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一本由高春香 邵敏 著 / 许明振 李婧 绘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2015-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事们参与文津图书奖的评审工作,得知海豚出版社的这本书获奖,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我和海豚社的朋友们经常联系,知道他们为这本书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这本书创意新颖,修改多次,有很好的机会得以推广出去,获奖也就在情理之中。能得到朱永新教授的推荐,更说明大家的认可程度。
我四十了,怎么看了简介觉得也适合我读呢……我四十了,怎么看了简介觉得也适合我读呢……我四十了,怎么看了简介觉得也适合我读呢……我四十了,怎么看了简介觉得也适合我读呢……我四十了,怎么看了简介觉得也适合我读呢……我四十了,怎么看了简介觉得也适合我读呢……我四十了,怎么看了简介觉得也适合我读呢……我四十了,怎么看了简介觉得也适合我读呢……我四十了,怎么看了简介觉得也适合我读呢……我四十了,怎么看了简介觉得也适合我读呢……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三):中国科学院把关的原创科普绘本
周末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孩子看到画面中出现的“白露”二字,问我这是什么意思。
我回答道,“白露”是秋天的一个节气,表示天气正式转凉了。从这天开始,就该穿长袖衣服,长裤子等,不能露出手肘、膝盖、脚脖子等位置了。
说到这里,我愣了一下,空调和暖气让四季已经不太分明了。
对于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大多数人来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经验也似乎没有什么用处。难怪孩子根本不了解节气哪。
但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只知道万圣节、圣诞节,也要了解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的专家和海豚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将中国传统智慧和现代生活方式巧妙地结合;用孩子喜爱的图画书形式进行展现,既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智慧,又传递了自然科学知识。
打小没在农村生活过,没下地做过工,一直掰扯不清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都是干什么的?看了小朋友的书,才第一次真真正正搞清楚了。气候一词,气指二十四节气,候指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为一个季节,一年就这样周而复始。
再过几天就到惊蛰了,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惊蛰有三个五天,第一个五天时桃花渐开;第二个五天时黄鹂开始啼鸣;第三个五天时斑鸠多了,老鹰少了。
立春鞭春牛,春分秋分竖鸡蛋,清明及处暑的中元节祭祀,立夏挂蛋……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都和节气息息相关,只不过随着农业的逐步现代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节日习俗与节气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也就渐渐不知道了。我们熟知的端午、中秋、春节、元宵似乎只剩下吃和任务般的礼尚往来了。
有意思的是,深入田间地头,还能扒拉出一些真相。秋分前后,彼岸花开。逼格甚高的彼岸花,有个逼格更高的名字——曼珠沙华,一听就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在民间,它的真名其实叫红花石蒜,也叫蟑螂花。登时领悟了从Kenny、Christina、Daisy、Lisa变回二狗、三妮儿、小红、翠花……的感觉。
这两年,每逢年后,网上剖析农村的帖子便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来,纷纷回顾农村的种种丑陋不堪,或慷慨激昂、或痛心不已、或悲情难耐,真假难辨。千百年来,农村和农民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人们在温饱线上挣扎以求生存下去。农村从来就不是一块净土,农民头上也从来没有顶着高尚两个字,资源的分配、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习俗的流传都会影响到风土人情和礼义廉耻。
现在两天不洗澡就觉得难受得慌,是因为有条件天天冲;十几岁时一个月不洗澡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是因为没钱没地方去泡个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凡事都有个发展的过程,太过了,很多东西就看不清了,味道也就变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各种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有很多,这个版本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会背《二十四节气歌》的很多,小朋友们在学校里就已经学到了。但光会背可不顶用,能够说得出二十四节气到底都有哪些也不算什么,而更多地是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二十四节气怎么来的,知道可以用它来做什么。毕竟,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实践关系非常密切,会背二十四节气,也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变化,由此更可以见识到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其实最初是没有二十四节气的。比如,商代时只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周朝时才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诗经》记载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就是与节气有关的物候的体现。到了秦汉时期,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事,也是作为历法的补充,二十四节气开始订立直至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制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主要是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黄河流域的气候和物候特征来总结制订的。大体来说,二十四节气与太阳有关,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来对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进行认识、总结而形成的一个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即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比较有趣的是,人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而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2016年11月30日这一天,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海豚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人员高春香、邵敏等人所著的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中,套书四册,一册一个季节,一个季节里包含了完整的七个节气的介绍。当然其中还有故事,还有主角——爸爸、妈妈和牙牙,他们的行踪会把读者带到每一个节气之中。当然,这仅仅是就绘本来说是这样的。更好的一个利用方式是,从现在开始,从最近的一个节气——小暑——开始,了解一下这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特征,有机会的最好到田间地点转一转、看一看,不要光记得吃西瓜就行!一年的观察、体验下来,二十四节气就会完完整整地印入自己的头脑之中,再也不是仅仅只是一首节气歌以及四十八个字。
