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摘抄

  《弗兰克尔自传》是一本由[奥]维克多·弗兰克尔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一):本想读《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还在想一本获奖无数的书怎么逻辑这么随便,段落之间的关系也不大,也没有重大的故事讲解,原来是读错书了。这本作为作者的自传,也miss了很多资料,从小到大的各种成长环境,意义疗法的发明等,很多的忽略了。自传中个人情感的描写也很少,读不到情绪的起伏。这不是一本好自传。打算重读《追寻生命的意义》了。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二):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自传》

  推荐指数:★

  本来要读的是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了几章发现不对,好在书不长,几个小时也就看完了。内容比较水,简述了弗兰克尔曲折的一生。文字也没什么雕琢,很显然这是作者口述的,很口语。通篇没有什么干货,都是一生零碎的追忆和回想,单独去读完全不值得。倒是可以作为那本经典《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补充材料,更多了解作者的生平,从而更深的认识他的作品。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三):【千卷书】010《弗兰克尔自传: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不是那本书

  就几个字

  鄙视罗胖,书名都说错。

  其实应该是 《追寻生命的意义》,好吧,其实也不能说书名不对,只是这本书内容不对!豆瓣搜《活出生命的意义》评论最多的那本才是对的。或者搜《追寻生命的意义》才是

  不过,这本书吧,套用一段话:

这是像序言里写的一样,作者是一个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译者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对于书中出现的人物基本都做了注释。倘若真是对弗洛伊德、阿德勒和弗兰克尔代表的三种流派(我是外行,姑且这么一说)的渊源感兴趣,脚注还是有用的。

  好吧,下本书《追寻生命的意义》 ,这才是真正的一开始看就要看完才罢休,活着离开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闭门9天写的书,一度想匿名发表的书。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四):致和我一样买错书了的人,以及准备买这本书的人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以下简称《活》)的周边出版物,估计会让很多人误以为是《活》本身而一不小心入手了,那么既然买都买了,总归也别浪费吧。

  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节约时间,告诉大家哪些部分值得一读,其余部分跳过就好了。

  红色方框部分可以一读。其余的都非常的散,这是像序言里写的一样,作者是一个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译者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对于书中出现的人物基本都做了注释。倘若真是对弗洛伊德、阿德勒和弗兰克尔代表的三种流派(我是外行,姑且这么一说)的渊源感兴趣,脚注还是有用的。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五):此非彼

  

严重怀疑我又看了一本“假书”,不过这本假书和我想看的真书是同一个作者,一番查证终于发现,我想看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而我实际看的是《弗兰克尔自传》副标题是活出生命的意义。看到豆瓣评论里,都在说这本书不是那本书。懂了!

平心而论,这本书也是不错的,是作者的短篇随笔合集,可以明显看到作者的小脾气,小个性,小骄傲,是很有意思的随笔集,评分这么低,就是因为书名太具有误导性,让读者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摘录几段吧。

1.我们不应主动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就是要去回答生命所提出的问题的那个人,而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回答这个关于生命的问题。

2.生命的终极意义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我将其命名为“超意义”。我们只能信仰它,而且必须信仰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信仰着它,只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

赋予意义的三种途径:我们的行动,我们创造的作品,以及我们的经历、际遇和爱。即使在无法改变的残酷命运面前(不治之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获取生命的意义——通过展示最为强大的人性,即把苦难转化为人类成果的能力。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六):弗兰克尔的意义

  弗兰克这本自传,上部分写的是他在集中营之前的生活,从童年开始到青年时期的学术生活。后半部分则是在一切都失去之后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写下了那本脍炙人口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虽然这本书出自一个接近90岁的老人家,行文上也像随笔一样,围绕着一个主题想到什么说什么,不过文章的思绪也表露出弗兰克尔井井有条的逻辑。小小一本书整理了作者一生的回忆,由他童年时期家庭背景的论述便可看出是什么造就出这样一个不同凡响的灵魂出来。

