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花集》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读汪曾祺作品,就被他文字魅力所吸引!汪曾祺的小说不错,散文更好。其中《星期天》写的是发生在上海的故事,“窗口听到一声——白糖莲心粥。”“斜其蛊赛。“操那起来。”侬找啥人?”.......虽然学了有点不伦不类的沪语,但写得很有上海味道,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觉得好!至少比上海本土作家王安忆写得更有上海味道。
《晚饭花集》读后感(二):平淡方柔软人心
汪老多写大背景小人物的故事,而这本集子则更多是市井小人的故事,平淡中又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但总体而言没有前几本小说集看的让我印象深刻,比较深刻的就是《故里三陈》《晚饭后的故事》《云致秋行状》这几篇。
汪老的小说多是平民百姓市井小民的故事经历,再经过文学润色而出,平淡又不平凡,让人读的欲罢不能。
看多了大人物大背景的小说,再来看大背景小人物的故事,内心更多感悟唏嘘,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是能活成这些小人物罢了,看他们的故事仿佛就是看身边发生的故事,看我们自己的故事,更多的共鸣更多的情愫也就油然而生。
汪老的小说如水墨画,借用他的话:“这些画幅吸引着我,使我对生活产生兴趣,使我的心柔软而充实。”
因为去年买了一本三联平装的《岁朝清供》,从此让我对汪老的文章佩服、喜爱的五体投地。于是从本月起打算每个月读一本汪老的文集。此书说来有缘,前些日子仅花了六元钱便在孔网上买到,要知这本书孔网现在最便宜的都要好几十了。 话归正题,本书集合了汪老一九八一年下半年至一九八三年下半年所写的短篇小说。用汪老在自序里的话说,这本“小说的内容渐趋沉著”,“如果说前一集的小说较多抒情性,这一集则较多哲理性”,“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的”。这也基本是这本小说集的整体风格。 书中所录小说内容多为忆写故乡风土人情、昆明-上海-北京时期的身边人事以及隐射文ge的小说。其中有以下几篇个人很喜欢。 昆明-上海-北京时期的身边人事:《晚饭后的故事》《职业》 忆写故乡风土人情:《金大力》《徙》《皮凤三楦房子》《陈泥鳅》 隐射文ge:《尾巴》。 他们或于平淡朴实中彰显了普通大众的真善美、或犀利冷峻,看后让人很感动。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汪老是一个很会说故事的人,平淡的故事、平淡的人物、平淡的叙述,却能让人对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写作就是为了让人感受到活着是美好的。
附关于汪曾祺先生生前集子的豆瓣日志:https://www.douban.com/note/572728099/
《晚饭花集》读后感(四):单列一点,无关此书
总有很多朋友叫我推荐书,我很不乐意。哪怕是在读书时除了课本什么书也不看的人,叫我推荐书来看,何其可笑,何其可悲!他们以为看书可以装逼,他们以为看书只是认字。可惜有人一辈子不懂,阅读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困难事——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只会说“文艺”二字,又哪里会明白,书里拥有的,是永恒时间和空间里的所有呢?
暂且回到这本淡得像凉白开一样的《晚饭花集》来。
老实说,很难说读了这本书会有这样或那样、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的感受,汪先生说写小说的要只“了解,欣赏”“对他进行描绘”而不做论断,他又说他用“浅得像清水一样的淡墨”“逸逸草草,不求形似”,他似乎做到了,用最平淡的语言记录最平凡的事,不求深意不求判论,这引得我不自主的问:写作为何?阅读为何?
想起来很可怕,我过去的阅读,潜意识里都是带着某种目的。真想知道,这世间的事,事事都是有明确的目的吗?又事事都需要有相应的目的吗?一旦失去这种目的的我,读一篇小文尚且不能自在,又如何在生活中自在呢?这种“目的”之外,其他的东西,于我而言,又将是如何的珍贵且不可多得呐!
