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一本由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年冬天和一票基友吃了酒,和祁公子去上厕所的路上,我俩一边走一边大段背诵。
●第二本马克思。惊觉托克维尔和马克思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对当时的历史不了解所以读起来很吃力。宏观部分的解释力很强,让人折服。
●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年轻人当中很普遍,那就是一提起“马克思”大家就嗤之以鼻,可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度过原著,他们不负责任地把马克思思想等同于政治课本上乏味的阐述
●一天读完。略带嘲讽的犀利笔调,显微镜般的剖析,很难想象这并非数十百年后掌握大量材料基础上的的回溯,而是在一切尚未尘埃落定之时的时局评论,不得不让人为之叹服,这是真正的马克思。二月革命以来的法国,资产阶级在运用国家机器攫取和巩固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摧毁了自身政治统治的根基,在原因和结果的互相混淆之下,经历了共和派、秩序党的统治,法国的国家权力最终流转到路易巴拿巴这样一个毫无权威可言的小丑和流氓无产阶级手中,不免有些可笑。而末节对这般现象发生缘由(小农和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分析,也着实令人叹服。
●语言辛辣,分析也清晰。就是恩格斯的序写的不太好... 评(吹)价(捧)的让人尴尬
●太阳底下无新事。 政治人物总是在进行令人莞尔的cosplay。第二共和国订立的最民主的制度,却成了自掘坟墓。 当皇袍最终落在半羽的身上时,他的肖像将从城楼门上落下。
●感觉自己毕业论文像是做了一个《路易 波拿巴》的韦伯翻版。老师让我不要开太多脑洞,但是我始终觉得在老师的讲解下,韦伯和马克思太像了,对于现代政治社会结构和人心的洞察。 所以是谁的问题?马克思的?韦伯的? 老师的?还是我自己的?
●天才式的作品,任何赞美都不为过。老马凭借着零散的文献就能拨云见雾,着实佩服。明线是波拿巴篡政史,暗线则是法国这一时期的阶级斗争史,以及展示了最后一章对国家自主性的洞察力。看老马这本书的时候自己感受到了些许的悲凉。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国家中央集权制,只能在与封建制度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军事官僚政府机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 已经有过一座废墟了,可能还需要下一座。
●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历史传统在法国农民中间造成了一种迷信,以为一个名叫拿破仑的人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送还给他们··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革命的农民,而是保守的农民;不是力求摆脱其社会生存条件即小块土地的农民,而是想巩固这种条件的农民;不是力求联合城市并以自己的力量去推翻旧制度的农民,而是相反,是愚蠢地拘守这个旧制度,期待帝国的幽灵来拯救自己和自己小块土地并赐给自己以特权地位的农村居民。……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本性来说是全能的和无数官僚立足的基地··随着小块土地所有制日益加剧的解体,建立在它上面的国家建筑物将倒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国家中央集权制,只能在和封建制度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军事官僚机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波拿巴想要扮演一切阶级的家长似的恩人··他想窃取法国,以便将··
[打卡7/27]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行文充满了典故、借代、隐喻和黑话,初读很难进入,到读了一部分,尤其是看了不少注释之后,就欲罢不能了。马克思穿透迷雾,抽丝剥茧,对当时法国的一系列事件进行了深刻的、有远见的分析。书中充满了格言式的总结,经典而辛辣的讽刺。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曾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过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悲剧形式出现,第二次是以喜剧形式出现。” “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拙劣地模仿旧的斗争;是为了在想象中夸大某一任务,而不是为了回避在现实中解决这个任务;是为了再度找到其精神,而不是为了让它的幽灵重新游荡。” “不去利用旧世界自身所具有的一切强大手段来推翻旧世界,却企图躲在社会背后,用私人的办法,在自身的有限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实现自身的解放,因此必然是要失败的。”
《雾月十八日》大概是马克思最文采飞扬的一篇了。在这本阶级分析的经典文本中,马克思用时评一样辛辣幽默的文笔,描绘了法国从1848年推翻波旁王朝到1852年波拿巴称帝这四年间的政坛百态。令人越读越爽的不仅是马克思对纷繁的历史乱象中的清晰把握和犀利洞察,更有火力全开的嘲讽技能:各种明刺暗喻反讽高级黑,尖酸刻薄到教人笑出猪叫。当然马克思的魅力不止于此,他的深刻是超时代的,即是在当下的语境中,依然有无比巨大的现实性: “一切伟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笑剧出现;如果黄袍终于落在路易·波拿巴的身上,那么拿破仑的铜像就将从旺多姆圆柱上倒塌下来。” 2018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没有什么能比阅读他的著作和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更能纪念。而我们今天仍在纪念马克思,是因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马克思。 只要人对人的剥削一天不停止,大陆上的幽灵就永不消失。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三):《雾月十八的初步小结》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老马的文字能力与其天才的思想能力是想符合的,其充满戏谑的语言表达、对各方势力的辛辣讽刺让人忍俊不禁,但也由于一些语言风格的问题让我摸不着头脑。 总之读来有几点总结: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法国要求的首先是安宁”对各方势力的妥协 2路易波拿巴的zz斗争能力并非如马克思说的那么不堪,先后与秩序党,保皇党,军队合作,分化拉拢打击对手 3国家是高于社会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妄想着讨好所有人,只会丧失所有人的支持 4资产阶级不是铁板一块,有金融资产和土地资产等依据其经济情况而分的不同派别 5皇权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使得“小农的zz影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而小农在经济生活条件上属于一个阶级,在利益联系上却毫无瓜葛,不形成阶级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在我看来是由于小农的立法意志不能通过立法权表现出来,所以其渴望行政权的补充。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四):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
