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100字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是一本由[美] A.G.里德尔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一):适合打发时间

  这本书看起来有一种美国大片的既视感。

  一个个小场景串起来整本书,脑洞也比较大:主角所在的组织其实是一直对抗的邪恶组织的一个部门。

  场面比较宏达,从印度雅加达到南极洲,人物形象也比较鲜明,感觉很适合改变为电影,也确认改编为电影了。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2个场景:

  1.基冈,大卫视为时钟塔中最可值得信任的人向大卫坦白他是伊麻里的boss,要求大卫做出决策:加入伊麻里或者死亡。

  一个人可以说是倾其一生为之效忠的组织却是自己仇敌的情报组织?那么自己的战斗有何意义?最信任的人也是邪恶组织的头目?

  他还有谁值得信任?他还能信任谁?他能做什么,他能做到什么?

  2.凯特和多利隆见面时。

  凯特发现这个邪恶组织的头目就是当初抛弃自己的富商。

  自己就是日记主人的女儿。

  总而言之从,是本适合打发时间的好书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二):有对比才有优劣

  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不同的原因,在读西方的小说的时候总是觉得不顺,感觉有一些别扭。读国内和日本的小说就觉得很顺,很舒服。

  基于上述原因,我读的西方的小说并不多,主要是一些科幻魔幻方面的,比如《基地》、《海伯利安》、《冰与火之歌》等等,虽然有一些感觉,但是总觉得比不上评论中说的史诗级巨著。

  但是读完《亚特兰蒂斯》之后,这种想法有了一些改变。这本书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明显比不上前面几本书,在人物、情节、表达上面都有差距。通过读这本书,才感觉到之前读过的一些书的高明,产生了回头再去读的想法,第二次阅读应该能发现其中的美妙和伟大之处。

  所以说,有很多公认的好书读不懂,是因为时机还没达到。随着阅历、经验的增长,总会明白的。可以说,《亚特兰蒂斯》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契机,让我回头审视之前读过的好书。有对比才有优劣。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三):恰似半天刷完一部美剧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是一部充满画面感(即视感)的小说,适合翻拍成一部美剧。

  尤其是,末尾男主从“管子”里醒来,看见反派也在“管子”里瞪着他,简直和美剧如出一辙,为下一季(下一部)收视埋下伏笔。

  剧情4分

  人物2分

  整个故事,满满都是碟中谍、007、王牌特工、普罗米修斯、神盾局特工等诸多作品的元素糅合,虽然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但这也省去了很多脑补的功夫,即视感满满,犹如半天刷完一部美剧。

  元素1:组织的陷落

  硬派主角绕着地球大半圈儿,最终发现幕后黑手竟然就是自己最信任的boss。

  元素2:种族战争

  人类不是地球上的唯一主宰,另一种族成为人类的威胁。

  元素3:造物主

  人类的“大跃进”来源于造物主远古的恩惠,造物主将在不久的将来重掌地球。

  元素4:反派妄想灭绝人类

  反派都有着奇奇怪怪的情怀与脑洞,有着不得不做的理由,非要把人类给灭绝了。这部小说里说到底并未显现出亚特兰蒂斯人的威胁,“时间不多了”、“必须要启动多巴计划”,完全不知道这个deadline怎么来的。但是反派就是一本正经地要去拯救人类,为此却要毁灭大多数人。

  不过小说里也有一些让我惊喜的地方。

  比如时间与命运的巧合。这让我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了看《泰坦尼克号》带来的冲击。

  再比如,女主一点都不圣母,从未拖累男主。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四):精彩

  本书以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为背景,并且里面也加入了很多的历史元素,比如:西班牙大流感、现代人的大越进等事件,由于在现代的医学与科学研究中,对于很多的历史事件我们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证实,所以这些元素给了很多的创作者以想像的元素。而我一直都认为在这方面的创作美国的创作者真的做的是非常的好。

