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书》是一本由赵丽明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奇女书》读后感(一):女书之美,在骨不在皮
现在是颜值时代,什么都是以美为尊。但肤浅的流于表面的美终究会随时间流逝,只有美在骨子里的,才能经受岁月的洗礼,穿越光阴,将美流芳百世,这种美,在女书这一传奇书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的形状秀美清丽,仿佛一个骨相纤细匀称的少女在纸上,在扇面,在袖口领口翩翩起舞。美不胜收。
但它又是平易的,美而不傲,提笔就能写的。这在需要苦练的“高冷”的书法界是更加难得的。
总是这是本值得收藏反复品味的好书,推荐。
《传奇女书》读后感(二):中国文化深山里的一朵野玫瑰——女书
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
——《女书 规范字书法字帖》
女书作为一种旧制度下,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的民间普通劳动妇女,运用自己独特的才识,创造出来的女性专用文字,实在是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表现,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季羡林
女书,是中国文化深山里的一朵野玫瑰,它长期躲避了世俗阳光,直到它即将萎谢的最后时刻,才被文化探索者发现。这个发现,带给学术界的不仅是一阵惊奇,而且是一些列有待深入的问题。
——周有光
刚刚读完清华社最新出版的《女书 规范字书法字帖》,突然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本《传奇女书
》心里面有了一些小想法,因此特地给大家分享一下一些内容:
关于《女书》的定义在这本书上是这样解释的。中国女书是流传在湖南江永潇水流域,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已收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女书艺其独具智慧优美的文字体系和自我疗愈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妇女发展史乃至世界妇女发展史上书写下重要的篇章。
女书虽然是女性专用文字,但是女书是自由。自在、阳光的,并非诡秘文字。古代的中国是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对于女子的定位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从女书的起源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是十分的准确。
从《女书》这本书上可以得知,最早发现女书的历史文本是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的雕墓币,上面清晰的刻有“天下妇女 姊妹一家”的女书字样。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很早的时候,女性们就开始采用无声的文字的方式来捍卫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可以看出女书仅仅是地位,民运,情感、追求相同的普通妇女社群的的交际工具。
《传奇女书》读后感(三):深山里的野玫瑰
知晓“女书”这个概念的时间并不算长,但这个词语好似有魔力,就像一个密码,将人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周有光先生将女书比作“深山里的野玫瑰”,实为传神,不在湘西的人们,可能一辈子都无缘感受到这朵野玫瑰的芬芳。
初见女书,是在扇面之上,当时只觉是天书,字极瘦极工整,形式如古字,内容不可辨。这样漂亮又雅致的东西,让我误以为出自于富家闺阁千金之手。白嫩酥手,挥笔一书,小姐雅兴的画面感呼之欲出。不过,如果是这样,女书大抵不至于如此低调,深埋“女儿国”深处。《传奇女书》科普了真相:女书并非为了陶冶情操,而流传于底层妇女之间,是压抑到深处的释放与呐喊。“她们不愿无声无息地被社会吞没。”“这一独创的天地是女性的自由世界,也只有在这个封闭的同性社会里,女人才享有平等、自由和某种高雅意趣。”与女权运动中妇女意识的觉醒不同,女书的缔造者需要的只是内心的一种平静与自我存在感。她们无意与男士在性别上追求平等,只求发出自己的声音,无所谓是否被听到,更珍视发声的过程与体验。
