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精选

  《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本由丛桦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015-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一):厚重的情感,入心的描写,你我的生活

  一读,便不能自拔。如果此时外人看你,你就是个傻子,你不知自己的表情其实是,一会哭,一会笑,一会莞尔,一会惆怅。桦姐的文字就是这么有魔力。与其说是文字的魔力,更应该说是她对待生活总是那么宽容,接纳一切生活给予的,并且都把它变成美好。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二):来自天性的文字

  这是一本特别好看的散文集,特别走心的阅读体验。在日常与平淡中,读到普通人的无奈、读到作者的悲悯心、童心和童真。写出这种文字的人,是特别优秀的,真正的,有品质的作家。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感觉作者从心底流露的情感,不是为写而写,不是为了发表而写,没有功利性的写作。能体验生命深处的东西,并且能完美有趣地表达出来,特别动人,看似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技巧,达到了羚羊挂角的天然境界,这种功力来自作者的文字修养,更来自天性。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三):月光照进我心里

  本来是搜“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材料,没想到还有一本书。

  以为写的是充满暗恋悸动的少女情愫,没想到满篇却是山村、梨园、玉米、秋收还有上了年纪的父亲母亲。

  和作者一样,我从小也生活在北方的小村子里,清晨麦苗尖上的露珠,盛夏麦子的香气,深秋黄澄澄的玉米,都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每次想起,仿佛又回到那个小小的村子,闻到北方空气特有的味道。

  但是,和作者不一样,面对平凡普通的村民,我看到的,是在泥土中刨食的卑微与劳苦,而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旺盛的生命力,打麦、秋收、以及应对无数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对生命的赞歌。

  感谢作者的文字,让我看到生命的另外一面,像月光照进我心里。

  之所以给这本书打三星,是因为有一篇关于女性生小孩的观点我不太认同,虽然现代医学大大降低了产妇的死亡率,但风险还是有的,生小孩也并非像作者讲的那样轻松,不过,这种事也是因人而异,说不定作者生产过程比较顺利,所以才得出那样的结论吧。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四):我以为 心悦君兮君不知

  (以下,是想写《山有木兮木有枝》的书评的,但是,,,就当我大(gan)半(en)夜(jie)抒情了)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出自先秦佚名《越人歌》,成为很多女生表达暗恋的最佳引用。嗯,我是在去年追《花千骨》的时候才知道这两句诗的,感觉它简直美绝。我拿这本书来读,也是因为书名《山有木兮木有枝》,我以为这样的书名下面,讲的一定是“心悦君兮君不知”(原谅我人丑读书少)。我是怀着一颗红色25岁少女心来读的好吗,但是,全书都不讲恋爱,不讲暗恋,好吗?差评(傲娇脸),图书编辑你一定不知道“山有木兮木有枝”下来是“心悦君兮君不知”(口亨)。

  原来,丛桦的《山有木兮木有枝》直接把暗恋上升到爱了,她对父母的爱,对儿子的爱,对邻居的爱,对乡村土地河流草木季节的爱。好吧,这是一个高度问题。

  如果丛桦有像沈从文先生萧红三毛李娟他们那样多的作品,我也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列入采购书单,可惜的是,她作品太少,我读过《山有木兮木有枝》不过瘾,想找她别的作品,太少,我觉得可惜了。一个好的作者,没有分享多的作品,是读者的损失。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五):丛桦:散文王国的独行侠

  丛桦的散文别有洞天。

  如果你想尝试一种阅读上的新鲜感,就看丛桦的这本《山有木兮木有枝》。

  丛桦以探索的姿态写散文。她一反散文创作的“常理”,以逆反、倒置、差转错落的艺术手段演绎散文,以独特的语言、灰色的幽默、厚重的文气,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散文王国,形成了别于他人的散文风格,可以说是独具韵味、独树一帜、独具风流。她为自己的散文贴上了防伪标签,别人很难模仿和复制。

