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100字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是一本由魏思孝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一):序:三点说明

  收录的小说有以下特点:

  1,五千字以内。这是我认为短篇小说最恰当的体量,一件事或者情绪的发泄,两三千字左右完全可以容纳,且保持简练。我深知,字数再多,无非是对在期刊发表的一种妥协。

  2,在每年的写作计划中,除去规整圆滑的写作外,我都会写一批计划外的只为自己而写的短篇。它们汇集在此,具有轻巧易读古怪有趣的特点,更能表明我对小说写作的追求和志趣。

  3,“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原是乌青的口头语,我以其写了篇小说。编者将其作为书名,也是巧合。大概是一种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也祝愿你们。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二):一本“不正经的”小说

  趁着春节放假,一口气看了很多本小说包括虹影的《上海王》、路易莎的《小妇人》、汪曾祺的《鸡鸭名家》,然后是手上这本魏思孝的《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是本短篇小说集,读完其中一篇《整个世界如同罩着一层塑料保险膜》,有点丈二摸不着头脑,没看懂。故事大意是,一个叫鲁克的人, 先是不断胀气、打嗝,去医院看,医生查不出原因。女朋友王娜很着急,搜集各种民间偏方给鲁克治,不过情况不但没有好转,还恶化下去,晚上打嗝儿和胀气的声音严重影响自己和王娜的睡眠。最后王娜忍受不了,离开了。这时鲁克发现自己不能讲话,连声音都发布出来。他怀疑自己体内寄生着一些虫子,便自己想办法驱虫。他买了蟑螂药,摆放在房间各个角落里,自己也吃了些。效果不佳,他又吃了一盒绣花针,又喝下强硫酸。做了这些,鲁克还是不能讲话。故事结束。

  再看了几篇,感觉是灰色调但不阴暗,反而有点戏谑感。翻到最后,作者居然写了三点说明。作者说,每年的写作计划中都有只为自己而写的短篇,“具有轻巧易读、古怪有趣的特点”,它们就汇集在《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了解的作者的说明,再继续看小说,发现居然没有那么无厘头了。

  除却阅读感受,我认为文学世界里就应该存在这种“不正经的”小说。汪曾祺的文字固然给人美的享受,海外华文作家虹影的作品带着读者进入她编织的瑰丽奇幻的语言世界,但对于文学海洋,目前的海内外作品都还不够,还需要、也永远需要更多的涓流一起汇进,以丰富绚烂多姿的文学海洋。

  魏思孝的小说不会让人看完就懂。或许当你看懂那些让人迷惑不解之处和他的奇思妙想,才能与作者处在同一频道。作者说了,这本小说能够表明他对小说写作的追求和志趣。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三):废柴联盟

  知道这世上有个人叫魏思孝,是个写小说的淄博人的这件事是老王跟我说的,我已许久没有跟老王联系,倒是最后几次联系中给我介绍了一个作家名字就是魏思孝。说实话如果老王没给我推荐这个人我是否还会知道他也是说不定的,就在老王跟我说起这个人时,我正好第二天正在看韩寒监制的ONE,那个文艺阅读软件,正好是魏思孝的一篇。如果说老王没说这个人,我还能不能知道那是肯定的,但是会不会关注再看这本书肯定是否定的。你说我写来写去怎么还不写点对这本书的评论,其实我就是瞎掺和的,但我真看完了,这根本不影响我愿不愿意在书评里写题外话,这是我的自由。

  魏思孝这种废柴小说,写看似浑浑噩噩毫不上进的故事,却在阅读中没人能拒绝一个屌丝,真实的屌丝,真实的表达欲望在黑暗里,在人多的时候收敛又卑微,在兄弟面前吹牛逼意淫陌生女性等等之类无聊的没钱的生活,整个人就好像一下放弃了之前所有的励志啊要努力创造生活的信心,气球泄气那样瘪下去。所以阅读此书,最好躺在床上,越看越躺越看越陷进去。抢劫啊杀人啊强奸猥亵这些事在魏老师的故事里,也可以说在他的书中创造的世界,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基本上可以逃脱法律约束,反正书里所有的犯罪都没出现过警察,人在逃脱中会表现除了紧张害怕之外的情绪,就是兴奋,所以在看犯罪的时候也感觉到一种痛快。

  魏老师在小说中对小事情写得很认真,认真到令人发指,认真到好像确实是那样,然后起到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挺劣质的,因为劣质又起到荒诞可笑的地步。最讨厌的是,他挺会玩儿的,玩儿小说,比如与小说人物像是在沟通,应该把小说人物怎么写下去还要经过小说人物的同意,从小说中跳出来,在这个世界里穿梭自由,这样的作者毫不受小说所局限,真的很聪明,而且还有趣。读完他两三篇文,你就会有一种冲动,模仿冲动,因为魏老师的写作手法有特有的风格,越是能很快捕捉到作者风格的小说越想模仿。现在许多小说家的几段文字放在一块,加上魏老师的一段,如果看了他的书,就会很快能分辨,哪个是他写的,这个太难得了。