女书是一种倾诉,是妇女个性化的自传。女书再度挑战我想象的是其表达的内容,姑娘们的文字,竟没有爱情的歌谣,满篇是苦难的诉说。作者赵丽明教授如是总结了女书的两大特点:“第一,自我倾诉,自己心里有什么苦都说出来,写出来,唱出来,为自己减压;第二,小组交流,大家在一起各自诉苦,看来不只我一个人苦,她比我还苦,我不是最苦。这种小组交流,可引起共鸣,相互开导,也是一种调节、一种平衡。”这样看来,女书的美丽之后,竟是满满负能量的释放。当各种负能量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开来,立即展现出了别样的生活境界。生活不易,但精神不枯。她们多是没有进过学堂的女子,但保持着一颗天生会唱歌的心灵,把心里的细腻感受写下来、唱出来。
在《传奇女书》的第六章,详细地列出了《女书字表》与《女书字库》,整个书写系统只有六百多字,不过列了薄薄的三十多页篇幅,多是最简单的常用字,经过进一步简笔与变形处理,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文字系统。定睛细看,依稀能看出楷书之形,但明显笔画浑厚字体纤细,有女性之风韵。而书中所列女书婚嫁书、传说等作品,多字面通俗、形式复古,实为平时阅读经验中难见之文。
虽然通过《传奇女书》囫囵吞枣学习了一些有关女书这项艺术的一些皮毛,只能说是粗略地闻到了野玫瑰的一缕花香。若要更接近这段传奇,还当到江永去走一走,去看看“君子女”用心灵守望着的女书,感受更真实的美。那是“女人的精神王国,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传奇女书》读后感(四):那些传奇的“君子女”诗人和“君子女”书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才华横溢的才女,她们或出身于书香门第、或长于名门豪宅、或来自民间市井、或落魄烟花柳巷,由于所处环境不同,遭遇不同,其文风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或婉娩、或凄楚、或缠绵、或悲恸,那一行行美丽的诗句,尤如一簇簇含香的奇花异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如:蔡文姬、苏蕙、谢道韫、班婕妤、左芬、鲍令晖、薛涛、李冶、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秋瑾……
这些都是在某个时期比较著名的才女,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有这样的一批女诗人,她们很少被人知晓,她们的作品也很少被人知晓,她们就是“君子女”和“女书”。
女书具有神秘性。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系统女性文字,主要流传在湘、桂、粤边界的湖南省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千百年来,女书只在江永县东北部潇水流域,以及与之交界的道县部分村庄的农家妇女中使用,长辈教晚辈,或女红姊妹互相学习,代代相传。女书习俗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书具有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价值,女书建构的精神家园具有人类普遍意义。周有光先生称女书为“深山里的野玫瑰”。
女书具有传奇性。其创作者是当地精通女书的“知识分子”,用女书中的说法叫做“君子女”。这些妇女又被称作“歌头”。“很久以前,上江墟有为才华出众的九斤姑娘,非常聪明能干,有一双巧手,纺纱织布、绩麻绣花洋洋出色。附近的姑娘们都喜欢和她结交姊妹,还有的从远道慕名而来学女红。以前女人不识字,托人带口信儿常出错。九斤姑娘便创造女字,用这种文字把信学在纸本、扇子、帕子上,捎带给远近的姐妹。她们接到信后,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读纸读扇读帕,也一边传习女书。后来姑娘们都学会了这种字,一代代传下来。”
女书具有文学性。作品基本上都是长诗体韵文,90%以上是七言,偶见五言、杂言。女书的阅读方式一定要唱诵,大多用一种特定的比较低沉、哀婉的曲调吟唱。女书作品几乎都是唱本。
女书具有斗争性。是对男尊女卑的旧制度的文化抗争,从山沟写到京城,从纸书、扇书、帕书写到太平天国的铜币上,虽然只是彗星一闪,昙花一现,却蕴含着一种质的升华。宋朝时寇准被贬为道州刺史,相传黄巢兵败于江永旧治白塔山下,自刎化石。女书有叙事诗《黄巢杀人八百万》记录了当年黄巢在这一带活动的故事。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南明桂王、吉王、惠王等经龙虎关南逸,也有女书叙事诗《永历皇帝过永明》等作品。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是首部讲述女书传奇的经典力作,值得一读,值得推荐。
《传奇女书》读后感(五):传奇的女书,女人的世界