  本书分为上、中、下篇三部分,在我阅读第一篇的时候我就感觉写的非常的吸引人,情节也非常的紧张,并且环环相扣,但是奇怪的是在我阅读中篇的时候,让我感觉情节的节奏一下降下来了,甚至有一段让我感觉这部分写的没有什么用呢,但是我依然硬着头皮读完了,之后开始阅读下篇的内容,结果让我发现这中篇的内容写的非常的好,非但不是没有用,并且写的也非常的精彩。中篇的慢节奏我想是作者想让读者休息一下喘口气来迎接下一篇更加精彩与“烧脑”的情节。

  亚特兰蒂斯、人体的奥秘、时间旅行我想这三个元素都是让人非常好奇的,而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三个元素让这部故事更加的精彩。特别是人们对于自身的探索一直都在不断的研究当中,但是也是公认的对于我们自身的秘密我们发现的还是少之又少,书中对于亚特兰蒂斯的基因提及到很多次,也可以说这个基因是这本书的关键,在本部书的描述中只是写明了这个基因是为了打开亚特兰蒂斯之门的,但是我到是认为没有这么简单,这个基因一定有着更加关键的意义。带着这个好奇带着一些疑问我有些迫不及待的想阅读第二本了。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五):亚特兰蒂斯1基因战争

  美剧即视感。

  开场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场景——广阔的南极洲海岸线附近,一艘科考船在缓慢航行,突然,他们发现了什么东西,在一个巨大的非自然平台上,有一艘编号为U-997的纳粹潜艇。

  一个庞大的国际集团——伊麻里集团——开始若隐若现地出现。

  早几年前,为了应对全球性恐怖袭击,一个叫时钟塔的全球性情报机构应运而生,它的来历和组织机构完全是迷,但是却获得了各国政府的信任。

  雅加达站站长大卫早年从9.11袭击死里逃生,后来成为CIA外勤特工,数年的情报活动让他渐渐意识到不断增多的恐怖袭击背后都有伊麻里集团的影子,那些原教旨主义者仅仅只是幌子而已。从线人处获悉的信息让他们对时钟塔所有分站的情报分析主任进行了清洗,发现2/3的情报分析主任都是伊麻里特工——时钟塔已经被伊麻里集团渗透。

  与此同时,全球各处的时钟塔分站不断被自己的外勤分队攻陷并杀戮。时不时从各章节间插入的全球新闻简报是一种很出色的写法,是我第一次见到。

  另一边,受伊麻里雅加达公司资助的雅加达自闭症研究所中的研究员凯特发现她取得了进展——2个自闭症儿童经过干细胞疗法后出现了智力飞速攀升至170~180的迹象,在她上报研究结果后伊麻里安保公司的特工随即闯入研究所绑架了那2个儿童。

  已得到预警的大卫炸死了所有被渗透的雅加达分站外勤特工,他们的头是该分站的安保主任,后者在雅加达时钟塔总部恶人先告状,宣布大卫是伊麻里间谍。大卫通过警察局线人报告,劫走了已经被抓至警察局的凯特,不过力战之后凯特被伊麻里俘虏。

  在一通个人英雄主义的操作后,大卫救出了凯特,通过已阵亡的雅加达分站情报分析主任所解开的密码,他们前往了尼泊尔一个人迹罕至的火车站——此处全称伊麻里尼泊尔研究综合体,占地之大用电之剧需要2个核电站供电。

  〈等会再写〉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六):人类命运的终极选项

  亚特兰蒂斯——逝去的大西洲文明,神秘的亚特兰蒂斯是许多人头脑中美好、文明的象征。美国作家A·G·里德尔创作的人类起源三部曲之《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以文学虚构的形式提出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者A·G·里德尔以对文学的兴趣,融合目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人类进化史(人类学)、历史事件,科学考察,经典影片元素等各类元素,博采众长,著成这本充满爱与勇气的文学作品。

  用生命来写就的故事总会有打动人心之处,扪心自问,倘身处书中主人公大卫的相同处境,能否做得比他更好?人性与生存的决择,虽是一瞬间,却是经历漫长的人生历程后的潜意识反映。

  看完整本《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深为作者A·G·里德尔敢于描写存在于社会现实中黑暗事实的勇气而敬佩。暴力、恐怖、将弱势人类视为一个个实验物品而残害,人心的私欲与阴暗让读者不寒而栗。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塑造的正面角色大卫与凯特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大卫所效力的时钟塔组织从高层便被渗透,大卫遭遇了他最信任之人的背叛;凯特致力于自闭症儿童科学疗法的研究,可却被名叫“伊麻里”的反人类组织迫害,夺去凯特最重要的人......

