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奇迹》是一本由[日]筱原匡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为书籍而言,个人感觉作者写的很一般,仅仅是把一个个交汇于神山这个偏远山村的人物的故事简单叙述而已。
但是,我喜欢书中所表达的那种开放、宽容而充满创意性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选择繁华都市,或许很多人更想过着缓慢而更充实内心的生活吧。书中很多人物都可以说是日本社会的边缘人物,不屑或不能在主流中生存,而在绿谷他们找到了自我。
此书对于每天有数十个乡村正在消失的中国,颇具借鉴意义。那些日渐消失的偏远乡村,如何保存、完善,使其重唤生机,书中可以提供一种解决的思路。
但我对此并不抱有希望!不同的土壤怎么能长出同样的花朵呢!
《神山奇迹》读后感(二):生活在别处——一个既摩登又宁静的日本山村
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总免不了各种抱怨:物价高,空气差,交通拥堵,哪里都是吵吵闹闹的。尽管抱怨连天,可人们还是舍不得离开,因为舍不得大都市独有的便利、多彩和新鲜感。
然而,日本德岛县一座闭塞的小山村——神山町,却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创业者和艺术家,他们来这里开咖啡厅,办IT公司,或是进大山创作艺术品,把都市生活搬进了小村庄。这个被大山环抱的村庄,有山林间的植物园、瀑布等美景,也有神山温泉、烧山等名胜,加上淳朴好客的民风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着实为都市人提供了一片理想的“桃花源”。
被大山环绕
《神山奇迹》读后感(三):有人的地方就有传奇
在这个浮气躁动又被迫慢不下来的繁华大城市生活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被拨快的时钟。每天一睁眼便像打仗一样开始与闹钟较劲、洗洗漱漱、挤电梯、挤地铁、买早饭,慌慌忙忙中就为了早晨那个绝对不能错过的“Dead Line”。生活中这样的“Line”简直不计其数,纷纷扰扰,缠夹不清——幼儿园的才艺比拼、小学的兴趣班、中学的升学高考、毕业后的工作、升职加薪、结婚生子……然后又是一个轮回。
我梦想中的世外桃源——神山绿谷
《神山奇迹》读后感(四):向前一步,就会看到另一扇门
在移居神山的人们身上,我们可以在其生活方式中得到新的启发。大多数人都是公司的正式员工或者非正式员工,个人属于企业这一组织,直到退休都只在某个已经确定的范围内重复着各种调动,这是一种可预见的生活方式。
但随着环境剧变,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享受不确定的开拓精神已成为时代要求。神山的移居者们向我们证明,只要向前走,就会遇见新的选择。
说实话,这本书我本来是用来轻阅读的,但随着阅读深入,内心的感动居然涌现出来,文章撰写手法很像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读书方法,山地车式阅读,第一张就像一个旅行手册,但随着第二章节的展开,你会被神山里的人所传达的精神吸引,等到第三章节时,你会理解神山为何可以成为世界的神山。文章深入浅出,传达了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方法。
更主要的是,书本还传达出:其实我们的生活不止一种可能,我们不必过早地为自己的人生下定论。
《神山奇迹》读后感(五):奇迹言过其实 探索更加适合
可以看做是日本小镇的改革。
说厌烦了大城市的浮华喧嚣追求回归朴实空灵的乡村生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空谈牢骚,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顺应时代潮流(IT互联网)如何使小镇找到新的出路很现实也表现人们的创造力。现在需要的不是制造厂、美术馆而是创造力。
表面看是归田园居,实则是在摸索小镇的经济革新路。作旅游册子可以介绍的文艺冠冕些,作为细心的读者要看到更接近本质的东西。
书中介绍的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薪面包店没有经济上的可持续经营性也是很令人担,空耗店主的心力。
书中介绍到“直美说:我们想把做面包这件事融入到日常生活里。要是提高价格,就很难卖出去了。”又提到面包店的工作时候光则本人说道:这有点超出我的承受范围了。我每天晚上八点睡觉,当天晚上十一点就得起来。剩下的时间都在拼命做面包、劈柴。下午整个人都晕乎乎的,可钱一点都没赚到,总觉得很不对劲。
