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矮纸集读后感1000字

  《矮纸集》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矮纸集》读后感(一):有趣的灵魂才能写出有趣的文章

  这本貌似多文革时期多高邮的故事,前者看着多惋惜,后者则多温情,而新录入的聊斋新义不失为对鬼怪邪魅的一种时代的新演绎,十分有趣又有些借古讽今的意味。

  汪老被称为最后一位士大夫,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笔触或者说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多真实灵动少矫揉造作,他散文般的小说写法,让人物、故事更加贴近读者,更让人接受,平实的语言不平凡的写法,是真的充满灵气!

  《矮纸集》读后感(二):汪式小说

  其实我不太适合看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因为我看书总是很着急,一开始就想尽快看完它,而汪先生的作品是要细细品味的,不过读过总有些收获,何况很多作品读过很多遍了。

  我一直都比较喜欢汪先生的散文,不太能欣赏他的小说,现在看来还是读得太少的缘故。《矮纸集》这部小说集很多小说就挺有趣的。

  这部小说集内容很丰富,说不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有的是高邮的记忆,有些是昆明人物的记录,有些是口外的记事,还有些是汪先生对《聊斋志异》等笔记小说的改写。

  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汪先生对文革记录的一些小说,看得出来,汪先生在文革期间还是经历了很多,而且对于文革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以前我在汪先生的其他作品中并没有发现这些内容,而且就算在这类小说中,汪先生的笔调还是那么温和,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这大概就是汪先生恬淡的性情决定的吧。这大概也是汪式小说的特点。

  《矮纸集》读后感(三):杂想

  《矮纸集》大概分这么几个部分吧:风俗情事,西南联大的云南生活,文革,农科院研究所,志奇改写。风俗情事把那个年代的民间恋情很坦荡自若地说出来,偷吃禁果私奔,露水夫妻,暗恋,风尘,乱伦,人兽,未成年。写得很有意思,思想很平等新潮,不推崇,但也不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后两个部分,讲苦中作乐、市侩人生、虚伪小人、无中生有、摧毁人才。呈现了一个疯狂混乱又愚蠢的世界。汪老很敢讲。这些东西需要被人了解,特别《天鹅之死》和《八月骄阳》估计都是有原型的,文章平和清平,但是营造的氛围很能调动人的情绪,"泪不能禁"和关于老舍先生的那些对话,真的很唏嘘惆怅。以前主观感情上不大喜欢汪老,似乎觉得他的文章大多轻松调侃,可能在当时的文革背景下是个较圆滑会躲事,不太真诚的人。我错了,是我了解不多,自以为是了。那些关于农科所和现代野人的描述,说明汪老是经过事的人,这种四两拨千斤,回世界以歌的乐观精神很优雅很善良。大抵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能真正跟着文章的情绪走,佳作!

  《矮纸集》读后感(四):闲草随风,矮纸有情

  喜欢拟故事两篇,是汪老晚年探索小说语言表现可能的尝试,颇有意味。仓老鼠和老鹰借粮写于1984年,语言极富童谣特色,并吸收了民歌元素,音乐美和建筑美并备,童趣十足,可见小老头的赤子之心犹存。螺蛳姑娘作于1985年,采用浅显朴实的诗经式的四字一言风格,讲一个人失所爱易于速老的种田人和螺狮精灵的故事,属类聊斋笔记小说。之后的聊斋新义十篇,或删或增,皆白话写成,私以瑞云和蛐蛐两篇最佳,前者将道德意识提至现代审美意识,后者则增强了变形的悲剧效果而更具悲悯心、批判力度。

  羊舍的夜晚成于1961年,读来温暖美好有希望有力量,对四个亲爱的孩子汪老倾露了许多关怀和喜爱,那时放羊的生活如此吸引现时的我。

  窥浴和此前读的薛大娘,呃,都给了我不小新的触动甚至震动,但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接受理解。