陆陆续续地读完了人生第一本马克思著作,马克思用短短的120页的篇幅讲述了1848年二月革命后到1851年十二月二日事变这之间的事情,为什么路易波拿马这样一个流氓无产阶级头目最终能够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马克思用前面六章的描述很好的讲述了这个问题,也很好的讲述了这一期间各个资产阶级政党如何最终亲手葬送了自身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
1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出现了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的(P8)
2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P9)
3 在第一次法国革命中,立宪派统治以后是吉伦特派的统治,吉伦特派的统治以后是雅各宾派的统治。这些党派中的每一个党派,都是以更先进的党派为依靠。每当某一个党派把革命推得很远,以致它既不能跟上、更不能领导的时候,这个党派就要被站在它后面的更勇敢的同盟者推开并且送上断头台。革命就是这样沿着上升的路线行进。(P33)
4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把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和品评同他的实际人品和实际行动区别开来一样,在历史的斗争中更应该把各个党派的言辞幻想同它们本来的面目和实际利益区别开来,把它们对自己的看法同它们本来的真实本质区别开来。(P38)
极具阅读价值的一本书,书中专有的注释有一点多,对于这一历史过程不是很了解的我也是边对着后面的注释边看着书来读的。感觉第一遍也只读了一个大概,以后有时间还是要多读几遍的。这本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并不是那种传统的说教形式来写的,通篇都可以看出来马克思对于这一历史过程的独特洞见,简直入木三分,带有嘲讽和一种可笑的心态完成此书的!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后感(五):路易·波拿巴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又名《拿破仑三世政变记》)这本书中,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的详细记载了法国从1848年至1851年间历史进程,这段历史跌宕起伏,金融贵族,大工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还有流氓无产阶级(说实话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概念)轮番上阵,为世人表演了一幅幅荒唐闹剧,故事的结尾自然由一个荒唐的,平庸而可笑的人——路易·波拿巴来收束,作为流氓无产阶级头子,他最终获得胜利,发动政变并称帝,模仿他的叔叔拿破仑一世复辟帝制,自称拿破仑三世( Napoléon III ),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完成了史诗级历史倒退。这本书,就是马克思以辛辣而又不乏幽默的语言探讨一个“傻瓜”(路易·波拿巴)是如何完成他拙劣的模仿的。雾月十八日是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的日子,显然,这本书的名字就带有强烈讽刺意味。
本书总共分七个章节,前六个章节主要是以时间顺序梳理了路易·波拿巴政变前夜,法国当时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发展状况,自然包括了各种代表着不同利益的党派相互斗争的复杂历史。不得不承认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读起来如同雾里看花,马克思不惜笔墨地把历史的个个细枝末节串联了起来。各个阶级的人尤其是人民大众在推动历史的进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马克思尤其关注法国自大革命以来的历史,因其实在是太典型了。熟悉马克思的朋友肯定知道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用中国人熟悉的语言来描述可以理解为历史上的人物均是由时势造就的。那么本书要阐明的最根本的观点就是法国各个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之间相互斗争造就了一种局势或条件,使得路易·波拿巴最终完成他的目的,成功开启历史倒车。
通读完这本书,我个人认为路易·波拿巴成功的原因并不复杂,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也就是第七章,马克思就给出了他所认为的答案,结合老马的观点,我说一说我的看法。
路易·波拿巴能成功的原因无外乎对手实力虚弱,有效控制军权和得到了法国最广大人群小农的支持。全书来看,路易·波拿巴的竞争对手成分复杂也种类繁多,代表保皇派实力的秩序党,代表大工商资产阶级的共和派,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山岳党以及被各种势力蛊惑而自身缺乏独立立场的无产阶级,而秩序党又分为奥尔良派和正统派,无产阶级又分为流氓无产阶级和劳动无产阶级。这些不同的势力,不可能形成一股合力,因为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观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显然已经说明,代表着不同经济利益的阶级只可能是相互冲突的,而路易·波拿巴抓住了这一点,他阴谋诡计,针对这些势力采取相当具有针对性的措施逐一击破,最终得以夺取政权。他尤其得到了流氓无产阶级和小农的支持,因为这些人群往往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正和路易·波拿巴的策略,事后证明路易·波拿巴掌权后的举措也确实是为这些人服务的。除此以外,马克思还讨论了为何宪法和国民议会没能阻止路易·波拿巴的阴谋,原因不难理解,首先宪法如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来维护他就是废纸一张,而波拿巴的团队无疑拥有摧毁并重建国家机器的力量——由流氓无产阶级和小农组成的军痞。再有就是当时的法国宪法连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都无法统一照顾,自然得不到资产者的拥护,宪法的失败是必然。至于议会,马克思在书中专门用滑稽的词汇“议会克汀病”来讽刺一些醉心于议会制度的人,议会不过是不同的资产阶级想统治国家而采取的一种折中手段,议会制达成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不同的资产阶级统治国家,从而导致议会是分裂的,不团结的,当路易·波拿巴已经有效控制军权的时候,议会成员居然还在讨论要不要将军权赋予议会,这在熟知毛泽东思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人眼中是很难理解的,但问题就在于,军队指挥权归谁。很显然,今天的欧美诸国在这种问题上已经很明确,但在当时的法国,却是截然相反的,这就导致了后来议会屈服于路易·波拿巴的铁蹄。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反观这拿破仑三世,法国的末代皇帝,他显然是得到民心的,不然他不可能在1848年的总统选举中获胜,但问题就在于,广大人民的选择就一定是对的吗?我已经提到,当时法国最广大的人群小农,他们引起生产力条件的限制,注定他们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缺乏教育导致对未来没有正确的展望,他们只知道老拿破仑对他们好,他们就对拿破仑家族宗教一般的虔诚,信奉“拿破仑迷信”,这也是路易·波拿巴受到小农支持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最终成功复辟帝制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