做点事情是很不错的,对于小镇的改革,如果不能造成经济上的可持续性,都难免失败的结局。
不过提到了分散式的办公以及对于木材价格低落造成的问题提出的新方案倒是挺有意思。
十几二十年前的经济革新,淘汰落后产能造成多少中国乡镇企业的衰败。政策资金人才向大城市靠拢,而现在随着城市竞争环境的恶化也差不多到了城市反哺农村乡镇的时候。好在这些年的基础建设,如公路以及信息化基础建设还是比较普及的。
这本书写得像旅游小册子,很简略,还是能有些启发的。
日本作为我们的东邻,可恨可畏,但又可敬可资借鉴。在一个面积小小人口稠密的岛上,日本人却营造出了现代化的民主国家,实在有太多的东西可供我们学习。日本作者筱原匡的《神山奇迹》,其中的种种故事,都让我们看到日本山村建设的亮点,对照我国当下的实际情况,实在有必要进行一番检视和反思。
日本四国德岛县的神山町,就和分布于中国大江南北的大小山村乡落没什么两样,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愈演愈烈,都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发展的衰退期,人去地空,经济低迷,几近荒废。这个难题不光在第三世界存在,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依旧无可回避,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于是,神山町的运作模式和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成为一种探索,一份启示,一扇为现代人打开的大门。
公益组织“绿谷”,这个让神山重新焕发生机的机构,其在地方振兴事业上的许多先进理念,值得借镜。针对“少子化、老龄化,年轻人逃离,村落缺乏生机”等现实情况,而邀请大公司在神山开设“卫星办公室”,同时输入“创造性人口”予以缓解,这两个举措产生了良性循环,年轻人开始移居神山,各种店铺在神山开张。之前破落的山村开始渐渐复活起来,这真正达到了给下一代创造出更美好未来的设想。
“绿谷”在神山运作的二十五年间,重视为移居者和艺术家提供各种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帮助,体现着浓浓的人情味,这也是神山可以留住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情味越来越淡的工业社会里,神山让每个外来者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从而找到人生的方向。同时“绿谷”还强调培养重建乡村的人才,为地方振兴事业提供智力上的准备,这类似于我国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以新鲜的血液和思维方式激发古老土地上残留的激情,让山村重新焕发生的活力。
当然,神山町模式是否成功,于今下定论为时过早,依旧有待时间这公正的裁判做出决断,但其存在之于世界的启示意义已显而易见,无法辩驳。诚如作者写道,“希望神山的故事可以对工作方式、地区建设、解决人口过度减少等普遍性问题有些许启发。”虽然换了一届政府之后,我们已不提新农村建设,而着力于万众创新、创业、互联网加等时髦领域,但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根之所在,重振那些正在消失和变化的普通村落也应该是政府决策和运作的题中之义。
《神山奇迹》读后感(七):后知后觉:以为是写经济的,其实是旅游广告
201703191615
二十一世纪的前沿,不在东京,不在上海,也不在新加坡,二十一世纪的前沿在神山。
看到这句推荐语才看了《神山奇迹》这本书,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成就能让传统上非常谦逊的日本人说出如此骄傲的话。
看完才发现,所谓的“神山奇迹”就是指:日本西南部德岛县神山町这个地方一直以来人口流失严重,自从采取了艺术家进驻和卫星办公室等多项策略后,逐步实现了人口自然增长。这在老龄化、都市化愈发严重的日本确实称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初次看完以后,我觉得如果这都能称为“奇迹”的话,日本的经济增长是确乎没戏了。神山的增长得益于良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把这种模式作为典型,那日本经济是不可能是有任何起色的。
但是,随后了解了更多信息以后,我才发现我们都理解错了。
这本书的目标并非为经济增长提供解决方案,而是为神山的旅游打了一个大大的广告。从广告的角度来思考这件事,那么所谓的“奇迹”、“二十一世纪的前沿”这样的赞誉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我认为这本书是一个广告?
