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增订版)》是一本由何兆武 口述 / 文靖 执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学记(增订版)》读后感(一):无题
刚开始并不是喜欢这本书,还是因为不懂和对书名的排斥吧,但是在强制的要求下,捧起来,就不觉之间放不下了。读书自由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学习自由果断放弃不感兴趣的专业,生活方式自由自己支配时间,学术自由不功利。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看法中立,这让我十分欢喜,但是却又不少关于自己看法的说服力,要是你是一个在匆忙的旅行中的人,不妨在空余时间中,翻开它,给自己的心一片宁静
《上学记(增订版)》读后感(二):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
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
聪明人懂得成就大事,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愚蠢的人败坏人生,他们也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石头上。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或许就如何兆武先生所言,不过是把名字写在了水上。
纵使如此,石头上的名字依然会被历史的风蹂躏成戈壁的沙砾。
无论聪明人又或蠢人,他们也只有如普通人一样,被自然遗忘。
这世间却有不朽,不过能不朽的也只有已经流逝的时间罢了。
《上学记(增订版)》读后感(三):上学记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书的开头有几张何兆武的照片,何兆武晚年时的照片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爱笑的老人。他“说”的这本书,并不枯燥,而是充满了一种亲切的味道,就像是一位和蔼的老人拉着你,谈着他以前的往事。书里的故事平淡却十分的有味道,还有一种淡淡的幸福感,应该是作者说过的“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我上学的时候,这两个条件恰好同时都有。”
《上学记(增订版)》读后感(四):那个璀璨的时代
《上学记》增订本,何兆武口述,文靖执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此版2019年6月第8次印刷。最早的《上学记》是2006年出版的。本书跨度在1921年到1950年,主要的叙述是民国时期的人事,也穿插以现实的经历进行诉说、评论。书里介绍的诸多人物,以现代人看起来,或者以叙述者说起来,像是汇集在西南联大的巨星演唱会一样,璀璨绚丽,光彩夺目。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逼仄,精神却是富足而圆满,是令人欣欣向往的。可惜的是,那些巨星要么逃离,要么陨落,要么沉沦……留下了极少数的独苗,由着何兆武先生,以他的视角重述给后来人听。想起多年前读得齐邦媛的《巨流河》,觉得可以再读一遍,重温一下她的视角,怀念一下她所见的那个时代。
《上学记(增订版)》读后感(五):上班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上学
人们常说,起点即是终点。
上学时光是人生筑梦起航的起点,何兆武的回忆与讲述,娓娓动听,启人深思,穿越战争的烽火、岁月的雾霭,只抵灵魂的深处,如一条长河,蜿蜒流淌,汩汩动听。
何老上学的岁月,既是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内忧外患,民生凋敝,但也是民族之觉醒、民心之振拔的“严重的时刻”(里尔克语)。何兆武置身其间,躬逢其盛,在人文荟萃的西南联大负笈求学,阅历与见识自然非比寻常。
《上学记》中有对历史人物的臧否,对人生幸福的叩问,对亲友道路抉择的反思,对当下物欲洪流的批判,这样的书,要是早点读到,对大学岁月、对人生的启迪将会是多么的巨大。所幸,在年过而立之时来读,尚未为晚,上班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上学呢?
《上学记(增订版)》读后感(六):from nothing to nothing
不只是传记,也不只是回忆录,处处流露出对于人生和幸福的感悟,一位老人却带着纯真的童心像观看鱼缸一般回顾自己的一生,反复说到不求个什么,读书如同五柳先生不求甚解,人生如同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水上,一边写一边消失,from nothing to nothing。也特别想引用书中的一个片段:“记得毕业答辩的时候,金岳霖先生问他为什么要学哲学,王浩答道:‘我想解决人生问题。’金先生接下去又问:‘那么你解决了没有?’他说:‘还没有。’王浩这一辈子都想解决人生问题,可是一辈子都没有解决。大概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但并不妨碍人们永远想要去解决它。多年以后,我去清华遇到当年哲学系的女同学顾越先,我问她:‘女同学学哲学的很少,你为什么上了哲学系?’她说,她从年轻时就想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也是没有最后答案的。”
如今在众多焦虑的压迫下,无论是真实感受到的,还是被社交媒体贩卖的,常常也思索人生的意义,那既然这是难以有最后答案的,不如不要那么急,人生的意义既然没有最后答案,那不如把答案放在思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不急,不求个什么,保持童真与乐趣,有个读书的地方不就很好了吗?
《上学记(增订版)》读后感(七):笔记
断断续续翻完,听老先生拉家常、讲段子。中间有很多灼见
1.比如读书到底为什么,实际就是图个乐,自己的一种精神生活,没必要太过严苛或拘谨。
2.讲到艺术和情感,引用哈姆雷特,这个广大的世界,许多东西不是你那可怜的哲学能够想象得到的。
3.历史有两个特点,一是胜利者写的,二是高雅的上层阶级写的。
4.国文知识主要从阅读中来,而不是课堂。
5.何为幸福?技术进步就幸福了吗?这个世界会好吗?