  那么,丛桦的散文独在哪里,又特在哪里?我感到有三点,一是选择题材独特。散文写作一般都选择大美或者大爱作为自己叙述的对象,而丛桦的叙述对象大部分比较偏狭,进入她笔下的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事物,甚至是有些灰暗的、更有些表面上看来有些丑的事物,如夕阳中墙根下的老人、即将病死的老牛、城市中狭窄泥泞的街道胡同、串行于胡同中收破烂和卖包子的人,而恰恰是这些事物中最有故事、最有色彩、最有写头。如她的散文力作《石马街叙事》,就是描写城中一条古老的聚居着各色人物、演绎着各色故事的普通小街。这条小街我太熟悉了,然而在丛桦的散文中我却感到陌生,因为她写得太好了。二是语言独特。丛桦的散文语言很朴拙、很辛辣、很老道,极具张力,同样一句话,用她的笔写出来就流光溢彩了。比如她写姓氏文化的传播者丛松坡先生:“他貌相威武,体型剽悍,颇有雄姿,穿上兽皮,再戴上貂裘护耳帽,就是正宗的匈奴单于。他胸腔宽厚,嗓音粗犷。记得2007年在丛氏大宗祠,他对着一株挂满花穗的槐树,一声怒吼,落花便如雨了。”三是文史底蕴深厚。丛桦的散文虽然大部分写凡人凡事,但任何小事凡事她都能用文史勾连起来,我有时就惊叹于她古今中外引经据典,天文地理,正史野谈,知道得那么多那么广,这无疑增加了她的散文的文化含量和艺术品位。

  丛桦像一个独行侠,在散文创作大漠上孤独地行走着,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无门无派,不在乎任何评说,但追她的读者很多、很多。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六):是光阴掏空了活着的意义

  长相厮守不只是古典文学里美好的书写和记忆,更是埋在我们文化骨殖里刻骨铭心的堆积。为了一句话信诺千金,以一辈子的生命来填充光阴的清寂,以“死默”的方式对抗命运特意的安排,我们是对之扼腕之后的怜惜呢,还是沉重地吐出郁积千年在胸的叹息啊?

  所以幸运的是,我们尚有可以支付生活一付微笑的面孔,没有埋怨,没有纠结,没有……这是丛桦的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中的一篇文字给我引发的思考。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大悲咒》,曾经发表于2011年第12期《散文》刊首。这个故事没有煽情的情节,故事的絮语却在光阴的弓背上忍受着一种张力的蹂躏。

  所让人情何以堪的究竟是什么?

  束发修行的街衢长满一双忧郁的眼睛,以及眼里所溅射出来的光芒,随日子蔓延在树木的枝端,告诉季节的枯荣,禀明日光荏苒的顺畅。

  等待是因为为他留有依稀的希望,为他存贮青春的梦境,为她宿命一个灵光乍现的热气腾腾的允诺;拒绝却不为什么,因为岁月沧桑的深处没有任何一个曾经的预留,即使是一爿苟以残喘的孔隙。正是这样的“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石马街一位十七岁的少妇,用六十多年的梦想,“直把一头青丝熬成银发”。仅仅结婚后一十八天,丈夫就消失在一九四七年的秋天深处,无影无踪。尔后丈夫的来信,告知她,从台湾回来已是遥遥无期,让她另寻幸福。然而,一直是处子之身的她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去台湾,要找到他,要问问他,这究竟是为什么?

  她只是等,一个人无声无息地等待……

  听任岁月悄无声息的将她带到年届九十,直到她亲去了台湾,知道在台北的丈夫至今也是单身一人的实况,知道丈夫仍然坚持让她回去,知道丈夫依然记得自己,她已经知足了……她仍然神采飞扬地说:“我不去敬老院,我要在家等他回来。”

  多么坚韧而又富含哲理的话啊,多么坚信自己一辈子的坚守没有白搭的人儿啊,用自己一生瑰丽的年华,就是为了期待一个迷失方向的人儿回家。她几乎用等待来诠释守望的幸福,几乎用微笑里消化寂寂守候的念想,几乎用血,用生命的全部坚定不移地兑现最初对时间的承诺。

  等待,就是她今生今世的信仰!

