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是一本由[巴西] 鲁本·丰塞卡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年快乐》读后感(一):十三故事摘
新年,被书名吸引,以下记录每个故事摘要。
1、夜游
我开车夜游,撞人取乐。我的车,引擎真好。
2、索取者
这个世界欠我,所有人的欠我。但我也会同情穷人。我只不过通过索取获得公正。
3、贝蒂
他不想让别人看见他失去贝蒂的样子,日子还是会一如往常。
4、雨棚天使
他是一个不需要陪伴的老人,他只想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比如帮助别人。
他在夜晚的散步中有了新发现,他费尽心思加入了这个在深夜里帮助他人的团体。然后他自己成了祭品。
5、事故报道
没有人关心车祸,大家都忙着切牛。
6、骄傲
濒死的他不想穿着带破洞的袜子死去,于是他活过来。他有他的骄傲。
7、名册
我有两个名册,一个真的,一个假的。关于女人,我有两种浪漫,一种她们喜欢的,一种我自己的。
未完待续
《新年快乐》读后感(二):/ 新年快乐 砰砰砰~ /
/
1.下班回家的娱乐项目就是去大街上开车把人撞死,然后赞叹自己的车技牛X,如无其事回家和爱人说晚安,准备第二天上班。
2.牙齿有点不好,去看牙医吧,牙医说要收费四百,啥玩意大哥,我没钱,你拦我啊,那我给你一个左轮蹦蹦吧。yep~
看到孕妇我要怜悯之心,那我就不杀她的胎儿吧,用左轮手枪对着她肚脐上方一枪好嘞。
........
3.新年快乐,富豪们在家里开爬梯,贫民窟里面没啥娱乐项目,约几个小伙伴杀人抢劫好啦!富豪的家洗劫一空之后,在贫民窟开开心心举着酒杯和家人说一声新年快乐呀~
——
/ 异色 混乱 黑暗 暴力 情色
这是我今年目前为止看过最冲击我三观的一本书啦 —— 超喜欢。
/ 将巴西分裂极端下的腐烂社会写的太好了。
/ 作者也不抒情,简洁明了看起来太舒服了。
——
/ 我也读过,我念的是全世界夜校里最夜的那种,糟糕的都不复存在了,不仅学校被拆,连学校所在的街道都拆毁了。
《新年快乐》读后感(三):新年快乐
在豆瓣上看到关注的豆友最近在读这本《新年快乐》,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新年快乐”,多好的祝福!
读罢才发现,美好祝福寓意下潜藏的是巴西分裂社会底层的暴力与情色,欺诈与残酷。
书中所收入的包含《新年快乐》和《索取者》在内的13个小故事,是我们窥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政治与社会的窗口。“丰塞卡的小说多以直白、干枯的叙事语言表现巴西城市生活中‘暴力’的存在”,“虽不直接触碰政治议题,丰塞卡笔下那个属于杀手、疯子、妓女、穷人的边缘社会却无时无刻不与独裁政府所粉饰的太平世界构成巨大的反差与深刻的反讽。”
也是阅读此书,第一次直接细致了解了巴西独裁黑暗时期。1964.3.1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了左派总统昂·古拉特领导的民主政府,开启了长达二十一年的军事独裁统治。1968.12,席尔瓦总统发布《第五制度法案》(AI 5),宣布无限期中止国会,并强化总统和军队权力,强化新闻审查制度,严禁报道任何示威抗议活动,这场军政府空前的迫害异己,被称为“政变中的政变”。
丰塞卡的小说是黑暗政治迫害的对象,但也是黑暗政治所成就的佳作,正如评论家达·席尔瓦所说“各式各样的审查总是迫害当代作家,经典作家往往可以幸免遇难,显然,历史不用多久就会将当代作家变为经典作家。”时间是公平的!
