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野棕榈读后感锦集

  《野棕榈》是一本由[美] 威廉·福克纳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棕榈》精选点评:

  ●为什么译者不直接按照福克纳的本意,将小说定名为《我若忘记你,耶路撒冷》呢??

  ●爱情的悲剧本质及其对照

  ●略为不那么福克纳

  ●《野棕榈》相当于是福克纳的《永别了武器》,而《老人河》就是他的《堂吉诃德》;小说本身没有什么亮点,但是激发了我的一些联想:不记得是在哪篇文论里对《野棕榈》的“对位法”提了一笔,不记得大概内容了,但是结论是认为不必将其作为普遍性案例看待,深以为然,因为实在看不出在这里有任何需要使用对位法的必要性,不过是创作谈罢了;然后读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也提到了本小说的结尾:哈里决定活下去,这样夏洛特就能在他的记忆当中长久地活下去。但是今天读过之后我意识到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以“活下去”作为人间的至善呢?就因为能够同“永恒”扯上关系么?所以说啊,会发现福克纳虽然不做道德的判断,但是他爱着自己笔下的角色啊!——五年前的我为什么会做出“福克纳的笔好冷”(《没有被征服的》短评)这样的判断?对此表示不负任何责任。

  ●果然不是所有福克纳我都很喜欢欸

  ●只读野棕榈,未读老人河。野棕榈让我想到卡夫卡的城堡。那种灰色而迷幻的调子

  ●严重出戏。为了结尾那一句话读的,结果翻译版本还不一样。

  ●被爱情,被洪水唤醒的生命,燃烧出灵魂,继而沉寂。

  ●和朋友聊到福克纳,他说福是第一个获诺文奖的美国作家,其实就激励一下这个差生。我觉得有道理。反正我没有诺奖评委的理解能力,主副调根本就是花花肘子。根本无法对疯男疯女的疯人疯事感同身受。剥离了精神的人身是魔鬼,剥离了人身的精神叫魔性!这是一部魔性之作!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感觉这个书名美到极致,比《野棕榈》好太多太多。爱情(或者说激情)即是夏洛特的信仰,也是这种信仰的集合之地——圣城耶路撒冷。她犹如苦苦追寻信仰而渴盼去圣城朝圣的虔诚信徒,终其一生将全部心神贯注于对爱情的追求中,甚至不惜赔上了自己的血肉之躯,巨大的热情与疯狂的行动交织成了一曲爱情的哀歌,死亡就是这曲哀歌的高潮。斯人已逝,当威尔伯恩选择了痛苦的存在,选择把记忆随逐渐衰朽的躯体留存,当他在余生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坐在狱中的铁窗边,闻着涤荡污浊空气的清晨海风的咸湿气息,听着野棕榈树叶的沙沙作响,或许他心中的痛苦并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失不见,而是越发清晰,时时刻刻刺痛他的神经。翻译有一些地方人称混乱,《老人河》不如《野棕榈》更令我感动,综合扣一星。

  《野棕榈》读后感(一):对生活的叙述

  单看完了《野棕榈》这个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也没多少曲折的骇人的情节可言,啰啰嗦嗦却是半个长篇。之所以能写这么多是因为福克纳对人物的生活以及周遭有着不厌其烦的描述,这些对生活的描述有时候我会觉得枯燥,感觉生硬,有时候会读出些诗意,就看我能否静不下心来读,当然也有翻译的原因(并不是说非翻译的不好,我并不苛求翻译)。 综合来讲,无疑叙述功力非凡。

  人物印象深刻。天真蠢笨的威尔伯恩,追求自由了不起的夏洛特福克纳简直是钻进人物的思想意识里来写的,人物的一举一动准确的传达了人物的精神气质,让我感同身受。

  《野棕榈》读后感(二):我若忘记你,耶路撒冷

  福克纳一直都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作家。他关注美国南方,关注种族矛盾,对女性处境的思考远超时代,日本人轰炸珍珠港之后,他还写了一篇伤感的短篇小说,讲一个男孩到孟斐斯去找参军的哥哥。

