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权威的服从读后感100字

  《对权威服从》是一本由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权威服从》读后感(一):面对权威,你是否顺从?

  感想:看了两遍,也并没有完全看懂,对我来说读起来有点吃力了。第一遍读觉得这本书枯燥又难懂,读第二遍之后有点后怕了,书评都不知道怎么写才能保持安全。 在社会生活中,服从是我们所知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几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出生时父母的管教,就是培养对成年人权威的尊重,我们自古以来说的孝顺,其中那个“顺”字,更多的也是这种服从。包括上学时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即使我们长大了,也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西方文化里很著名的两个故事:路西法堕天和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以及中国古代孙悟空被压到五指山下,牛郎织女不能见面,这些都是在宣传反抗权威的代价,反抗权威似乎等于永世不得翻身。以及我们从小接受的道德方面的教育,例如:忠诚,责任,纪律这些个人价值观,也是出于等级社会的技术需求,是为了维护更大体系所需要的技术先决条件。 权威存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权威施加的是邪恶的力量,他的命令与我们的良心相冲突,例如在道德上并不占理的战争,我们是否会服从? 这本书就从实验的角度,来为我们解释,当权威与我们道德相搏,这种服从的行为到底可以持续到什么程度。 前半部分是实验的详细记录,通过改变实验中的各种条件来研究对权威服从中具体哪些变量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实验非常详细,但是看起来会有点枯燥,后半部分干货比较多,并提出了很多看上去可能会动出乱子的观点,看得我有些后怕。 总体来说书中实验数据和专业名词很多,如果不是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并且有点基础的,不建议读,读了也可能会被劝退了。

  《对权威服从》读后感(二):集权的内在稳定性,从对权威服从开始

  作者用实验证明,艾希曼不是一个可怕的恶魔,而只是一个进入代理状态的,盲从权威的没有激情的官僚。当进入此种状态时,个人不再认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将自己定义为执行他人意愿的工具。

  实际上,这种盲从权威的倾向;即有进化上原因,也与人类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无论是家庭,学校,都在执行着类似:服从权威有奖,反抗权威受罚的奖惩措施。在现代社会中,权威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即只与头衔有关,而与具体的人无关。

  权力由他所统治的人的共识赋予,一旦建立不会自动消失,即使消失,也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面对权威,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如下:

  1. 关注权威的想法,追求权威认同。

  2. 接受合法权威对行为的定义。

  3. 个体的道德感没有消失,而是将关注点转移到了是否完成了权威的指令。

  4. 让权威来确认他的自我价值。

  破坏既定权威,等同于违反道德。因而不是一种礼貌的社会交流方式。当权威的指令与个人认知出现冲突时,就会使个人产生紧张感。个人通过躲避,否认,欺骗,物理转移,异议的方式来化解紧张感。另外,拉开行为和其后果之间的心理距离,紧张程度会得到改善。而当以上方法都无效时,才会寻求反抗,只有少数人才可以坚持到这个最终结果。

  同时,群体行为可以有效的削弱权威的力量,权威也可以运用群体的力量来推动服从

  作者的实验结果恰好解释了为什么集权统治具有一定的内在稳定性。首先,当人类面对权威时,会选择追求权威认同,无论是因为本能抑或教育;其次,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寻求反抗,且只有少部分人能走到这一步。正如阿西莫格鲁所说:民主充满了诸多偶然性。如果再考虑集权对基因传承所带来的诸多好处,权利的胜出者选择集权而非民主就再自然不过了。

  《对权威服从》读后感(三):对他人意志的服从

  在了解自己之后,我对人”性本善“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都在暴露出你不是一个好人,虽然没有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行为,但以小窥大,从0到1的跨越其实并不是特别困难,在没有知道“艾希曼”这个名字和”米尔格拉姆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之前,我也只是怀疑,了解了之外可能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我的想法。

  首先要提到一个名词”平庸之恶“根据百度的解释 ”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1] 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再进一步阐述就是说”你是上级即权威,对我下达了一个伤害他人的命令,而我不假思索的执行了,没有考虑这个命令的好坏对错,同时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我可能会觉得不适,会怀疑,但是不会选择反抗,还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对我没有任何道德和法律的影响,这种状态也被叫做”代理状态““,我不再是我自己,而是你的意志力的投影,可能纳粹德国是个很好的例子,纳粹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诞生前后只是一种想法,但是当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这就变成了任何人随意解读和使用的剑,如何让剑变得锋利令人畏惧,那需要鲜血的灌溉,这个过程也是塑造权威的过程。