  因为太有风格,所有的文章都那样,连续读到几篇容易有疲劳,就像一直在被喂炸鸡。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四):钱,真的是好东西

  其实真正活到快要奔三了,到现在一事无成,才发现钱是多么多么美好的存在。有了钱,你才能过你口中平淡安稳的生活,悠游自在,心平气和,没有钱,哪怕也是平凡日常,但底子里垂死挣扎,就像村口那口已经发臭不再流动的臭水潭,别人只想离你远远的,你也心虚于在别人面前露面,臊得慌。 而,这本书看似有着这么光明名字–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可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没钱,穷,都从头到尾在臭水潭里挣扎,离发财远得很。之前读过作者魏思孝的《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很惊艳,把跋涉在社会暗夜中自暴自弃的底层小青年描绘得淋漓尽致,真是撕开了社会上一大批人的遮羞布,包括我自己。而在本书中,作者显然更加放飞自我,可以说是荒诞膈应版你猜不到结局系列,都已经沉到马里亚纳海沟底的男男女女,还有他们或现实或魔幻的生活。做爱时接到电话就不能勃起的男人,去找打电话的人理论;突然失语的男人,喝各种毒药杀死肚子里作祟的虫子;本来罗曼蒂克般躲雨的男女,最后变成把一方剁成一摊肉酱的杀人,真的就像读雷蒙卡佛,这种把小说和现实生活拼接在一起的混淆感,生活场景的串联堆砌,朴实无华的文字,像一把刀,割开生活的皮肤,漏出内里黑色的血肉,明明不对劲,可仍旧安之若素,慌张又麻木,悲观的幽默深入骨髓。 都说饱暖思淫欲,其实,生活中的一切不顺更能激发人的性冲动,而且这股欲望穷凶极恶。所以书中这群工作不顺、待业在家、游手好闲、婚姻失败的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性交,看到白花花的胸脯就能勃起,围绕着女人,做些断手指砸脑袋的傻事,读着读着,我就会想着这里会不会来一段床戏,尤其是越肮脏的场所,这种催发情欲的气息越强烈。结果恶性循环,越空虚就越想做爱,整天想着做爱,生活也就越发虚度了,日复一日,永远没有个头儿。 整本书读完后,有一段记得最清楚,就是王东去向徐成借钱时讲的那个故事,两个好哥们要把死去的兄弟的骨灰撒进大海,可突然一阵海风,把骨灰撒了两人满脸。当时徐成哈哈大笑,而给他讲这个故事的王东抹了脖子后不知生死。我觉得,如果你这阵子失业了或者诸事不顺,可能最好过了这段艰难的日子再读这本书,因为,你真的可能会在读完后郁闷到自杀;如果你心理够强大,看看这本书,看看天底下还有这么一群人过着荒诞焦虑如狗子般的生活,你心里是不是能得点安慰? 致郁,真的能传染。钱,真的是好东西。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五):《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白开水般生活里的“非常时刻”

  无论怎样心怀高远,我们都得承认一个事实,那便是生活往往不过是白开水,淡而无味让人厌倦,可又不得不喝下去——不喝就会没命。可有时候,这白开水也会令人向往、无比渴望——和普通生活相比,缺水而焦渴的日子多少有些“非比寻常”,它会让你想念,那淡而无味的时光。

  白开水不好“写”,就像画师很难在白纸上平白无故表现风的形态,不过加上一些景物,事情可能就变得简单了。《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的技法大抵也如此。它没去触动生活严肃而索然无味的一面——那太深沉,看得让人难过。它写的是“非常时刻”——由异常表现“寻常”,引导读者反观自己的生活

  譬如,在小说《李南的手指去哪儿了》里,作者先是写“我”和女朋友本在熟睡,却被一阵敲门声吵醒。开门迎进来的是曾经的好兄弟李南,而李南竟少了一截手指,伤口处还在滴血。这个“意外”十分抢眼,可作者似乎暂时并没有将它和盘托出的打算,读者只好和同样惴惴不安、满怀好奇的“我”一起,把李南放走了。等到再次见面,李南已经面目一新,还有了自己的女朋友。两人闲聊,“我”终于问起了手指的事,李南也从容告知——可是作者却仍不打算把真相告诉读者。读者还是很好奇——和“女朋友”一样好奇——她和李南也是旧相识。直到小说结尾,读者才会知晓真相,而作品的反讽,却并不止于此。