  如果要选一个作家来决定人类的命运,我想不出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但他写《野棕榈》这样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并不是受责任感驱使,而是为了“摆脱心中的一件伤心事”,这本书里说,这是指他与米塔 卡彭特没有结果的爱情。

  这很可能是福克纳情感上最私密的一次,不论他怎样回避自身经历,这部小说都注定要成为他私人情感的载体。

  但《野棕榈》并不是对情感的纪念,它的出现是为了将情感淹没,甚至杀死在故事里。而且单是这样还不够,还不足以达到福克纳自己的标准。为了“加强气势”,对故事“加以提高”,在《野棕榈》第一节完成之后,福克纳又动笔写了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老人河》。

  在《老人河》里,一个囚犯在洪水中被冲走,历经磨难最终重回监狱。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姓名,主人公从头到尾只被称作“高个子犯人”,比起时刻绷紧的《野棕榈》,这个故事带着一些诙谐。《野棕榈》里汹涌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缓冲。

  而这么一个像是会出现在民谣里的故事,是不容许读者进行过多的情感代入的,甚至它本身都不能容纳太多复杂的思绪。但它又不是单纯的休息站或是踏板。

  《老人河》是《野棕榈》的回声,《野棕榈》是《老人河》的投影。是《老人河》而不是《野棕榈》圈定了故事的边界。在某种程度上,它广袤的空间对《野棕榈》起到了平衡甚至牵制的作用。

  这里福克纳采用的是音乐上的“对位法”,指复调音乐的谱写技法,

  “将不同的曲调同时结合,从而使音乐在横向上保持各声部本身的独立与相互间的对比和联系,在纵向上又能构成和谐的效果”。

  两个故事虽然各成体系,却在交叉前进中共同把小说推向高潮。

  包括福克纳在内的许多作家,都认可短篇小说是一种仅次于诗的艺术形式。但长篇小说并不是有缺陷的,它只是比短篇更有可能出错。就好像在崖间搭桥。桥身越长,桥体就越有可能因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而坍塌。

  很多时候,长篇小说可以承载的内容远超其他体裁。

  比如:

  《野棕榈》的最后,威尔伯恩一面怀念死去的夏洛特,一面想着:在悲痛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我选择悲痛的存在。(另有译作“悲伤与虚无”。)

  (想象一下,一个潜水员深入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水,他从一个人形变成一个点,然后完全消失,像草原上的行者被天地之交的地平线吞没。你以为他再也不会出来了。)

  而《老人河》的结尾,自首之后,被无故加判十年的高个子囚犯想到曾经的心上人,一个曾来探望过他一次而现在已经结婚的姑娘,说道:“女人,呸!”

  (海水深处的漆黑里出现一个点,那个点迅速变成你熟悉的形状,在你还没能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个潜水员已经钻出水面,换下服装,而且扬长而去了。)

  如果不是长篇,这种多层次的冲击是很难凸显出来的。

  在福克纳最初的构想中,《我若忘记你,耶路撒冷》这个被舍弃的名字,能够包括《野棕榈》与《老人河》两个故事。尽管许多人都执意将两个故事拆分开来,但福克纳从动笔写《老人河》开始,就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

  福克纳有能力驾驭这种结构,使其非但不至于崩坏,而且能够互补,在于他的思想。因为福克纳只有一种思考方式,诚然他可用技巧去创造多种情景,去写不同的人物,但他的讲述一直笼罩在他思考的阴影之下。这种思考广袤而雄浑,深刻又富于想象力,并且不可避免的牵扯到人类全体,牵扯到上帝,他笔下的一切都向这宏大的思想靠拢,像被黑洞吸引的行星。

  《野棕榈》读后感(三):棕榈飘飘,大河滔滔

  比起故事主题的宏大和巧妙,故事语言的瑰丽和奇诡,我更喜欢关注故事的特殊讲法。或以特殊的视角出发,讲述一段离奇的经历,或以讲述者思绪为源头,不断的旁生枝节,或巧妙的设置多条并行的线索,然后不断融合。

