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小提琴革命曲》观后感100字

  《小提琴革命曲》是一部由Francisco Vargas执导,剧情 / 音乐主演的一部墨西哥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提琴革命曲》观后感(一):命若琴弦

  祖孙三人表面上是游走的流浪艺人,却背负着游击队偷运军火的使命,

  他们将在与政府军的周旋中完成一次螳臂挡车的义举……本届电影节

  的沧海遗珠,虽然全片采用黑白摄影手法,并没有降低视觉上的冲击

  力度。影片扣人心弦,观众自始至终在替八旬老汉出生入死的命运担

  忧。而老翁赖以生存的小提琴也蕴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成为对峙双

  方频繁利用的道具,在硝烟中扮演了一回悲剧宿命的角色。

  《小提琴革命曲》观后感(二):音乐没有了,但是有勇气

  首先,这是一部非常不闷的闷片,即使它有着大多数闷片说涵盖的元素,很小的成本和群众化的演员阵容;

  其次,这是一个你应该在30岁前后看的电影,因为一旦你超过了人生的转折点,你很难因为这种内涵的激情而感动;

  然后,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音乐,尽管它应该是一部音乐片,音乐却只出现了很小的篇幅,而对于习惯高雅精致的你,这很少的乐章也很粗糙;

  但是你必须通过制作特辑去知道饰演主角的墨西哥传奇音乐家特维塔经历了怎样一个与自己的风烛残年的身体搏斗的过程,你能想到一个老人在弥留之际想为对抗残暴独裁和促进进步贡献微薄之力时的坚强!

  最后,世界还是一样,我们今天,明天或者到明年的今天还是没有看到什么不同—可是总有那么一点东西可以打动你,让你短暂的生命里做出一点改变,改变自己,你已经慢慢的在改变这个世界!

  《小提琴革命曲》观后感(三):革命不是爱情的同义词

  小提琴、革命墨西哥,这几个符号一出现,我脑海里就是拉丁美洲的那些革命加爱情的疯狂故事。拉美的革命都很hot,要伴着探戈跳着舞,叼着雪茄骑着摩托车才够味。拉美啊,我的革命圣地。贝托鲁奇的《一九零零新世纪》,莱昂内的《革命往事》,讲述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哪一部都是好看的一塌糊涂。

  可是本片一改此类电影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而是清晰的刻画出革命的残酷。毛主席老人家说的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赤裸裸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才是革命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个电影谈谈几个看点吧。

  一、老头的扮演者,是著名的小提琴手,而且一只手的确残疾,在我看到本片的时候他刚刚去世不久;

  二、片中的小提琴音乐极其苍凉粗粝,原汁原味,与往日所观欧洲电影中极尽华美之能事的音乐电影不同。本片中的小提琴不是烘托某个革命或者爱情的主题,而是试图表明,敌人和革命者都爱听这些音乐,可他们仍然不同戴天的仇人。戈培尔能够左手邀请富特文格勒登台演奏贝九,右手签署奥斯维辛的死亡签名,那么音乐真的是贝九所昭示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在这种残酷的对抗中,音乐什么也不是。

  三、片子最大的滋味仍在于革命,当镇压革命的军人也是出身贫苦没有接受教育的人时,作为启蒙以来、浪漫主义以来的现代行为的革命,才会展现出其复杂的历史张力。这些印第安人为什么要革命?即使他们赢得了民族自决,又怎么能保证在全球化的扩张中独善其身?而假如不革命,又有怎样的理论或者力量来让他们在旧有的共同体内赢得尊严?革命让我们惊奇的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趋向于一致,同时每个人、每个民族都对自己的“身份”或“特点”或“个性”或“传统”越来越珍视,甚至到了一种敏感的地步。追问现代革命的意义,其实也是追问现代性的意义。

  片尾孩童身上佩戴的手枪,隐喻着暴力的永无止息。今天的世界,我们试图捍卫的越多,失去的其实也越多。

  《小提琴革命曲》观后感(四):El Violin

  El Violin/小提琴革命

  6.24 和平一厅

  9/10

  这部电影我给9分,完全因为是本着不要轻易给10分的原则。

  电影节最后一部电影以这样一部电影收尾,完美。

  电影节开幕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今年选看影片质量竟如此之高,10部电影,平均分居然超过8分,几乎每部都值回票价,况且其中还有四部是冲着人去的粉丝选择,结果是,这十部电影里至少有三部我一定会记住,很久很久,并且庆幸自己居然能在家门口看到。