  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在塑造权威,那时是天地,是星星,东西方的神话故事也在告诉我们不听权威会带来惨痛的代价,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路西法堕入地狱,三圣母孙悟空,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变为君臣父子,到现在它是老师是医生是专家,总是在告诉我们要认真听话,那么我们听话的过程也就是他人意志体现的过程,我们接收到的意识形态是怎么塑造以及改变我们的,这个我也不知道........

  我相信人是自由的,人是自身选择后的产物,存在先于本质,自由的枷锁也需要自己一步步挣脱,如何在面对权威时以一种批判性的目光去对待,这个很容易,但是如何去反抗,可能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

  《对权威服从》读后感(四):道德和良知顶不住权威的指令

  1.纳粹刽子手在公审时为自己大屠杀犹太人辩护:执行上级命令无罪。 2.这引发了作者思考:上级下达的命令是伤天害理的反人道的,应该服从吗?正常人在权威指示下,会做出什么程度的恶行?道德和良知能否抵抗权威的指令? 3.作者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对外宣称,研究体罚是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扮演老师,对答错问题的学生施行电击体罚。(学生是安排好的托,学过表演)多错一题,提高一档电击。最高是致命的450伏。 4.设备没有通电,实验组织人员不在场,只通过扩音器督促志愿者电击。志愿者隔着墙壁听着看着被捆绑学生(那个会表演的托)痛苦哭叫反应。 5.到底有多少人会在所谓“科学研究”的权威下三次启用致命的450伏呢? 6.结果是40位志愿者26位服从命令三次采用450伏电击,占比65%。经过多次转换场景重复实验,结论是大多数人的道德和良知顶不住对权威服从。 7.实验中,志愿者在挣扎在焦虑。把志愿者和痛苦的学生放在一个房间,反抗权威比例上升;两个实验人员意见不和吵起来,反抗权威比例也上升。 8.志愿者内心在说服自己:“他也是自愿被绑的”“我只是在完成任务”“天大的事权威顶罪”“实验研究高于一切”“我是在为人类心理学做贡献”“他活该”“不是我干的”“反正我没亲自动手”。 9.志愿者平时都不是坏人,此时却成为罪恶行为的帮凶。 10.那到底怎样才能反抗邪恶的权威呢?答案是敢承担后果,为了道义和良知,破坏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 11.最后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者隐瞒实验目的,欺骗志愿者参与实验,指使他们伤害别人,后又公布这样令人窘迫的实验结果,对志愿者造成的心理创伤由谁来承担?

  《对权威服从》读后感(五):现代社会让我们理智看待服从

  

在读《影响力》这本书的过程中,权威这一章节作者重点推荐了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在注释中也提到可读性很高,于是我就好奇去买了一本,从整体来说,这十几种实验充分将权威的力量显现出来,也将人心中服从的天性暴露了,最后,作者在附录中也书写了一些对于实验担心的回复,这让我读完感觉不会随便启用防御机制,而是理性看待权威,毕竟,权威确实有存在的意义。

书本开门见山告诉我们,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让很多人纸面估计和实际施行中偏差太大,很多人说不会施加过大的电击,但是实际场景中仍然遵循主试的命令进行了下去,之后便开始解释如何寻找受试者,以及举例某些受试者的实际反应,再通过角色转换,从众心理的添加条件来设计更多的实验场景,最后得出结论,完成这个服从过程要有一个先决条件,也就是社会情境,当我们融入这个情境中时,会建立起等级机制,意味着会产生控制,因为只有有效的控制才会让我们的系统产生组织化,有组织化的系统才能更好地运作,权威的力量也显现出来,接着绑定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催动着我们系统中一次又一次执行命令,也不得不执行这样的命令。但人类是一种高级生物,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自动体,在发现控制指令不对时,在服从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适感,紧张与反抗,有的人会选择使用各种手段缓解紧张感,而有的人会将紧张感扩大到反抗,破坏这个系统体系,我们无法判断两种行为孰好孰坏,这还是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情境是什么样的,是否符合普世的道德准则。我也赞同作者的观点,米尔格拉姆认为攻击性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攻击性倾向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但与本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服从几乎没有关系,另外也有加入激怒条件的服从实验证明了这并不是主要因素。在本书最终的后记里,作者对越南战争中的米莱村屠杀事件进行了探讨和反思,并对实验中伦理问题进行了一次辩证。