我们终将受困于我们的见识,书中读得的,不过是管中窥得的豹、井中观得的天罢了!真是呜呼哀哉!
不知道汪先生所言,只“了解,欣赏”“对他进行描绘”而不做论断,是不是有这方面的考虑。不知道屈原所言,“路漫漫系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不是有这一层意思。
《晚饭花集》读后感(五):晚飯花
首先,先谈一下关于晚饭花。在吴其浚的《植物实名图考》中记载,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而汪曾祺自己曾说过,这种花虽然有其药用价值,用“村”“俗”形容都不为过,而最恰当的字则是“怯”。这也就点出了晚饭花的含义,它们是最平凡质朴的一种花,虽可入药,却也仍是一种很普通的花。而晚饭花的这些特性,和文中质朴的几个女性形象相似。保留着人性中最纯粹的美,同时,也保留下了封建思想中长期对女性思想的束缚。这种过分的“纯粹”,又像晚饭花的“村”和“俗”。
其次,谈一下王玉英和李小龙的形象。晚饭花是由三篇短篇小说构成的,而在这其中,第二篇晚饭花的分量最重,文章最为吸引人。在这篇里,用晚饭花渲染王玉英,花人相得益彰,描述出一幅恬淡,淳朴的画面。但晚饭花生命力再要强也只是在晚饭时拥有短暂的生机,而王玉英的命运也是如此。文章的开头毫不吝惜地运用大量笔墨写巷子的景色来引出红花绿叶中美丽的王玉英,她勤劳,善良,质朴,羞涩,像《边城》里的翠翠,像《受戒》里的小英子。她仿佛拥有着那个年代对女性所有美好的评价,但她也拥有着那个年代大多数女性一样的命运。在王玉英的形象中,像是翠翠与小英子的更进一步,诗意的感情,纯真的人性固然重要,但不能被其所捆绑,束缚,过分的淳朴是愚昧、荒谬。
而李小龙,就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的人一样。善于发现美好事物,却无力去保护,任由其遭受封建思想制度的摧残,甚至最后变成了同样的摧残者。在李小龙的眼中,他明白王玉英出嫁后的后果,也不情愿王玉英出嫁,却无能为力。王玉英不见了,晚饭花依旧。直到臭河边的遇见,他才相信“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汪曾祺用寥寥几笔,不评价,不议论,用散文化的方式写小说。朴实平淡,又充满诗意。而用这种手法,又意图何在?汪曾祺笔下的王玉英和李小龙,不是《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不会选择叛逆或出逃,只是会顺势而居,服从安排。而这样才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常态,是最为真实的生活场景,最具有力度的批判。
《晚饭花集》读后感(六):汪曾祺,笔下的街坊四里、家长里短,却如此干净传神
(2017年8月21日首发于中国图书网微信公众号)
《晚饭花集》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书名,何为晚饭花?是每当晚饭时段开放的花么?后来查了以后才知道,晚饭花就是紫茉莉,长得很像喇叭花,不过颜色并没有喇叭花的渐变色。晚饭花是在黄昏开花的,所以我猜测并没有错。
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这样写道:
“野茉莉,处处有之,极易繁衍。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
集中有一组小说,以《晚饭花》为题。而汪曾祺觉得其他各篇的题目不适合做集名,就选取了《晚饭花集》。有人称汪曾祺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我却觉得他就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就像是武功大师,无招胜有招,总是更胜一筹。我喜欢这样的作者,文字简单,从不晦涩,但内容确是如此真实。
他在文中写道:“每个人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栖栖遑遑,忙忙碌碌。”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是如此,现在的人也是如此。汪曾祺总是洞察世界,以点观面,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却可以套用在每个人身上。