  她几乎用尽了岁月赋予水的动感,用尽了自己终生难以磨灭的情感;以及其间无法复原一切的无可奈何。故事给予我们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梦魇般的回忆,让人久久难以释怀。是光阴掏空了活着的意义,还是活着刮尽了一切情感的魂魄,我不得而知。

  也许只有丛桦的笔端,用一曲《大悲咒》将老太太近乎倔强的信守,极端地以抒情的旋律,阐释美丽的失落中饱胀、以至于爆裂的情怀。

  阅读不需要眼泪,袅袅升腾在心尖上的文字就足以安顿不负前世缘定的托付;字里行间绵延开来的醇厚情绪,让人不得不寂寞地唏嘘潜伏在我们生活之中经久不息的缺口里流淌出来的缺略……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七):是光阴掏空了活着的意义

  长相厮守不只是古典文学里美好的书写和记忆,更是埋在我们文化骨殖里刻骨铭心的堆积。为了一句话信诺千金,以一辈子的生命来填充光阴的清寂,以“死默”的方式对抗命运特意的安排,我们是对之扼腕之后的怜惜呢,还是沉重地吐出郁积千年在胸的叹息啊?

  所以幸运的是,我们尚有可以支付生活一付微笑的面孔,没有埋怨,没有纠结,没有……这是丛桦的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中的一篇文字给我引发的思考。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大悲咒》,曾经发表于2011年第12期《散文》刊首。这个故事没有煽情的情节,故事的絮语却在光阴的弓背上忍受着一种张力的蹂躏。

  所让人情何以堪的究竟是什么?

  束发修行的街衢长满一双忧郁的眼睛,以及眼里所溅射出来的光芒,随日子蔓延在树木的枝端,告诉季节的枯荣,禀明日光荏苒的顺畅。

  等待是因为为他留有依稀的希望,为他存贮青春的梦境,为她宿命一个灵光乍现的热气腾腾的允诺;拒绝却不为什么,因为岁月沧桑的深处没有任何一个曾经的预留,即使是一爿苟以残喘的孔隙。正是这样的“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石马街一位十七岁的少妇,用六十多年的梦想,“直把一头青丝熬成银发”。仅仅结婚后一十八天,丈夫就消失在一九四七年的秋天深处,无影无踪。尔后丈夫的来信,告知她,从台湾回来已是遥遥无期,让她另寻幸福。然而,一直是处子之身的她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去台湾,要找到他,要问问他,这究竟是为什么?

  她只是等,一个人无声无息地等待……

  听任岁月悄无声息的将她带到年届九十,直到她亲去了台湾,知道在台北的丈夫至今也是单身一人的实况,知道丈夫仍然坚持让她回去,知道丈夫依然记得自己,她已经知足了……她仍然神采飞扬地说:“我不去敬老院,我要在家等他回来。”

  多么坚韧而又富含哲理的话啊,多么坚信自己一辈子的坚守没有白搭的人儿啊,用自己一生瑰丽的年华,就是为了期待一个迷失方向的人儿回家。她几乎用等待来诠释守望的幸福,几乎用微笑里消化寂寂守候的念想,几乎用血,用生命的全部坚定不移地兑现最初对时间的承诺。

  等待,就是她今生今世的信仰!

  她几乎用尽了岁月赋予水的动感,用尽了自己终生难以磨灭的情感;以及其间无法复原一切的无可奈何。故事给予我们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梦魇般的回忆,让人久久难以释怀。是光阴掏空了活着的意义,还是活着刮尽了一切情感的魂魄,我不得而知。

  也许只有丛桦的笔端,用一曲《大悲咒》将老太太近乎倔强的信守,极端地以抒情的旋律,阐释美丽的失落中饱胀、以至于爆裂的情怀。

  阅读不需要眼泪,袅袅升腾在心尖上的文字就足以安顿不负前世缘定的托付;字里行间绵延开来的醇厚情绪,让人不得不寂寞地唏嘘潜伏在我们生活之中经久不息的缺口里流淌出来的缺略……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八):仿佛五月的茵陈

  记得很多年前,我浏览报纸,偶然读到丛桦一组描写校园生活的诗歌,我暗暗发出一声惊叹:“江湖上终于出现一把快刀!”

