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是一本由[法]加缪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是很懂。主人公站在另一个空间的角度审视发生的一切,有情感,但是无温度,局外人。我觉得他的内心是渴望和其他人一样的,但是他存在的现实却是恰恰相反,可能是有些障碍吧。但是他是局外人吗?所有的审判都是围绕他展开的,或许其他人才是局外人吧。又或许我们所有人都是他人生命中的局外人,可是我们又真真切切地与周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何置身事外?如果没有给他死刑,他会怎样活下去呢?
“世界的本质的无意义性,暗示获取任何意义和目标的唯一途径是自在自为。因此,是个体自身,而不是行动给予了任何给定的情境以意义。”
“世界的本质是无意义的。上帝并不存在,我们应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产生的结果负责。无论是怎么样的结果,人都应当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被他人影响。世界对我们和我们自己的个人价值是漠不关心的,正如我们对它那样。”
:个人读下来,觉得这个版本的翻译不是很流畅和文学感不强。
我妈死了,我去了养老院。
从养老院回来,我睡了我前同事。
邻居向我倾诉。
我帮邻居作证。
我和前同事应邻居的邀请到海边玩。
我杀了邻居的女友的兄弟。
预审法官有点激动。
蹲监狱也不是很难熬。
检察官和律师围绕着我杀人与我处理我妈死了的态度有无关联做文章。
我被判死刑。
我与神甫没什么好谈的。
企鹅经典开头女护士那里竟然少印了两个字,导致我这种强迫症看不懂,搜了别的版本试读,才看明白…至此对企鹅经典失望了…
偏文学的书吧,听说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入门作品,只想读比较浅显的人可能会读不下去,也能懂作者要表达的,就是感觉没那么吸引人,大概是我没看进去吧,在我看来大概是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人,对周遭都漠不关心,又比较喜欢自我辩解,有自己的理论,感觉有些像我,在有些人看来会觉得太过自私无情吧,其实并不尽然,有时眼泪并不代表什么,有的人可以抱着你哭,但是过后却忘记,总之心中所想并不是表面所见,还是能体会男主的。
但可能不会再看加缪的书了,大约还是不适合我这种非文学专业。
负责任的讲,第一遍读的时候就感到莫名的荒缪,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仅从自我意识出发来思考一切事物而不考虑外部影响的人,最终用那四枪叩开了他厄运的大门。可以说,存在主义是一种过度的自我意识强化,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是否拥有一个成熟的自我意识?在他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黑塞式的自我主义一向是我所欣赏的独立健康人格,但是过度从自我出发来生活在人类社群中行不通,这个很容易理解,正如你参与一个游戏就务必要遵守游戏规则一样,如果你在生活中处处不考虑外部影响,一旦过了一个度,那么你所处的社群机构就会试图将你从这个游戏中踢出去,而在书中就是被处以极刑。只能说读完感到他挺可悲的,人类社群倒是没有理由被谴责,这里指的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如果细化到每个人身上又会有各种问题,此处不讨论。
自由是相对于思想而言的,这个是他人无法阻止的,而如果你仍生活在某个社群中,那为了该社群的稳定,规则还是遵循的好,因为社群给予你归属感,相应的回报还是要有,自然界永远是公平而趋于低熵的。
局外人于爱情、友情、事业、母亲、信仰、死亡抱一切不在乎的样子,那么,社会也必然将这个不遵循规矩的人出局了。他的行为的确很怪诞:不看母亲最后一眼,出丧回来第二天和女友上床,杀了阿拉伯人后又补了四枪……这些被社会规矩道德所鄙夷和不齿。那么这是他自己的错?作者恰恰相反,想说这是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第二部中对主人公的审判写得最为出彩,种种之前的细节,都被引导至他杀人的缘由,其实,和他杀人没有太大关系。但大家认为,之前的事比起他杀人这件事,更应该判以极刑。这不是一件很荒谬的事吗?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局外人,遵循自己的声音,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管别人如何勾心斗角,也许,在中国的社会,我们总说是傻人有傻福吧,他们反倒是无忧无虑的幸福。这也是一种荒谬吗?
再说回到信仰,主人公不相信基督,在当时这样的人是另类。现在这个时代,那就太多没信仰的人了,而纯粹的基督徒在我看来是不多了。那么,一百年不到的时间,社会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正是作者这样的哲学大师们的思想启迪吧!