  这个故事不长——只有10页,可层次却很丰富。除了李南的意外闯入,作品其他部分,其实都是一对同居日久,但看不到未来的年轻情侣的日常生活。两人甚至会在疑似闻到家中有煤气味时,为了要不要去检查一番而在床上争吵。但两人又没有离开彼此的勇气——“你也知道和一个女的搞熟悉了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重新找个女的再熟悉,想一想也够麻烦。”两人生活枯燥无味,也只有再遇到别人的“八卦”时才能久违地感到兴奋。可这别人的“八卦”,终究也在“别人混得好像还挺好”的结论中戛然而止。想想都生气。

  这样的“异样”在作品里频繁出现,如《和老婆做爱时不要接陌生女人的电话》里,我竟然在接到一通打扰好事的快递电话后,径自跑到快递站找人理论;《列车员还在求救的路上》里我在列车上遭遇了意外,但列车员却还不知在何处平稳地踱着步子。但尽管每个故事都有些“异样”,但它们终究会归于最深处的生活——如白水一般,波澜不惊,有点厌倦,却又离不开。这样的生活似乎是绝望的,但用“异样”来表现,来串联,似乎又反馈给读者更多可能。也许生活这杯白水终究不变,但偶尔着色,哪怕不过是阳光和灯光提供的虚像,其实也多少有些好玩。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六):世界那么大,他们却无处可逃

  ——读魏思孝《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

  与祖、父辈相比,80、90后真似活在一个盛世般的“最好的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相对自由,似有无数条路可走。近两年流行的一个句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走走”,很动听,很美好。但在魏思孝的短篇小说集《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里,我们看到的却是繁荣时代下的一群边缘化的“废柴”青年,和他们的颓丧生活。对,世界那么大,他们却无处可逃。对,生活难得要命,但更难的还在后面。

  魏思孝,1986年生于山东淄博,居住在淄博乡下,大学毕业后十余年来没“没正儿八经工作”,一直在写他所在的小城镇,写身边的青年男女。《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写得真诚,一“丧”到底,里面35个短篇写的全是底层青年们“丧”生活。作家刘震云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替那些无人倾听的人,把他们没有机会表达的情感“一点一滴地打捞出来”。魏思孝打捞出的就是那群生活在盛世旮旯里、被人遗忘的颓丧青年。

  当社会的目光聚焦于大城市,聚焦于财富、创业、房价,聚焦于梦想与焦虑时,魏思孝笔下的小城镇青年们的生活真相、精神图景是让人惊讶的。阅读《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我们发现的是,在这个最好时代的夹缝中,生活这样一群青年:他们本应热情地消耗着自己的青春,沉淀出自己的人生,然而他们却被生活摧垮,麻木生存,如行尸走肉,“颓”得彻底、“丧”得沉重。

  小说集中《伦敦碗》一篇,很好地表达小说集所呈现的压抑氛围。“我”和王娜在废弃的营业厅中躲雨,没有任何预兆,在相互不信任中,仿佛只有厮杀这个选择,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生命如此卑微、凄惨,让营业厅外的暴雨充满了隐喻色彩。在《没有换气扇的房间》一篇中,面对春光是自杀、意外还是被某事,“我”和卢光荣有不同的理解,而“我”最终解释为自杀。书中,“我”这么解释的:“春光想了想自己的生活,老婆、孩子、工作、领导、房子、吃饭等等,问题多如牛毛,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对啊,什么时候才能解脱。”“我”之所以如此“清楚”地描述,不是因为“我”真的知晓春光死因,而是因为“我”对自身感到无望。此时,“我”与春光同一。

  阅读《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能感受到巨石般的沉闷与压抑。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本该活力四射的青年男女,其身上无处散发的荷尔蒙必然地寻找出口,性和暴力成为他们压抑的肉体的最终爆发之地。例如在《生活的洞》一篇中,李燕在和丈夫徐成的吵闹中,往自己的肩膀上、胸上各砍了一刀,此时躺在床上的小孩哭了。小说这么描写:“孩子可能是饿了,李燕忍着疼痛给儿子喂了母乳。为了不让胸部的血滴在儿子的身上,在喂食的过程中,徐成用手拿卫生纸替李燕擦拭着。”而这一切的缘由在于,他们没有工作,儿子嗷嗷待哺,贫穷如影随形。小说集中几乎每篇都涉及性或暴力。在作者看来,这就是生活,是“免不了的”。正如书中所说:“我深信,终有一日我们会在生活的琐事中向对方大开杀戒,伤疤、悔恨以及疼痛本身就是生活和男女共赴的应有之物。”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于魏思孝笔下的小镇青年来说,诗和远方是奢侈的。在那里,只有苟且,只有结结实实的坚硬现实,只有颓废、绝望、生无可恋。如果说60、70后作家对现实与精神的矛盾,还有所取舍和追求的话,那么,魏思孝则完全的放弃了这一对话,彻底地以无意义来消解所谓的意义,同时以绝望的真实陪衬着虚假的繁荣。

