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鱼》是一部由应云卫执导,王文娟 / 徐玉兰主演的一部戏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鱼》观后感(一):真假包公断真假牡丹的故事
其他的爱情古装剧是穷书生爱上千金,千金为爱私奔的故事,这个正好反过来,穷书生爱上千金,反遭嫌弃,却意外娶得美娇娘的故事,这点上看也算创新吧。
有权贵的人家怎么会看得上落魄书生,真包公从这点判断出真假牡丹,真是睿智。
追鱼追鱼,书生张珍追的是化为贤妻的鲤鱼精,里面的看花灯一段是名片段。
《追鱼》观后感(二):看两遍了,喜欢这意境和细节,以开头为例
一开篇就是碧波潭畔,清幽月下,书生独抒苦闷。潭中月影先是一整个,鲤鱼跃出水面之后,就碎成万片银了,和戏词描述的一样。
鲤鱼精变成牡丹模样想去会书生,打开门进去,却发现他在书案前睡着了。她想,是叫醒他,不叫醒他,叫醒他,不叫醒他……正犹豫不决,恰巧窗外传来打更的声音,是二更天了。
书案旁,玉郎瞌睡沉沉,身后面,竹影横窗斜斜——此情此景,真好似一幅画儿。可是怎么唤醒他呢?正好案上有一方砚台,里面盛着清水,不如拿水弹醒他。
书生被弄醒了,发现门敞着,以为是自己忘了关门,鲤鱼赶忙躲起来,趁他去关门的时候,捧起一卷书看。得知是谁家娇娘,书生又惊又喜,赶忙搬凳子给她坐,很体贴的先用袖子拂去灰尘。
两人在月下打坐,书生好想坐在她身旁,板凳搬过来还没放下,一想到礼法,又搬远一些,可终究压抑不住内心的爱慕,还是搬回来坐她身旁了。
《追鱼》观后感(三):越剧《追鱼》
虽然片子不长,但是情节丰富紧凑,张珍家道衰弱,投靠岳父,岳父嫌贫爱富,留张珍在自家后院茅草房读书,过些日子找借口退婚。张珍经常在碧波潭诉衷肠,潭中鲤鱼精受感动而与他相恋,之后真假金牡丹,真假包公,天师捉妖,观音搭救,鲤鱼精拔去三片鱼鳞,化身为人,与张珍共度红尘生活。越剧属于中国第二大剧种,发源于浙江嵊shèng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追鱼》1959年由王文娟和徐玉兰主演的这部越剧,就是女子越剧。原本越剧这个剧种没有同一的名称,1939姚水娟根据越剧起源地是嵊州,嵊州属于绍兴属地,而越王勾践休养生息击败吴国就在绍兴,再根据自己“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的豪言,提出统一名称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之后,便统一称为越剧。越剧念白和唱中运用了吴语方言,黄梅戏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越剧委婉缠绵,而黄梅戏清爽易懂。
《追鱼》观后感(四):神仙本事多情种
越剧《追鱼》,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讲的是碧波潭鲤鱼精化身为相府千金牡丹与书生张珍相恋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鲤鱼精甘愿放弃千年修行坠入凡尘,与张珍同归乡里。