  天鹅之死在这里重读一遍,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真美。

  《矮纸集》读后感(五):读汪琐记

  一

  大概十年前了吧,刚到单位上班,人在异地,手上的业务又不很熟,我大约很是有些苦闷。

  每天五六点钟下班,到食堂吃了晚饭,我就把自己关在单身宿舍里。出单位门一百多米是个十字路口,靠东路边上有对老夫妻摆的摊子,卖些水果、瓜子、粗制的点心,都装在长筒的厚塑料袋里,搁板车上。我常去称上一斤葵花籽,用一次性黑胶袋子装着,拎回宿舍。

  到宿舍里,用烧杯烧点儿开水,泡杯清茶,扭亮台灯,打开正看着的书,一边看一边吃瓜子。口干了,就端起杯子喝里面温热的茶。

  夜渐深了,单位里一片寂静。我宿舍房间正对着几栋单元楼,一片片窗户里都透出昏黄的光。偶尔听到一两声婴儿的啼哭声……天地间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感觉有点儿寂寞,又觉得这样的夜晚倒也不坏。

  瓜子壳撒了一地,杯子里的茶也喝白了,我就洗洗爬到床上,沉沉睡去。

  二

  星期六星期天要是天气不错,我会坐一块的公交车,三四站路,到市中心逛逛。公交站旁边有个不小的新华书店,是我常流连的去处。

  一次在书店墙角书架的第二层,看到两本装帧完全一样的书。我有些好奇,抽出仔细一看,是《汪曾祺小说经典》《林斤澜小说经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两个人的书为什么用相同的装帧,又同时出?这其中自然有些缘故,我后来读了更多汪曾祺的文章就明白了。

  说不上为什么,我只拿了《汪曾祺小说经典》,到收银台付了钱,坐车回单位。晚上在宿舍拆了塑封,打开书细读——这一下子就沉浸到汪曾祺笔下民国小城的生活里……这是我买的第一本汪老的书,也是我成为汪曾祺铁杆粉丝的发端。——几年之后想把这两本书凑成全璧,但那时已买不到了,便在淘宝上又买到了这本曾经错过的《林斤澜小说经典》,此为后话。

  这本《汪曾祺小说经典》并不厚,我翻来覆去不知道读了多少回。里面的故事早已明白(其实汪老的小说也没多少故事),人物早已熟悉,可就是忍不住一遍一遍地读,不觉得腻;反倒感觉读一次就是对内心的一次按摩,有着最好的疗愈效果。

  我在日记中写道:“读汪老的书总是这样,随便从哪一页哪一句读起,就读进去了。不知不觉已经读了好几十页,好几个故事,惊觉时间过得真快。有事情忙,也放得下。再次展卷如逢故人,一种熟悉而温暖的感觉泛上来……他有一支的妙笔。寻寻常常的事,平平凡凡的人,简简单单的食物,经他一描述,一点染,就那么活灵活现有滋有味……读后很平静,很充盈,看人看物都带上了几分温度,觉得这生活这人生毕竟还是有美好……”

  在单身宿舍里的一个个枯寂的晚上,汪曾祺的书常常是我最好的伴儿,就像一位饱经世事的老头儿,跟你聊天,给你娓娓道来当年的那些故人往事……

  三

  读到书里的一个短篇,眼前浮现出些童年旧影。

  那时上小学,寒假里,早上醒了躺在床上,只要一听到爸妈出去上班时关门的声音,我就赶快穿着拖鞋跑到他们卧室,钻进被窝里,里面还是暖和的。爸爸卧室里有个大书柜,里面满满当当都是书,我就从里面抽出一本躺被窝儿里看,此种快乐真是无法与外人道。

  那时最喜欢看的是《连环画报》,里面有个故事印象深刻,二十多年都不能忘记。民国小城产科医生陈小手竟是个男的,他手小又特别细嫩,接生的功夫一流。他有匹挂着銮铃的白马,接生时骑,人称“白马陈小手”,救了很多人命。

  有一年,城里来了联军,有个团长的太太要生产,可身上的脂油太厚,生不下来,请陈小手。陈小手跟这个胖太太较了半天劲,小孩终于生下来,母子平安。事情完了,陈小手拿了酬劳骑上白马没走出多远,就被这个团长从背后一枪打了下来……