这也是这本书中触动我的一些点,我决定还是过自己的脑子将他重新梳理一遍,感觉还是很有效果的,至少说明我这本书不是白看,也许这就是写作的意义之一。

  《对权威服从》读后感(六):服从权威是种本能,但是仍然要保持清醒

  

服从权威,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夫妻关系、家庭团队,大到整个社会,在一个群体里,总会自发的被期待自发形成一个权威级的人物,他代表这个小团体做决定,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则服从权威执行命令。

为什么呢?人一定会服从权威

书中给了一个解释,说从团体或者社会稳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它需要一个权威的产生,需要群体对权威形成崇拜和服从,社会就会一种高度的内在稳定性,这是人类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服从权威,有什么好处呢?

1.避免思考,执行就好。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很懒的,很多人倾向于去做被别人告知和要求去做的事情。人们把自己作为一个代理工具,简单执行,避免复杂和过度思考。

2.不用承担责任,或者在需要承担结果解释的时候有了挡箭牌;甚至可以借此做些个体时想做不敢做的事情。

3.得到奖励,否则则会得到惩罚。

那在服从权威的过程中,认知失调怎么办呢?

人们往往会做各种归因。外向归因,把原因归于他人;或者自我欺骗,我只是在执行他人的要求,做本职工作。

其实权威本身只是在行驶它的某种权利,人们对于权威的好处只是一厢情愿。

阿希曼后来在被审判的时候,说自己只是在执行命令,但是并没有用。它确实指导了几十万人生命的大屠杀。还是要接受审判。理由是每个人还是尚需有良知和基本的判断能力,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承担后果。

如果知道了这些,再来看自己对权威的心理和态度,是否会客观一些呢?

  《对权威服从》读后感(七):对未知隐约的恐惧,蔓延的恐惧感,用术语称为:焦虑(anxiety)。

  小木屋借回来的三本书其中之一《对权威服从》,2020年书单中完成的第一本书,1月4日至1月11日,并在1月11日读书会分享给伙伴,完成目标带给个人的喜悦,是灵魂对自我的认可。

  整体来说,这是一本学术类著作,完全不似心灵鸡汤,没有浇灌却真的是对社会对自我认知的洗礼。

  虽有学术一说,但行文结构简单,逻辑清楚,引人入胜,实在难得。

  序言中交代作者对服从的探索,源于他的一个思考:德国人轻易地服从纳粹的权威,对犹太人进行种族歧视,最后在大屠杀中实施了希特勒的“最终解决”命令。作为一名年轻的犹太人,他不由得问:尽管今日的美国和当时的德国,在文化和历史阶段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但大屠杀是否可能在他的国家中再次出现。很多人都坚信,这种事情永远都不可能在美国发生,但米尔格拉姆对此表示怀疑。为了探究对权威服从,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研究范例。

  书中一共15个章节,前面三个章节分别交代了服从的困境,研究方法,和预期行为。从4-9章节,在实验基本情境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各方面可能,米尔格拉姆改变实验要素,衍生出19个独立实验,实验对象多达1000人。书中完整记录了这19个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以及部分受试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在等级社会中服从权威现象的社会及心理原因。10-12章节,是个人觉得干货满满的章节,所谓干货,并不一定新鲜,更多时候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已然如此行为,且不说自觉不自觉,只是这些心理机制一定没有深思过。突然明晃晃摆在眼前的研究结果,让人豁然开朗。13-15章节对于一些攻击性观点的回应与后记,秉承了心理学研究中心客观谨慎的风格,让我对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一个热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日常以为的了解或练达,且都是以为而已。

  书中引申出的观点,从众,服从,道德,权威,进化论,组织演变进化,代理状态,认知失调理论,焦虑,紧张,解决紧张的机制,物理转移,异议,反抗,等等。让我一读再读意犹未尽。

  且延伸出下一步书单方向:1. 进化论,2. 组织行为学, 3. 纳粹德国历史,4. 《服从》纪录片电影。

  感谢我的伙伴,下期再谈分享。好梦!