  记得当时我把这一预感对很多人说过,她不知从哪里也听到了,因为有次当面对我提起过,她对我给予的“快刀”称谓是否满意呢?至今不知。

  “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除非我们永远积极地面对所有的考验,才能如握快刀,一路切开生活的果实。”2011年,《散文》杂志发表了丛桦的散文《你的生命像滴泪水》,这是其中的一句话。

  2014深秋时节,她获得了首届齐鲁散文奖,被评为第二届山东省青年十佳散文家,2015年,她的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出版。

  丛桦的文字幽默,犀利,直达人心;有时又是调侃、诙谐,甚至荒诞的,以此来表现人和世界的矛盾与无奈,这些都来源于她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来源于她对客观世界敏锐的洞察力,她用刀剖开生活的桃子,把核亮给人看,真实而率性。

  站在不同角度,对社会现象、对人生个案进行细微观察与理性思考,使丛桦散文中的人文关照色彩日渐浓厚,将庸常人生上升到人性层面上的思考渐渐多起来,这是岁月馈赠给她最为珍贵的收获,这一改变,也使得她的文字发生了质的飞跃,对人对事的依然真诚,保存了她最初的温润,荆棘中拨拉鲜草莓的感觉让她的写作增加了难度,但也让她不断品尝到新甘甜,促使她的人生观和文字风格日趋成熟。

  在散文创作上,直接将诗歌的技巧用于其中,使她的散文在形式上获得了新的活力,通过生活观察和写实记录,用大量带有当下烟火味的生活情节,来构架起她的散文王国大厦,极大地拓展了散文空间,让人耳目一新。 文字风格逐步和她为人性格、做派步入同频道:干脆利索、不显摆、机智细腻。不管生活如何变幻诡异或者泥泞崎岖,她的骨子里依然是宋词气象,或委婉,或豪放,都是一个她,这一点也潜默移化成了她特立独行的一种文人气质,也使她的作品文雅得雪水煮茶,也接地气得地瓜萝卜不缺,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她的文字都能引起情感共鸣。

  “诗是诗人的私生子,带着你的气质、血统和肤色,走路的样子像你,说话的口气像你,连命运都是你的。如果你像骆驼一样跋涉,你的诗歌就是驼队,如果你像大雁一样迁徙,你的诗歌就是雁阵。你哺乳它们,喂养它们,有时统治不了它们。好诗是模仿天籁而产生的人籁。写诗就是保持内心的虚静,读懂天的垂示。我只能写我看到的东西。我想说的,不过是在努力转述我所看到的情景。

  好的语言有智慧的幽默。语言有优劣,意境有高下,但风格无好坏。好的语言有质感的,金属的、丝绸的、行云流水的。”

  丛桦沿着文字的河畔一路走来,这些文字,是她随手采摘的五月茵陈。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九):一本让人静下心看的书

  一本让人静下心看的书

  ---------读丛桦的《山有木兮木有枝》有感

  丛桦是70后,也许是同龄人的关系吧,我一直喜欢她的散文,看了感觉特别亲切。

  她的文字纯净优美,语言谐趣横生,能引起人的共鸣。很平常的事情,经她写出来,往往几句话,就能让人忍俊不禁,也往往是几句话,就让人心酸感伤。

  丛桦是以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姿态写作的,她不去刻意追求社会效果,为了写作编故事。作品最重要的风格是真,率真、真性情。她用真诚的文字,把女汉子的洒脱,和小女人的细腻,揉合在一起,让人耳目一新。那些喜怒哀乐,经她随手拈来,情真意切而又挥洒自如,让人不由自主地,就随着作品里的人物同悲同喜。从中也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品位和情趣。在作品《悲剧》中,作者喜爱的古玩被七岁的儿子无意打碎了,面对碎片:“我没打他,我连看他一眼都没看。完了,爱或者,恨,无所谓原谅,无所谓痛惜。”“瓷器是无辜的,地板是无辜的,孩子是无辜的,他只是不小心,谁不是无辜的?”“不可说,不可说,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碎片的结局。”寥寥数语,伤感经典,触动心灵!