汪曾祺在文中讲到了许多我没听说过的职业,卖蚯蚓的、糊火柴盒的、晒槐米的、背尸的……也许是我孤落寡闻,但也可能是时代的发展。社会慢慢不再需要这些职业了,所以他们在我们眼中就成了历史,看到时会感叹一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读汪曾祺的小说,就像是读汪曾祺其人。笔下写的是街坊四里、家长里短,却能写的干净传神。
《晚饭花集》读后感(七):高大力
比起《邂逅集》,这本《晚饭花集》读起来感觉好很多。原因不是很清楚,也许是前一本是汪先生早年的作品,有些文字很现在的行文习惯不同,我不太适应;也许是后一本,汪先生的文笔更加老道,让我在不经意间体会到它的美好;也许只是因为我在看前一本时,多数都是用碎片时间看的,有其他琐事烦扰,心境不够平静,而读后一本时心境平和,所以才觉得更好。
读书除了增广见闻之外,磨砺心境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心境就不太容易稳定,而汪先生的书却像炎炎夏日里的一杯冰水,虽不甜但解渴解乏。我一向觉得汪先生的散文好过小说,不过《晚饭花集》里很多篇小说却很像他的散文,淡而有味。
具体的小说内容,就如同我看其他书一样,刚读完就已经记不得了,哪些人物出现在哪篇小说里也搞不太清楚了,就像高大力这个人物,读的时候觉得印象深刻,但到了下一篇的时候就忘了写这个人物的是哪篇小说,大概真是老了。幸好对小说名字没印象,对这个人物却有印象。
我喜欢这个人物,有种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荒诞历史中,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文革后的那段过渡时光里,对于反派们的打击也能从容应对,在整个过程中还帮助了与他一同落难的邻居,就像一棵小草,虽不妖娆但很顽强。
其实我对高大力这个人物印象深,还因为汪先生通过这篇小说讲诉了文革的一些往事。那段历史现在提的人已经不多了,我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除了语焉不详之外,还有的就是充斥着愤怒的情绪和为自己无聊的辩解。典型的是余先生的散文。
余先生的散文算是近二十来年知名度非常高的作品了。他倡导的文化大历史,使他的散文有着和其他散文大家不同的文化内涵,读了有时候确实感觉受益匪浅。不过,他的文字还是太过雕琢,犹其让我感觉不舒服的是,他在很多文章里对自己在文革中的一些经历的辩解。这在我看来,除了完全没有必要外,还透漏出他的胆怯和浮躁的内心。
汪先生则完全不同。透过文字,我觉得可以感受到他平和的心态,一种睿智的人生态度。他儿子曾说其实他写有些事情哪里有那么美好,只是他自己感觉到美好而已,但这恰恰就是汪先生最最可贵的地方。不知道汪先生这种心态的形成,是自身性格的原因,还是早年西南联大的教育经历所致。
我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看了好些有关西南联大的作品,历史记录、人物传记或者回忆录之类的,感觉好多人的心态都很平和,比如《上学记》的何兆武老先生。顺便提一下,好多人觉得《无问西东》很感人,而我觉得它想表达的内容太多,反而没有表达出最深层次的东西,而且过于煽情,反而没有平静的记录而使人感到底下涌动的激流更让人印象深刻。
1、阅读动机
参加了棉花的共读打卡,选定了《汪曾祺经典作品集》,这部书一共有十册,我从头开始读,第二本是《晚饭花集》。
2、阅读新知
1.缝穷 [ fèng qióng ]:缝穷是北方话语,在南方就直接呼为“补衣服的”,听起来不好听,但人已经落魄到替人补破烂,是穷人在赚穷人的银子,也没有什么好听与否了。从事缝穷的是些中老年妇女,劳动力逐渐丧失了,又不愿意成为家里的累赘,靠着多年来在针线上的修炼,赚点小菜钱而已。到了这个份上,别人给多给少都随便,正因如此,来补衣服的多是些光棍汉,也乐得来这里,有个歇脚抽烟喝茶的时候。