  弗兰克尔在小时候—大概十一二岁的时候,便每天会思考意义是什么,具体来说,是每一天的意义是什么。他在小时候便对成为医生有了兴趣,后来自然而然地在学校获得了哲学和心理学两个博士的头衔。等到他称为小有名气的心理学医生之后,他是完完全全知道自己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了。在被纳粹关进集中营的时候,拯救弗兰克尔的最后那一点点火光是等一切结束之后将那本书重新写作出来。

  这本书虽然不是弗兰克尔最广为流传的那本书,不过依然沾着一点对意义的思考片段。我也经常会问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所接受到的信息和见解告诉我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所谓意义不过是人类自我安慰式强加于自身的东西。弗兰克尔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些东西。在看到后面的时候,有点明白意义指的是什么了。那就是在我们生命中所发生的那一点一滴能让我们回忆起来的事情。意义这个词也没必要成为一个特别大特别空的词,它也可以只是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那些小事,那些在我们九十岁还能回想起来的回忆。意义并不是一个特别特定的需要寻找的东西,并不是非要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另一个片段里(可以从我的读书笔记中找到),弗兰克尔关于生命的意义有了一个新的思考:关于“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该由我们来问,而是由生命本身提出的问题。而我们应该用我们自己的人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这不是我们自己能理解得了的。他的这一段的经历让我想起《与神对话》的作者的经历:我们的大脑中住着一个上帝,它会带来灵感和意义。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总是会徒劳无功,但并不能因此失去了希望,只要坚持活下去,自然而然能发现生命中的意义。

  现在我对那本《追寻生命的意义》更有兴趣了。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七):追寻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是犹太人,在有生之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因为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送进了集中营,他的家人也全部被送进了集中营。或许因为上帝眷顾他的才华,弗兰克尔数次险些丧命,但最后活了下来,但他的家人全部在集中营里罹难,弗兰克尔的父亲更是死在了弗兰克尔的怀里。

  在集中营的恐怖经历一直萦绕在弗兰克尔脑海中,在此后多年中,他总是能够梦见集中营里的情形。但即使这样,弗兰克尔依旧没有丧失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他以一种建设性的方法利用了这段经历,他游走于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讲,探讨“生命的意义”,传播他的“意义疗法”。弗兰克尔坚信:爱是人类最渴望的最终极、最崇高的目标,人类只有通过爱才能得到救赎。他在集中营的经历让他更加确信: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的自由。即使在最黑暗的情境下,我们也能保持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独立。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知道全力工作会做的更好,却不知道更好到底有多好。

  我们知道要努力,就该全身心的去努力,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奋力去感受自己的极限。当我们发觉自己天赋不行的时候,大概算是足够努力。

  我们知道工作学习社交会让我们不断拖延,丧失生活的热情,但我们不敢放下这些,不敢真真正正的去爱生活一回。

  我们就是这样平庸,不努力,也不放弃,无论在哪里都在苟且着。

  但诗和远方,理想和信念,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世界是一个大大的阶梯,我们站在各自的那一阶,没有上去的能力,也没有下去的勇气,呆在这里又毫不费力,毫不费力又滋生出负罪感。

  没有看过上面一层的甜,没有吃过下面一阶的苦,我们又何必羡慕与担忧?就凭我们的二手阅历?

  当我们知道人间疾苦,自然会向上攀爬;当我们得享人间安乐,自然会往下跌落。

  而现在,无论我们多么讨厌,我们都是最适合自己的自己。

  说到底,从前的我还是图样。

  弗兰克尔值得敬佩的一点就是他以自己悲惨的生活证实了自己的理论——他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但说到底,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quot;好像你已经活过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得所有事情都是错的,所以现在你要重新开始,把它们做好“弗兰克尔如是说。

  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抓住自己每天的生活并从自己的痛苦中寻找意义。生命是个不长不短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自己,并成为那个我们想要成为的自己。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八):文学阅读性不太行,但心理学引人入胜

  上来就实话实说,这本书是我在kindle上下错的一本。本想下《追逐生命的意义》结果阴差阳错下错。看到“幽默”这一章时还在想:这作者的序咋这么长呢?父母都介绍过了还想干啥?怎么还心理学至上主义?