《传奇女书》是我国第一部讲述女书传奇的经典著作,女书研究专家,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经过多年深入湖南江永地区,女书有关的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倾力写成这本再现原汁原味的女书文字文化。
世上的文字有千万种,但惟有一种专供女性使用,就是“女书”了。女书是神奇的,它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一种系统女性文字,完全由女性创作并使用,它是江永女人日常书写的文字,咏唱的歌谣。母女之情、姐妹之谊。而且只有妇女会写会读,令人称奇。
书中介绍了女书主要流传在湘、桂、粤边界的湖南省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千百年来,女书只在江永县东北部潇水流域,以及与之交界的道县部分村庄的农家妇女中使用,长辈教晚辈,或女红姊妹互相学习,代代相传。女书习俗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书具有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价值,
赵丽明博士多次走进湘南的山山水水,深入研究女书,让女书走出山沟走向世界做出贡献。她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语言学史、汉语史、文字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包括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妇女学等。
江水民风淳朴,女性之间有较活跃的交往空间。要在本村或邻村结交同年龄的干姊妹,称为“老同”。有的女性在幼年时就由父母操办结交了老同。平时大家一起学习女红,到姊妹婚嫁时,要聚在一起帮着缝绣嫁衣,唱歌,在姊妹困难时相互救助。 女书的特点是文字书写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传奇,有些像蚊子形状。而且这些字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一般时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
值得称道和研究的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与汉字的多音字的弊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女书的字型参考了汉字,但与汉字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由于女书除了日常用作书写以外,也可以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所以字型呈现弯曲细小的形状。
书中介绍至今最早能见到女书的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发行的“雕母钱”。铜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
《传奇女书》在书中有很多女书的原件,图片多。中国“女书”曾经在第四届妇女大会上呈现,震惊世界。
赵丽明说,“女书是多元文化交流的混血儿,是历史合力的产物。”女书,让江水的女人们在那封建礼教非常严重的背景下,女人有一种女性自己的话语空间,时非常难得的。正如”周有光先生则把女书称为“深山里的野玫瑰”。
《传奇女书》读后感(六):补脑的女书,原来女人可以这么活
《传奇女书》书评
每一段传奇,都伴随着传说,那么“传奇女书”一定也有一段故事的。据说,很久以前,在上江墟住着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叫九斤姑娘,聪明贤惠能干只是小意思,关键是她有一双特别灵巧的双手,纺纱织布,绣花什么的,样样出色。这么出色的姑娘,在当地并不惹人嫉妒,恰恰相反的是,附近的姑娘们都很喜欢和她结交姊妹,甚至还有从远方专门慕名而来学习女红的。以前的女人们住在小阁楼上,受“男尊女卑”的思想限制,在家呆着就好,几乎不识字的,有话全靠口带,可带口信吧,带着带着容易变味儿,常常出错。智慧与美貌并存的九斤姑娘便创造了女字,把这种字写在纸本、扇子、帕子上,传递给远近的姊妹们。靠女字相互联系着的姐妹们,经常聚在一起,一边做着女红,一边读纸读扇读帕,一边传习女书。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姑娘们学会了这种文字,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