《新年快乐》读后感(四):没有勇气直面这些惨淡的人生
随手抽出两本短经典,一本《新年快乐》一本《隐秘的幸福》都是巴西作者,想一想还在过年里,读《新年快乐》,真的翻开书后才知道本书内容和过节气氛严重不合,告诉自己,已经上班啦。年过过啦。哈哈。读本书这么多内心戏。
十三个短篇,看了接近半个月。
无因的暴虐充斥,恶满满的恶。一上来的《夜游》就猝不及防,看似正常的下班后开车兜风,却隐藏着这么极端的恶,随即的撞击行人,只为释放他的恶意。无论什么理由都理解不能。吉田修一的《同栖生活》里也有这么一位看似正常的夜跑者。读着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恐惧。完全没有理由的开车撞击无辜者。
后面的《索取者》《新年快乐》都是用底层混混的逻辑来诠释他们暴虐的行为,看着都是战栗。你以为与世无争,别人看你不过是世界的掠夺者,他们从手无寸铁的你手中掠夺。虽然一直承认世界不是公平的,不是平等的不是自由的,只是这么直白的面对还是震撼,真的猛士真的要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我已经不是猛士,我只想做个安逸的人,似乎无处可逃呢。
想起早期昆汀的电影,那些痞子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的到处发泄,那些影像化应该更直观一些,但是还不如他这些文字让人震撼。这个作者笔力千钧。
渐至中年,已经没有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不要撕破面具给我看淋漓的血肉,这些作品还是喜欢不起来。
《新年快乐》读后感(五):新年快乐
神仙翻译,还写了神仙译后记,太强了! 很色情暴力,不愧是禁书!作者用强硬的笔触,直写巴西当时的社会是有多暴力和纷争,毒品,黑帮枪战,腐败的警察与犯罪分子间的暴力升级。一点都不遮遮掩掩,再像某些书一样假假地哀叹一声。
节奏很强烈,读《夜游》,是第一篇,以试探的心态翻开书,然后会在作者平常的描述下逐步心跳加速,结局被那疯劲吓得恍惚。《索取者》疯狂加倍,诗人写着诗,转头枪击了男人女人贵族医生。《贝蒂》一个绝望的男人看着女人痛苦的一点点死去。《雨棚天使》天真只会被解剖卖掉器官,毕竟大社会环境就这样。《事故报告》事故现场警察和目击者争抢被装死的牛肉。《骄傲》破洞袜子。《名册》讽刺的算计人心,沾沾自喜得令人作呕。《肉与骨》葬礼和性交。《一个青年作家的心酸》殉情。《另一个》扭曲到无法掩饰的恶意。《新年快乐》祝愿来年更好,新年快乐。《曼德拉克》突然写了侦探小说,《侏儒》金钱性交破烂友情!
很喜欢《夜游》,不愧是放在第一篇的,短短三页,就定了全书基调!刺激!《贝蒂》是书里所有疯狂的情感中难得看起来真挚的,但是好绝望啊。《骄傲》滑稽但是好有同感!一双破洞袜子让一个麻醉过敏的病人破裂的自尊在窒息而死的边缘挺过来了,体面是他的母亲和他的骄傲。
我这一辈子都不怎么做梦,或是忘却了大部分的梦。但只有两个梦我始终记得。一个是我梦见自己在睡觉,并做了一个醒来便忘记的梦,感觉自己因为健忘而错过了一样重要的启示。另一个梦里,我和一个女人躺在床上,她抚摸着我的身体,我却感受着她的感受,她摸到的我好像并不是一具有骨有肉的身躯。我醒来(梦境之外的现实里),用手抚摩自己的皮肤,上面仿佛覆盖着一层冷冰冰的金属。
非常好的阅读体验!(唉学校图书馆借的,不小心延期了,明天马上去还!)