  跑到和平买票,稀稀拉拉的黄牛,还歧视形单影只的看电影者,拒不卖票给我。个么买了正价票进去,发现上座率才不到三成。

  这是一部非常不起眼的墨西哥黑白片。结果正片放映结束后,超过半数的观众留在座位上没有动,直到字幕全部播完,影厅内灯光亮起……几个墨西哥人也来看,离场的时候有两个还边走边抹泪。

  对于关心墨西哥电影的人来说,其实这是一部小有名气的电影了。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参赛片,又是1970年代(本届电影节上看的第四部70年代电影啦)。老Plutarco的扮演者(一位没有右手的小提琴演奏家)拿下了此单元的最佳男演员奖,也是2005年墨西哥最重要的一部电影。

  墨西哥印第安人祖孙三代,失去了一只手的爷爷拉小提琴,爸爸弹吉他,五六岁的小男孩刚开始学吉他,爷爷和爸爸演奏的时候他在一边帮忙收钱。不过这只是白天的他们,晚上,爸爸是游击队员,看似置身事外的爷爷,甚至连孙子都暗暗在帮游击队使劲。军队来了,占领了村子,孩子的妈妈被俘(后来被害了),爷爷想帮儿子和游击队取回藏在庄稼地里的弹药,于是决定利用自己的小提琴……他用琴声渐渐取得了敌军长官的信任,然后行动开始了……正当你以为一切都将按照传统抗战片的路线走下去时,你和爷爷一样,发现你弄错了。然后你发现你早已经在黑暗中泪流满面。

  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所经历过的痛苦已经无数次被搬上大银幕,尽管墨西哥电影人喜欢聚焦老人和小孩,但是每一次都伴随着腥风血雨、泥泞、爆炸、哭喊和死亡。但是这一次不同。黑白片是一个极其聪明的选择,它不但有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还将一班非职业演员衬托得异常有灵性。托高超的摄影技术和墨西哥美景的福,几乎全外景的电影,角色却始终没有淹没到背景中去。此外,黑白胶片还将视觉的暴力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开枪、烧屋、流血,都淡化了。至于被无止境放大的,当然是音乐。然而这是一部几乎没有配乐的电影,所有的音乐都来自祖孙三人手中的乐器。战争与暴力只在前1/3部电影中出现,其余的时间里,都是大片的墨西哥丛林和沙漠的美景,即便描写军队,也那么诚恳地强调了他们的温情和人性。导演似乎极力地不在影片中流露出自己的政治立场,他只是冷静地告诉你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看上去很美,结局却令你哑口无言。

  但影片的结尾偏偏特别美。

  长官掏出枪指着老人,“开始演奏吧。”老人合上琴盖,两只锁都扣好,然后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看着他,镇定地,淡然地,“不会再有音乐了。”黑暗。安静。

  吉他声响起,孩子唱歌的声音,小女孩沿街乞讨,镜头推远,小男孩抱着爸爸的琴唱爷爷教给他的歌。小男孩和小女孩上路了,路指向远方,沿路遍地是龙舌兰和仙人掌,小男孩的腰际挂着装Taco的塑料袋,我们都知道,那里面装的是一把手枪。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片头一个小细节的用意——长了一双跟GGB一模一样眼睛的爸爸,从好心的村民那儿得到了一小块taco分给爷爷和儿子吃,孩子却把自己那一份分了一半给路边的小狗。爸爸气极败坏地责备孩子。爷爷说,“别骂啦,这孩子跟你一样。”爸爸说,“不,将来他会比我们都强。”

  完美的剧本,完美的表演,完美的音乐,完美的摄影,而这是一个只导过四个片子(包括一部纪录片和一部短片)的导演的作品,我想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小提琴  小提琴词条  革命  革命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最后约翰死了》观后感摘抄

 《最后约翰死了》是一部由唐·柯斯卡莱利执导,蔡斯·威廉逊 / 罗勃·梅耶斯 / 保罗·吉亚玛提主演的一部喜剧 / 恐怖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