  印象中,这个故事画得粗陋,但看了《连环画报》上那么多故事,就这个始终不忘,不知道为什么,尤其是团长那看似出人意料的一枪。原来,这竟然是汪老的同名短篇小说《陈小手》改编的。

  汪老说过,他追求的是和谐,不是深刻,但他的小说散文里从来不乏深刻处。

  团长的那一枪写出了人性中最幽微黑暗的地方,下笔看似轻,分量其实很重。更值得玩味的是,汪曾祺后来回忆说,在他家乡陈小手实有其人,他也确实救过团长的太太,但那团长并没有给陈小手一枪。从这里可以看出,汪曾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觉。

  四

  读汪曾祺的书,如果你没感觉也就罢了,要是喜欢,很容易就成他铁粉。汪老的头号粉丝苏北写过一本有关他的书,书名叫《一汪情深》,真起得好!

  我变得有些疯魔地搜求市面上汪老的书。这十年来,汪老的小说散文,各种集子一直在出,既多且滥。各选本之间重复的篇目着实不少。我是贪多务得,只要装帧、版式、篇目编排稍有可取之处,就买来读。可惜好版本不多。

  浙江文艺的两本《汪曾祺散文》《汪曾祺小说》算是最精简的选本。山东画报的一套六本《五味》《文与画》《人间草木》《说戏》《谈师友》《你好,汪曾祺》,是我当时最爱翻的本子。

  买的版本既多,有些腻烦,想一劳永逸,那就买套全集吧。上亚马逊一搜,有一套北师大版全集,惜乎缺第一册,小说卷一(小说有两卷)。北师大这套全集多被人垢病,后来我知道,这套书几乎是在汪老葬礼上汪家子女和出版社敲定的。汪老生前有一想法,想出一本书画集。汪家人就用全集的十万左右版税替汪老了此夙愿。这套书的编校出版略显仓猝,但装帧朴实,还有九十年代的遗韵,我还能在一零年左右买到,已是运气。

  书到手,摩挲把玩之余,恨恨不已,全集不全,真真是天底最让人无可奈何的事之一。怅惘良久,痴气发作,我竟然在亚马逊上又购了一套,自然还是缺第一册。这件事儿让我郁闷了大概有一年多……过了很久想到去孔夫子,淘宝上看看,全璧自然是有的,但那时索价已经很惊人,八册平装书得一千多两千块。更奇的是,有几套全集竟也是缺第一册,就卖不起价了。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小说卷一这么缺?难道谁买书只买这一本么?……

  这两年,汪老的书还是出得挺多,可见其文如深巷好酒,历久弥香。河南文艺的那套集子是极好的,可最好玩的是人民文学的全集。人文社一一年就开始张罗说一二年出,年年复年年,只听楼梯响。新近的确凿消息说是明年,汪老逝世二十周年时出,倒也好,好饭不怕晚,只是但愿他们能把这套全集做成精品,因为汪老配得上,汪迷们也配得上。

  读了这么多年汪曾祺,倒是有些觉悟。汪老有篇散文,叫《随遇而安》,那套北师大全集,也不想补齐了,月亮都会有阴晴圆缺,一套全集又如何?人文版全集明年出来我会不会买呢?也许会,也许不会……

  《矮纸集》读后感(六):一篇小(水)作业

  