  没错,这是一本按时间顺序串联的弗兰克尔的回忆录。从父母、中学、到博士毕业工作,再到最为有名的奥斯维辛,再到书的出版,这是一个“意义治疗”大师的成长。同时,他也自己的劫后余生证明了这种疗法的强大——在集中营挺过疾病、伤痛与饥饿。

  从文学阅读性上来说,不太行。下面是自传中这个人——弗兰克尔——带给我的启示与触动,穿插了它的理论给我的启发。

幽默

  理智与情感、紧接着是幽默。弗兰克尔举例了自己在演讲中“巧妙”回答刁难的N件事,而在我看来,其实幽默才让他喜欢演讲、喜欢与人交流、喜欢帮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的最初的触发点。

爱好/登山

  登山是个纯粹的在与自然会面、角力、试图和解过程中被自然招安、升华自我意义的过程。虽然我用贫瘠的词汇形容但仍无法描绘登山过程中内心的平静与深处的热寂。弗兰克尔也是。

像那些沙漠旅行者一样,我在高山险峰中穿行,也是为了使自己在孤独的攀援中心无旁骛地集中精力思考。可以说,我这一生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在独自向上攀登的时候做出的。

大师们

  小弗兰克尔与弗洛伊德打上交道的机会,在于他会从自己所博览的、五花八门的资料中,挑选出那位精神分析学巨匠感兴趣的,诚恳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请教,再消化大师的观点、提炼出自己的独家思考。

意义

寻求意义之意志”换句话说,即自我超越——人超越现有生存状态的层次,追求尚未属于自身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目光长远、放眼未来并且坚持追求未来的意义的人,最有可能战胜苦难,从困厄中走出来。

  追寻“超意义”。也许追寻的是穷尽一辈子都无法到达的,但没关系,生命的终极意义本来就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这是他在中学哲学seminar上形成的理论雏形。这听上去有点像佛教的转世轮回,深邃却似乎有些悲凉,却很适合我这种疑似神经官能症患者——毕竟意义非物质。

责任

Live as if you were living a second time, and as though you had acted wrongly the first time.要这样生活:好像你已经活过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错的,所以现在你要重新开始,把它们做好。

  所以我们的意义要我们自己来“负责”,自己的生命意义只有自己才可能发现、深刻理解、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通读此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被赶出去的”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似乎窥见一斑,接下来你会打开新的知识海洋。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九):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与您相遇 ——我读弗兰克尔自传

  我是在寻找弗兰克尔所著的一本描述自己在集中营生活的书(《追寻生命的意义》)时,无意间看到这本自传。看完之后发现,可以把这本自传看作是那本书的前传或补充。

  不同于作者其他的专业著作,这是一本描述他的生活、性格和人生经历的回忆录,虽然保留着他发散式联想的写作风格,但是通过品读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位20世纪伟大的神经病学家的生平轨迹。

  弗兰克尔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学家,他创立的“意义治疗”被誉为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与弗洛伊德的第一学派和阿德勒的第二学派齐名,后两位分别创立了心理分析学和个体心理学。

  想了解弗兰克尔博士的人生经历、性格爱好、学术理论的选择和创立过程等问题,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参考的书。该书以时间做为贯穿前后的主线,论述内容涵盖了作者一生的际遇。

  书中文章短小精悍,思维发散,但形散神不散,作者将各种经历勾勒在一起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本书电子版我通读了三遍以上,也许因为每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论述,每个章节内容独立又前后贯通,第一遍读后没有太深的印象,也很难形成整体的框架和感知。像其他自传一样,多读几遍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中栩栩如生的情景和感情。