原来为鲤鱼精十分不值,原因是我实在不喜欢张珍。张珍家境清贫,父母死后因与牡丹有婚约而被金丞相收留在相府读书,却因金丞相的打算毁婚而抑郁不平。鲤鱼精化身牡丹后与张珍相恋,因缘巧合又遇真牡丹,此时牡丹不识张珍而怪他轻薄,张珍气恼不过,怪却假牡丹,冷言相对,不理鲤鱼精的解释。此时,在我看来,张珍不过是个不解风情,不知进取,一味以自我为中心的书呆子,可怜了那鲤鱼精委曲求全。同时又想,张珍能接受假牡丹其实是鲤鱼精吗?后来事情败露,真相大白,张珍十分淡定的追忆了自己和假牡丹的生活经历。最后总结:“人间难得一知己,你就是那鲤鱼精又何妨?”没有对比不知道,当许仙得知白素贞是妖时,可不是这等反应,早已吓得半死。可以说,张珍的表现,比许仙好得多。在“牡丹”提议逃离相府时也无半分迟疑,最后也是舍弃功名利禄与鲤鱼精归家。张珍有情,鲤鱼精水府凄凉,也不算是所托非人,“神仙本是多情种,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
《追鱼》观后感(五):私人影像之《追鱼》之魅
这是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几部片子之一。
徐玉兰和王文娟是绝配,就不说了,很符合古代男女搭配之理想。男子有才但身形弱,女子有貌且坚强。
现在东南亚和南亚诸国似乎仍旧保留这种审美。
男女和谐并非激烈之格斗,看古希腊雕塑能知道他们对身体的解放到什么程度。或许东方人知道个体的身体强壮不是强项就一味发展智性审美。
张珍在碧波谭边对着鲤鱼诉衷肠是无心之举,说什么“你水宫凄冷,我书房寂寞”之类,以致招来鲤鱼精的魅惑相许。。
自始至终,鲤鱼都不脱离精灵的跳脱,与包公开玩笑,与真牡丹开玩笑,与真牡丹的父母开玩笑,你不知道她是要玩玩还是真性情。
其实她是有个障碍,不知道心上人知道自己是个精怪会怎么说——不料笨笨的张珍,一个被腐学洗脑后至少还保留一些情意的男人说:此情只应天上有,如今荒郊也天堂。他顾念的是鲤鱼精的真情。
鲤鱼精被天兵天将性命垂危——人与精灵之间的通婚是从古而来的最大禁忌之一,此刻,观音大士显灵,让她选道路:一是随他走,继续修炼500年成仙,二是痛苦脱鳞成凡人。
鲤鱼精竟然选择第二个方案,凡心真情不改。
年少时会觉得何不成仙?懵懂时看这类片子只是被动接受但大惑不解——七仙女为何如此动凡心啊?放着好好神仙不做?
“只羡鸳鸯不羡仙”是中国人基本的幸福观之一啊。
《追鱼》观后感(六):耿耿星河欲曙天
外婆是我的戏曲欣赏启蒙老师,她喜欢越剧和评剧,小时候曾带我去看了越剧电影《追鱼》,三十几年前的事,历历在目。张珍和鲤鱼精历经劫难,逃出宰相府,天兵天将随后追来,鲤鱼精知道在劫难逃,只得告诉张珍真相准备离开,张珍唱词如下“娘子说出真心话,不由张珍暗思量,……人间难觅一知己,你就是鲤鱼精又何妨。人家说神仙眷属只在书本上,哪知我荒郊野外有天堂。”,鲤鱼精的激动无法用语言表达,紧跟着唱“ 我鲤鱼精的眼光不错也。……原来怕真情说出后,一片恩爱付汪洋,谁知今天出意料,他不因异类变心肠。”这句唱词不知是谁写的,不因异类变心肠,直击人心。从爱情层面看,别以为我们从小看聊斋,对妖精啥还憧憬,说白了吧,就是当下,要是发现身边的爱人是英仙座来客,是批着人皮的异形,估计99.99%的人会逃之夭夭。
被正能量洗脑的是不会接受异类的, 对异类的清洗,看看文革就知道了。
再说异类的结局, 正如 Matrix第二部 里的尼奥,为拯救崔妮蒂放弃锡安,观音也给鲤鱼精两个选择,接着修炼成仙或者褪去鱼鳞成人,发现没,就是不会让你选择再成为异类,鲤鱼精放弃鱼鳞,变成人类,就是放弃了反抗的法力,看似她选择了爱情,其实是选择了死亡。
拉拉杂杂,从没这么啰嗦过,作为异类,如何选择 ,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也许该像杨绛先生写她妹妹杨必的,从小爱说的三个字,逃逃逃。不过,坦克开进布拉格时,赫拉巴尔也没有走。
《追鱼》观后感(七):你是谁家窈窕娘
你是谁家窈窕娘,因何月夜到书房?
