真正对乡土中国有了具象化的了解。
在柳江这个地方存在着四大家族,便是柳、曾、唐、江,连木塔寺的和尚都知道“柳家的顶子、曾家的谷子、唐家的枪杆子、江家的丫头子”这句名言。可见四大家族在此地有多大的威望。
起于时代落于变迁
历史的书卷一层层的摊开,再回到那个深褐色的20世纪上半叶,那个世受皇恩却推翻了皇权的军阀年代,那个强盗四起占山为王的世道,那个政坛垂危民间风云演变的时期,那个家族稳定扎根乡镇势力直属地头蛇的境况。
军阀为夺权,混战厮杀,争抢政权,靠的是洋枪洋炮的威严,做的是不得民心的事情,干的是悖祖弃义的勾当,以为用枪杆子抢来的统治就能获得信仰,混乱的秩序无度的争夺粮草,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川蜀之地,乃是热情人民的蜀都,这里的山清水秀,一草一木都令人心驰神往,在川地的一个角落里,一个小镇的福贵阶层的家族衰败史也在悄然上演着。纵观中国小说千百种题材,其中最能体现风土民情和民族变迁的,便是取自于农村的文字,中国遍地的城市都是由村落聚集起来的,农村的乡土气息也非常应景,也能表现地方乃至全国农村人民的生活演变。
书中的四大家族,鼎盛时期是何等的气派,一家之权之财能抵百家千家,而因时代变迁,混乱的军阀斗争,粮户之间的争斗,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更是火上浇油,谁人都想在混乱不堪的社会中多争取一些利益,让生活能提升一些。同时征粮税的更改更让利益驱使的民心动摇,各种阴险的算计,各种强硬的打压,各种害人的阴谋,全在乡镇中悄然发生。
在日益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四大家族的各位贤达相继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先后没落,先是唐八爷,后为曾五爷,而后随着柳家大少爷被谋害,柳家也成为第三个没落的家族,往日积攒下来的家业损失过半,声誉具下,曾看重大家族威望的新军阀也因其权谋的衰败而改成冷眼相对。人心的悲冷和世道的殊途,这是家族没落下场的凄凉。
兵荒马乱,人们对命运的挣扎和哀叹,野心家对事态的谋查和观望,军阀们对军火和威望的向往,民商们对小利的斤斤计较,土匪们的唯利是图无恶不作,民国女子对不公的人生的叹惋,这世上太多无奈与悲凉。
士绅家族,其辉煌与没落,都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悲歌,这是对时代不公的反响,这也是民国生活的写照,是中国要强大,所必须经历的阴暗。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三):“最后”的士绅家族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初看书的时候,以为就是一部和税收相关的图书。看完全书才发现明线暗线里透露的不单单是税收。影射出来的当代人人性的问题,让人深思。
说实话,我为什么会认为它是一部关于税收的书呢,关键在于封面上的这段话:一部研究近代税捐经济的经典读本,一部展示传统士绅政治的残酷之作。这段话我理解的就是税收问题,还是家族税收。但是看完全书,我才明白这段话的意义。与我想象的故事情节完全不同。
引用一下书上谢有顺老师的这段话:《最后的士绅家族》从“士绅政治”和“税捐经济”的角度,写了以柳、唐、曾、江四大家族代表的士绅家族之间的争斗和心衰。在这曲民国乡村的挽歌中,温暖与残酷并存,希望与绝望同在,一个小镇的命运,映照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沧桑,一种人性的力量。看完全书的我才明白谢老师这段话里的深意。相信很多人看完全书都会和我一样觉得谢老师这段话总结的非常到位。
作者从第一章节里就影射出柳、唐、曾、江四大家族的明争暗斗,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引发了四大家族子嗣间的“爱恨情仇”,在这个四角关系里,作者笔下将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人性间的善良、虚伪、嫉恶如仇都值得我们深思。士绅家族在当时其实很无奈,配合官府自身就要被开刀。迎合百姓那就是与官府唱反调。但是我在曾二少、柳三少身上看到了士绅家族的希望,曾二少上看到了商业崛起的希望、柳三少上看到了教育复兴的希望。这些都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这两样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做起是多么的不易。
在曾二少发现了藤椒这个商机,他的近现代的宏图大志使的他走上了商界,并且小有成就。
而柳三少自小就在外留学,深受国外教育的影响,脱离了旧社会思想。正是有了这种新思想,使的他对人、对事。考虑的角度不一样,从而造就了不一样的柳家三少。
通过作者对四大家族的描写,让人看到了希望,有看到了绝望。士绅家族的结束,就是新社会的来临。他们里面有着新思想、新作风。这就是他们的希望。老思想、老做派,在这样的社会关系就是他们的绝望。看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思路,读者完全被剧情吸引,抽丝剥茧后便是对社会人性的反思。