“个个爱唱女歌,个个擅长女红,家家有女书”,被周有光称为“深山里的野玫瑰”的文化奇葩女书,让人不禁感叹一句,哇,完全是女人们的“桃花源”啊,多么诗意的生活。姐妹们没事就聚在一起,将烦恼唱成歌,把美好绣成图,还能特别牛的传递着只有女人们自己能看懂的女书,那感觉简直太棒了!会女书的女人,被认为是有教养的“君子女”,可想而知,多少女人喜欢这种生活状态,为受如此美誉而自豪。当然,在女书之乡,妇女们不一定人人会写女书,但几乎人人会唱女书歌。对于我们这种五音不全之人,那绝对是羡慕啊。
接下来,问题来了。究竟什么叫女书呢?女书是因何而产生的呢?女书有什么功能呢?女书靠什么传承呢?不着急,我们接着一样一样来理清楚。
关于女书发源地有众多说法,赵丽明教授经过多年的考察调研,最后给出较为准确的学术定位,女书是流传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东北潇水流域(以及相毗邻的道县一些村落)的农家女专用文字,主要用于纪事、自诉。女书源自方块汉字,是汉字的变体。女书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混血儿,是历史合力的产物。孕育女书的自然条件是封闭富庶的水乡,历史土壤是浓厚多元的文化,智慧和勇气使女书主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争得了书写自己的话语权,争得了一方展示自我的自由乐土。的的确确是片乐土啊,了解之后,心向往之。
女书的功能有什么呢?大致可以分为十种功能,含:交际功能,凝聚功能,娱乐功能,调适功能,习俗功能,礼仪功能,教化功能,传授功能,物化功能,存储功能。这基本涵盖了女书包含的所有作用和意义,这些作用意义也正是维持女书长久以来不断得到传承的原因。女书的传承方式,包括四种,家庭式,长辈传给晚辈,但不一定母传女;私塾式,花钱拜师,向水平较高的专职妇女学习女书,包教包会;祭祀式,到娘娘庙许愿,烧过香,化过纸,在神龛上拿一份别人写的女书回去看(叫“花钱买书”);歌堂式,歌堂习得,先会唱后学写,互教互学,这是女书传承的主要方式。
现在,应该多加一种传承方式——保护者爱好者的学习。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文化遗产,重视女书,专门花心思去学习,去研究,对女书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本《传奇女书》很详细的介绍了女书文化,甚至包括了女书的书写方式,阅读方式,基本字与字源考,女书音序速见字表。了解一种文化,补脑的女书,原来女人还可以这么活。
《传奇女书》读后感(七):隐秘的女性话语空间
隐秘的女性话语空间
——读《传奇女书》
林颐
世上的文字有千种万种,但惟有一种专供女性使用,因此谓之曰“女书”。
女书流传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地区。关于女书的确切文献记载很晚才出现,仅仅是1931年和济印刷公司刊印的《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上册“花山条”一则,称在山上有纪念唐代谭姓姊妹的庙宇,每年5月,各乡妇女焚香膜拜。“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
男人不认识,只有妇女会写会读,这其中包涵了什么样的密码信息呢?我在《传奇女书》中寻找答案。清华大学历史学、文字学专家赵丽明教授长期从事和女书有关的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传奇女书》资料丰富,追根溯源探讨女书产生的背景,精选女书原件阐述女书的书写方式,并且说明了女书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传奇女书》收录了很多女书原件扫描。随手翻阅,第一眼,肯定会被图片吸引。这些呈长菱形、纤细均匀、似蚊似蚁的特殊文字,于我这等局外人看来,自然是如同天书,但是对于审美的直觉而言,它们很吸引人,何况边上还有汉字翻译呢。于是对照着一幅幅看过去。内容令人惊讶,这些真的是出于乡野阡陌的农家女之手吗?除了“春眠不觉晓”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之外,居然大多是以七律诗的节奏来诉说自身的遭际、生活的烦恼、婚姻的不幸等。如写太平军破城逃难,叙事长诗,“一家团圆各走散/走得四边不安然/十分急忙走不起/可怜年轻妇道人……”,诸如这般语句,平白简浅,或许不大押韵,但是天然具有类似于口述文学的力量。
由赵丽明的阐述也可知,女书作品主要是自传,诉苦歌,每个人都写自传。赵丽明称女书功能有两点真谛:“第一,自我倾诉,自己心里有什么苦都说出来,写出来,唱出来,为自己减压;第二,小组交流,大家在一起各自诉苦,看来不只我一个人苦,她比我还苦,我不是最苦。这种小组交流,可引起共鸣,相互开导,也是一种调节,一种平衡。”