《新年快乐》读后感(六):一种反抗:情色和暴力的直白叙述
我是因为略萨才知道鲁本·丰塞卡的。我认为略萨的眼光不错,他向来认同那种具有反抗性质的文学。而丰塞卡对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西军政府治下的色情、暴力、混乱、畸形心理的直白叙述,在文本上看最多是触摸到权力之手的边缘,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看,却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和反抗。
私以为最好的几篇是《索取者》、《事故报道》、《新年快乐》、《曼德拉克》、《侏儒》。
《索取者》和《新年快乐》可以划到一起。两篇都讲底层人因嫉妒和仇恨而起身,用大刀、手枪、机枪甚至炸弹杀人。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加上语言的口语化,让一切暴力犯罪显得日常、平淡,最后倒是透出些许荒诞味道了。这两篇不同的地方是,《索取者》采用了蒙太奇式手法,使得杀人成了多个零碎片段,颇有疯狂之感,《新年快乐》是一出完整的事件,在呈现上更有立体感。
《事故报道》在形式上很有意思,丰塞卡模仿新闻报道的格式,但在简短的事故报道后,真正的好戏才上演——事故为巴士坠河,被撞的牛倒在桥上,人们纷纷提着刀跑来抢肉。事故由车坠人亡转向人对利益的争夺,焦点变了,就像剑锋顿时指向更高层面的事物——军政府、体制、人心。
《曼德拉克》篇幅最大。一个律师摇摆于警察和参议员之间,驱使他的并不是哪个既定的目标——真相、凶手或金钱,而是彼时比此时更大的利益。从参议员给他钱请他帮忙解决问题,到脱离参议员企图帮警察调查,再到贪图参议员女儿、被高层人士威胁而帮助参议员一家,再到通过参议员侄女之口知道真相,打算重投警察一方。所有的切换都是为了更大的利益,但在平淡的叙述口吻里,转折似乎平常不过,丰塞卡处理得非常微妙。故事的最后很悲伤,参议员侄女问,“一切都输掉了,是不是?”,“很遗憾,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我回答道。”律师“我”对伊娃的迷恋好不容易有所回报,却不得不向这将成真的美梦告别。每个人都输掉了,这就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所有特权者之外的个体注定的结局。
《侏儒》则是“无情”的彻底展现。女护士,“我”,富婆,形成一个生物链般的关系。除却疯狂、无意义的性,似乎通篇都是压迫与被压迫。最后只有上层人富婆几无损失——先是女护士为了挽回“我”毙命楼梯间,“我”为了给持裸照威胁富婆的侏儒封口而将他杀死,于是失去了唯一的朋友。
《新年快乐》读后感(七):桑巴狂欢下的黑暗与暴力
里约奥运在桑巴狂欢下如火如荼的开幕了,但巴西的治安顽疾依旧如故,社会表层下的暗流是经年累积的结果,黑暗、暴力与混乱,无处不在,这也成为了巴西著名作家鲁本•丰塞卡笔下所极力描摹的现实。手头这本短篇小说集《新年快乐》,便囊获了这位“异类”作家最为有名的集子《新年快乐》与《索取者》在内的若干短篇精华作品,呈现出巴西无序的政治与社会乱象。
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人性开始异变,压力点只能变态释放。在《夜游》里,中产阶级无处安放的焦虑与不安,只能采用极端的暴力行为予以化解,但很可惜效果有限。每日的夜游杀戮,残害底层的性命,却只换回片刻的平静,集聚的负能量依然蓄势待发,因为“明天我在公司还有可怕的一天”。与之如出一辙的是《另一个》中的主人公。忘乎所以的工作,不但让人精疲力竭,身体出现病症,精神与心灵也因极度压抑而扭曲。吊诡的是,在主人公停止工作开始放假休息后,竟然不能一下子适应,“感觉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最后居然陷入更加癫狂的状态,杀死了一个乞讨的小男孩。金钱主导下的社会人成为赚钱机器,失去本性,失去理智,而沦为精神疯狂的囚徒。