  魏思孝通过塑造被人遗忘的底层青年形象,反照出这个繁荣社会破败的一角。在这个盛世里,有的人站在山峰中吟哦高亢,享受着富裕生活,有的人在路上奋力而行,憧憬着梦想的实现,而魏思孝的小说集《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告诉我们,还有一群人掉到了沟里,被人遗忘,再也爬不出来。他们被困于生活牢笼和自身的无能,前景迷茫,情感腐烂,穷途末路,濒临崩溃。他们该怎么办?他们能怎么办?

  救救年轻人!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七):好好生活,行吗?

  好好生活,行吗?

  ——读《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有感

  今年春节过后看了魏思孝的《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很喜欢,书里有荒诞幽默的剧情,令人嗤之以鼻的智商,当然里面人物的情商也挺令人堪忧的,总之黑色幽默类的小说我看得不多,但这本确实很有自己的风格,一下子会让人记住,很喜欢!短篇小说特别容易挤进忙碌的生活,很喜欢晚上洗好澡躺在床上看书的感觉,毕竟没有男朋友的人是用看书代替那啥的。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这本书和《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类似,也属于黑色幽默短篇小说。看这本书会有一种看黑白电影的感觉,经典而又压抑,会有无数的小细节引起我的共鸣,也有很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毕竟人的思维总是那么不同。

  里面很多人的生活状态都很差,这让我想起来我读初中时候我姐的一帮狐朋狗友,一天我去找我姐,她在一个朋友家里玩,玩什么我不知道,可能就是一帮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少儿不宜的”派对,开门的瞬间我隐约闻到一丝烟味,很呛鼻,读这本书里的一些故事时我仿佛又闻到了那丝烟味。混乱、不作为、黑白颠倒、廉价,这类人群应该还有很多,60、70、80、90,无论哪个年代总有人会慢慢变成这类人。有钱人也有很多屌丝,诚然并不是所有有钱人都懂得如何把钱变成智慧,也并不是穷人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鸡窝里飞出金凤凰这类事情也不少见,现在很多并不富裕的家庭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以试图改变家族命运,毕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这和年代、是否有钱没有多大关系,我觉得这和受教育的程度、教养、三观有关系。

  只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了这类人而已,并不代表这类人群已经消失了,这也是我喜欢看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真得会发自肺腑的觉得自己的生活好好,不会因为十块钱的鸭架跟朋友推三阻四,也没有见到过入室抢劫还要给人松绑的歹徒,更没有经历过穷到一个月不洗澡的地步,也是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见到妓女如何勾引嫖客,嫖客和妓女XX与和老婆XX之间的不同,说实话,我真的不懂,但看了之后我似乎好像可能懂了很多!

  那种整天无所事事睡到下午起床去朋友家看场电影喝杯啤酒看似悠闲自在的事情我也许久未经历了。毕竟有规划的人和没有规划的人是有天壤之别的,没有规划的人咱就不用说了,做什么事都没有条理,毫无头绪,杂乱无章,有规划的人连明天要穿什么都有ABC三个方案!虽然我也是一个屌丝,但毕竟我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不愿用最蠢的方式去生活,当然,人各有志嘛!我觉得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这样的生活好像无法如此具体而生动的写出来这样的故事,所以,我们大可以猜作者就是这类屌丝?或作者是个奇才。

  夸作者的话点到为止,我们还是来聊聊书里的女性朋友吧!毕竟我也是女性,看书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想象成女主角,可这本书里的所有女主角我都无法入戏。举个例子吧。在《寻找李奎》中,女主角在网上聊了一个男生,一上来就问他认不认识识李奎,我的妈呀!这智商堪忧啊,网上的骗子多了去了,如果这个男生说我认识,我估摸着这个女生会立马过来叫他带她去找李奎,然后被奸杀在宾馆里!这个小姑娘把自己的学费借给李奎,然后深信李奎是真爱,但学费转给李奎后他就消失了,拉黑QQ之类的,哎,又是一起由智商低下导致的电信诈骗小姑娘的案件!所以说,家长们对青春期的女孩一定要严加看管,现在小鲜肉的骗人手段是很高明的,如果小姑娘一旦被骗,轻则破财,重则丢命,或者16岁当妈之类的。后果不堪设想啊!我这操碎心的职业病得改。