所以,看绘本、读故事仅仅只是与二十四节气开始“亲密接触”的开始,更多的有趣的“工作”还在后面呢!一定不要忘了,要多到大自然中去,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间去,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十四节气》这套绘本包装非常精美,在收到书时两眼发光。利用绘本中的图文并茂让孩子们不仅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气还能认识到在每一个节气里所呈现的生活意义是不同的。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里,看惯了车来车往,玩惯了电子产品,而对中国传统的每个节气却了解的少之又少。
刚好有《二十四节气》这套精美的绘本能让孩子们见识到每个节气的重要意义。
我想大多数孩子在看到这套绘本时会特别羡慕文中主人公牙牙的乡下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孩子到了城市里接受好的教育水平的同时却缺失了对生活的更多体验。城里的孩子们除了上学就是各种上不完的辅导班,像《二十四节气》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节气名称,孩子们也只能从课堂上从书本上学来,看到的只是硬巴巴的文字,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称为节气,节气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而文中主人公牙牙回到乡下爷爷奶奶家,每天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切非常亲切,并且每天都有很多有趣的事儿发生着。
春夏秋冬,牙牙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渐渐理解了二十节气的意义。
本套书共分《春》《夏》《秋》《冬》4卷,每卷6个节气。
这套书不但通过介绍节气的时间、来源、气候特点让小读者们更深刻的理解节气与中国传统智慧,另外还附加一些丰富的小游戏让小读者读完后可以检验对本节气的一个巩固。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传统的节日都需要纪念。在纪念节气时,有很多活动需要孩子与父母们一起共同参与完成,不但提高亲子之间的感情还能培养孩子们实操的能力。
就如冬至的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包饺子吃,据说冬至这天吃饺子,整个冬天不会冻耳朵哦。
那么包饺子的过程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学习如何包饺子,包饺子前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整个活动流程完全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二十四节气》可以与孩子读一年,每到一个节气带孩子用心去观察一天的天气变化,自然万物的生长,让孩子用心去记录这一天所观察到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可以带领孩子们做一下节气当天所需做的小游戏,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之处。
做任何一件事贵在坚持,读书也一样!
耐心的陪伴孩子去读完这套精美的绘本《二十四节气》让父母与孩子收获的不仅是书带给我们的知识,更多的是我们自已所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神奇。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七):传承文化精华从日常生活开始
中国农历,也叫夏历、汉历,是中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沿用至今的历法。为了和国际接轨,我国也推行了公历。但是要说目前世界上最科学,最严谨的历法,还是我国的农历莫属。
农历包括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了解农历,必然要了解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最初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的。在农业不发达的旧社会,粮食收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稳定。所以二十四节气在我们古时候是应用非常广的。即使到了现代,二十四也依然对我们的农业生产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喜的是,国际上也很重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在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人员策划编撰的,一套引导孩子学习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精美绘本。该绘本还获得过“文津图书奖”。绘本是16开横板的精装线订绘本。封面硬壳,胶版纸内页。绘本中的插图生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在节气时候的生活、活动,生动描绘了动植物的成长状态,图案精美别致,尽显大自然的美好。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作者高春香、邵敏将二十四节气观测记录,融入了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传承下去,这是很让人钦佩的。所以说,认识并传承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绘本中不仅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天文知识、农事情况、各地习俗、动植物的物候、应景的古诗,还鼓励孩子记录气温,观察并记录大自然的变化。为此《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还特地配套制作了一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本》。这套自然笔记本包括了节气美食、科学探秘、动物故事、农事体验、节气观星、节气物候、手绘节气花、民俗活动等内容,涉及了自然、天文、民俗、天气、饮食等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知识,这比从书本中枯燥乏味地学习知识更加地生动、深刻。
我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原来就是古代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大自然的规律,从自然的变化规律中得出来的。但是地球的气候在不断地变化,这必将对二十四节气有很大的影响。不断的记录和修正二十四节气,才能让我们国家的知识遗产“二十四节气”传承下去。我们要鼓励孩子好好去学习,去传承,去不断修正二十四节气。这不仅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孩子自身的知识学习。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八):微吐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为何能畅销100万套?