当然最为出彩的是《索取者》,描绘了看似温和表象下对世间不公不义极度不满的年轻人的画像。主人公索取者的目标对象皆为富人或有钱有势者,或者说是现实世界中真正意义上的“索取者”,他们剥削榨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而主人公则像古代的绿林好汉一般,替天行道,在暴戾的社会用暴力抵抗,也是对社会制度的一种挑衅。而其中富家女安娜的角色亦可玩味,原来作为索取者猎杀的目标,但后来竟然互生爱慕,并肩实施杀戮,上流社会的空虚、末世之感跃然纸上。与《索取者》可对照相看的是同名短篇《新年快乐》,一起典型的仇富心态下引发的血案,底层的反抗,残忍而极端,却与剥削阶级一般,可见人性被逼迫下的险恶,反过来又加剧了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加速了社会的腐化与堕落。
现代人生活的孤寂、单调和悲凉在这本小说中亦有表现。在《贝蒂》一篇里,当代人的孤单与寂寞随着物质的丰富却变本加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加剧,以致不少人只能寻求宠物作为精神的伴侣和寄托。小猫(狗)贝蒂的死去会使“家从未显得这样的空荡,这样悲凉”,主人公的忧伤和孤寂让多少人深有同感而备受煎熬。《事件报道》一篇同样彰显人心冷漠、世道浇漓。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旁观者竟然没有关心死伤人员的状况,反而对车祸中死亡的肉牛投入兴趣,都想方设法肢解死牛,从而分得一杯羹。这种视人命为草芥,视财物为珍宝的畸形观念在社会深入人心,也造成了处处暴力不绝的恶况。
《新年快乐》读后感(八):《新年快乐》:疲倦后的义无反顾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即将开始,作为举办国的巴西成为全世界的瞩目,与对往届奥运会的关注点不同,除了场馆建设等硬件设施,人们最担心的莫过于安全,一些已经到了里约的运动员遭到了持枪抢劫和群体骗局。当年申办成功奥运会的巴西已经一去不返,经济大幅衰退,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犯罪暴力频发,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巴西作家鲁本•丰塞卡在自己的小说中描写的各种暴力、杀戮的场景,时间在流逝,但是丰塞卡笔下所塑造的“没有牙的穷苦人”却还依旧生活在现代的巴西。
在《新年快乐》这本集子里精选了丰塞卡13篇短篇小说,以直白的手法表现巴西暴力、黑暗的社会面,每一篇都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亦或反转,亦或戛然而止,压抑、唏嘘却又意犹未尽。丰塞卡的小说不属于正统小说,多以杀手、穷人、妓女为描写对象,对犯罪、色情、暴力等行为赤裸裸如实描写,加上自己作为警察的特殊经历,使其作品更具写实性,在感情上却丝毫没有批判之意。也真因为如此,其小说在出版之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但争议并没有影响到丰塞卡创作的热情,他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并最终获得大众的认可,其最早出版的《新年快乐》小说集,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持续占据畅销书排行榜数周,2003年丰塞卡荣获了葡语文学的最高荣誉卡蒙斯奖。
丰塞卡定义自己的作品 “满是没有牙的穷苦人”,在这些穷苦人孤独无助,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对一切都感到疲倦无望,也就是暴力爆发之时。小说《索取者》中,当牙医向拔牙者要400元拔牙费的时候,触动了拔牙者敏感的神经线,自己就是没有钱,于是开始了杀戮之旅,“全世界都欠我的”,其小说思路和电影《天生杀人狂》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杀害随时遇到的人,暴力血腥,进而升级为团队型的恐怖袭击。同名小说《新年快乐》中,当被劫持者以平和投降的态度让劫持者随便吃喝,想拿什么就拿什么的时候,也是激怒劫持者的一刻,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富人的,吃的、喝的、珠宝、钞票都是属于富人,自己却是只一无所有的苍蝇,无所有即无所畏惧,因为不害怕失去,暴力和杀戮也由此而生。