  再举个例子,别介意我剧透,我讲的只不过是书里一个迷你小的细节,无伤大雅的!在《洗澡》里,妻子和老公因为家里没有热水器导致一个月没有洗澡,呵呵呵呵呵,作为每天必须洗澡的我来说,看得我全身都痒了!其中有个镜头我觉得特别好玩:下了晚自习,我骑着自行车在漆黑一片的田野上把外套脱掉,希望寒风能把我身上的臭味吹得一干而净。……这,好吧!反正我没有试过!如果你的老公连一个带热水器的卫生间都不能给你,你会嫁给他吗?你会依旧无条件的爱他吗?他到底有什么魅力把你迷成那样?我觉得答案无非是两个,要么是真爱,要么是傻,我更倾向于后者,好好的姑娘,嫁给一个不求上进的人,一起过着昏天暗地的日子,未来一片迷茫,这个姑娘不是傻是什么?如果是爱情,这也是我无法理解的爱情。

  每看一本书都会有很多感受,平常淡如水的生活就是被这一本又一本的书注入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每个故事都是不同的人生,如果每个人都按照一样的模式去活,那生活得多枯燥乏味,感谢作者创造出了许多人不同的活法。好好生活吧!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八):美好的荒诞神器

  美好的荒诞神器

  ——读魏思孝小说集《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

  ◎ 东渔

  记得魏思孝是从当年乌青主持的果皮论坛里走出来的,一路经高人指点,自我顿悟,又得作家韩东赏识,也受到特别的文学意识影响,最后,理所当然的没有成为网络上的风花雪主,成了青年作家中特别的那一类。这也成就了他的奇门绝技,写东西怪怪的,善于映照边缘人的精神状态,关注他们与社会的碰撞摩擦,对抗或消解,或者毫无出路,或者破釜沉舟,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放大到一种异常荒诞的地步,在“怪”中释放了小说的力道。

  新近出版的小说集《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仍是透着一贯的荒诞本色。敢说这里面的小说我早已读过一半,再次捧读,慢品余味,只那么一恍惚,笔者对他小说里的荒诞意味产生了莫名的欣喜——多么美好的荒诞呀!断然不是表面的无趣,相反,凸显一股决然的气质,仿佛作者在对着读者逗趣:我就是怪异荒谬了,随你怎么看,这就是我的呈现方式。

  来看看他呈现给我们的这个世界吧,在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什么样式的呢?如此荒诞,它怎么会是美好的呢?一点都不美好呀。人物和人物之间都是猜忌、疏离、互相伤害,唯独缺少的是关爱,然而真的就没有丝毫温情吗?魏思孝是一个多么残酷的人,才会如此冷酷无情地书写这个世界?还是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温情,充满了阴谋?是的,这不是全部,只是他的小说表面,哪里才是他的温情所在?有时候平淡的表述之下,就是温情的酝酿之所,他对每个主人公孤独精神的关注就是最好的温情,在他的小说里,孤独既能发出声音,也能还原影像,完成了一种预备姿态,将个体人物置于社会中,犹如暴晒的海马干缩了,也异常显形。

  小说集《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不再是集中于小镇青年为主角的系列,魏思孝关注了更多形色的人物和世相,一一抖搂出来。比如无厘头的《大力士之死》,通过叙述王东、李燕、王娜和“我”这几个人物杂乱的关系,难以辨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只是他们怪异关系的背后隐隐有着别的意味。再如小品文似的小说《和老婆做爱时不要接陌生女人的电话》,题目长一点就显得更搞怪,先是迷糊你的逻辑思维,等到结尾的陌生化处理,让看热闹的人看到了热闹,却也让看门道的人看到了严肃的问题,作者冷幽默地谈论了一下“性”这个话题。而这个作者魏思孝在心里沾沾自喜呢——你自己思考去吧,我可能什么也没说。小说《横祸》难得一股清新之气,文笔轻快,轻描淡写,内里却隐忍有度。而《列车员还在求救的路上》是一篇老小说,荒诞色彩有余,以王小波那般的叙述手法去解构某个事件。在这里,魏思孝的荒诞开始具有了诗意,就像另一篇长的小说题目一样——《整个世界如同罩着一层塑料保鲜膜》,蒙上了一层隐晦和诗意。

  魏思孝将生活中的支离破碎再次肢解,即便你认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他依然刻画得有板有眼,仍是体现了生活之内的对峙,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事态是他所善于的题材,极易让人以为他对社会充满了恨意。《我对社会做出过贡献》这个调侃的小说题目,其实透着一股一本正经的气势,每个小说人物都逃脱不了作为社会一员这个身份,即便微不足道,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经受着困顿,能有什么“贡献”?但魏思孝要告诉你,他们精神所受到的考验,有人“贡献”了身心,享受着失败,无聊的人物在小说里绑架另一个人,抢劫另一个人,他是要向世界宣布——我是“存在”的,我是一个真实的人,我活在这个社会中间。《夕阳恰好把房间染红》、《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这些带着希望色彩的题目,也是这么展开的。或许,将人物和社会关系讲得清楚,玩得犀利,刚好也掩盖了小说题材格局小的弊端,怎么说呢,格局不应该是小说的绊脚石,毕竟不是每个作家都要写什么家族恩怨,或是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惨痛体会,小人物的故事更是让读者感同身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米格尔街》和《小城畸人》,皆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而它们塑造的人物何其平凡。