  初读小说,便看了一部《穆斯林的葬礼》。韩子奇与韩新月两个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慢慢走到了一起。前两章设定的疑团,也在倒数两章得到了解释。这对初次接触长篇小说的我而言,颇具挑战,也带给了我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从此读小说,总会关注故事的讲法。《穆斯林的葬礼》在双线并行小说中,不算出众,属于该类小说中常见的路数。这种巧妙的沉浸感是随着阅读量的积累,不断淡化的。

  《安娜卡列宁娜》则不同,它在续写主人公的同时构造了一条看似可有可无的另一个故事——即列文的故事。他们有相交的部分,但最终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选择了壮烈的死亡,你个选择宁静的守候。如果我们只关注故事的主要枝干,我们大可放心的把列文的环节删掉。我们同样也可以为安娜的结局动容。但作者毕竟构造了那个同时法术的故事,像另一个次元一般,世界的多样性会给读者更多的感触。当我们为安娜的死而伤心的时候,不妨想想列文,我们也许会放下怨恨、不公的执念,多方位的看待这个伟大的故事。但这样的双线叙事,并不是最大胆、最巧妙的。

  有没有两则完全不相关,内容不重合又集中在一本书里呢?福克纳用他的《野棕榈》给了我们答案。这部小说,并非属于福克纳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但它终因作者巧妙的构思,故事独具的美感,而成名于世。

  如果我们想创造两个互为对照的故事,写完一个,再写一个,这终究不是难事。但放在一起对照着写,这就是一种挑战。但这种挑战属于正常的读者行为。我们会同时阅读很多的书,有时毫无关系,但有时这些故事都互为对照。所以,福克纳在写本书时是真正采用一种阅读体验的方式。福克纳说,他在写夏洛特离家出走的时候,突然冒出了老人河的故事,于是就写了下去。在“老人河”一章结束后,旧的故事又漫上心头,于是又回过头来创作。到最后,我们的《野棕榈》就写完了。这样下来,我们读者也真正的跟随着作者,进行了故事的观摩。

  这两个故事真的毫无关联吗?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姓氏不同,故事种类不同,所以他们真的不能融合在一起。但“老人河”的确与“野棕榈”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夏洛特追求爱的自由,她与恋人远离城市,主动远离人群,但却一直有不同的人在帮助他们,最终因难产大出血而死;高个犯人没有人身的自由,他和一条船与洪水搏斗,救了一个女子,带她回归城市,主动接触人群,但屡次收到他人的攻击,最终犯人帮助女子成功生育,自己也回到了监狱,面对加刑,一笑而过。当我们掩卷,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故事。老人河是野棕榈的复调,它的洪水滔滔,生命的诞生,恰巧对照棕榈飘飘,生命的陨落。这并不像安娜和列文,而是真正的生命反思。人,总要追求一种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之付出的过程,就是信仰确立的过程。夏洛特做到了,高个犯人也做到了,但他们却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极端。

  在书写风格方面,这两个故事也互为对照。《野棕榈》采用倒叙的方式,伴着福克纳擅长的意识流,呈现出安静、缠绵的,但人物的内心却洪流涌动的风格。《老人河》则用最为传统的故事讲法,呈现出汹涌、激烈,但人物的内心却心静如水的风格。用平和的笔调叙写激烈的爱,用喷薄的笔法讲述平静的归,这正是福克纳的高明之处,也是本书独具的另一种美感。

  不得不说在众多的双线并行小说中,《野棕榈》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它高到了这本书可以拆成两个故事,分别来贩卖。面对此景,福克纳也只能呵呵了。

  《野棕榈》读后感(四):野棕榈:我们并不正确,但我们很美

  

A:

夏洛特:我以爱情的名义出逃,其真实目的只是证明我有勇气出逃。我不爱具体的某一个男人,之所以选择了威尔伯恩,因为他像一张白纸,他没有谈过恋爱,而我勒索了他的感情,就像抓住了一根线索,借以实现我戏弄命运的勇气,我抛弃稳定的家庭,我不为金钱所累,我愿意失去一切世俗的成就,去追求精神和肉体上的自由,然而如此简单的渴求,为什么这么难以实现?又让我如此痛苦?