今天上午刚刚拿到这本在当当网上卖了100多万套的书,不得不说到手时颇有些失望,四本精装本加在一起,壳子都比内容要厚。翻开书,虽然绘本的色调、画风颇有特色,但是人物画图可以说得上是草率了,与精美的封面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细看内容,更觉得实在是不能叫做“绘本”。首先故事性极差,内容不连贯。除了开头交代了主人公“牙牙”来到山东住上一段时间的时间背景外,其他地方看起来似乎与“牙牙”没有任何关系。其次,作为科普性的读物,名词琐碎,内容不成系统十分杂乱,看起来更像是把百度百科上的关键词串了一串。这样的一本书,实在是不能称之为一本好书,好绘本。
假设在此书出版之前,我们就下了这样一番定论,那么它之后的销量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打脸”。幸而我不管怎样,作为读者自是能有一番评论的,那么我们就来谈谈为何这样一本书,能卖出百万的销量?
我认为此书的成功,离不开以下三点心理。
一、 现代人对自然亲近的渴求心理
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脚步。据统计,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7.35%,城镇常住人口已达79298万人。人是大自然的杰作,从诞生之初就是在自然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在城镇化率越来越高这样的背景下,现代人对于久违的自然会自发产生一种的渴求心理。
我们不难看到,如今的农家乐越来越多,城镇郊区的果蔬农园里,最常见到的已不再是农民伯伯挥锄头种地的场景了,一群群的城市人来到城郊,通过体验种植、采摘农作物的过程,与自然亲近着。
成年人还可自己想办法接近自然,可是儿童该怎么办呢?现代儿童的升学压力大,很多小朋友从幼稚园起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仅要上学,还要上各种补习班。连学习的时间尚且不足,家长哪还会主动带孩子出门到城郊玩耍。
除此之外,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移动端走近了每个人的家中。我们越来越少看到有小朋友愿意走出家门去捉去取、打泥巴仗、跳跳绳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冰冷荧屏之后,玩着眼花缭乱的手机游戏,比如王者荣耀。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会引发一种担忧感,我们是自然之子,如何能不了解自然?
这本书恰好应势而生。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与自然的相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不管是书名还是绘本的插图绘制,一种清新的自然之风随之而来,书中不仅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等名词的释义,更包含了对许多风俗、自然现象的解释。对于家长们来说,这正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了解自然、接触自然最好的作品。
二、 国人对文化自信的心理诉求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对外来文化“西学东用”的思想一直占据在国人心中,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也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如果说一百年前,中国百年受辱史带给国人的是文化严重不自信,那么现在,也正是我们强调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现在,国人亟需的,便是对自身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认同,我们称之为文化自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在不断上升,跻身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与这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一同成长起来的,正是我们的80后、90后,相对60后、70后来说,他们更加开放、自信,也更乐于承认并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
于是我们看到了种种支持国产的头条:无论是书籍、电影、电视剧甚至是动漫、游戏。越来越多的国产制品开始强调国风、强调中国化元素,以此激发出一种对文化、对国家的认同之情,博得网友好感,赢得口碑与赞誉。就拿最能见到利润分成的电影市场来说,不管是今年狂揽50亿的《战狼》还是去年的《大鱼海棠》又或是前年的《大圣归来》,都是基于“国产”、“国风”、“传统”的外壳之下的。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也正是当前此种文化氛围下的产物。出版方清楚地意识到,这批与共和国经济一起成长的80后、90后,也正是现在最年轻的的父母们,牢牢掌握着网络话语权。同时自小被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他们,不仅认同国风的理念,更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有一种类似使命感的情怀。如果在书名与包装上下功夫,推出一套充满着“中国味儿”的绘本,不仅能在网络平台上得到这些群体的赞誉,满足他们对儿女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强烈诉求,更能引发他们潜在的巨大购买力。于是,《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就这样被推出了。