  书中的悬念起伏跌宕,多少次的生死攸关之境,总算是如马丁、如米罗、如微不足道的罗伯特等人都没有泯灭正义感。当凯特得知自己阅读的正是深爱她的父亲所留下的日记时,那种直击心底深处的痛苦与幸福的复杂感情,作者A·G·里德尔洞察人性,刻画得真实而生动。

  全书多个时间段,多个地点,多重层次架构,但在A·G·里德尔的笔下环环相扣,丝毫不见多余散乱,这种成文方式更加展示出宏大的画面。这是一部关乎人类发展终极正确方向的文学作品,在这本书里,作者A·G·里德尔以大卫,多利安·斯隆,凯特等角色的定位来启发读者去思考,去避免沦为悲剧的牺牲品。本书的最后,复活的大卫与多利安·斯隆的故事仍未结束,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实则代表着人类命运的两个终极选项。《亚特兰蒂斯——未日病毒》与《亚特兰蒂斯——美丽新世界》会给出明确答案。期待精彩的文学作品,如本书般能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七):成人动画片

  猎豹CEO傅盛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他看书很慢。是每看一会书,都要合起书本思考一段时间。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会引发这种思考吗?基本不会。

  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爽书。最典型的就是现在国内流行的网络文学,唐家三少,爱吃西红柿都是其中高手。

  看这类书最容易杀时间,看的过程中,由于代入感的存在,同样会引发愉悦,但看完后你会发现,一无所获。因为书中内容和现实世界完全没有任何关联。

  另一类书则可能引发思考。关于对人生的,对自我,对现实的反思。这类书一般和现实世界联系比较紧密,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甚至是哲学命题。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无疑属于前者。

  再打个比方,可以把这个问题看的更清晰些。动画片也分为两类。

  一类如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没,猫与老鼠。内容就是追逐和打斗。

  另一类如宫崎峻的动画片,其中总有人文关怀,总有一些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

  当然,你也不能说是前者没有传递价值观。善良总是战胜邪恶,光明总是战胜黑暗。这不正是小朋友应该坚信的真理吗?

  基因战争的背后逻辑也是如此。就是成人化动画片。只不过情节更复杂些,出场人员丰富些。

  通过一个设定,人类起源于亚特兰蒂斯的干涉,而他们即将会醒来,奴隶全人类。来描述一个用烂的故事主线,孤胆英雄振救世界。而这个英雄身边经常有一个美女相伴。面对的黑势力要越强大越好,这次的黑势力是延续几千年的恐怖组织。主角所在的时钟塔特工组织,甚至都被这个黑势力的控制。

  你要知道,时钟塔的实力,是凌驾于所有国家特工组织之上的。

  你说虐不虐吗,虐不虐,一定是虐死了嘛。

  各种主线,各种故事交叉进行,没有一个思维导图,你甚至都弄不明白情节进展。

  毫无疑问,作者一定是好莱坞编剧出身。

  问题在于,这本书看完了我收获了什么?快感?愉悦?想像力?

  狗屎,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什么刘慈欣推荐,明明就是商业炒作。

  包括亚马逊的书评,再在回头看去,就是枪手写的。

  我现在关心的问题是,到底应该通过什么途径选书。还有哪些信息是可以信任的。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八):造物主和他野心勃勃的作品

  人类这种生物,既坚强又脆弱。人体是一套精巧的机器、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自我调节能力强大,然而这个星球上的一点变化就可以轻易杀死人类。人类向往太空,也着迷于深海,但其实连自己的起源都没搞清楚。人类的祖先在地球上呆了几十万年后,突然在五万年前突飞猛进,演化成了现代智人。人类的过去消散在这个星球上,就像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那个失落的城市,现在还是个不解之谜。