第一点,神山奇迹的经济成分微乎其微。不要说专业的经济学者,就是普通人熟知的GDP、增长率、产业等类似的词汇在书中竟然一次也没有出现,因为这本书就不是围绕经济起来写的。
第二点,神山奇迹的核心企业sansan实验室只有10几个人,而且着力点并不是它的业务有多好,而是它的办公室是透明可参观的,晚宴是开心愉悦的。对吸引潜在企业搬入神山并无十足的卖点。
由此,我们知道这肯定不是一本用作经济参考的工具书,而是另有所图。
在疑惑之下,我看了豆瓣上的书评,才发现它们的核心在于“为现代人打开的门”,不是经济,而是人文。我才恍然大悟,这是一本能够造神的好书,下一个丽江、下一个平遥就有可能通过同样的方式产生。
围绕着神山的不是经济、不是建设,而是人、是艺术、是文化,是情趣;茶屋、面包房、有机法式小餐厅、空中植物园、牙医诊所、透明办公室,它们显然与一个山村格格不入,但是这种周围环境的落差反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
事实上,神山吸引来的人具有一定的共性:迷茫、嬉皮,讨厌或者并不完全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他们与去丽江的第一批人具有十足的相似点。
大部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如鱼得水,但在空虚泛起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的想要去一个远离现代却又是现代的小村落。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诗歌田园,还有习惯了的咖啡、面包和酒吧,这是现代人根深蒂固的需求。而神山恰恰能够满足这一切。
就像腰封所写“为迷茫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让每个人找回梦想,重新启程。或许这就是神山的魅力所在。”作为一个旅游广告,这句话已经足够好了!
《神山奇迹》读后感(八):《神山奇迹》:神山与你相约,创造别样生活
文/吴情
谈及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高新科技产业,总容易使人想起美国西海岸的硅谷(Silicon Valley),想起硅谷里坐落的各式全球最知名商业公司,如Google公司、Facebook公司、HP公司等,想起优美宁静的海湾风光。殊不知,日本近些年也崛起了一处高新科技产业聚集地,神山。神山位于日本德岛县,距离德岛县市内不过四五十分钟的车程,但“平地稀少,零零星星的村落简直像粘在陡峭的斜坡上”。然而,正是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书写了神山式奇迹。
《神山奇迹》,日本日经商务跨媒体主编筱原匡著。筱原匡出生于一九七五年,一九九九年正式从庆应大学商学部毕业。之后,筱原匡进入日经BP社工作,先后担任《日经商务周刊》和日经商务在线记者,专攻建筑、房地产、金融等领域,著有《吃八分饱的资本主义》等作。筱原匡坦言,写作《神山奇迹》,目的不仅在于记录“神山移居者纷至沓来的盛景,也希望神山的故事可以对工作方式、地区建设、解决人口过度减少等普遍性问题有些许启发”。
与多数发达国家类似,日本近些年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化的扩张(农村相对而言衰落),越来越多的乡村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谋求一份较高水平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生活前景,乡村里多为空巢老人,乡村的活力慢慢减弱。与此同时,整个社会老龄化社会程度逐渐加深。在这一情形下,作为“绿色硅谷”的神山的出现,毋宁是一个奇迹。不过,它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改变神山一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面貌,更在于提供了信息社会中别样生活的可能性。因为,凡是希冀在日常工作之余探索生命内在价值的人,神山都与你相约,随时向你敞开。
神山的奇迹看似很好复制,其实,神山不是一天练就的。神山“曾因林业的发展繁荣一时,但随着木材价格走低,它最终没能逃脱人口减少的命运”,沦为一个“典型的备受少子化和老龄化困扰的山区”。幸运的是,公益组织绿谷(Green Valley,绿色硅谷之意)意外空降,先后开发了“工作进驻”项目、“卫星办公室”项目等,使得神山“华丽转身”,从偏远山村蜕变为绿色硅谷。相应地,交通日益完善,通讯渐趋发达,茶屋、面包房、有机法式小餐厅、空中植物园、牙医诊所等也慢慢进入,而后,包括动漫行业在内的一批IT公司在此处扎根。昔日荒凉的山村增添了树木绿意,也收获了人的气息与乡村的生命力。