当然,丰塞卡小说并不仅局限于穷人,比如开篇的《夜游》,一个儿女双全、贤妻在侧,出身不错的人,名义上是夜晚开车散心,实际却用罪恶的双眼寻找犯罪的时机,之后又变回家庭主心骨,开始第二天忙碌的工作。看似一个两面人,到底哪个是真实的自己,就如同巴西整个社会,表面上看繁华富足,人们洋溢着桑巴的热情,但当黑暗降临,暴力和杀戮就会涌现,这就是巴西的现实。而人们身处其中却不自知,《事故报道》中的现场目击者们,他们眼中没有了受伤和死去的人,只有那可以换来钱亦或变成盘中餐的牛,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没有了对人生命的敬畏,只祈求能够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存。
“一切让人疲倦,我的天使,英国诗人如是说”。
《新年快乐》读后感(九):鲁本·丰塞卡的“上帝之城”
对于巴西最深的印象,如今依然停留在电影《上帝之城》中,毒品、抢劫、枪杀、帮派械斗、狂欢、嫖妓、赌博……所有罪恶肮脏的一切,在这个看似热情似火的“上帝之城”里屡见不鲜。而在短篇小说集《新年快乐》中,鲁本·丰塞卡犹如将动态的画面转换成了文字,鲜明的剪辑,飞快跳跃过的一帧帧图像,沉重而又轻盈。
作为巴西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鲁本·丰塞卡早年做过警察,擅长犯罪心理的研究,并在巴西大学法学院进修过。良好的教育与丰富的经验,配上直白干枯、急促有力的叙事语言,使得他的作品看上去像一把锋利而冰冷的匕首,以快准狠的节奏,直击巴西这座城市的黑暗与罪恶,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而对于描绘这座“上帝之城”的本质,鲁本·丰塞卡选择用边缘人物去塑造。这些边缘人物往往都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没有着落,过着有一天没一天的日子,危险而暴突的代名词,站在邻近崩溃的边缘作出疯狂的事,鲁本喜欢用“没有牙的穷苦人”来形容他们。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索取者》里的“索取者”,《新年快乐》里的泽其纳、癞子和“我”。前者是一个变态杀人狂,他怨恨着这个世界,也怨恨着那些享乐的有钱人,杀人让他快乐,活像《蝙蝠侠》里的大反派小丑;后者则是一群乌合之众,打打杀杀,枉顾性命,最后那句在新年夜的碰杯祝福,就像是亡命之徒对于绝望生命的最后一丝自嘲,让人不由想起《上帝之城》里的主人公们,也是靠着这些枪支毒品过日子,而最后还是被命运推向了死亡的深谷。
除此以外,《曼德拉克》里仇富的律师、《夜游》中以夜间兜风为由、随机撞死人为乐的有钱人、《事故报道》中疯狂切死牛肉的农民夫妇等等,虽然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拥有着完全不同的身份,内心的扭曲与异化却都向着极端趋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当这些极端交织在一起,就完全构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存在的“边缘世界”,黑暗卑劣得如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那些扭曲的线条,是虚幻,也是现实。
德国人曾指着《格尔尼卡》问毕加索:“这是你画的?”毕加索的答案却是:“不,是你们画的。”鲁本·丰塞卡所展现的“边缘世界”实际上正是强权者所创造的,独裁时期的巴西是政治恐怖的风向,强权者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断地“粉饰太平”,制造虚幻的假象。为了清除站在假象对立面的人,从而进行了暴力血腥的“大清洗”。在“大清洗”之中,一批揭露社会真相的作家、艺术家还有学者,都不可避免地遭到迫害,鲁本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书屡屡遭禁,其写作风格也被认定是色情恶心的垃圾,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