2.南瞻部洲:又译南瞻部洲、琰浮洲、南阎浮提、南阎浮洲、阎浮提鞞波等,为佛教传说中四大部洲(另包括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南方咸海中,南赡部洲由四大天王之一的增长天王守卫。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3.糜饭饼子:糜饭饼子是米粥捣成糜,发酵后在一个平锅上烙成的,一面焦黄,一面是白的,有一点酸酸的甜味。
4.侉子 [ kuǎzi ] : 指说话带很重的外地口音的人。旧时称口音跟本地语音不同的外乡人。多含贬义。
5.袼褙 [ gē bei ]: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裱成的厚片,多用来制布鞋。
6.晚饭花: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
7.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3、故事收集
钱塘金寿门先生农客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至。一日,有某商宴平山堂,金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金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 众请齐全。金诵之曰:“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皆服其博洽。其实乃金口占此诗,为某商人解围也。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4、阅读感受
这本书故事性更强,语言不如上一本《邂逅集》讲究,画的线也很少。《晚饭花集》最喜欢《徙》这一篇,因为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好老师,也是教语文的,虽然他没有高北溟先生这样曲折传奇的人生,但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此外是《金冬心》,能临场反应出“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读起来也有意境,完全不像是杜撰的,真是羡慕这种文学素养啊。
《晚饭花集》读后感(九):岁月,除了磨砺还剩什么? ——读汪曾祺《晚饭花集》
前一阵,读完《三体》,内心一直无法平静地看待宇宙、地球及自身的生存环境,隐隐感到不安。恰巧赶上亚马逊上kindle电子书免费放送汪曾祺的《晚饭花集》,每天睡前读几页,一本小书昨天刚刚看完。书中那些小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际遇,遥远却又清晰,孙淑云嫁给王常生,才女守寡,拒不改嫁。李小龙单恋着王玉英,王玉英却嫁给一个不争气的风流浪荡子。秦家三姐妹出嫁,嫁给皮匠、剃头的和卖糖的。这些旧时候的家长里短,也上演在今时今日的家家户户。不禁让人怀想,岁月,除了磨砺,还剩下了什么?
年轻的我们曾以为,生活简单到只要物质丰盈、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就再没有其他的烦恼了。可是,生活岂会简单到让你揣摩一下,就知其真谛?《徙》这一篇,讲了一位高先生,寒门才子,中了秀才后停了科举,从此在小学教书。因其孤傲,常常受到同事排挤,后因其教育有方、责任心强,受聘于县立初中。可就是这样一个品行方正从不阿谀的高傲先生,顶的过明争暗斗、顶的过背地下绊,不容易地有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却也有两件恼人的心事。也正是这两件心事,历经种种曲折和磨难,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一是想把恩师的试问手稿刻印出来,需要钱,而钱却是任高先生如何努力,即使牺牲掉爱女上大学的机会,都没能实现的遥远心愿。二是最爱的小女儿高雪的前途和婚事,因着高先生攒钱为恩师刻印手稿而没能读大学,因着生得窈窕美貌却孱弱多病与医治自己的大夫结了婚,最终却早早病弱离世。高先生两桩心事最终全部落空,自己的前途也因小人作祟重归于零。