三、绘本知识的严重缺乏
如果是一个长期对国内外优秀绘本有所接触的图书人来说,《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可以说完全是不能被称作是“绘本”的。
长期以来,国内的不少读者都对“绘本”还产生着偏见,认为其是图画书,就是一副画上配点文字解释说明。对于绘本文字要求的故事性、贴合性、连贯性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认识。
于是,尽管会对此书的厚度作吐槽,但是论起内容来,却很少有人会提出这本书故事的连贯性、逻辑都存在着严重问题,甚至连最基本的绘画插图,都没有做到精美。
不得不说,出版方还是挺机智的,明确地知道家长购书目的是什么,于是在科普性名词上掩盖似地加以文字构成故事,在各个节气后增加了唐诗宋词的版块,使书完美地达到家长们“既希望能够放松孩子,又能从中学到知识”的购书心理。
当然一本书如果光是虚有其表,那么一定是会被市场所抛弃的。这本书能畅销百万套,不仅是各大网络平台在大面积推送的。从一定程度上讲,不管是对儿童视野的开拓,还是对家长心理诉求的满足,它的功能性可以基本达到及格线以上,不至于被狠批为“坏书”、“烂书”。
只是,这样的绘本,又到底能延续多久呢?
小时候,家中种田种地,时常是要望天做事,因而常听父母念叨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还有清明、谷雨、大暑、小暑、白露、霜降之类的节气,节气影响着他们的播种计划、收割计划等,所以小时候倒是常常能听到一些有关节气要发生的天气变化以及一些谚语。而且农村的人对于节气很看重,并且认为节气那天要下点雨才能保证当年的风调雨顺。以前对这些还不屑一顾,以为是老经验呢。
工作之后,生活在城市里,大多时间躲在钢筋水泥房里,不靠天吃饭,基本上不看日历,因为阳历数都数得过来,对于农历基本不去关注,除了一些传统的节日知道外,极少的注意节气的更替,更别说去数什么一侯二侯三侯了。也许课本里学到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但是具体的是哪二十四个节气,孩子也记不清楚,我也记不清楚呢。更不清楚节气的意义了。是时候该和孩子一起补补有关节气的课了。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一共有《春》、《夏》、《秋》、《冬》四卷,每卷6个节气,讲述了与每个节气相关的天文、气象、农事、民俗活动等知识,还有一些相关的节气诗词和谚语,历史故事等。这是中国第一部原创的中国地理科学绘本,书的封面和插图都带着浓郁的中国风,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会觉得特别的亲切,而二十四节气也与劳动人民联系密切,它包含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本套书通过绘本的形式将各类知识串联起来,特别适合孩子阅读。
书中通过记录一个小女孩牙牙(也是作者高春香的女儿)来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好奇的跟着爷爷奶奶在田野里观察农作物的生长,体会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体味着春种秋收冬藏的乐趣。
书中也设置了一些游戏和手工以及科学实验,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动手做做,在玩乐中加深对节气以及一些风俗的了解。
随书还附赠了节气笔记本和全天星座图以及节气卡片,节气笔记本也是图文并茂,可以在记录的同时学到不少知识以及诗词,带着孩子留心节气里天气、温度和大自然的变化,把它们记录在节气笔记本里,做好观察笔记,让孩子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有时间多带孩子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做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刊于《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0日,发表时标题改动)
文/俞耕耘
科普、诗情和画意怎样才能完美结合?一套为儿童讲述二十四节气的原创科普图画书《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给了我们惊艳回答。随着图书市场兴起的“绘本热”,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这套童书自然受到了广泛关注。它的难得在于,这是专家写给孩子的书,读后既有知识的获益,更有故事的童趣。
在书中,自然体悟,生活技艺,民俗历史竟融贯一体,不露痕迹。小女孩牙牙来到农村爷爷家,这里的生活既陌生又神奇,充满着发现、观察、体验和创造的乐趣。牙牙作为小主人公,拉近了与每个小读者的心理距离,她用图画记录了见闻,亲历二十四节气的变换。画面直观形象,情趣怡然,又巧妙穿插不同节气的天文、气象、农事、物候和民俗,让我们轻盈获得了知识,了解到“节气”蕴含的“人文地理”与“博物智慧”。
“古人如何确立二十四节气”,“太阳黄经度数、地球太阳位置与节气的关系”等问题在图画中都有明晰的解答。看过此书,你会很容易发现节气命名背后围绕的三条线索:寒暑温度变化、降水量不同和感应时节的物候劳作。如“立”表明的四季之始,“二分”的昼夜平分,“二至”的典型极致。“暑”与“寒”对应温度变幻的细腻感知,“雨、露、霜、雪”是对降水量及形态的微妙描述,更有“惊、清、满、芒”遵循物候而作的智慧。
阅读全书,你会有一大感受:就是中国古人的“讲究”。相形之下,在物质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也难免汗颜。我们追求的所谓“品味情调”,常常是舶来的时尚,不明就里的享受,远不是祖先的精致优雅。因为,慢生活一去不返,我们往往忘却了感应自然,顺应四时的生活技艺。正如书中所枚举,雨水“柳发芽”,惊蛰“动物醒”,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如今又会有谁在意?