  在魏思孝的作品中,心理描写也是一个优势所在,为故事走向起到关键作用,也恰到好处地构筑人物形象。第一次读到《伦敦碗》这篇小说时就感觉到震撼,跟阅读乌青那篇小说《一件小事》有些相似感,异常沉稳的叙事姿态,结尾却是爆裂式的,循序渐进的心理刻画,似乎能让你深入氛围中,体会一种毫无缘由的对抗和杀机,这不重要,人物之间的猜疑和伤害,是小说里普遍性的存在,魏思孝玩弄的是人性疏离,而不是杀机,即便这么残酷爆裂,还是由不通畅的温情表达受挫而促成的。伦敦碗是一个形象呈现,也是赤裸裸的表达,它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理解,而不是封闭起来。

  其实,魏思孝一点都不爆裂,当然也不是分裂,他将温情一次次掩埋,给我们留下赤裸裸的疤痕。在平淡的生存面前,他刻意把事情搞得支离破碎,残暴的虚构正是他面对社会的一个出口,某一个输出通道。他是认真的一位作家,不会敷衍读者,他用美好的荒诞神器塑造了自我,也筑起他的文字王国。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九):《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苦苦忍受的生活之“洞”

  文/吴情

  比起长篇小说的写作,短篇小说集的创作,不但在市场上不很讨好,销量通常一般(即便是著名小说家有时也未能免俗),而且很容易成为批评家的目标。毕飞宇在《小说课》中认为,衡量一个作家的艺术才华,往往不是看他/她的长篇小说,而是看他/她的短篇小说集,如果短篇小说集中各篇大体相同,一个模式,想必作家很有可能是江郎才尽。事实上确实如此。观之中国文学市场,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堪称数不胜数,短篇小说集在数量上相对而言较少。虽然如此,却也不乏专注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比如山东临淄的魏思孝。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青年小说家魏思孝著。除本书外,魏思孝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豁然头落》、《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以及即将出版的《嘘,听你说》。不过,他其实也有长篇小说问世,即《不明物》,笔者曾在拙文《“废柴”群像:活着的无聊和无奈》中对《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进行了粗糙的解读。而这本《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延续了作者魏思孝先前的书写风格,玩世不恭而又深刻正经,面带狡黠的同时却也惶惑虔诚。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中共有三十五篇短篇小说,平均每篇四千五百千字左右。魏思孝认为,五千字是“短篇小说最恰当的体量,一件事或者情绪的发泄,两三千字完全可以容纳”。在这些短篇小说中,核心的可以称之为“情节”的部分,大体上只有一两处。其他的对话、叙述、联想,都附着于这一核心“情节”,比如那篇《和老婆做爱时不要接陌生女人的电话》,核心情节是“我”与老婆做爱时被一通电话打扰,此后兴致全无,出去与打电话的女士理论。

  【毁灭身体:无聊人生与荒诞世界】

  与《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相比,《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有更多篇章书写了杀人与自杀,(尽管前一部小说集题为“小镇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可其中的死亡书写,其实并不算多。)写杀人的有《列车员还在求救的路上》、《伦敦碗》、《你死还是我死》(预谋杀人)、《拳击手》、《谁都脱不了干系》、《寻找李奎》、《近食勿分》,写自杀的则有《没有换气扇的房间》,相对而言,写杀人的远远多过写自杀的。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篇小说中的人,都有过自杀的念头。

  杀人、自杀,都是对身体的毁灭与厌恶,前者是摧毁别人的生命,后者是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导致他们厌恶身体进而毁灭(别人的或自己的)身体?直接的原因可能是经济的窘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在于人生的无聊、虚空以及缺乏意义。《你死还是我死》中,“我”和情妇马蕊彼此深爱着,但争辩后都不愿死去,最终决定共同杀死“我”的妻子,先下手为强。可是,从言谈举止之间,读者眼中“我”和情妇的爱情,又有多少令人动容之处呢?