B:

高个子犯人:去他的爱情,女人最不可信。为了初恋,为了那个荒唐的黑道梦,我一辈子将在监狱中度过,而她再也没有来看望过我。在洪水泛滥之际,我被命令去搭救另一个孕妇,我不得不离开这个稳定安全的监狱环境,去经历大自然带给我的残酷历炼。惊涛骇浪一次次置我于死地,漫无边际的漂流一次次摧残我的意志力,我多想回到我应有的生活中去,去劳作,去完成简单又乏味的任务,然而如此简单的渴求,为什么这么难以实现?又让我如此痛苦?

A:

威尔伯恩:在我跟夏洛特私奔之后,我曾经处在时间之外。在这突如其来的人生转折面前,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我迷失了自己。我闲散的生活,终日无所事事,我的贫穷和我匮乏的爱情经验,让我在心理上依赖于夏洛特,她像我的母亲而不像我的情人,引领我走出这苍白无趣的27年的人生。时间,只有当你开启智慧,当你的认知觉醒的时刻它才具有意义。即便你的年龄在增长,但如果你的精神在逃避,意志在退缩,你茫然的紧闭双眼,不想醒来,那你就不配拥有这个年龄,那是时间白白给你的。因此你的年龄永远少一年,一年里永远少一天,一天里永远少一小时。去弥补那一小时,这是我想要的全部希望。

B:

高个子犯人:时间,从来都是给那些能有机会闲散的人准备的,他们有时间去挥霍时间。而我,在这茫茫的充满了人和动物的尸体、枯树枝和倒塌的房屋碎片的洪流中,只能分秒必争。专注力让我经历的每一个瞬间被无限延长,因为任何一个突如其来的浪潮都能把我这脆弱的小船打翻,每一个企图逃离时间的念头都让我当场毙命,我怎有勇气去想获得更多的生命呢?如何度过这一秒,这是我想要的全部希望。

A:

夏洛特:我即将死去,但我愿为此承担责任。智慧是保护我的盾,也是攻我的矛,我知道,当我有勇气去挑战命运,去实践自由时,我一定会被命运盯上,让我加倍受到折磨和苦难。难道正因为要逃避这种苦难,就选择一条相对简单的路,去过平安保险的生活,而不敢面对自己的醒悟吗?我们一次次搬家,是为生活所迫,更是为了保持爱情的温度,不管我们如何逃离,命运却总是让我们陷入为了金钱而牺牲爱情的怪圈中去。而那脆弱的爱情,终于也要消失殆尽。我将要死去,是因为我要把孩子从我身体里剔除,我不要让一个生命在我的肚子里生根,因为有了这个小生命,我将无法继续流浪,我将无法得到自由。

B:

高个子犯人:我活下来了,并最终回到了安全保险的监狱生活。我是个愚笨的人,那是因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出身,环境,教育,天性,导致了智慧的不平等。但难道没有智慧的人,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愚笨让我免除了思想的挣扎和矛盾,我没有二心,我勤劳,忠诚,念旧,有责任感,并信奉准则。当命运从来没有怜悯过我们这些愚蠢的人,总将我们拒之门外时,我要做的只是虔诚的祈祷,请让我做您忠实的奴仆,给我一个可靠的归宿。正是这个信念,让我在艰难险阻中实现了我的任务:救了孕妇,并让她顺利生下了孩子,因为有了这个小生命,我将不再继续流浪,我将得到安宁。

威尔伯恩:

