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作者行文风格的问题,尤其是在写完小说《草木笺》之后。这篇小说刚刚才发表,阅读量不高,评论的人数更是少到为零。落紫絮私下在QQ里对我说:“一篇小说,如果作者不能准确地把握情节走向、语言特点,甚至是读者的心理变化,那么这就不能算是一部好的作品。”她还说我的文笔细腻,就是少了些阳刚之气。
毕竟是第一次写短篇小说,没什么经验。我也没对这篇处女作寄予多大厚望了。
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与开朗、幽默的人交往,同样,温暖朴实、诙谐幽默的文字也会更受欢迎。韩寒便是,他的作品总让人忍俊不禁,但“笑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郭敬明的文字像是流淌在一条干净的小溪里,清澈透明,写尽了青春里的明媚与忧伤。他总是能够用安静、淡然的语言,伤感动人的故事,就能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催人泪下。因此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他,以及他的文字。
这几天我也一直在读《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这本散文集,一抹寒烟诗化的语言瑰丽唯美,古风意味特浓。
我发现,好的作品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心灵上的反思,和情感上的共鸣。
其实,一个真正优秀的作者,应该是能够做到熟练地驾驭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以及能根据行文需要灵活转换语言风格,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保持自己原有的风格。我就在想,我的风格又到底是怎样的呢?这还有待于我不断努力地去探索。不过也许就像落紫絮说的那样:“就好比一片叶子落在湖心,看似波澜不惊,却引起了到达湖岸的涟漪。”
我知道,一直以来我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魔鬼,这个魔鬼会突然性地带给我很多方面的转变。就比如说,本来我的文字写得好好的,平淡如水温暖人心,突然因为一些变故,魔鬼便吞噬了平和的心态,让我的文字变得像一团怒火,一只凶恶的野兽,要么就变得冰冷刺骨,让人无法靠近。太多偏激的东西,然而在一切都平息之后,这个魔鬼便又消失不见。这种情况在我之前的文字中可不少见,甚至到现在,有时候还是这个样子。
有人说:“写字的人,内心都是流离失所的。”现在我体会到,这话真是不假。为什么我心里会有魔鬼?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魔鬼,大多时候它不会出现,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在生活中某个特定的时刻,带给你生命的冲击,升华你的灵魂。实际上,这个魔鬼,就是在磨砺你的心灵。
我害怕孤单,我渴望被理解。
我害怕失去,包括我爱的人。
我怨恨一切本末倒置的东西。
我想留住时光,留住生命里不能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