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是一本由[日]盛口满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评《我的收藏——寻找大自然的宝藏》
《我的收藏》读后感(二):大自然的礼物 ——《我的收藏》书评
在《我的收藏》里,盛口满以文图并举的形式列举了那些大自然的宝藏。光是封面上的图景就已引人入胜了。
《我的收藏》读后感(三):儿童节:让孩子认识世界的五本好书
日子过的真快,每次临近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儿时的那种期待——对无忧无虑童年的向往。
《我的收藏》读后感(四):自然博物之美和因爱赋能
最近让我心动着迷的书是阿西莫夫的《基地》7部曲和秦晖的《共同的底线》,没想到他们之后让我心动的是这本《我的收藏》,对自然之物的笔触如此真实细腻,仿佛就在眼前,即将跃出纸面一般,这种阅读和审美体验让我童年的日子又非常真实的在五感中发生了一次。
《我的收藏》读后感(五):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大自然的宝藏
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如果要让我给孩子们挑选一件礼物的话,我会100%推荐日本盛口 满老师的手绘书《我的收藏:寻找大自然的宝藏》。这是我上了二十多年学,读了成千上万本书中最能打动我的书,没有之一。
《我的收藏:寻找大自然的宝藏》封面
五月初看了由日本中川孝俊等人主编,浪花朵朵童书编译的《大自然中的美食》,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作为一名宝妈我知道的真是太少,这本书给我科普了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比如香喷喷的大米饭、甜滋滋的蜂蜜、浓郁的巧克力、香醇的牛奶、百变的豆制品,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食物,它们是从哪里来,又是用什么做成的。
《大自然中的美食》
《我的收藏》读后感(七):小时候我们都爱自然课
盛口满是我很喜欢的作者,任职中学教师多年的他,在写作语言和思路上都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多年前我读过他所作的《吃炸鸡也能搞懂恐龙》,以“恐龙的直系后裔是鸟类,而鸟类中最为人类熟悉的就是鸡”为切入点,展开了关于演化生物的一系列讲解。那些趣味横生的章句让我至今念念不忘,并且在之后数年的若干个吃到炸鸡的聚会上借机向朋友们显摆了许多次。
所以这一次知道他出了新书,也是第一时间入手。作者大大文画双修!
作者盛口满从小就喜欢在荒野观察、收集自然物,最初可能只是觉得好玩、好看。而之后经历了专业的训练,收集的自然物慢慢得扩展开去。
作者的收藏谱很宽,和植物相关的就有枯枝落叶、野花、蔬菜的花、蕨类、树叶、被虫子啃过的树叶、虫瘿、秋天的彩色树叶、果实、被虫子啃过的果实等等。这点实在是叫人汗颜,因为自己收集自然物的时候总是会“嫌弃”那些不好看的、被虫子啃过的植物,或者说有点挑三拣四。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作者不仅收藏,还把自己的收藏物画下来,这很花时间和精力。
对于喜爱自然的家长来说非常适合带着孩子和这本书一块去公园、郊野观察、收集自然物,特别是华东和东北地区的孩子(和日本的生物种类较像)。
最后一点小小的建议
第20页,图注蒲公英的“花瓣”,准确说是花冠(这个错我也犯过)
第24页,图中的植物在国内有一个更常用的名字:蜂斗菜。在国内款冬常常指另一种开黄花的菊科植物。
第57页,“蔷薇果的种子”,准确来说是蔷薇的果实
第59页, 标注金银花的果实可能是一种荚蒾,不是金银花的果实(黑色)
《我的收藏》读后感(九):推荐《我的收藏》,你和孩子都会喜欢的
我为儿子选图书,非常的简单粗暴。
简单粗暴到只有两条规则:
其一,孩子喜欢;
其二,我也喜欢。
如果买了一本书,孩子看了说:没意思。那买了也没用。我自己看了,也没意思,那就更没用了。
有一年我一时冲动买了一整套南怀瑾大师主编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全是字啊。本来准备每天念给孩子听的,可是,我念不好,而且,孩子也不听。然后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放在书房生尘埃。
超越了自己的能力的教育,那都是扯淡。
自己喜欢,能理解,才能教育给孩子;孩子喜欢,愿意去接受,才是成功的教育。
盛口满先生的《我的收藏》是我们母子两个最近2周最满意的书,没有之一。
一本太多人好评不断的书,带着万分期待下单,读起来却没有太多的感觉,反思了一下,好像仅有那些我自己经历过的观察瞬间,才与书本上的内容有所共鸣,其余片段的、现象的展示,偶有趣味想多些了解,却在书中嘎然而止了,它应该没办法吸引我在走进自然之后有所疑惑时,再次或者不断地翻开阅读。
作为一位还算稍有观察经验的人已是如此,那么,对于其他在自然方面没有太多观察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书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只觉得看到各种各样的瞬间,如果没有观察基础、没有对一个名字背后的了解、也没有进一步的认识引导,这些图片和页面估计也就这样翻过去,过过眼瘾罢了吧……
而且,“我的收藏”中“收藏”一词总让我杞人忧天地担心对读者在自然中占有欲的引导,为什么我们不能只是走进自然去观察和感受,带走美好的记忆与数码照片不是已经非常足够了吗,何须执着把大自然收着藏着在家里?想念大自然的时时刻刻,不妨再走进来,或者谨记着,我们时刻的呼吸和存在其实都是在自然里完成的,我们从未离开过自然。
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身边有不少喜欢自然的朋友们,都已经带着现代人的占有习惯去不断“收”与“藏”,若是已经枯败的东西倒还好,但也不缺把活生生的自然物变成死物后标榜所谓“收藏”的情况。或者深思之,哪怕枯枝败叶也会成为无数生命的食物或栖身之地,自然中何以有无用之物?何不让它们各处其位,发挥功用,自然而然地继续生命的循环?
作者提出的观察话题无疑很有趣味,倒是可以将之设计为主题,引导家长孩子们一起走进自然,去了解我们身边的这些不起眼的自然奥妙。这才是我们读完书后要做的更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