张爱玲情爱短篇中的人性

——兼与汪曾祺比较

  张爱玲作为四十年代海派作家的代表,“故事确是世俗男女婚恋的离与合,一支笔却伸入人性的深处,挑开那层核壳,露出人的脆弱黯淡。”有很多研究者关注过她对人性的表现,有人从女性的角度,有人从男性的角度,有人从都市的角度,不过普遍认为其“受西方现代主义人性论影响,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对整个人性形态的影响,其作品展示了自私、冷漠、丑恶等等人性恶,并深刻解剖了在物质与情欲的支配下人性的扭曲、变态的心理。”由此有人将其与同样表现人性弱点的毛姆进行比较:“毛姆在成为讽刺大师的同时,也割断了和爱、情感这些基本品质的联系。他表现得没有同情心,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张爱玲和毛姆在这里分道,她不像毛姆那样对生活进行嘲笑、挖苦,然后无所谓地走开。尽管她的大部分故事也揭露人性的丑恶,但是文中满腔的苍伤悲凉,引起人们的怜悯,让人感触良多。”有人将其与同样表现悲剧与苍凉的白先勇比较:“他们的悲剧艺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先勇体现的是悲天悯人, 张爱玲则是恐惧冷酷;白先勇割舍不掉文化乡愁情结, 张爱玲则显示出对文化的超然态度;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中倾向民族感伤的古典美, 张爱玲则显示出对世界性存在思考的知性美。”有人将其与沈从文比较:“沈从文有着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坚执和信仰,他所表现的“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更具浪漫性;张爱玲则有着一个市民知识分子的冷静与务实,她所表现的“人生安稳的一面”多具世俗性。同是描写人性,沈从文张扬的是理想的人性之美,张爱玲落笔的是沉重的人性之阴暗。”

  但是暂时并没有看到有人比较张爱玲汪曾祺,只找到汪曾祺在一次访谈中对张爱玲的看法,有褒有贬:“四七年(1947)我到上海,(喜欢看我小说的)女孩们对我讲,你的小说很像张爱玲(指心理描写)。我这时还不知道张爱玲是谁,到上海之后才知道她的文章在这里流行,而且她这个人也引人注目,她搞时装设计、据说很独特,比如设计的旗袍据说下摆一边方的一边圆的。我看现在台湾和海外他们把张爱玲捧得太高了(指将张爱玲和鲁迅并列等那样的评价——作者注),怎么能捧得那么高?我认为该是第二流作家(汪老解释是指一般说的“名作家”、而非一流大家——作者注),相当于美国的流行小说家。我认为他们(指张爱玲等流行小说作家)总的来说缺乏深刻的哲学思索,他们对人生的感受不外乎悲欢离合,比较浅;就是有命运感,但又不像莎士比亚、乔叟。他们大多数总的风格带有媚俗的一面。张爱玲有沧桑感,她是豪门之后,经历了大的变故磨难,这种沧桑感表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的一个特点是俏皮,这种俏皮正是现在我们几乎所有(现当代)女作家都普遍缺少的,看不到,是一种英国式的俏皮,表现出相当的机智,这是很难得的。行文上她绝不滥写,非常简练,简练到超乎平常的地步,可说是惜墨如金。她的描写是非常节省、恰到好处的,可以说是文字家。”汪曾祺否定张爱玲的关键是流行、媚俗、缺乏哲学思索,而肯定俏皮、机智、简练,即不是好的哲学家,而是好的文字家。汪曾祺的认识,或许已经提供了其与张爱玲的异同,否定的即是差异,肯定的即是相同。另外,无独有偶,程光炜在《王安忆与文学史》中重点写了两个他认为影响王安忆的作家,就是张爱玲汪曾祺;毕飞宇《小说课》中说:“《受戒》和《倾城之恋》骨子里很像,几乎可以说是姊妹篇。我们可以把《受戒》看作倾城之恋的乡村版。”也可见两者有某种值得比较之处。最后在现当代文学史的脉络中看,张爱玲的海派传统与汪曾祺的京派传统都在审美上作出了贡献。

  再看汪曾祺的笔下,“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目前的研究多关注汪曾祺的“人性美”,几乎千篇一律,这可以说是和张爱玲最大的差异之处。因为肯定人性美,汪曾祺的情爱短篇中大量的性描写格外引人注意,“此类小说文本坚守人欲的自然性与合情性,在谈性言情的逆向叙事中,反驳了意识形态与封建伦理纲常对日常人欲的碾压,澄明与证明了人性的自然与存在的本真。”相比之下,“在张爱玲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其对性描写大都持以节制、内敛、含蓄的美学风格,即如近年来名噪一时的《色,戒》都很难从文本中发现多少性描写。”