这本书应该是属于那种以小见大的典型,以民国时期偏远蜀地山区一个小地方四大家族的勾心斗角,再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碰撞与时局的动荡不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军阀混战,地方豪绅的旧观念在新时期的种种适应与不适应,都在这四大家族的斗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书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坏人,每个人都在随波逐流,偶尔有那么一两个清醒的却也不得不因为家族等种种观念为之身陷囹圄,挣脱不得。本书从小镇上柳、唐、曾、江四大家族因为“税捐经济”在茶馆开会而开始,表面的和和气气与私下的手段用尽可谓是鲜明对比,家族掌权人的无上权利也被刻画的入木三分,再加上下人们还是以家族为依托,甚至为之生死也没有反省,中间穿插着四大家族后辈的情情爱爱,还有山上的棒客在期间搅风搅雨,一个小镇真是风云变化让人看的大呼过瘾。
而本书除了故事好看,我认为更好的地方在于其中的思想。对于士绅这个特殊群体写的真是酣畅淋漓,其实在没有看本书之前我对这种家族式的地方士绅阶层还是有着很大的好感的,毕竟他们在某一个时期其实是社会大众的中坚力量,也较好的维护了当时社会统治,但是历史毕竟是滚滚向前进的。本书就写了这个历史交接时刻,这些士绅阶层只知家族而不知有国的可悲,而对于接受过出国教育的柳家三少爷,当还在外国风花雪月的时候家族的重担突然之间就压了下来,不知所措的举动也就更加合乎情理了,看着他在父母之命与心中所爱之间的挣扎其实真的有些心酸,因为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嗯,我没敢继续往下想,怕鄙视自己。
有时候当巨变来临,越是根深蒂固的东西越不容易改变,因为放不下。心中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即使是到了眼前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还在自欺欺人。书中有一段前后呼应我认为写的最有味道,就是柳府的管家最开始认定勾引三少爷的不是人是妖,然后叫人去除妖,接着再知道身世显赫之后又亲自去说服三少爷娶她,再被当众拒绝之后又说是妖,这如此的反复其实不过是他只能看清眼前三尺,根本不知道世界已经发生了什么,可叹。而与之做对比的也正是刘琦君,认为自己的父亲也不过是秋后的蚂蚱,早晚会被灭掉,这眼界。
这个小镇的大戏不搬上银幕可惜了,这个剧本我给满分,不怕骄傲。
好看的民国乡村小说,大家多半会想起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但我觉得还应该包括这本张生全老师的《最后的士绅家族》。的确,这类的故事比较跨越长而且人物众多,电影和电视好看的不多,因为它需要作者相当的生活阅历和经历。不过,这部《最后的士绅家族》却令我眼前一亮。我百度了下作者,原来他的往昔作品更是展现人性的,读起来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最后的士绅家族》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册,共二十二个章节,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两本厚厚的书,看上去像两块砖头。讲实话我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读完够呛。但其实读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故事很精彩,条理很清楚,以民国时期蜀地边陲小镇柳江为背景,以柳、唐、曾、江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家族群,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大家族依附军阀,展开了一场夺取税捐征收权的明争暗斗,山上的棒客也不甘寂寞,参与到这场争斗之中,一时之间,腥风血雨尔虞我诈将小镇搅动的天翻地覆。柳江四大家族在相互倾轧及军阀更替中,相继破落衰败,凋零。同时,柳江年轻一代为了突破桎梏,寻找真正的出路,追求纯洁的爱情,走上了他们各自悲喜交集的人生道路。
故事以民国的税捐为主线发展,税捐只不过是一个引子,然后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纷纷粉墨登场,暗线和明线相互交织在一起读下来让人欲罢不能。应该说,故事发生的看似巧妙,其实更是合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跃然纸上,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间为了争夺税捐相互利用,趋炎附势,军阀间和棒客间为了田产和税捐相互敌对和相互勾结,将民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写的淋漓尽致。在作者的笔下,将那个特殊年代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善良、虚伪、残忍都向我们一一展现出来,读下来引人深思。曾二少爷和江家三小姐的爱情在当时的环境下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对四大家族的描写,从起初的辉煌到结尾处的没落,到最后的人才凋零。讲真,士绅家族的结束,标志着就是新社会的来临,谁也不能逃脱时代浪潮的冲击而独自存活,只有顺应时代的脉搏才能存活下去。作者想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性,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六):士绅家族的最后哀歌