读到“高雪瘦得剩了一把骨头。厚基抱她起来,轻得像一个孩子。高雪觉得自己不行了,叫厚基给她穿衣裳。衣裳穿好了,袜子也穿好了,高雪微微皱了皱眉,说左边的袜跟没有拉平。厚基给她把袜跟拉平了,她用非常温柔的眼光看着厚基,说:‘厚基,你真好!’随即闭了眼睛。”我的眼中一阵温热,岁月并未给予美好的人美好的际遇,反而给了他们太多的磨难和磕绊。我们总以为人生很长,真正懂得珍惜当下的却很少很少。时间如一把沙漏,好的坏的,真的假的,都从里面漏掉了,我们曾以为痛苦得难以忘怀,却都在生死面前变得微不足道。高先生很好、高雪很好、高雪的先生厚基也很好,可这些很好的人,都因着命运的无常和残酷变得苦恼而困顿,因着世事的无法左右变得无助而无力。这样的人生岁月,除了磨砺,就是在磨砺中走向死亡。
《晚饭花集》是汪先生在1981年下半年到1983年下半年写的短片小说集子,他说“我的小说和晚饭花无相似处,但其无足珍贵则同。 ”他在自序中说这本集子多哲理性,先论世、后知人。其中,《皮凤三楦房子》就是在当时社会政治背景下写就的。汪先生以清代评书人物做比,讲了高大头的故事,此人生得高大魁梧,看似头脑简单,实则内心谋划清晰,做事极有章法。文革时期,因为一些历史问题被批成造反派,对所有辱骂、体罚、游街全部逆来顺受,文革结束后依旧表现得与人为善、波澜不惊,实则随时研究政策,找到机会直接拿回文革中被无故查封的自家房子及友人家中的珍贵字画。风水轮回,在大的政策方针之下,高大头如愿以偿,曾经整治他的官员也在同一天被撤了职。高大头成了那个时代的皮凤三,而他所经受的磨砺与苦难,都如云烟飘散。在无法改变之时,低着头迎接风雨,一旦得空喘息,必然迎头而上。命运强硬,不忍命者更强悍。
除此两篇以外,还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与故事。只是每个人物在自己命运的窠臼里,有如身处不见底的深渊,少有几位幸运之人,得到平静纯真的生活,却平白活得麻木而勉强。也许,汪先生只是想用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多种姿态,只是在读过这些平凡朴素的人生故事后,敏感之人内心徒增了一些说不出的伤感罢了。小人物在我们眼中只是小人物,但在他身边的亲友眼中,却可以重于石,大过天,没有人能够等来解救自己的骑士,但每个人都可以在深陷泥淖时不做无谓的挣扎。
其实,岁月除了磨砺,也并没有更锋利的武器了!《晚饭花集》这部作品,可能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吧?
【札记】
我是很喜欢汪曾祺先生的书的。读先生的书,心里暖暖的,却又悲悲的,眼里有点说不出什么意味的湿湿的。先生说,北京城那样大,人一分开,就像树上落下两片叶子,风一吹,各自西东了。先生说,北京城并不大。先生说,这是一个张恨水式的故事,一点小市民的悲欢离合。先生说,这样的故事在北京城每天都有。先生说,卖力气,做小买卖,不丢人!街坊邻居不笑话他。先生说, “靠本事吃饭,比谁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爱,谁也不许笑话谁!”之前因为学业的关系将先生的小说读了很多遍,这几天再回首,也许是因为心境的关系,竟有一些想落泪。淡淡的惆怅,就像那些淡淡的晚饭花吧。
【书摘】
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
集名《晚饭花集》,是因为集中有一组以《晚饭花》为题目的小说。我对晚饭花这种花并不怎么欣赏。我没有从它身上发现过“香远益清”、“出淤泥而不染”之类的品德,也绝对到不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这是一种很低贱的花,比牵牛花、凤仙花以及北京人叫做“死不了”的草花还要低贱。凤仙花、“死不了”,间或还有卖的,谁见过花市上卖过晚饭花?这种花公园里不种,画家不画,诗人不题咏。它的缺点一是无姿态,二是叶子太多,铺铺拉拉,重重叠叠,乱乱哄哄的一大堆。颜色又是浓绿的。就算是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取得养分,也用不着生出这样多的叶子呀,这真是一种毫无节制的浪费!三是花形还好玩,但也不算美,一个长柄的小喇叭。颜色以深胭脂红的为多,也有白的和黄的。