  她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感觉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写的一些乡村记忆,特别适合中老年人怀旧。我七十岁的母亲,平日很少看书,由于生活圈子小,基本不下楼。我拿丛桦这本书给她看,纯粹是让老人消磨时光,排遣寂寞,没想到她会看的入了迷。第二天就让我帮她把老花镜换换,说这本书挺好看,要配副眼镜好好看完。我妈看的身临其境,情绪随着作品中的人物起伏,还会安排熟悉的场景人物,和作品对号入座,不仅如此,对每一个来访的中老年妇女们,我妈都会隆重推出这本‘比综艺台强八冒’的书,津津乐道的把她认为的精华复述给人家听,并建议人家的儿女也给父母买一本,‘十几块钱割斤把肉吃完就完了’我妈还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本书不是瞎编的,写的都是实事。其实写作的人都知道,任何一篇文章,没有百分之百的真实,都经过或多或少的加工,但能让读者读起来真实亲切,有兴趣看完,感觉不是瞎编,就是作者的成功。

  她写的《牙医的女人》,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没受过多少教育,也没啥兴趣爱好,生活中就是老公孩子家务活计围着转,这种女人被生活所累,活的泼辣、活得粗糙、也活的迟钝,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感动、小幸福,她却觉不出来,丛桦和她有一段对话:你做了可口的饭菜,看着孩子们吃得开心,你不觉得幸福吗?”牙医的女人回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他们吃完了,我还得刷锅。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丛桦的散文具有古典文学的素养,却不乏传统浪漫的情怀。有人说,从桦写的《大悲咒》于她、于散文界都是一个质的飞跃。其内涵的深度,独特的感受力独具慧眼,虽为女性,文字却有着很多男性作家,所不及的大气。作品中那份真挚执着的情感叫人惊心动魄。掩卷许久,心仍不能平静下来。

  《大悲咒》写的是1947年,结婚18天的新郎去了台湾,从此夫妻不得再见。“此后的60多年中,她做梦都想见到丈夫,直把一头青丝熬成银发。”“ 她一直活在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象之中。她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悲剧,不是战争的悲剧,是爱与不爱的悲剧。她不愿意承认,他从没爱过她,而她爱他,心里只有他。”“她不能理解,同是形影相吊,他的痛苦其实比她更为深重,天涯沦落,家业荒芜,无力衣锦还乡,他早已万念俱灰。于是六十年前,她自喜郎君如意,他无奈奉命成婚;六十年中,她心心念念,他无影无踪;六十年后,她跋山涉水,他拒之千里。”

  运用淡然舒缓的语气,一步步把读者带进了文字中,让读者跟随着作者去感触落寞伤怀。富含哲理的话语,深刻睿智,仿佛在无形中有一根线牵引着你,去深思、探究。

  这是一本能让不同年龄段,静下心来看的书,看看吧,你会感觉到这是种很奢侈的享受。

  《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十):欲望的救赎

  中国作家对于欲望叙事的热情,近年来正在逐步演化为一种集体性的写作行为。举目所及,很多作品皆是枕头加拳头之类的俗套情节。偏偏还有些评论家对此大加赞赏,美其名曰“揭示人性、疗救病苦”。殊不知欲望叙事的宗旨,其实并不在于暴力或性的欲望展示,而是作家秉承人道精神、念兹在兹的一种救赎意识。倘若沉迷于欲望叙事本事,就难免会遗忘文学的真正使命——它是“该当如何”的价值指引,而非仅仅“是什么”的邯郸学步。以这一点来说,丛桦的散文《城市的食欲》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欲望叙事的尺度,即不以欲望的展示和宣泄为主,反倒是在细腻的叙述中,准确捕捉到了某些人性的悖论。这篇文章被收入丛桦最近出版的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