中国如今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放眼望去,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似乎有着说不尽的繁华。但在这繁华的背后,更为明显的却是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古往今来,城市总是先于乡村而发生改变,而乡村这个巨大的群体就如同一位步履瞒珊的老人,给人的感觉永远落后一步,甚至是数步。对于这类群体来说,改变是痛苦的,也是残酷的,那一段段曾经鲜活的历史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一旦揭开就是鲜血淋淋。
在当代作家张生全的笔下——《最后的士绅家族》中就描绘了这样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乡村发展史。四川西南边陲小镇柳江本是个风景秀丽,充满文化和乡土气息的的地方,若说是一片净土也不为过。可是偏偏因为外界所谓的军阀更替和柳、唐、曾、江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家族夺取税捐征收权打破了往日的平静,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风浪。
士绅,也可以称为绅士。当然,它与今天人们常说的谦谦君子的绅士风度有所不同,而是指旧时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有阶层,其中包括世族、富商、门阀等地方上有钱有势,颇具声望和乡村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柳、唐、曾、江四大家族就是柳江的士绅代表,其中又以各自以柳老太爷、唐八太爷、曾五太爷、江三太爷为首,而随着柳老太爷大儿子柳正刚带着两队警察威风凛凛的回家省亲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本以为这位大少爷是回来欺压乡邻的反面人物,谁知为人处事还算公正,不禁让人为柳家后生的崛起而叫好。不过与此同时,“税捐征收权”的更替也成为了让人眼红的肥差儿,唐八太爷的怀恨在心,曾五太爷的心有不甘,柳老太爷和江三太爷的冷眼旁观,随着“棒客”(即土匪)的加入而让形势越加严峻。善于逢迎的洪雅县知事高德仁、县经征局长胡知廉、县警察局长钱尚武、柳江乡乡长孔亦多四人心怀鬼胎眼,曾、唐、柳三家的当家人在明争暗斗中接连死亡,年轻一辈柳家大少爷的意外死亡,曾家少爷与江三小姐的情感纠葛,唐家少爷的落草为寇,柳三少爷的懦弱可欺,棒客们的肆无忌怠让故事逐渐推向高潮。
看着不断加剧的矛盾,年轻一辈的当家人是否能撑起自己的家族兴衰荣辱,已成为明眼人都知道的秘密。说到底,四大家族争来争去,最终谁又能获利多少呢?士绅家族的兴盛终不过是县花一现罢了,它既是思想落后的结果,也是时代浪潮下的牺牲品,注定走向自我毁灭。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七):士绅家族最后的一缕余晖落幕
《中国最后的士绅家族》,这是一个通俗写实到让人倍感亲切的故事,又是一个以冷峻眼光透视一切的寓言,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农村经济衰亡式微的缩影,在这里我也看到了上千年来中国地主阶层没落的背影。在柳江场这么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地方,恰恰是上层统治力量无法完全渗透的农村,虽然在革命的火种已成燎原之势的年代,但强大封建意识惯性依然主宰着这里每一个人的思想。本书正是为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关于末代地主阶级的精彩故事。
曾经在读《白鹿原》的时候,我有感于白佳轩的族长形象,曾认为在这些刻板迂腐但却正直公正的地主士绅的主持之下,在传统统治力量难以企及的农村和乡下,最广大的乡村才得以各守本分。而对比没有了这一阶层维持的后来,乡村自此仿佛脱缰的野马,不再受任何谁的支配。两厢比对,我那时自认为中国的地主士绅阶级是社会稳固的重要部分,直到我读到这部《中国最后士绅家族》,精细的描写之下,把对地主士绅的长焦广域镜头变为特写镜头,我才明白事实并非如此,本书的故事和众多的人物颠覆了我原有的想法,也改变了我对于传统士绅阶层的认知。