  从情节设置来看,这个故事的点子不算新鲜,我觉得可以归到“造物主神话”那一类去——现在的人类亚种得以进化生存,是由于更高一级智慧的帮助。亚特兰蒂斯人将突变的基因给了现代智人的祖先,于是我们获得了在多巴大灾难后生存下去的关键,这个桥段让我想起《普罗米修斯》中工程师喝下药水自我分解之后产生人类的情节(但我猜亚特兰蒂斯人不会像工程师们那么帅,可能会像《童年的终结》里的超主那样长得像撒旦)。

  但是这个故事有着近几年很火的一个元素——将想象与真实的历史糅合在一起:“钟”的作用与二战集中营的试验,伊麻里集团的行动与911等恐怖袭击,亚特兰蒂斯基因与进化史上的大跃进,等等。半真半假的描述读起来熟悉、容易产生代入感,不像架空历史那样有距离感。而且故事有一大半是发生在雅加达和尼泊尔,那里炎热潮湿,空气中似乎满是香料的味道,充满了异域风情,引人入胜。

  从写作手法来看,读这本书就像在看美剧,三条线并进——特工男主为保护岌岌可危的组织战斗、研究自闭症的女主要救两个被绑架的自闭症孩子、庞大危险的组织在做一项秘密的研究——从时下最热门的反恐开始讲起,逐渐将三个场景汇聚在一起,最后三方力量在南极洲亚特兰蒂斯人的城市聚头,故事到达了高潮。

  几位主角,不管是正反派,都有一段不愿诉说的过往,在揭开谜题的过程中一点点暴露,男主的勇敢、女主的坚韧、反派的偏执都事出有因,人物形象立体,其中女主的过去还是第二部的一个伏笔。只是故事后半段揭秘了几位反派的身份,我恍然大悟的同时,也觉得过了那么久还是这几个人在斗来斗去,没有其他人发现这个重大秘密吗?

  第一部的精彩追杀、刺激的探险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设定,而随着直布罗陀的核弹爆炸,人类的末日才刚刚开始。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九):似曾相识的阅读感又回来了

  从小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看书的小孩,连环画可以,但字一多就有阅读犯困症,即使是初中开始看武打小说也会如此。

  大学开始看小说,开始看的几部,就是科幻小说,《独立日》,还有迈克尔克莱顿的那几部。那时非常沉迷于这样的小说,仿佛给自己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书是那么奇妙的东西,可以让我随着小说展开自己的想象。是的,想象这的是件很美妙的事情,想象力,也是能上瘾的。然后迈克尔克莱顿国内出版的几本书基本都看过了,其外还看了《尼安德特人》。这些书对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真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那还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

  然后这个阅读习惯延续了10多年,阅读范围也涉及了各种类型的小说,我只喜欢读小说,诗歌散文啥的几乎没有兴趣。慢慢的名著类、侦破的、文艺的、神秘类的、科幻的等等,几乎把几类的代表作或当年比较流行的书都看了一遍,然后这几年突然感觉像失去了兴趣似的,然后阅读量骤减。因为微博关注了刑立达,所以知道了这套书,等三本出齐之后,趁着最近实在无聊入了这三本。

  书的最大优势就是你可以顺着作者的文字来衍生你自己的想象力,这一块很少有电影可以做到,比如当年的《独立日》,《侏罗纪公园》,能达到这些片子高度的流行科幻片,这些年真的不算多。而如今每年那么多的科幻电影,真能让人记住或者感到震撼的反而在减少,钱花在星际旅行,宏大毁灭场景的打造上了,但故事本身呢?由于这些年大量阅读了好多科幻小说和谍战小说,这本书的战斗场面和过度桥段以及人物塑造,这些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了,但是作者脑洞最大的部分,还是让我有兴趣一口气把书读完。是有多久没有急着把一本书看完?而且是被故事本身所吸引?