追鱼里,莫名地喜欢这一句。当然还有很多唱段都很喜欢,唱得好,词也好。
故事是个能抓住老百姓眼球的嫌贫爱富老套故事,然而并没有西厢记那般功成名就皆大欢喜的结局,落难书生虽然是“一介寒士家道贫,功名未登龙虎榜”,假冒未婚妻的鲤鱼精却毫不以为意:“但愿得夫唱妇随常相叙,却比那玉堂金印胜十分。” 呀呀,她不但桃李丰神容颜美,更有那湖海豪情令人敬,更有那湖海豪情令人敬~~这一段很好听。
第八场的告白也很好听。面临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鲤鱼精纠结许久,终于鼓起勇气告诉张珍自己的真实身份,张珍回顾了两人经历的种种,答:多承娘子有情意,张珍感激在心上。想那牡丹爱的是富贵,哪及娘子恩爱长。人间难觅一知己,你就是鲤鱼精又何妨。人家说神仙眷属只在书本上,哪知我荒郊野外有天堂。书生是个普通书生,鲤鱼精是个草根小妖,然而二人同心,啥困苦都不在话下,“不怕山高与水深,只要张郎在身边,为妻自有力千斤。慢说是家乡三百里,就是天涯海角我能行。”鲤鱼精这么坚定,书生也不是聊斋故事里那般以貌取人见一个爱一个啥都靠女人的窝囊废,大难临头之际即使手无缚鸡之力也挺身而出:娘子我要保护你啊~~~~~~
黄梅戏《龙女》也是水族爱上书生,龙女为了书生甘愿忍受剥鳞之痛,沦落为肉体凡胎。后来书生凭借龙女送给他的宝贝珠花治好了太后的顽疾走了后门中了状元,龙女则被宰相家的船救起做了相府千金,两人富贵荣华爱情双双丰收,虽然感情的缘起也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然而结局太过美好而显得那么不亲民了。。
有些细节的描写也很贴近生活,比如张珍鲤鱼精月夜初会月下打坐,一开始两人那种初见的想交谈但又羞怯尴尬情绪很逼真;再如两人离开相府,鲤鱼疾走以逃避追来的天兵天将,不知情的张珍跟在后面喊娘子你跑这么快我追不上你啊,你走这么快一会儿就走不动了。。。
戏里包公对真假案子的处理也挺有意思,不管是人是妖,假冒的木关系,有情有义就好,你相府嫌贫爱富是不对滴,我不能拆散有情人,不管这事儿了--拍拍屁股走人了。
在这部电影里,王文娟真美。小时候看时,印象最深的是鲤鱼精化身牡丹的那一瞬,主要是觉得衣服美。看梁祝,看红楼,都觉得王不好看。但是在这部戏里,实在太美了,太灵了。
《追鱼》观后感(八):一条善良,坚贞,勇敢的鲤鱼精
很高兴在豆瓣能找到这部电影,而且看到评分也是很高的状态!
在农村的外婆家,以前农村的房子都很大,一楼有一个放着电视机的小房间,里边有一个长的椅子,以前家里人都会在椅子上该一块毛巾,这样就不会脏,还有一个桌子,桌子上的玻璃下面,压着很多的招片,这个房间邻居都可以过来,他们会在这里看电视放碟片或者聊天抽烟。
碟片里有一张就是《追鱼》,我妈是个越剧爱好者,所以追溯上去,外婆应该也是越剧爱好者,当时的越剧作品除了电视台可以听,还有广播可以听,就是这些碟片的越剧电影了。一开始肯定是哪个大人在放这部碟片的时候顺便听到的,后来不知道怎么了,我就开始自己每次到了这个放电视的小房间就会自己选这部了,而且碟片有AB 版,A面大概放到假包拯出现的桥段,然后就去换B面。以前他们也以为我是没有什么能选的,所以小时候就爱坐着看这部,可是没想到,后来上了小学高年级,回到这个小房间,我还是选这部看,后来大人都说我去外婆家就是去看鲤鱼精的,每次我坐在那个小房间,他们也会说,又在看追鱼了。
印象中的越剧故事,人物造型都很鲜明,道具,服装,化妆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风格,在剧情上,人物个性也很鲜明,不像现在的作品,你很难用一个词去评价一个角色人物很多面,但在越剧故事里,大多数的人物就能简明的评价,比方说,好人,善良,痴情,或者就是坏人,狡诈,自私。《追鱼》是一部最后算是美好结局的故事,穿越身份地位的真挚爱情,最后得到了好的回报,但越剧悲伤结局的故事还是更多数,像是《莫愁女》,《梁祝》都是非常悲伤的结局。相比较京剧,在故事和人物设定上,和越剧类似,都是鲜明的形象对比,和明显的道服化差异,但我看过的大多数京剧选段,最后都是善的一方得到了好的回报。《锁麟囊》是我爷爷最喜欢的选段,爷爷算是和京剧票友,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旨在告诉大家善有善报;《秦香莲》最后也是包拯明断案;还有很多我不记得名字的段子,基本弘扬的都是,善良,诚实,孝悌,这些中国古代的美德。