  看完此书,我惊叹奥地利的科学,医学,心理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更钦佩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弗兰克尔博士就是在这种知识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的一生都离不开理想和希望这些美好的词语。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弗兰克尔博士绝对属于从小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在三岁时就树立了长大后要当医生的志向,并且其后的学习生涯一直为之奋斗和坚持。父母对待他的理想的态度是无为而治,任由他做一个爱提问的“小思想家”。作者说道,小时候每天早饭后他总会坐在床上思考生活的意义,“确切的说是思考这一天对于我的意义”。

  我想这就是他提出意义治疗最初的起源和最根本的缘由吧。他很早就在生活中使用意义治疗的雏形方式,通过每日的思考理清生活的意义,确定职业选择的方向,更使用这一方法找到生存的价值和人生的理想。

  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意义治疗的实践早已经走在理论之前,在他最终提出这一理论以前,意义治疗的实践已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生,开始真正的产生效果。

  说到意义治疗就不得不提起弗兰克尔博士在集中营生活的四年时光,那段非常人能忍受的岁月他靠着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而活着,并且身体力行的使用这一方法检验和践行着自己的理论,同时帮助难友。(想要具体了解意义治疗的朋友,可以去看《追寻生命的意义》,该书第二部分详细的阐述了意义治疗的概念和内容。)

  书中论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证实了“一个判决性实验”,自我超越和自我割离是人的本初的特征。这些经验从更加广义的角度证实了“生存价值”,就是“寻求意义之意志”,也即自我超越。作者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目光长远、放眼未来并且坚持追求未来的意义的人,更有可能战胜苦难,从困厄中走出来。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自己这些年在思考的问题,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人活着的意义。从青春期开始,我就不断的与自身产生的和身边人带给我的思想影响做磨合和斗争,不停的产生、修正和实践自己的想法,最明显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的产生和形成。

  在三十年的时间中,像弗兰克尔博士所说,我一直用追寻生命最终的意义来回答这些疑问,在遇到困难和人生拐点的时候,坚信未来生活的美好和自身成长的必要,在不知不觉间,已经亲身实践了这一理论。

  生命本身可以被赋予各种意义,甚至超出了个人所注解的意义,有着我们未知的某种超意义。我曾经产生过这样一种想法——我们不仅是自己本身的那样,也是自己以为的那样;不仅活在自己的以为中,也活在别人的记忆中。

  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来,时间虽然是单程的,但是生活确是多层次的;从身边每个人的角度来看,你都是一种印象,这些印象拼装起来你就是一个丰满的个体。

  从个体的生存空间来看,你可以在时间的一维空间内积累努力,进而产生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的身份和收获,最终给生活和生命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意义。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自己的第二第三职业,进而拓展生命的广度、宽度和深度。

  最后,用弗兰克尔博士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结束,生命的意义值得我们不停的追寻,好像又不需要多么刻意的追寻,因为存在即合理——我们不应主动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就是要去回答生命所提出的问题的那个人,而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回答这个关于生命的问题。

  《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十):静静地发光

  

与不少朋友一样,本来想读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误打误撞读了老爷子的自传。 读完第一遍,回看目录,脑海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象,重温发现,虽多是不起眼的小事儿,老爷子的字里行间却又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 整个故事就像一个长镜头,从一个调皮的小屁孩蹦蹦跳跳地跑到铁轨上"螳臂当车"开始,到一个耄耋老人摘下老花镜,喝一口咖啡,慢慢地合上笔记结束。故事很长,在这里只说几个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画面。 比如,手术前成功给一个老太太催眠,得到医生赞美和病人感谢之余,还收到了一名护士的投诉,因为催眠不仅对病人有效,连负责给催眠配乐的护士都忍不住瞌睡连连。再比如,心机满满地邀请女生去听自己的讲课,假装不知情的和女孩一起坐在台下,然后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缓缓走上讲台,只留下女生一脸错愕。

老爷子仿佛天生具有喜剧的灵魂,又像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抖包袱,好像在说,看我多机智,快夸夸我!哪怕是在集中营里,也会用轻松幽默的笔触记下每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小插曲。 除了生活里的机智幽默,爱情的滋味同样让人回味无穷。