这是一个极精彩的故事,处在新旧交替的上世纪初,世界上新旧思潮碰撞,保守和激进交锋,原本肩负着创造新历史任务的人民大众,却始终还是唯唯诺诺的扮演着吃瓜群众的角色,认认真真看代表着中国根深蒂固封建势力的地主士绅们尔虞我诈,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悲的是同上千年一样,人民群众高度自觉的自外于历史的变革,安贫乐道。而小小的柳江场作为小说中的大舞台,四大家族柳、唐、江、曾为了获得钱粮税收的征缴权,施展出了七十二般变化,即使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再所不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被柳江场这四大家族演绎成一出生动的阴谋加阳谋的三十六计,不能不说作者构思之丰富巧妙,形形色色的人物跃然于纸上,不论是用表面阳谋暗自使手段的柳家大少,道貌岸然重利轻义的江三太爷,还是家风彪悍作恶多端的唐家大少,重情重义一片痴心的曾家二少都刻画的入木三分。不单这些主线人物,更有一干丫头仆人如香儿、侯里衡形象的设计也都入情入理,无丝毫违和感。
一众人物成就了这悲从中来,发人深省的故事;与此同时,这曲折动人的故事又折射出士绅阶层一缕夕阳落幕的余晖。
最近,南方出版传媒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袂推出了张生全作品、《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让人耳目一新。两册书的封面上都有一抺斑驳的旧墙,一角古老的民居,沧桑气息扑面而来。
上册封面上另有一身着长袍头顶瓜皮小帽的男人,背手而立,仰视那民居上的窗口。下册封面上则另有一伙持枪土匪,面目猙狞,为首者作抱拳状。民居的两扇大门紧闭。封面上透出一股民国味。对我们来说民国故事已是历史,民国民情也是陌生,但翻开这本书阅读就恍然穿越时空回到民国年月,置身西南边陲的一个偏远农村。
书封面标题下都有两行小字:“一部研究近代税捐经济的经典读本,一部展示传统士绅政治的残酷之作”。这部书说的是民国年间,四川一个叫柳江的偏僻小镇上,柳,江,曾,唐四个士绅家族如何为争夺钱财而展开生死搏杀的。这书虽然封面清新脱俗,但是打开一看却是刀光剑影。各式人物竞相登场:士绅,民众,官兵,土匪,和尚……。作者在故事中围绕争夺“税捐征收”设计了诸多结构,从中折射人性复杂。于是“税收”这个乏味主题也变得极富有故事性。例如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布置了一个“三角四方”的爱情故事,将“四大家族”中的唐大少、曾二少、柳三少,和江三小姐拉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出荒诞的“爱情” 纠缠,在其中将痴情、虚伪、凶残、善良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名栖身和尚庙的女子持枪将其终结后飘然而去。让读者惋惜而快意着。这本书共二十二章,虽然场面广阔人物繁杂,一会儿官府,一会儿豪宅,一会儿土匪窝,但是结构严谨前呼后应。例如第二章中提到一个书法作品《柳江赋》,第一次出现时被用作行贿,第十八章中再次出现,虽已易主但依然被用作行贿,一个书法精品脱不了被用作行贿的工具,不由得让人叹息!作者在本书一开始就写了一个茶铺子,茶铺子也就是茶馆吧!如果说老舍笔下《茶馆》里透出的是“京味”,鲁迅笔下《药》里透出的是“绍兴味”,那么张生全笔下茶馆里透出的就是“川味”:“御桥东头有株巨大的古榕, 古榕甩开繁枝茂叶,遮出一大片浓荫。浓荫下是一块很大的空坝…。茶铺子很小,但檐口却竖了一根碗口粗的长竹竿,剌破树梢,直飞霄汉。”这部书中不乏血腥场面,但是作者有时却把恶斗写得像一场闹剧,让人既发怵又发笑。例如第二十一章中就有出人意外的精彩描写,详情还是留待诸君自行阅读。
这书的字里行间不时通过若干词汇自然地缩短时代距离,如:点评、拍死你、不安定因素、推进、没感觉、贴心小棉袄、博士生等等。这方法也不失为巧妙。张生全是四川人,《最后的士绅家族》写的是民国时期四川乡绅故事。笔下隐然有巴金及其《家》《春》《秋》的味儿也是很自然的吧!作者的“本职”工作是财会,所以围绕税收说事,写出一部民国风小说也正是利用优势发挥特长。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九):复原一个真实而又抽象的社会阶层
复原一个真实而又抽象的社会阶层
作者:远村
这是以民国时期蜀地边陲小镇柳江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柳江风景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形成了以柳、唐、曾、江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家族群。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苛捐杂税繁重,这让一度繁华淳朴的柳江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为生存复兴,柳江四大家族依附军阀,展开了一场夺取税捐征收权的明争暗斗,一时之间,柳江明丽的山水间掀起了滚滚浊浪。……
就在这一系列的争斗与演变中,各色人物逐一登场,并在作者精妙的语言中生动起来。
柳、曾、唐、江四家,各有其权势所在。但无论是唐家的诗书传世,还是曾家的广陌良田,亦或唐家的武装,或是江家的排场讲究,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呈现摇摇晃晃的状态。于是他们各自寻求靠山,谋求自保与扩充。每个家族,都在一个巨大的漩涡中争扎,随着士绅阶层的土崩瓦解而分崩离析。