  《对权威服从》读后感(八):在良知和权威之间选择的困境

  读这本书,是从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阐述纳粹屠杀很多无辜民众案例开始的,虽然那一段历史已经过去,并且在现今文明发展和全球化扩张的世界中不太可能发生,但历史并非一路高歌向前,人性的反复也让我们对于未来不抱太多的乐观想法。如果说“平庸之恶”只是针对无辜民众的沉默,那么在良知和权威之间选择的困境,则是这本《对权威服从》所要揭示的另外一群人的心理:那些所谓助纣为虐的人们,屈从于权威忘记道德和良心,拿起屠刀砍向无辜的人,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本书描写的是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通过情境的设定,让各行各业的人参与到实验中,通过对测试者(由演员扮演)的英文单词测试,答错的测试者要接受电击的惩罚,而电击的电压逐步提升,直到实验设定的一个最大值。本实验采取一种模拟伤害的方式考验志愿者是否可以征服道德和良知,还是只是一味地服从权威,最后的结果令人遗憾:大多数人选择了服从权威

  阅读本书,我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的情境设定和参数变化,而是实验者的言语表达,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服从权威的心理原因,是因为他们只是例行公事行驶职权,作为上级命令的执行者,他们只是组织或者上级的“代理人”,用这个理由把他们行为后果的责任推给了他们的上司或者他们所在的组织。这个心理成因和二战期间执行杀戮任务的“代理人”口径保持高度的一致。他们忘记了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良知和道德,甚至忘记了自己作为个体可能也会面临这种伤害。

  这种心理状态很普遍,甚至在如今的社会中依然存在。现代官僚制度的发展,专业分工的细化,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人们的冷漠。你可以看到政府的服务窗口上工作人员的不耐烦,你可以看到战场上士兵们毫无感情地进行屠杀。而在官僚制度的“代理”下,大多数人习惯地选择了服从权威执行命令,把道德和良知抛弃在一边。

  在极端暴戾的命令下依然能保持良知的人极为珍贵,他们也是我们这个“集体无意识”社会中的瑰宝,《美丽灵魂》书中描写的就是四个普通人的反抗故事,这种来自集体的不同声音,用他们平凡的灵魂,发出了超越“平庸之恶”的挑战声音。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对于文明和自由还保留更多的自信;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对于“服从权威”有了一种来自良知上的警醒。

  2018-10-7

  《对权威服从》读后感(九):对权威服从

  本书的特点是科学、严谨,具体体现在实验中遵从控制变量法,讨论了在各种情况下权威的影响力是否都有效、是否有增强或减弱。

  欣赏后记李关于质疑的回答,以及附录中关于道德问题的说明。

  对权威服从与从中心理在我看来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本性,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群形成并发展必然的两种心理(其实根本原因是节省脑能),因此即使是去中心化组织,甚至无政府社会都会面临。

  对权威服从体现在自我独立意识屈服于权威的影响,从宏观上讲个人自我意识的被压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体的物化,从微观上(个人心理角度)讲则是个体通过逃避/推卸责任等方式缓冲冲突带来的紧张感,但当紧张感大于阀值时便会爆发成为“对压迫的反抗”。

  探究对权威服从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个体具有差异性,仅当个体进入群体时,为将群里的效益最大化,个体或自发或无意地作出改变,即从自主状态(autonomy)进入代理状态(agentic state),对权威服从便是其中的一个体现。而人常会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原因便是此,因为他接触到的别人也处于群体状态。

  人的技能掌握有以下三个途径:(1)基因,例如婴儿吮乳 (2)模仿 (3)反馈(包括正反馈与负反馈)

  既然“对权威服从”的现象难以更改,调节紧张度的阀值也是反抗权威的一种方式,而以下原因可能导致服从的加深。

  (1)从小被灌输服从的教育,例如家庭与学校。更具叔本华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儿童时期遭受的经历对人的发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对其他时期而言)

  (2)权威往往与利益相关,因此服从权威往往带来正反馈,反抗权威往往带来负反馈

  (3)反抗权威可能导致个人形象的降低,因为反抗已建立的(established)观点相违背,往往遭到负反馈

  相关阅读整理:

  (1)“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经验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心理学

  (2)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讨论极端环境中人的行为的改变,其中一部分原因便是对权威服从

  另外,最近小结的两个社科的特性:

  (1)社科的看似通俗,即“道理一说出来,听众总觉得顺理成章”,可他们未必理解。

  “相关性”与“因果性”的谬误不是那么容易清除的(顺便,“对现象作出自认为合理的解释也是人的天性之一”)

  (2)社科观点的提出便是一种突破

  《对权威服从》读后感(十):我们能做什么?