回忆第一任妻子蒂莉时,他的眼里满是温柔与感伤。当说到最终是什么事让自己决定与妻子结婚时,他回忆了一件在旁人眼里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有一次蒂莉正在准备午饭,自己接到了医院的紧急电话,忙完工作回到家里已经是两个小时以后,本以为其他人早就吃过饭了(父母的确如此),然而发现蒂莉还在等着自己吃饭。她见到自己的第一反应不是"啊,你终于回来了,我等你一起吃饭呢",而是"手术进行得怎么样,那个病人还好吗?" 就是那一刻,他决定要和这个女孩结婚。 家的温暖就安静的停留在那柴米油盐之间。 集中营里即将分开关押的时刻,他对妻子说“无论如何要活下去,不惜一切代价”,他想说的是,如果真的有一天,需要她用身体去换取活下去的机会,希望她不要因为自己而有所顾忌。天不遂人愿,不仅仅是妻子,弗兰克尔的父母,兄长都没能幸存下来。当年写下的一首诗,描摹了他当时的心境。

我死去的亲人啊,你们沉沉的压在我的心底; 你们在我左右,似是无声提醒 我身上的职责;所以现在我要 将一切把你们带向灭亡的东西,统统毁灭, 直到我明白,每一缕阳光, 都是你们熠熠的目光,想要诉说, 直到我看见,每一棵葱葱郁郁的树, 都是一个死去的身影,对着我招手示意, 直到我听见,每一只鸟儿啁啾鸣啭, 都是你们的歌唱; 这是来自你们的问候——或许,是你们在对我说, 你们早已原谅,我独自苟活于这世上。 而当谈到第二任妻子艾丽时,他深情地说到,她始终如影随形陪伴着我,就像"伴随着光的那片温暖"。 弗兰克尔自传里没有过多地描写集中营的经历,然而却有他反对"集体问责"的坚定,他将此视为自己的责任。他曾说过,话只有那些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人才有资格说。当纳粹的一名党卫队军官满含泪水问他为何有勇气公开反对笼统的群体性指控时,他却说出"我进过集中营,是编号119104的囚犯,所以我可以这么做,因此我也就必须这么做。我没有您这样的嫌疑,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责任"。 失去了至亲至爱,自己也几乎命丧于此,这是怎样的理性与胸怀。 生活中,他幽默乐观,情感丰富;事业上,他严苛认真,穷尽一生去探索去追求。 他童年时就是"小思想家",惧怕死亡的天性,让他早早地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旁听业余大学课程,与弗洛伊德通信,后来又舍弃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学说,被当成"精神的叛徒"。最终开启了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他与多种至上主义宣战,最经典的是,意义治疗认为疾病不一定就是错误的。"毋庸置疑,二乘二等于四,即使这个论断是出自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口",是他对此的补充说明。 即使作为心理学精神病学的门外汉,每个人仍然可能找到自己想要思考探究的地方。比如,关于划清心理治疗与神学之间的界限的思考,在特别关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的前提下,界定心理治疗和哲学之间的界限。再比如,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什么是纯粹的偶然事件,而在何种条件下这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可能蕴藏着一个更高的或者更深层次的意义——终极意义"的探索。对我而言,这是理解宗教信仰的必要思考。 ※终极意义:生命的终极意义超出我们的理解能力,我将其命名为超意义。我们只能信仰它,而且必须信仰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信仰它,只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

最后,想用老爷子逝世后,别人一段评价来作为结语: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弗兰克尔自传》读后感摘抄  弗兰  弗兰词条  克尔  克尔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自传  自传词条  
美文

 《楚国八百年》影评摘抄

 《楚国八百年》是一部由张晓敏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楚国八百年》影评(一):文...(展开)

美文

 思想与行动

 凡是往坏处想,虽然可免掉失望,但却在想象中伤害了自己。    在记忆中回想自己的耻辱,就等于精神上的自戕,所得的只有痛苦。    思虑给人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思虑...(展开)

美文

 《游日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游日记》是一本由止庵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5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