虽然,书中的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城里人早已不再问津。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菜等习惯也渐渐变为残存的符号象征。也许有更多人认为,节气、时令与习俗不过只是形式。然而,这却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孕着“不时,不食”的饮食观,顺应四时的养生观(如暑热湿寒的防护)。在我看来,二十四节气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最美呈现,古人通过不断感应、变化、调适和效仿,获得了精准的秩序感。反之,丧失观察“物候”的兴趣,颠覆时序的作息,无异于自绝与自然的联系。
从而,“不接地气”的根本问题乃是“不顺节气”,自以为是地自我封闭。节气绝不仅是利用动物、植物活动“指示”时间那么简单,而是深层折射出中国人“生活的艺术”。它时刻在提醒你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语境,用“仰观俯察”的艺术思维,“观物取象”的归纳智慧,建构了多情的意象世界。书中所收古人“咏物写景”的节气小诗,无不是“以物比兴”的呈现。可以说,中国诗歌始终未曾离开这种“感时”而生的抒情传统。二十四节气是令人心醉的“物语”与“人事”的对答。
然而,它又不只是艺术的,更是哲学的。在本质上,它通往一种实践的哲学。二十四节气既是自成系统的认识论(认知体系),又是具体的方法论(实践指南)。这种宇宙观直接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累积提炼,既非抽象演绎,也非理论空想。要知道:零散易,系统难;理论易,实践难;创制易,流传难。二十四节气,无疑实现了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审美观”的完美表达。当西方实用主义标榜“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二十四节气早在千年前就已奠定了生活审美观的基调:将自然气象融入生产,用诗性的智慧赋予农业生活高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艺术性。
可以说,节气是最纯粹的中国化时空表述,最大彰显了一种中国阐释与中国气派。如它划分时空的规制模型就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周行不殆,循环往复。对节气的描述也暗合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生发变化”。四时与五行的比附关系,寒暑昼夜背后的阴阳消长,无不映现着《易》的精神内核,道家的“宇宙气化”。从而,阅读二十四节气,更是悟“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它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
优秀的童书虽写给孩子,却也能开启成人的心扉。文化是有温度的,知识是有情感的,或许是此书给我们的最大教谕。二十四节气的背后是一个多情善感的诗性世界,是中国古人体悟宇宙,亲近自然的曼妙智慧。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离我们渐渐远去,已成必然。当更多人久居城市,难免会丧失对土地的情感,对自然的感知,变得神经“粗糙”,麻木起来。换言之,我们又何尝不是孩子,也在“寻找失落的世界”?
如果说,孩子在书中学会了聆听自然“语言”,敬畏热爱生命,感受成长乐趣,那我们成人又能习得什么?也许有人问,我们不在农村生活,不从事农业生产,不再依赖太阳认知时间,节气还有什么功用?我想答案是:它能帮我们重建诗意生活,重寻美好记忆、培养细腻感知。我们要庆幸有比四季更精致的二十四节气,感恩祖先留给我们24个体悟宇宙的美妙瞬间。在节气的使用价值背后,是深厚的思维积淀,丰盈的审美内涵。它是中国智慧对自然的“观照”,形塑了我们理解宇宙,时空与自身的生存经验。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12/20/nw.D110000gmrb_20161220_4-15.htm?div=-1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书语云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