这种花很易串种。黄花、白花的瓣上往往有不规则的红色细条纹。花多,且细碎。这种花用“村”、“俗”来形容,都不为过。最恰当的还是北京人爱用的一个字:“怯”。北京人称晚饭花为野茉莉,实在是抬举它了。它跟茉莉可以说毫不相干,也一定不会是属于同一科,枝、叶、花形都不相似。把它和茉莉拉扯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它有一点淡淡的清香,——然而也不像茉莉的气味。只有一个“野”字它倒是当之无愧的。它是几乎不用种的,随便丢几粒种籽到土里,它就会赫然地长出了一大丛。结了籽,落进土中,第二年就会长出更大的几丛,只要有一点空地,全给你占得满满的,一点也不客气。它不怕旱,不怕涝,不用浇水,不用施肥,不得病,也没见它生过虫。这算是什么花呢?然而不是花又是什么呢?你总不能说它是庄稼,是蔬菜,是药材。虽然吴其濬说它的种籽的黑皮里有一囊白粉,可食;叶可为蔬,如马兰头;俚医用其根治吐血,但我没有见到有人吃过,服用过。那就还算它是一种花吧。 我的小说和晚饭花无相似处,但其无足珍贵则同。 我的对于晚饭花还有一点好感,是和我的童年的记忆有关系的。我的眼睛里每天都有晚饭花。看到晚饭花,我就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凉意暗暗地从草丛里生了出来,身上的痱子也不痒了,很舒服;有时也会想到又过了一天,小小年纪,也感到一点惆怅,很淡很淡的惆怅。而且觉得有点寂寞,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 我的儿子曾问过我:“《晚饭花》里的李小龙是你自己吧?”我说:“是的。”我就像李小龙一样,喜欢随处留连,东张西望。我所写的人物都像王玉英一样,是我每天要看的一幅画。这些画幅吸引着我,使我对生活产生兴趣,使我的心柔软而充实。而当我所倾心的画中人遭到命运的不公平的播弄时,我也像李小龙那样觉得很气愤。便是现在,我也还常常为一些与我无关的事而发出带孩子气的气愤。这种倾心和气愤,大概就是我自己称之为抒情现实主义的心理基础。 这一集,从形式上看,如果说有什么特点,是有一些以三个小短篇为一组的小说。数了数,竟有六组。这些小短篇的组合,有的有点外部的或内部的联系。比如《故里三陈》写的三个人都姓陈;《钓人的孩子》所写的都是与钱有关的小故事。有的则没有联系,不能构成“组曲”,如《小说三篇》,其实可以各自成篇。至于为什么总是三篇为一组,也没有什么道理,只是因一篇太单,两篇还不足,三篇才够“一卖”。“事不过三”,三请诸葛亮,三戏白牡丹,都是三。一二三,才够意思。 我写短小说,一是中国本有用极简的笔墨摹写人事的传统,《世说新语》是突出的代表。其后不绝如缕。我爱读宋人的笔记甚于唐人传奇。《梦溪笔谈》、《容斋随笔》记人事部分我都很喜欢。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龚定盦的《记王隐君》,我觉得都可当小说看。 第二是我过去就曾经写过一些记人事的短文。当时是当作散文诗来写的。这一集中的有些篇,如《钓人的孩子》、《职业》、《求雨》,就还有点散文诗的味道。散文诗和小说的分界处只有一道篱笆,并无墙壁(阿左林和废名的某些小说实际上是散文诗)。我一直以为短篇小说应该有一点散文诗的成分。把散文、诗编入小说集,并非自我作古,我看到有些外国作家就这样办过。 第三,这和作者的气质有关,倪云林一辈子只能画平远小景,他不能像范宽一样气势雄豪,也不能像王蒙一样烟云满纸。我也爱看金碧山水和工笔重彩人物,但我画不来。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样的淡墨。有一次以矮纸尺幅画初春野树,觉得需要一点绿,我就挤了一点菠菜汁在上面。我的小说也像我的画一样,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又我的小说往往是应刊物的急索,短稿较易承命。书被催成墨未浓,殊难计其工拙。 这一集里的小说和《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在思想上和方法上有些什么不同?很难说。几年的功夫,很难看出一个作者的作品有多少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