其实看完这本书是一个月之前的事情了,我说,会有时间写的,会有时间写的,于是拖了将近一个月。
早就忘了故事情节,这一个月正好转正了,昨天也拿到了工资条,是转正工资。好像终于有了一点兴奋。也想起来宿舍里还有一本早就看完却还没写书评的书。
工作内容已经找到了规律,若不是作为老师,每天的教学内容不一样,我仿佛就是一个流水线工人,不用思考,打算拿着这一点工资在公司待个八九年。我将自己这种不上进的行为,归因于天气太热,温度过高,体内酶活性降低,而导致脑子运行速度减慢。也越来越认同暑假的存在。
书中男主人公仿佛也是受到了天气热的苦恼。他说每一阵热风扑面而来,就要咬紧牙关,攥紧裤口袋里的拳头,全身绷紧,为的是能战胜太阳与它倾泻给“我”的那种昏昏然的迷幻感。
可能是因为这种感觉,男主人公在杀了人之后,又对准尸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没有显露出什么,就像在苦难之门上急促地扣了四下。
不知道我顶着这样一个混沌的脑袋,工作下去,会不会有一天,也无意中敲开我的苦难之门呢?真是太热了。
故事中的主角 很不讨喜,这是男主角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对他是重要的,是他真正在乎的,什么都可以,也可以说什么都不可以。看来有一种莫名气愤的感觉,他用一种难以名状的无所谓态度面对他母亲的死、邻居和他的狗、帮雷蒙设陷阱报复、想与他结婚的玛丽……,直到最后动枪杀死阿拉伯人,对他而言,一切似乎是无意义的,一切的存在只是这个世界而已,与他无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免对主角产生一种悲悯感,悲哀多过怜悯,其实不是很懂 存在主义 的文学,只是觉得这样一个 空 的主角存活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心灵的 空 让一切都与他无关,但深陷其中是无法独善其身,所以与他有关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多时候成为单方面的情结。
到最后,主角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除了实际形态上的“想要某些东西”,思想上“想要”,想要旁人做出他内心渴望的表情和态度,仿佛只有这样他才能赎罪,他才能像一个真正活过的人,曾经存在过。
要有自己的喜好,有判断是非的原则,有选择的自由和勇气,有行动的魄力,有知己二三,真切地活着,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让它随着自己速度前行,我有协调的步伐跟着,活在这个世界当中,让这个世界与我有关,但不牵绊我。
生活是重复的工作;休假时的发呆;母亲去世,但也就那样吧;亲近不亲近的朋友;对正常和理性的渴望;炎热的夏天;不安的搏动的血管;心情没什么起伏就杀死一个人……这就是生活(的某些时候)。 《局外人》一直位于各大书商的销售前列,那么多读者真的能读明白本书表达的虚无主义吗?包括我在内,我为什么要买这本书?我看完之后懂了吗? 我想大家还是有共鸣的,至少,周围许多朋友都称自己是“局外人”,或多或少具有淡漠的特质。虽这么说,但人总不能一直做局外人的。生活总有能触动你的地方,总能够让你迸发强烈的感受和激动。与其说局外人淡漠,不如说他们都是高敏感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太多的反馈与刺激很容易变得疲惫淡漠。也正因为他们的高敏感,受到的刺激太多,普通的欢愉很难让他们真正高兴起来,更显得淡漠。况且生活中又有太多的荒谬,让我们不得不变得淡漠。如果一份真正的友情,一处真正宜人的景色出现在局外人面前,他们一定比任何人都激动感动。这种珍贵的友谊和景色总会出现的,我们不会一直作为局外人生活下去。 加缪其实说明了人(或者高敏感人,当然不那么敏感的人有时也会有)的思想和处境,但意不在鼓吹一种淡漠的时尚,而是让我们多想想生活中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让我们丰富有益的情感。
世界太满 灵魂太空
26岁的加缪,写出了《局外人》,他是天才。不到100页,比大多数以写作为生的人一生的写作都有价值,这不公平。前半部平铺直叙,毫无戏剧冲突,主人公乏善可陈的生活,冷漠的性格都让读者昏昏欲睡,直到杀人事件发生,庭审开始,故事的荒诞像卷轴一样打开,将读者卷人,直至与神甫最后的筋疲力尽的宣泄,然后,故事戛然而止。这时,作为读者的你,却来了精神,很想辩论一番。“故事不能就这么结束!”你心里愤愤不平。这就是差别。好的写作者,隐藏在文本之后,用看似一串无来由、偶然的精确事件构建一个看似荒诞实则现实的世界。他不会去说教,告诉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更不会跳出文本,站在前台,甩出鸡汤。这世界如此荒谬,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必须遵循一套自己的准则,如果你跳出来,就是异己,就要被审判。主人公不是因为杀人而被判死刑,而是因为没有悲伤的埋葬母亲而被判死刑,多么荒谬,又多么写实!这样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我们身在其中,并不自知!我们用自我的价值去批判他人的价值,我们扮演全能的上帝,站在上帝视角对他人进行审判,这世界非黑即白,不符合我的即是错的!充斥着网络的语言暴力、极端的民族主义、极易被煽动的咪蒙粉丝。真是太可怕!这么无知又这么易怒!世间皮囊太多,如何填充,全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