神山无疑成功吸引了大量商业资本前来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在另一层面上,它创造了生态和生活的奇迹。对已经前往或即将前往神山定居的人而言,神山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动力,它还是一切有梦想、有故事人的栖息地。不管是Plat-Ease的创办者隅田徹,还是Sansan的创建者寺田亲弘,抑或是法式小餐厅里的主厨长谷川浩代,每一个人,都在积极寻找人生的意义,在一个缺少安稳的时代里。神山的内涵,便由他们的悲欢离合构成,是复数情绪,而非单数数据。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在谋生的同时,安放后工业时代中心中一颗不安的灵魂,神山无疑提供了一个借鉴。正如日本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藻谷浩介所言,“二十一世纪的前沿,不在东京,不在上海,也不在新加坡,二十一世纪的前沿在神山。”一处充满自由和创造气氛的所在,一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毕竟,除却经济发展,人须谋求诗意地栖居。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在北京生活超过十年,当初的新鲜和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忙碌、工作的疲惫渐渐消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日奔波在公司与家,上下班来回将近三个小时,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工作已然成为了生活的全部。
每逢节假日,必定离开北京。朋友问我,假期去哪?我答:哪里都行,只要离开北京。说完之后暗自思忖:我是有多么厌恶这个城市?
从什么时候开始,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常常想要离开这里,可是去哪里呢?地区发展不平衡,几乎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如果选择回到家乡,那意味着职业的中断,家乡没有合适的大企业,大公司。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家乡回不去。太多像我这样的人,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可是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让人不得不想要停下来。
这种状况不断的促使我思考:是不是可以有新的生活方式?
近来读了一本书《神山奇迹》,书里的人们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让我心驰神往。
神山是日本四国地区的一个普通村庄,二十多年前,这里面临着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农业衰退,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后来,一个公益组织“绿谷”的出现改变了这里,“绿谷”组织只有5个人,他们为神山做了很多外在环境的工作,比如,拉光纤,架网络,神山的网速比东京还快。他们为移居者提供帮助,对空房屋再利用,人才培养等。这些便利的外在因素吸引了很多IT工作者落户神山。“让日本的乡村华丽变身”是“绿谷”的使命。
现在的神山,有面包店,咖啡店,法式餐厅,图书馆等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年轻人选择在这里定居,生活并且工作,还有很多外国人在这里生活。经过25年,神山已经成为了日本各乡镇效仿的典型。
从书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公益组织为这个山村创造的外部环境的便利所进行的努力,只要有五个人想法相同,就能改变世界。“绿谷”帮助神山一步步变成创造力的孵化器、工作方式的试验场,摆脱了当年的潦倒和凋敝,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这里定居。
从企业和组织的角度来看,那些来这里开办企业的负责人勇于走出传统的都市企业模式,将企业或者公司分部设立在神山,走出了一个新的办公模式,建设创意型地区。他们可以给那些苦于无法创造附加价值的企业和组织一些启示。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是他们正在不断实践在任何地方都能办公的工作方式。
从移居者的生活方式的角度看,那些选择在神山定居的年轻人,他们选择的是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从都市到乡村,他们想要的生活不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是地铁里的熙熙攮攮,而是能够安静的生活,自己完全自主的一种状态。正如书中一个移居者所说:“我想自己住住看,这里的生活节奏肯定是城里人喜欢的。如今的生活节奏很快,时间就这么流逝在飞快的节奏里了,人们更需要稍稍停下来思考一下生活的本质,而神山的节奏刚刚好。”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随着环境剧变,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享受不确定的开拓精神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当城市已经无法承载一个人的梦想的时候,乡村是我们探寻自己的生活真相的意义所在。我们都向往有一片桃花源,可是迈出这一步需要勇气和决心。并不是来到这里就万事大吉,这里有挑战,也有对立;有懊恼,也有希望。但是只要你迈出这一步,人生就会开启你不可预知的新篇章。