6.学历史和地理要画地图。
7.幸福就是觉得社会在变好,自己在变好。
8.哲学严格意义上应当是从自然科学入手的,特别是数理科学,不然只能是伦理说教。
9.温得先生说,古往今来,只有三个人达到纯粹美学境界,雪莱、济慈、肖邦。济慈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
10.立德,立言,立功。
关于历史:
1.国民党以俄为师是在1920-1930,西方世界大危机为背景,当时希特勒墨索里尼是流行元素。张学良也说只有法西斯能救中国。
2.东富西贵,南贱北贫。
3.它是资本主义,既然在理论上你先天就比它优越,它都不怕你,你为什么要怕它?
《上学记(增订版)》读后感(八):何老的幸福观
我特别喜欢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对幸福的讨论,他说即使是在抗战那个年代都很有幸福感。
他说幸福的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一,觉得社会的前途是光明的,当时正值抗战如火如荼,他们本能地觉得坚持下去终有胜利之日,所以抗战虽苦,却能积极乐观等待。其二,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抗战终会胜利,而他们也会有美好的前景。幸福来源于幸福感,幸福感来源于对自己前途和所处社会前景的乐观期待。他的密友王浩则不完全同意,王浩认为,人生的幸福一定是通过荣誉来的,获得令人敬仰的荣耀才能为人生增采。
看完这本书,更加神往那个时代,向往西南联大。可以讨论这么形而上的纯粹问题。何兆武说西南联大之所以厉害在于自由,学习的自由,学术的自由,没有边界不设限制。学生可以随便跨系选课换专业,老师讲课也没有固定教材,全凭自己发挥,师生之间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经常有学生与老师辩论争执,甚至指出老师的错误,这种学术的自由现在很难有了,这也许是现在的学人经常怀念民国的原因吧。
何老在书中还有很多精彩丰富的史实叙述,人物评判。比如“硬汉”吕荧,“何必呢”的闻一多,谄媚的“冯友兰”……
据说何老还有一本《上班记》,暂不打算发表,我很期待。
《上学记(增订版)》读后感(九):读《上学记》之思
本书是何兆武先生少年求学的经历见闻,对于何老而言,本书所涉及到的时间跨度并不长,其中以先生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时光为主,但不局限于联大的七年学习时间。书中常常通过对某人某事的讲述而延伸至其他的时间段的故事,有初高中甚至小学时的趣事,也少不了他对解放后的中国所经历的几个敏感的历史时期的看法。 本书的定位虽是自传,但个人觉得更为突出的是先生对个人对往事的自我看法,有肯定也有反思,全书并无政治化、套语化的色彩,读起来亲切自然,所想所感也少有偏颇。 何兆武先生不媚俗,对冯友兰等评价也尽量尽抒己见,有理有见,当然也有珍重同窗友谊之感,例如谈到同窗好友——王浩之时也不掩其钦佩有爱。 面对导师大家不一味赞扬,对所谓“左右派”更未鲜明地以政治分高下,而是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为据,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流于俗套,实在令人佩服。
正如执笔人文婧在后记中所说,何兆武先生的名气不是很大,其名闻之也不会产生如雷贯耳之感。可是我还是很佩服老先生的敢言精神,至少让我们这些后辈可以透过先生的目光窥探到曾经那段时光的一点真貌。
何先生的兄弟姐妹都曾因政治问题而落得并不好的结局,读来令人心酸,但老先生到了这个年纪,更多的可能是释然吧。正如老先生的父亲告诫,不要靠近政治,何兆武老先生并不过多的涉及政治,也没有成为人们眼中的“人物”,甚至自嘲“无成之人”。笔者以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看淡?
《上学记(增订版)》读后感(十):上学的那些事儿
书中口述者何兆武老先生便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在《上学记》中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先生在西南联大那段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时光。
因为战争兵慌马乱的原故吧,使得西南联大的校风非常的自由。就是因为自由,何老可以读四个系;学生可以大胆搞研究。邹承鲁等院士在条件、环境均差的情况下弄出轰动一时的胰岛素;学生可以在校园内贴报反驳老师,还让老师为此辞职!
在书中,何老对校内几位名人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闻一多先生虽自己旧学根底好,但极端反对传统,毕竟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传统与新文化有不同的观点。张奚若先生的课堂让何老记忆犹新,他喜欢在授课时夹杂英文,也会在课上扯闲话。何老上过雷海宗老师三年专业必修课,认为他不但博学,而且记忆力非常了不起,上课很生动,还酝酿出一套自己的历史哲学。吴晗先生是何老不怎么认可的老师之一,从其上课风格,跑警报时慌里慌张的行为,因为成绩引发的风波,对自己个人的定位,两次将何老全家赶出等举动的描述中可以读出何老对这位老师印象不好。对于冯友兰先生,何老认为他的思想有点像小孩子,教书虽不啰嗦却有很多不足之处。金岳霖先生活跃的思维与当时时代环境碰撞,让何老认为有些可惜。曾昭抡先生在何老口中是一位打扮得不太体面却非常有尊严、有骨气的老师。
动荡的年代,挡不住一颗赤诚求学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