夏洛特死了。我拒绝了她丈夫提供的保释和毒药,我愿意在监狱中靠着回忆她而活。肉体是记忆的容器,为了夏洛特,为了保存她活着的证据,我愿意活着,哪怕是痛苦的。请不要指责我们两个任性的人,用夏洛特的话说,请宽恕那些“为了曾经生活过、犯过错误但用心良苦的男人和女人,以及所有将要出生、将要犯错误但用心良苦的人”。我们犯的错误,是每个想尝试自由的生活又不敢承担责任的人会犯的错误,我们在错误中成长,成熟,走向失败,但那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而不是我们俩爱情上的失败。恰恰相反,我正是在与她私奔之后才真的爱上了她,发现她是如此不平凡的人。我对她的信赖,远远超过对自己的信赖,我信赖她能战胜我俩共同的反叛命运。但我同时也预感到,如果人类的社会规则这么轻易就能打破,如果大多数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这么不堪一击,那我们的胜利又同时验证了整个人类系统的失败,这胜利反而显得越发尴尬无地自容了。我不后悔这痛苦的经历,因为活着并不虚无,至少我曾真正爱过自由过。

  《野棕榈》读后感(五):这头破血流的爱情

  “如果提前知道结局,你是否后悔当初不顾一切?”读完最后一页,合上《野棕榈》,仿佛夏洛特此刻正坐在我面前,我脱口而出,这是我最想问她的问题。她没有化妆,只是宽唇上有些涂抹,一边面孔上隐隐可见寸长的伤痕,就像哈里第一次见到她那样。她用那双猫眼一般的黄眼睛打量着我,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很快便恢复了神色,没有回答。于是,我决定从头开始,重新进入这个故事。

  《野棕榈》在福克纳的小说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因为它是为数不多的独立于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之外的故事;因为它独特的音乐对位法,两个故事以《野棕榈》为主调,《老人河》为复调,一章一章交叉地写;还因为核心是一个爱情故事,这对于笔调甚少触及爱情的福克纳来说,是很难得的。

  故事的主角夏洛特和哈里,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场聚会上,彼时夏洛特已有家庭,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哈里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还没有尝过恋爱的滋味。如果没有那场聚会,他们的生活或许还会沿着原来的轨道进行下去,她会继续守在丈夫和孩子身边,他会如家人所愿成为一名医生。可是许是注定如此,“也许该他晦气,不然的话,他说不定会发现:天地辽阔,时光久远,众生芸芸,爱情哪会只限于一个地点,一个瞬间,一个身躯”。只见了两次面,他们就决定冲破世俗的约束,一个抛夫弃子,一个中断学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由和爱情。

  在与拉里的恋爱关系中,夏洛特自始至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她对爱情存在着幻想,认为“必须一直度蜜月,持续不断,长久永远,直到我们之中一人死去”,她把爱情奉为圭臬,当作信仰,愿意为爱付出一切代价,可实际上她那些关于爱情的观点都是从书本中读到的,她自己并未真正理解其中意义。她跟哈里私奔,也并非因为她爱哈里,认定这个人,而是因为她的人生中一直渴望着这样一次离经叛道,可以说她在把小说中的情节付诸实践,而哈里刚好出现在此时此地而已。至此,夏洛特似乎并不是一个可爱的人,她相貌平平,打扮中性,而且沉迷在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对家庭和孩子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我之前一直觉得,哈里之所以会轻易地被夏洛特吸引,仅仅是因为之前没有过恋爱经验,但凡见过多点世面,就不应该对这样一个女人一见钟情。可是看到后面,倒开始有点理解他了。夏洛特对生活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激情,在芝加哥面对着日渐窘迫的生活,她还能成日里不知疲倦地在忙活着做手工艺品,在风雪飘飞的威斯康辛湖边,她依旧怡然自得地游泳、画画,仿佛来这里不是为了节省开销而是特意来度假似的。初到犹他州偏远荒芜的矿场,在冰天雪地中,她喊着:“原谅我,莽莽大山。原谅我,皑皑白雪。我觉得快要冻坏了。”看到这一段时,内心深受触动,能在茫茫雪原里与大山大雪对话的女人,该是多么天真可爱。只有对自然对生活发自内心热爱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这句“原谅”,不知从何处想来,可是又觉得此情此景,除了这句,再寻不出比这更合适的了。彻骨的寒冷和物资的匮乏并没有磨灭夏洛特的热情和希望,面对着山峦叠嶂,夏洛特又一次坚定地说:“到了春天,这里将会十分美丽。”让人想起电影《喜剧之王》里的那段对话“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也不是,天亮之后便会很美的”,此刻哈里眼中的夏洛特,柳飘飘眼中的尹天仇,大概都是光芒万丈的,无关其他,仅仅是这疲惫生活中依然存在的英雄梦想,就足以让人爱上。