《神山奇迹》记述了来这里的每个人的心路历程,每一个人的选择都触动人心。他们让我们看到:向前一步,就会看见另一扇门。为迷惘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让每个人找回梦想,重新启程。或许这就是神山的魅力所在。
回到最初,我们是否也应该勇敢的迈出一步,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神山”在每个人的心中。
自上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地乡村都呈现一种人口流失严重的趋势,大量乡村的青壮年奔赴城市,留守农村的只剩下老人与小孩,老失所依、幼无所教成为了当下农村最为严重的问题。农村如何转型才能留住人们外出的步伐,青壮年如何才不需出门便能在家乡得到发展的机会,实现家庭富足和人生价值,这一切的格局亟待改变。
《神山奇迹》一书讲述了日本德岛县治下的神山町,这一个普通的村落同样难逃时代大环境的衰落命运,但神山人却用自身的智慧重新发现她的价值,令其现今又散发出勃勃生机。作者筱原匡以其多年从事商务报导的经验,细致的记录下了生活其中的神山人是如何开发运用自身的优势,他剖析出这一座村落是如何止住衰退,如何挖掘出自身魅力吸引人们聚集于此。
神山的“奇迹”在于神山町这一普通村落突破了林业衰退所带来的人口流失、趋向老龄化的颓废局面,这是大部分乡村正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如何维护环境空间和持续发展这一难题上,神山有一个后天的优势。德岛县曾一度致力于发展互联网光纤普及,在此基础上神山人整合了互联网与自然环境的优势,开发出吸引人的各种项目――让艺术家到神山创作作品,让企业来此设立卫星办公室。
神山町被外界一再报导的亮点在于“卫星办公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办公场所,外部人员可以自由参观,而工作人员则毫不在意的专心工作。这背后所呈现的便是神山町人对于这一方土地的思考――神山模式。
神山的工作模式与硅谷相似,这得益于“绿谷”这一组织对神山所做出的贡献,正是这一批积极向上的人们,他们有着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心态,这是作者在走访过程中的发现。“只要移居者想朝前走,神山人就会慷慨地给他们帮助。这样的温暖,让迷茫的人变得积极。热情的接待、交流,对外来人员的认可――这正是神山氛围的核心。”
一如人们无法在紧张的环境中激发自身的创造性,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更容易让人发挥出自身的水平,也许这正是硅谷之中时代骄儿对于工作环境的肯定――他们清楚的知道这种工作模式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而神山人则将这种环境放置于整个神山町,于是便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肯定。
“神山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氛围’。这里开放包容,毫不排外。想要成为‘世界的神山’,就要对世界敞开大门,接纳各种各样的人。”神山后来的这一切都得益于神山人自身散发出来的热情与开放的心态,他们鼓励个人和企业来此创业,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的去帮助这些初来神山的人,正是这些热情造就了一个“神山模式”。
神山町的事迹能令人看到村落恢复生机的希望,这其中令人深思的是神山复苏在于其中的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绿谷”这一公益组织便在为神山町谋求转变的过程中起到开创与引导的作用。将荒废的旧居开发利用,将优美的环境与完善的互联网硬件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更轻松、更自由的办公氛围,这是神山人在探索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走出的一条特色道路。
《神山奇迹》一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的视角,她启发人们去思考,思考一个地区的发展,个人人生的走向,在其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答案。神山町的复苏重新唤发出生机与魅力,值得任何一个乡镇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