长大后才知道《追鱼》电影中的两位主演是当时的越剧名角,是奶奶他们特别喜欢的角儿,虽然当时的拍摄条件和录音条件有限,但是越剧演员的唱功真的是百里挑一,以及当时越剧演员除了声音出演还有舞蹈表演,剧中的舞蹈表演功底也可见一斑,我觉得基本是杂技式的培养才有这样的水平。戏曲演员的功底,可能真的要说一说,很多人没有真正了解过戏曲,不明白这些演员的不易,以前看过京剧《三岔口》,不是一个唱段,是一个舞蹈表演,两位演员要在亮堂的舞台上,表演的是两个人物在一张桌子的环境中抹黑的场景,看完只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真谛,另一个京剧选段大概是《乌盆记》,演员演的是个乌盆,讲述自己生前所遇的不公,鸣冤,几个小时都要一动不动得站着唱完,因为演的是一个物品,这个剧本的印象也很深刻,因为这种编剧方式也是比较少见的。
《追鱼》里的有些场景也是印象很深刻,最后鲤鱼精在大隐和小隐中选择了大隐,也就是剥去三片鱼鳞。这个场景要从简单的舞台表达出来其实很难,在这部电影中的方式是用了大量的干冰营造雾气缭绕的感觉,再加上红色的色彩,和红色鲤鱼的色彩呼应,锣鼓声的配合和熟练的二胡声,确实营造出了那种气氛,最重要的是演员表现出了很高的演技,利用一些舞蹈和生动的表情动作,在特效不足的情况下,真的演绎出了那种感觉,以至于后来很多时候,这种红色的烟雾效果,都会带给我一种紧张的感觉。越剧电影《莫愁女》也有类似场景,最后反派要求用莫愁的眼睛来做药引子,这个段子确确实实在我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阴影,电影中是用了一个像万花筒的道具,而莫愁就是看了那个筒,眼前出现了一片红色烟雾(确实又是红色烟雾),自毁了双目,最后跳进了莫愁湖。(之前一直不知道南京莫愁湖和莫愁女是不是有关系,后来看到这部电影是南京电影制片厂的,才知道确实是莫愁女的故事,但莫愁女的故事有很多版本,越剧只是其中一个故事版本。)越剧《梁祝》中也有一段,在马文才娶亲的路上,祝英台一身白衣的去了梁山伯的墓地,墓突然被雷劈开,祝英台跳了进去。确实是阴影,也确实都拍的非常好。
追忆了一些非常老的作品,很遗憾的是,现在越剧电影,甚至是国粹京剧,关注的人都非常少,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看电影频道,我记得每年过年,也就是年三十那天,我们都会听一出叫做《大年三十》的绍兴莲花落,是新一代的戏曲电影中非常喜欢的一部。可是渐渐的我发现这几年他们也不太看了,新的文化大量的袭来,戏曲的分量依旧在那里,但在文化中的比例越来越少,我身边鲜有喜欢戏曲的人,甚至说,连听过戏曲的人都少之又少。还是想说,戏曲是文化的瑰宝,更是我童年的回忆里一条善良,坚贞,勇敢的鲤鱼精。
《追鱼》观后感(九):转帖:关于鲤鱼精的完美生活态度—看越剧电影《追鱼》有感而笔
1.如梦事,在某个黄昏,天将追逐着有了凡心的鲤鱼,凶狠地以雷劈、以电掣,兵器闪烁出贫善书生示弱的惊狂;风奔驰着,天上人间的丑陋在原性中扯破神化的距离,追鱼,失火的真情在穹底逃狱。
那是一片莽荒的野外,抛弃人性成神的主义掠夺了精怪的卑微。永不屈服么,更大的世道将牢底倾覆,碧波潭水,编剧肆意甩下的几颗墨珠:那么一些鱼虾鳖龟,八仙桌上的蒸肴,受奴役者用沸滚的血色昭示着不屈。
追鱼么,试图逃出封建枷锁束缚的时代,不过是几只妄想人道的精怪,却不知人道里沸腾着更深的牢笼。那么今日又如何呢?背信弃义写在社会嫌贫爱富的广告牌上,金家父女的,也许就是你们的。
有一位资深的老律师曾说过:“司法部门是社会阴暗面的大看台,我最担心的是你们将来会不会背叛自己的职责,被阴暗面俘虏过去。”
毕竟象剧中黑面包公那样“宝剑虽利,不斩无罪之妖”的法官数之可数了,还会有更多的手举起斩妖剑劈出鲜红的热血来,换取在阴暗面更大的筹码。
2.许多不能肯定自己的人常讲:“人生如梦。”随波逐流的岁月让他们在更大的水中失去自我,终于醒来还恍惚如在梦中。不想深信,不愿真信,但时光岁月已穿梭远去,惟可叹息“人生如梦。”余下真容顺水漂流。
剧院内外,不多人写戏,许多人作戏,更多人看戏。
台上台下,有人恍然大悟:“原来人生如戏。真真假假自己也难以分析。”如此,看戏人不想看下去;作戏人也饶有兴趣观看台下,似乎台下作戏、台上看戏。谁成想幕间休息,报幕员走出来,翻说曲目:“下一幕...”