但即便如此,他也依旧坚持自己直白裸露的写作风格,不遗余力地讽刺展现着他眼中的巴西世界,正如批评家马尔科姆对他作品的评价那样:“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地下世界,丰塞卡创造的人物淹没在阴谋诡计中,有时甚至是自己设置的陷阱。其中主要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归于这个堕落腐化的社会,而人性只会加剧它的丑恶。”
《新年快乐》读后感(十):《新年快乐》:无牙者的黄色文学
巴西作家鲁本•丰塞卡似乎是天生的短篇小说作者:仅仅以只言片语,他便能营造出无与伦比的窒息感。文字看似单薄直白,故事却具有极致的压抑感——就像是迎面走来的流浪汉,他一无所有,却会让人感到直接而迫切的威胁。
《新年快乐》是丰塞卡七十年代两部短篇集的精选集,收录的作品很具有代表性。开篇的《夜游》便是“精炼的压迫感”的典型代表。主人公令人发指的暴行,隐藏在平静的夜幕与惯常的庸碌生活之下。在奠定了这样的基调之后,后面的作品更加具有力量。整本书不足十万字,收录了13个故事——阅读的感受也如故事的数量一样黑色而不祥。只有在读完了整本书之后,读者或许才会摆脱“窒息”——但这种“窒息”对于训练有素的读者而言,却往往是欲罢而不能的。
丰塞卡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想到血溅三尺、脑浆横飞的暴力美学。作品《索取者》是一个十分适合昆丁•瓦伦蒂诺来翻拍的故事。一个患有牙病的平民来到牙医诊所拔牙,却遭到了牙医的“恶意索取”。被激怒的他袭击了牙医,并由此打开了自己的“杀戮开关”。他的生命,似乎只有通过癫狂和侵犯才能达到平衡与满足。而另一篇故事《新年快乐》同样表现了极致的暴力。一个犯罪团伙在新年夜袭击了一户有钱人,他们满载而归,然后互道“新年快乐”,“祝愿来年更好”。
尽管看似充满了暴力,但丰塞卡所做的绝非是他的敌人所宣称的“宣扬暴力”。他的暴力往往不加限制,这便意味着他并无意勾勒一个看似“像那么回事”的“仿真故事”。他的暴力是全然幻想的,而在这种极致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无从宣泄的哀恸。暴力的主角总是看似平常无奇的“普通人”,但他们的生活却陷入了忍无可忍的窘迫。故事里的他们可以肆意索取,任性杀戮,但在现实里,他们内心的暴力,往往需要隐藏在更加私密和丑陋的地方。他们看似是邪恶的加害者,可真正的加害者,只能是那些暴力的起源——那些使人“无缘为人”的恶意与压迫。
暴力是极端的,而在丰塞卡的作品里,更普遍的恶意,则往往被他用戏谑和讽刺的手法呈现。像是满怀善意却惨遭不测的热心青年、玩世不恭为了讨得姑娘欢心“百密不疏”的浪荡子、以及交了好运却又亲手败坏了它的前银行职员,他们都在自己的生活中“颠沛流离”,承受着命运的戏耍和嘲弄。其中最有趣的一篇,当属《一个青年作家的辛酸》,整篇作品以“青年作家”独白的形式写成,讲述了一个充满了幻想和巧合的故事。一个对自己才华和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都没有足够准确把握的青年作家,因为一系列机缘巧合而背上了杀人的罪名。他或许的确是有罪的,但并不应当是这样的罪过——一个贫乏于灵感却又时时想要捕捉灵感的作者,他的生活本身,其实已经充满了“辛酸而讽刺的灵感”。
很多人乐意用时代背景来解读丰塞卡的“巴西往事”,但他的创伤、思考与同情其实并不难得到我们这看似“局外之人”的理解。丰塞卡说,“是的,我的书里满是没有牙的贫苦人。”他以这些无牙的角色,演绎的却是“无所不能”的故事。这看似是一种补偿,实则也是一种反抗与控诉——在无望的现实面前,没有人想要被美化的无用的甜美。粗粝的现实,配以癫狂而戏谑的幻想,至少会让人过得舒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