  《没有换气扇的房间》中,老友卢光荣来访,准备叙述者“我”谈起春光之死,他怀疑春光之死另有隐情。在交谈中,叙述者“我”一会儿认为春光被谋杀,一会儿为了让卢光荣离开,改变观点,觉得春光是自杀身亡,有理有据:“老婆、孩子、工作、领导、房子、吃饭等等,问题多如牛毛,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在最后,居住在一间没有换气扇房间的叙述者“我”,更是以自己的自杀结束了全篇,将自己变成他人嘴里的谈资。人生之无聊,及其难以摆脱,怕是杀死别人、杀死自己的原因所在。

  【动机不明:为了什么?又得到什么?】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中,很多篇目都书写了小说主人公在“动机不明”情况下的举止,比如《和老婆做爱时不要接陌生女人的电话》,叙述者“我”与老婆做爱时,接到快递公司的女工作人员的电话,此后兴致全无,“我”决定与她理论,但在吵闹的过程中,“我”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为了什么。看似是为了一个道歉,实际上是无所事事的表现。可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无止境的争吵或喧哗中吧?

  类似的不确定生活之意义的小说,还有《我这点事儿在李燕看来的确算不上什么》。以小说中的文字来表明这群底层人的生活与情感,怕非以下两句话莫属:其一,“我厌倦了现在的生活状态,但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还不知道。”其二,“我需要做的只是忍受,然后知道无法忍受,再另做打算。”对他们来说,生活并不是线性进步叙事: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会更好。相反,生活始终在自身之中循环。

  【元小说色彩:小说人物与作者对话】

  《兄弟们,我们就要发财了》中用第一人称叙述,多写人物对话,而对话少用引号,与举止动作融于一炉,呈现出一种流动性特征。而与《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相比,这一部短篇小说集有不少篇目具备不少元小说色彩,小说中人物与作者对话,或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或一脸正经言之凿凿,这一方面,无疑显示了作者魏思孝在小说艺术上的尝试和进步。

  对短篇小说集《兄弟们,我们就要发财了》中的各色人物来说,生活是一个“洞”,将他们吸入,只有苦苦忍受的可能,却没有一点转好的迹象和余地,也没有任何导向崇高的途径。因为无聊,他们可能会抢人的背包(《不要以为我是小偷》),因为语言上的彼此隔膜、冷淡、傲慢,他们可能会吵闹半天丝毫不知洋相出尽(《和老婆做爱时不要接陌生女人的电话》)。虽然这部短篇小说集距“新写实小说”文学思潮二十余年,但不妨将其视为“新写实小说”的继续和拓展。它继续在细节真实,它拓展在对存在意义的迷失,对生活怀疑而又无能为力做出积极改变的表现和姿态。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读后感(十):我的希望不在路上

  ——读《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有感

  文:马晓康

  《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是魏思孝最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他的文字新鲜感十足,语言清晰,充满黑色幽默,诙谐却不做作,我相信这是来自生活但未经驯化的野蛮力量,只可惜,我们中的许多写作者已经失去这般能量了。合上书,眼前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徘徊在没落老城区、城中村、小镇,这等边缘地带,找不到出路的年轻人。焦虑、彷徨以及可望不可及的享乐,这可能是我读完《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后,浮现在脑海次数最多的关键词。

  知道魏思孝这个人,是因为一首歌——《我的希望在路上》。歌词的作者是诗人小招,百度一搜,才知他已离开这嘈杂的世间。再一搜,便搜到了魏思孝所写的关于小招的回忆录,那些文字挺长的,写得也很真实。这篇回忆录让我看到了魏思孝的善良,也让我坚信——魏思孝是个有勇气直面生活的人。有一次小招没钱了,魏思孝留下了一块钱坐公交,把身上的钱都给了小招。尽管他的生活境遇并不宽绰,却丝毫不影响他对这世界的热爱。热爱并不代表盲目,我相信他笔下的王东、必武等人,也一定来自于那个他所热爱的、让人哭笑不得的“生活”。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耿占春先生曾在《论负面语言》一文中写道:“负面语言开始生效的时刻,负面语言开始在内心扎根的时刻,意味着对长时期个人与社会负面经验的表述能力的增长,对真实经验与记忆的操纵。”

  在我看来,直面生活,是与生命的平等交流和最起码的尊重,不是为了赞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每个时代都有“朱门”和“冻死骨”,只是身处中间地带的知识分子或笔者们究竟应该写什么?如果说,主义会影响作家的写作,那么为何不让我们赤裸裸地临摹出生活原貌?魏思孝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毫不隐晦地写出了“废柴”们的想法,没有粉饰,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没有名牌大学的学历,甚至只混了个中专,没有去大城市的勇气,留在当地也没有“向上爬”的门路,就这么隐蔽地出没在我们的“幸福生活”里。没钱,甚至没工作,在荷尔蒙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对权势的渴望与对异性的追求最强烈却得不到满足时,这些人又不得不以另一种方式来发泄欲望。“犯浑”“做傻事”成了常态。85后和90后中的许多人,正处于“魏思孝笔下的生命状态”中,在未来的几年,00后中的一部分人也会过上这样的生活,这是你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是的,我可以坦率地说,在我人生境遇不如意时,“废柴”们的许多故事也曾是我生活中的一幕……尽管这些小说没有去描绘宏图,里面的人物也没有远大志向,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些故事是真正“活着”的。