  古人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首先是饮食,而非男女,才能真正解释人性中最为原始的一面。饮食之欲或曰口腹之欲当然源自于人类的求生本能,但对此不加节制的后果,却催生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的历史及现实问题。有心的作家,自会透过这种种纷繁芜杂的历史表象,去质询人之欲望本身。而丛桦在这部作品中对于饮食问题的描写,恰恰反映了一个具有理性认知的个人,是如何在浮华众生中看到了自己乃至他人的人性弱点。作品开篇即以肉食为话题,将笔触直指人心:“一个崇尚素食却做不到素食的人,就形成了一种复杂心理和复杂性格:吃肉时肉体是快活的,心中却是不安、愧疚和自责的。而吃蔬菜时,便感觉得到了宽恕和救赎。”这种游移不定的心理和性格,简单明了地揭示出了人心的悖论,即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冲突。是节制还是放纵,完全取决于理性与欲望的搏斗。然而,人毕竟是软弱的,“但我终于不过是凡人,不鄙俗不高尚;不懦弱不强大;不丑陋不美丽;不冷漠不关心。”在这样一个借口的掩护下,人便学会了自欺和犬儒。于是一切理性与欲望的搏斗都会陷入深深的虚无。对于作品中的“我”而言,这种虚无就是一种聊以自慰的犬儒主义。譬如吃鱼,“如果我的品格中有善,那么我所有的善就是恭敬并彻底地吃一条鱼。”这种对于肉食的犬儒态度,与其说是“我”惋惜于食物的浪费,倒不如说是“我”屈服于欲望之下的无奈。所幸的是,“我”并不是一个随波逐流、饕餮生命的无知之徒,“我”深知欲望的破坏力量,就潜藏于所有的生活表象之中。于是,“我”在这种理性与欲望的纠葛困扰中,便有了对生活的仔细观察。

  且看火锅店的那番景象,“所有的人都在吃、吃、吃、吃,男的、女的、老人、小孩,人体器官只剩下了嘴巴。不断地有人端着一大盘子肉、一大盘子水果走来走去……所有的锅都在冒气,所有的嘴巴都在一张一合。每个人都仿佛拉伯雷笔下的卡岗都亚或庞大固埃的传人,能吃、能吃,食欲亢进。每一桌都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饕餮大餐,男女老少都进入一种竞技状态。”这哪里是简单的吃饭,简直是一场欲望的嘉年华会,所有的理性、思想、尊严和智慧,均在这场欲望的盛宴中丧失殆尽。人们已经不是在吃饭,倒像是饭在吃人。可不是吗?当口腹之欲冲昏了理性堤岸时,人们便只剩下了机械的吃这一本能举动。可以明确的是,作者对这“令人恐惧”的场面的描写,其实隐喻了人在欲望驱使下对自我生命的吞噬。若以文学史视野观之,这种对吃的描写可谓其来有自。譬如阿城的《棋王》和张贤亮的《绿化树》等作品,皆以吃隐喻人生。不过这两位作家对吃的描写,显然更倾向于表现一种人与历史的异化关系,王一生、章永璘等人物对吃饭的沉迷,是人被历史剥夺尊严之后的真正本我的呈现。与之相类似,丛桦在这部作品中同样用一种狂欢式的叙事策略,承继了启蒙时代的人性批判主题。

  不过与上述两位作家略显沉重厚实的启蒙叙事相比,丛桦想要表达的文明体验犹胜往昔。在这场城市的饕餮盛宴中,作者理性洞察了城市文明和人之欲望的沆瀣一气,正是城市的喧嚣与躁动,方才鼓舞了人类欲望的放纵;反之这种本能又进一步扰攘了城市文明理应具有的安宁与祥和。凡此种种,均能看出作者以理性之光照耀生活表象的良苦用心,而隐含其间的自省与救赎意识,则使这部作品在绝妙的讽刺之外,成为了让世间凡人皆可对镜端详的新《摩登时代》。

  ——摘自《文学教育》 作者:叶立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山有木兮木有枝》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因为在乎,所以珍惜

 每个人都有一段他非常开心的事,本来想着以后的我就是一个人,让我想不到的事我又遇见了一个爱我的人,我很开心,很幸福,他给我的远远比我以前得到的多,我会好好的对他...(展开)

美文

 《超级领悟力》读后感1000字

 《超级领悟力》是一本由[美]马克·让-毕曼& / [美]约翰·库尼欧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