  当然了,这本书还是要归为流行小说范畴,看完一遍后,估计要等上一段日子才会再去翻看,也许也不会在于第一遍的新鲜感就没有了,不像某些文学小说可以一读再读每次都可以有不同感悟。但即使如此,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让自己的思维被打开,想象力再次被激发,这种感觉还是好过瘾的。

  《亚特兰蒂斯:基因战争》读后感(十):一本特别讲道理的,不讲道理的书。

  这个世界上最讲道理的书,就是硬派科幻作品。

  这个世界上最不讲道理的书,就是角色名字很难记的作品。

  那么《亚特兰蒂斯 基因战争》,就是一本特别讲道理的,不讲道理的书。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就感受到了额巨大的压力,这人名也太特么难记了!蹦出来一群人在你眼前跳来跳去,你刚打算记住他,砰!一枪让人毙了。你花了半个小时终于记住了一个亚洲难民,一翻篇儿,大哥消失了,整本书再也看不见了。

  宝宝心里苦啊!!!!!!!!!!!

  这本书的叙事方法其实特别有意思,是多线发展分镜头叙事,看书跟看电影的感觉是一样的。这本书讲的一个东西我个人非常感兴趣,即人类进化史断层。

  人类进化史断层几乎是个用不烂的梗,上道学术著作下到网络小说都在琢磨分析这件事,虽然没有个定论但足以见证人类自身发展的神奇与浪漫。从进化论到物种大爆炸,人类对百万年间物种的变迁有着执着的迷恋,而回到自身的谜团则是说不清道不明,《基因战争》这本书倒是挺不客气,直接把结论拽在读者脸上。

  看见标题叫基因战争了吗?对没错就是基因搞的鬼,这也太实诚了。通篇看下来很好莱坞的感觉:颇有理论基础的科幻猜想,残酷无情的大坏蛋,壮壮的荷尔蒙男主角,聪明能干但其实没了男主角就会挂的女主角,感觉这本书要是在八十年代被拍成电影,主演一定是施瓦星格。

  掰扯半天说点正经的, 其实这书节奏感非常不错,蒙太奇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场景与时空的变更交替中一步步接近故事线的中心。同时它的格局非常大,故事线基本绕着整个地球飞了一圈,足以显示作者的知识储备量。同时本书的伏笔埋的非常好,基本可以做到故事场景的无缝衔接,完全不会因为视角转变而有生硬的感觉。

  但本书也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人物设定的脸谱化。基因战争,本质上算是种族战争了,其中不免会把人类分为三六九等以阶级和种族为名进行死斗。在本作中你可以非常轻易的看到种族歧视的边边角角,比如亚洲人不是弱智,白痴,辣鸡,就是为了钱唯唯诺诺空有一点小智慧的走狗。比方说最终boss身边那个态度低下的中国科学家和把男主角当神看的东南亚渔夫。

  黑人伯伯总算熬出头了,被挤兑的工作交给我们亚洲仔咯(●"◡"●)。

  其实美国人这些年在文化作品中黑亚洲的情况时有发生,你看侏罗纪公园里边只会捣乱的弱智科学家一直是中国人,而这两年美国电影中的无良奸商大多选择印度人出演,比方说侏罗纪公园中的废渣阿三和超凡蜘蛛侠中的缺德阿三等等。白大人的精英优越感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儿了,反映到文学作品中也是难免的事,不过正是因为这个我反而更愿意看这本书了,因为它不仅在科幻角度质量上乘,还具有现实意义,可以通过一本书了解一点白大人对我们小黄人的看法,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基因  基因词条  战争  战争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秋雨绵无期,青春已暮年

 秋雨绵绵,  才上心头  灯光刺眼却也依旧柔和,  清浊春雨努力的冲刷着这个污浊的城市,  伴随着滴滴答答的声响,  放佛让人们忘记那些最污秽的言语。  我又...(展开)

美文

 没人是屌丝,就要做精英

 ——给每一个不甘平庸的年轻人  病了三天,事情耽搁不少。本来有些话题,都是打算趁着答辩完到入职前这段相对空闲的时间专门写一点东西的,但是现在想来,如果每个都展...(展开)

美文

 石头的华丽转身

 石头的华丽转身  文/赵元波  一块石头在山上,整日和野草为伴,一年又一年,风吹日晒雨淋,抬头望望天上的云,野草绿了又枯,枯了又绿,石头仍旧是那个样子,一点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