  在《为什么要上班》中,魏思孝写道:“无意间我把自己塑造成了追求文学事业的青年,因而无暇上班。这不准确,事实上,我只是自由散漫惯了,对上班产生一种恐惧,尤其是同事之间的尔虞我诈。”在常人看来,这是生活态度不积极的典型写照,我曾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生活过,生活困顿,内心对外界产生了一定抵触,总感觉自己是最边缘的一个,渐渐地,也就是失去了奋斗的“兴趣”。对前途的绝望、无奈,让一个人变得慵懒,像一滩怀有天大白日梦的烂泥,趴在地上,却也良心不安。“婚后,老婆和我回到老家经营服装店,生意平淡,养活一个人尚可,两个人有些吃力。如果说几年来的写作让我意识到什么,那就是对自身的失望。我必须有所取舍,而我恰好到了没有写字欲望的阶段。没有办法,那就去上班,工作几个月缓解生活上的拮据。”作者笔下的“我”的“社会行为”都是在生活压力的逼迫下进行的,而他自己所作的选择只是“工资两三千的车间工人”还是“一千多的文职”,结果却发现,自己根本干不了“两三千”的工作。这让“我”再一次陷入绝望。

  在《没有换气扇的房间》里,魏思孝透过“春光之死”传递出了生活极度窘迫下的“我”的“排外心态”。卢光荣,一个并不熟悉的同乡,“我”本着一种“留手机号只是一种礼貌,我的手机里面有一大半的号码从来没有打过,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的心态和多他重新搭上了线。“他要是去找你的话,你还不得花钱管他饭吃啊。”这句话出自“我”的“老娘”,却让比魏思孝小5岁的我联想到了“别给他看作业,他学习成绩好了就把你超了”——这是我在乡镇小学两年时间里从家长们口中听到最频繁的一句话。祖辈的处事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代们的发展,“我”,在卢光荣突然到访时,并没有表现出欣慰,而是在算计着如何才能避免卢光荣留在家里吃饭。也许人的天性没这么计较,是生活让他变了形。

  作为一个颓废青年,茫茫人海,能搭上关系的人太多了,对于那些没有直接“利益”的人,是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结交的。所以,当两个人开始探讨春光的死因时,“我”努力回想,也没有想起来春光到底是哪位。在“我”看来,“春光之死”也许只是卢光荣想来家里吃饭的借口,而“我”努力地去阐释清楚“春光之死”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对这无聊透顶的世间的无望。

  是的,一个陌生人的死亡,在经历了我们毫无干系的,虚假的同情或叹息之后,很快会变质成为人们口中的“话题”。

  在“欲念”和“得不到”的双重挤压下,一些人开始沉浸于幻想。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思孝笔下的人物们,对犯罪刺激、性、美好生活的渴望。我们不得不思考,商业社会的飞速发展,除了带给我们现代化的享受和金钱之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阎连科先生在关于他的《炸裂志》的访谈中曾经提出过“恶望”一词,既“种种的理想都转化为一种欲望,而人的欲望又转化为一种恶望,罪恶的恶。”每个人都是分裂的,再也没有单纯的人。比如《兄弟,我们就要发财了》文中的“乌青”,在他和“我”的口头对话中,“乌青”是不愿意和“我”一起抢劫的,可当“我”提到小萝莉的时候,“乌青”又立马答应了……

  人,就是这样,在欲望、理想和现实中被挤压、扭曲着。

  那么,这些徘徊着的“小镇青年”或“废柴”们,是不是“恶望”下的牺牲品?我想,答案是“是的”,不光这些游荡的边缘人们,包括我自己以及正在看这篇小文的您,我们每个人都将是“恶望”的牺牲品,只愿我们能在生命终结前,从茫茫欲海里举起的那只手,还紧紧朝着“善”。

  诗人小招写过“我希望/在宽广的大路上行走着/没有终点/也没有意义”,可是,我们的希望真的在路上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发财  发财词条  就要  就要词条  兄弟  兄弟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美文

 农妇的改变

 农妇的改变  文/赵元波  快要过年的时候,农妇到街上买了两条鱼,一时间吃不完,就把剩下的那鱼做成腌鱼挂在院子里晾晒一下。  也许是挂的位置太低,家里养的那只...(展开)

美文

 《听歌有感》银狐飘逸

一首歌曲在远处响起,朦胧中是那首《哭砂》,伤感的曲调,合着我的心情,一下子就往那低处滑落。 爱情就像沙漏,手攥得越紧它就流泻的越快。还是那夜晚黄蒙蒙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