  而且虽然同样有表现乱伦题材,《金锁记》开篇就有一段曹七巧和小叔子姜季泽的调情场面,后来有曹七巧对其子长白的畸形情感,但是张爱玲的乱伦是人性异化的表现,是不健康的;而汪曾祺笔下的乱伦(《小姨娘》 《露水》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 《鹿井丹泉》 《兽医》 《水蛇腰》 《小嬢嬢》 和 《窥浴》)都是情感的自然生发,并且“附带的对某种秩序和理性的批判姿态” ,“只有自由舒展、坦荡爱恨的人性才是美的,才是健康的”。不过应该区分两种乱伦,“汪曾祺的晚期小说中极端伦理下的乱伦应当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乱伦,往往是宗法伦理规约下的乱伦,身份、职业、年龄观念作怪下的乱伦。这体现了某种伦理底线和文化温情。”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差异是汪曾祺“多是女性主动打破常规伦理束缚。汪曾祺小说多塑造女强男弱。”而张爱玲自诩“我一个弱女子没有这么大的勇气”,其笔下的女人们“一方面为旧的生活所拘束,另一方面又为新的生活所威慑。新旧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陷入了一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为难处境。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将自己作为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散失。”不过两者的女性形象本来就不一样,汪曾祺书写的是传统乡土中的女性,张爱玲书写的是现代都市中的女性。认识到这一点,汪曾祺张爱玲的差异基本上可以理解,或许可以说是审美现代性的两面:面向古典的怀乡与面向现代的批判。

  综上所述,张爱玲以都市中不健康的情爱表现人性恶,少性描写,表现了审美现代性中批判的一面;汪曾祺以乡土中健康的情爱表现人性美,多性描写,表现了审美现代性中怀乡的一面。两者虽然表面有巨大的差异,但是有深层的统一。王安忆就撷取两者之长,“她写上海时,那笔法是张爱玲那种繁复和纠缠的 ,还有许多难耐的啰嗦和绕口;而当她一旦回到“蚌埠”的简单中,那份简洁的风格就出现了,表现出了与汪曾祺的某种亲近。”汪曾祺否定张爱玲的流行、媚俗、缺乏哲学思索,在我看来是不成立的,他或许囿于自身的乡土经验无法体会张爱玲的都市,也没有意识到两人同处于现代,只是选择了呈现不同的内容。

  参考文献(豆瓣不能做脚注啊……):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43

  张景兰.张爱玲小说的人性观.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J].1998(1)

  秦宏.人间无爱——毛姆和张爱玲对人性的认识.外国语言文学(季刊)[J].2006(3)

  吴凡.古典的悲天悯人与现代的人性解剖.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8(1)

  赵学勇.人性的建构与解构——沈从文与张爱玲比较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2013(9)

  张国祯.汪曾祺漫谈四十年代流行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2015(1)

  程光炜.王安忆与文学史.当代作家评论[J].2007(3)

  毕飞宇.小说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64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48

  许心宏.“情自然”与“性无邪”——汪曾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解读一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17(2)

  程小强.《少帅》:反传奇的传奇叙事——兼论张爱玲的创作困境.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2016(5)

  曹莹莹.情欲之花坦荡盛开——试论汪曾祺《薛大娘》中的人性美.文学界(理论版)[J].2010(5)

  宋尚诗.极端伦理·性书写·越界——论汪曾祺小说的晚期风格.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J].2018(3)

  毛正天、冉小平.独特深刻的女性问题思考—张爱玲“女性书写”的人性观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5)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矮纸集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懂得阳光

    (一)     那是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虽然是秋天,但景致却也显得妩媚。 ...(展开)

美文

 认识自己

 在现在愈发物质化的时代,我们的心态也随之变得愈发浮躁起来。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很难停歇下来思考些什么。这个时候,认识自己显得愈发重要起来。    认识自己是一...(展开)

美文

 心灵守望——篱笆情

     冬的声音,总在每年的冬月变的更为强烈,而那些经过春和夏秋的篱笆在冬日则变得冷清落寞。喜欢每一个乡村,带有淡淡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