作者的笔触深入人性的深处,以及士绅收到著名作家张生全的《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细细展读。
小说开篇,在省城军中任副参谋长的柳家大少爷柳正刚隆重出场。五省联军袁总司令雄踞四川,柳正刚为其手下红人,位高权重。洪雅县知事高德仁等一干人物、柳江四大士绅家族对其如众星捧月一般。正是在这一幕中,农民杨四娃喊冤,称负责全县田税征收的唐八太爷用大小斗欺诈乡民。柳正刚与高德仁等合谋扮演了青天大老爷的角色,唐八太爷因此失去田税征收权。
社会的内核,描绘出一幕幕新旧时代交替的惨烈场景。四大家族在相互倾轧及军阀更替中四败俱伤,相继破落衰败。
凝重的笔调铺陈出暗沉的时代场景,而年轻一代的成长是这底色上的亮点。
曾家二少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他劝父亲不要争夺税捐征收权,因为他看穿其中不可挽回的没落。他要兴办实业,然而他的藤椒油厂,办得越好负担越大。山林税、成油税、人头捐……名目繁多的税捐让他不堪重负。在那个动乱时期,实业兴家亦是幻梦。
虽然屡受挫败,但青年们不折不挠,寻求真正的出路,追求纯洁的爱情,依旧是四大士绅家族,乃至整个士绅阶层消亡中唯一的亮色。就是这一点微弱的亮色,印证了历史更迭中,人类向上的希望。
我曾多次走访过一些乡村,有的还保留了一些农业社会的面貌,有些则完全城镇化了。在回溯每个村庄的历史时,总有一些潜藏很深的东西若隐若现。如今借这套《最后的士绅家族》,那些模糊的过去才得以具象地展现。
极其佩服作者。不仅仅是他建构场景与细节的巧妙,也不仅仅是他举重若轻驾驭语言的能力,而是他对已湮没的一段历史的挖掘与反思,并以让人喜闻乐见的小说方式复原了这样一个真实而又抽象的社会阶层。
每一段历史存在,都应让后人牢记。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的士绅家族(上下册)》读后感(十):士绅阶层的演变及其作用
士阶层贯穿中国历史,古人所说的士类似现在的知识分子;绅,乡村读书人文化人的代表,是某种势力、权威的化身;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士绅这个群体,对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是士族的通常叫法。和士族联系在一起的,是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 地主、退休回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尤其是那些有抱负的乡村知识分子,那些清正廉洁的退休官员,那些开明豁达的富商地主,他们修桥补路、行医办学、解决纠纷,发挥着官府难以发挥的作用,从而赢得乡贤的称号,得到乡民的爱戴。
考察“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士农工商,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划分,有其合理的依据,农耕社会主体是农民、农业、农村,这是现在仍然摆脱不了的存在。现在每年中央都有个1号文件,就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广大农村稳定是国家政权安定的基础,作为极为强大的基因存在于国家民族发展血脉延续之中。
张生全之《最后的士绅家族》试图以士绅阶层对四川农村的基层政权控制及其走向没落的历史发展趋势,阶级观点是作者抒写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一部《最后的士绅家族》,就是一部近代中国税捐经济的典型文本,更是一部传统士绅政治的残酷之作,这是这部著作的经脉所在,价值意义所在。离开了阶级之间的斗争,一切都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围绕四大家族的捐税权之争,其实质正是底层人民与士绅阶层不可调和的矛盾。
四川作家李劼人《死水微澜》、《大波》、《暴风雨前》,形成了其“大河小说系列”,这个被誉为中国的左拉,最大的成功是真实地塑造出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自然细腻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民情风俗、起居服饰、地方特产等,从而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的地方色彩。
从阶级意识来看,李劼人无意中使用了阶级观点,张生全之《最后的士绅家族》则可能有意以阶级对立刻画人物,其理念先行的痕迹在人物塑造中多多少少存在着,其形象性、生动性、传神性略显不足,多少影响到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市新野县,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打工文学》、《香港文艺报》、《山东商报》、《新消息报》、《躬耕》、《安徽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六盘山》等刊物。
链接:http://www.jianshu.com/p/b23c26c0e18d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