  但同时,生活也是残酷的,不会因为你热爱它就对你格外厚待,夏洛特和哈里从走上那趟去往芝加哥的火车起,就注定要承受这一路的艰辛。虽然她对自己的爱情归宿有着透彻的自信,也在极力地想要维持生活的体面,但是随着她制作的手工艺品无法出售,哈里因为学业未成找工作四处碰壁,日渐拮据的生活还是慢慢地吞噬了他们爱情里的浪漫成分,取而代之的是辛酸和疲惫。直到最后夏洛特因堕胎失血过多而死,私自给她动手术的哈里也逃不过牢狱之灾。

  夏洛特和哈里为了爱情和自由一切皆可抛的姿态,让人看着着实胆战心惊。他们的生活就如同泡沫,随时都有破灭的危险。而在复调故事《老人河》里,高个子犯人在洪水决堤泛滥之时受命去搭救一个孕妇,在波涛汹涌中颠沛流离,最后圆满完成任务。他给人的感觉是无论遇到多么凶险的处境,都一定会化险为夷。这一段惊险的经历回来之后本可以作为在其他犯人面前炫耀的谈资,但是高个子却没有,他认为不值得白费口舌,就像他没有讲自己如何独自一人把一百六十磅重的小船扛上堤岸,越过堤坝又走下六十英尺的坡路,他只是说:“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那栋房子,在那里住了八九天,然后因为他们要用炸药炸开堤坝,我们只好离开了。”如果说夏洛特是属于仰望星空的那一类人,那么高个子犯人就是脚踏实地的那一类,这也是为什么《老人河》这个故事明明险象环生却让人心里踏实安定。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夏洛特临终之时,是有恨的,她生前的愿望是宁愿死在海洋里,也不愿被吐到一片死寂的海滩,被烈日晒干而留下一团莫名的污渍。然而事与愿违,她偏偏死在一片荒凉的海滩上。她临死前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深仇大恨,这是幻想破灭后对男人和爱情的失望。

  故事的最后,哈里在夏洛特死后那段内心独白痛彻心扉:“她死了,一半的记忆也就不在,而要是我也不在了,所有的记忆都将终止。在悲痛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我选择悲痛的存在。”

  他放弃了自杀的机会,选择在监禁中度过内疚而煎熬的余生,靠着对夏洛特的记忆苟且活着。这一段告白足以让夏洛特之前在三流言情小说里读到的所有爱情箴言黯然失色。如若她有知,想必也会稍作慰藉,感叹此生足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野棕榈读后感锦集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棕榈  棕榈词条  野棕榈读后感锦集词条  
美文

 相遇

  离开你已经四年了,我现在过得很好,请不要担心。   曾经你对我说过,相遇是缘,经过无数次的选择才让我遇见你,但也许只因一次错过就从此相隔人海。请原谅我那时不...(展开)

美文

 不抛弃 不放弃

     《士兵突击》刚刚出来的时候,就有朋友说这部片子很好看,可是一直到现在我才来看,实在是有好多的感触,就想着把心里此时的这份...(展开)

美文

 品茶

     每当闲暇的时候,总喜欢泡一杯清茶。或茉莉,或龙井,或铁观音。坐在窗前,看窗外飘动的树叶或是雨雪。那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