倘若人生如戏,失去自我的黄昏又怎能红霞烂漫、酡云润水。看得太透,生命剩下的就只有竭尽全力的活着。
3.下围棋精纯的日本人爱学习麻雀严峻的生存态度。他们活得不赖,却失去多少人生的逸趣,象精瘦的手指搁在显微镜下,琢磨仅余的活力。
为达到生存之目的,麻雀日日在寻找非死即生的盘面,不厌其烦地在似乎枯瘦的庭院里忙叨不停。
麻雀是不讲究人性的,少有作戏的麻烦,也更鄙弃爱做梦的中国人。日本人崇尚的就是这种将自我推向严峻底线的拼搏态度。
象麻雀一样态度严谨的日本人断定是写不出《追鱼》来的,也只能翻版我们的《西游记》、《红楼梦》;在理想主义奄奄一息的最后时刻挪用他人的幻想作一回戏。所以象腐败的中国人一样拥有大肚子的日本人并不多。
我们中国的许多精英也在学习日本人精瘦但不缺乏营养的生存体质,喝酱汤,饮寡淡的清酒,吃比麻雀也算不上多的饭食;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获取更多的资本上。仍是一种穷思竭虑的麻雀性格。
现在社会上差不多有些资本的“有识之士”也更多的趋向这种麻雀态度,爱做梦的只局限于勒紧裤腰带浏览不要钱星星的穷人和惟能幻想作太空旅游来遣兴的豪富。这就是我们的国情。
4.电影《追鱼》描写了一对追求忠贞爱情、不看门第观念的恋人,非人的鲤鱼精和贫穷的张珍却因此受到了来自封建社会的残酷迫害。虽然故事的结尾,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作为编剧不忍人性达到最终彻底的堕落而刻意推举出来的救星出现了。
由于为了避免被迫害者做殊死的抗争,人妖结合的爱情被认可,交易的代价是剥夺了鲤鱼精身上可能成为反抗精神祸患的鱼鳞,给予其“人”的形态,只在做为一个可以拥有爱情的弱女子的程度上挽救了局限的爱情。
高尔基的名著《我的大学》一书中,靠抓人吃饭、得勋章的老警察对青年时代的高尔基说了这样一番发人深思的言论:“怜悯在很多时候是害人的,正是出于怜悯,它把许多有着美好未来的大学生送上了断头台...”
书看得太久,我的记忆已经很不深刻了,书中大略是这样写的,如果有什么误差,也希望作者不要在地下、生者不要在地上,对我进行一点点的迫害,我到底算得上是一个良民的。
是的,我承受着中国数千年来的种种教教训,恳恳切切地谋求生路;并不对现体制发出任何的不满,也饱受着工厂主施加的种种恣意的剥削,活得算是很有一点逆来顺受的奴才相的。
我们现在活得算是很好!这是指我和如我的一些平常人。可以吃到旧社会平民不怎么敢想的精细粮食了,许多人还经常吃肉、喝奶,享受过去只有老爷们才拥有的生活品质。能上得起中小学了,虽然各种名目的税务还是不少,小街上摆摊的贩子们每天红光满面的时候从早上吆喝到晚上,嗓音都洪亮得很呢。
关于那些吃不上饭,上不起学,甚至在街头装乞丐行骗的人,我很明白他们是看上阔太太贵小姐们鼓鼓囊囊的钱包里流露出来的怜悯了。这种人真可恶。我知道这是一种人性向极深堕落的表现,妄想不劳而获的蛆虫意识促使他们穷思竭虑得伸出手来。
说句想表达幽默的话,这些乞丐倒也有些麻雀性格哩。不过这是题外话,您大可不必介意。
“想骗钱么?妄想”。您看,许多体面的绅士们已经发出这样鄙夷的正直态度了。
看来人们是完全能够体会到怜悯是一种害人的东西的,不能令人性向更深罪过表现的责任感驱使着有见识的人们每每去纠正不良的行为。以便让社会都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而我,您再看看,我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民拉。
由此可知,那部越剧电影《追鱼》不也正是告诉人们:“想获得美好的生活,首先要做一个良民。不可有恃力逞强的行为,连可资的态度和力量也不应有”。所以鲤鱼精才要削鳞做人。这样,关于良民完美的生活就开始了。
2007年8月3日19:30分北大中文论坛/注册名:烈火的轻云//看越剧电影《追鱼》有感而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