  读完这本《对权威服从》,我和著作者一样都对这个实验结果失望不已。人们是那么服从权威,又那么难以反抗。可是当我们愤愤不平指责那些历史罪人,尤其是“刽子手”身份的人时,读完这本书,也不免产生了一丝的同情和怜悯。

  犯错的究竟是谁?如果仅仅只是权威人物发号施令,但是无人服从的话,或许灾难就能停止。但是“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样的灾难又是切切实实是每一个环节的人都做了坏事,才变成了超级大坏事。

  权威的人认为实施暴力的不是自己,而服从的人又认为自己的暴力是受他人的指使自己不必负责。当然,站在服从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也不得不服从。《对权威服从》在最后章节也表达了作者对越南战争的看法:美国士兵除了服从,无路可退。因为不服从的话自己就会面临生命的威胁,甚至是社会对自己的威胁。可是服从,就意味着要屠杀。

  权威方当然有自己的考量,只是他们的角度我们更难窥探到。我们只能从表面上看到他的面目可憎和可耻的行为,但是同样看不到他背后所面临的危机和不得不为之的困惑。

  历史也不过是成王败寇,古往今来杀戮无数。即使是最终成功的,也未必见得就比那些恶劣行径“干净”。尽管我们在道德上能够轻易做出道德审判,“杀人就是错的”深入我们的价值核心。但是站在历史现实角度中,似乎我们无法握紧这个天平。

  毕竟历史上的生死,我们从来无法评判对错。

  或许我们应该暂时放下这份指责,而重新思考一下我们的组织模式。人类的组织是那么希望人们服从权威,“忠诚、服从、无畏”成为了我们社会中推崇的价值,我们每一个人自从出生就已经认定了这个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今我们知道了这个价值的缺陷,然后亲自去推翻这个价值,似乎很不现实。

  即使真的推翻了这个价值,但是陷入了“无政府主义”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灾难。因为“权威”总是有的,另一个更强大的权威系统注定会更顺利地侵犯一个弱小的系统。当人类变成一盘散沙,那么面临的危机只会更大。实现一下,当地震来临的时候没有权威告知我们应疏散到何方;当瘟疫来临的时候没有权威告知我们应当如何防护;当纷争来临的时候也没有人再号召我们去保卫……

  这确实是一个矛盾的话题。

  我们推翻这个价值显得有些天真,但我们可以试着去影响他,改良他。

  我们还是能够做些什么的,正如书中所写的,我们不能单纯从一个人的行为中就窥探他的性格和看法。《社会心理学》中的“行为与态度”,“基本归因错误”也对此做出了阐述。现代人很容易因为他人的某个行为就做出很多的“上帝视角”式的批判,殊不知当自己处身于此,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冗杂的社会,至少作为个体我们可以学会包容和理解。如果我们都愿意多去理解和包容他人,多从理性角度分析每一个不同的问题。即使还是有权威的存在,我相信能作恶的权威也会大幅减少。

  不可否认,权威为我们带来了生存。但如果我们自己不理性,不思考的话,很可能也会为权威所害,进入“吃人的社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对权威的服从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服从  服从词条  权威  权威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别埋怨,别...

 ‘懂’,一个每天我们在说,每天渴望被发掘的字眼。懂我的人,自然会知道。我理解,因为我懂。多么宽慰人心的句子。可到头来谁又真的懂谁,至少这个年龄的我们很少有人懂...(展开)

美文

 教育要学会“刁难”孩子

 俗话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会取到真经。”其实这句话用在孩子身上也特别合适,教育也要让孩子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里的八十一难就是要学会给孩子设置难题,“刁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