为什么,只有江水产生了女书?当我返回开端,从头至尾认真阅读之后,对于赵丽明的这段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每一种文字的产生,都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习俗、人文风情有关。江水县城周围被五块山岭包围,潇水从西北穿城后转向东北,最终汇入湘江。在古代这里是汉族势力的边缘,与瑶族势力范围相接,瑶汉生活习俗互相渗透影响。从字形来看,女书与瑶族文字近似,应有其影响的因素,但儒家主流文化是女书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江水民风比较独特的地方是,女性之间有较活跃的交往空间。一般女性要在本村或邻村结交同年龄的干姊妹,称为“老同”。有的女性在幼年时就由父母操办结交了老同。平时大家一起学习女红,到姊妹婚嫁时,要聚在一起帮着缝绣嫁衣,唱歌,在姊妹困难时相互救助。女人们通过女书进行同性间的往来,分享知识、记忆,建构自我。女书,让江水的女人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之外,获得了一种隐秘的女性话语空间。这个空间不为男性开放,将父权、夫权排除在外,如赵丽明所说,“女书是多元文化交流的混血儿,是历史合力的产物。”
女书的书写者常被称为“君子女”。很喜欢这个称呼。君子所慕,女亦所思。女人不能上学读书,不能进学堂,也不能进祠堂喝清明酒。但是她们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文字,成了会读书写字的“君子女”。进不了学堂,唱歌堂,歌堂就是她们的学堂。难怪季羡林先生动情地说:“试想这是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多么伟大的毅力,能不让人们,特别是我们男子汉们敬佩到五体投地吗?这难道不能够惊天地泣鬼神吗?”周有光先生则把女书称为“深山里的野玫瑰”。两位先生力荐女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书,也被收录该书,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通过《传奇女书》,我们不仅看到女书之美,更看到女书背后一张张鲜活的女性面孔。她们曾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如今随着社会大众对女书的关注,隐秘的话语空间逐渐开放。
:这篇我写得略勉强,主要梳理了“女书”的重要性。就书本身说得少,我认为书还有欠缺,资料堆砌过多,缺乏更加深刻的剖析,行文语言也多套话而少文采,欠缺阅读性。但话题本身“女书”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希望能看到这一类更好的书,有好书求推荐。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传奇女书》读后感(八):只唱给自己的歌
文字就是一种表意符号系统,文字出现后,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得以延续;历史得以记载可资借鉴,记事、储存、流传,方寸之间事,理万世百代功。自从有了文字,语言和记忆得到休息,人们再不必吟唱口耳相传的史诗,绳子也得到解放,想一想结绳记事的疙瘩,就替原始人类纠结,星期五们也少划些杠杠。文字诞生后,被形容为“天雨粟 鬼夜哭”,这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想必当年的盛景是“增其新字,嘱托作文以记之”的,然后龟甲和兽骨上又多了些人为的文理,很多年以后被发现,然后有的成了文物,有的被研磨成了龙牡壮骨冲剂。
世间事有时就是如此,才华没于深山,美丽掩在荒野。我觉得女书就这样,同样是文字,待遇可大不同。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女书的书,对此神秘的文字以及耐人寻味的现象又多了一层了解。书的名字是《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
书的名字挺别致,读过书后方明白女书的承载者们都自称“君子女”,世间多逐利小人,花丛竞君子,恬淡自守中有点自嘲般的追求,颇可敬了。九簪作何解,翻至目录方明白,回目不以回为名序,以簪为称识,挺好玩的,第一簪、第二簪……至第九簪。 书中内容包括女书概况、女书选读、女书的书写方式等,精选女书作品原件扫描、逐字逐句对照翻译,包括婚嫁三朝书、结交姊妹信、自传诉苦歌、歌谣谜语等等,还收录了季羡林、周有光、李学勤等专家力荐女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信。可以说既有研究分析,又有资料汇编性质。在这些逝去的勾磔迹号中,发现美,传述故事。
女书源出汉字,是汉字变体,女书字形几乎都可找到所源方块汉字,原来养在深闺人未识,实则系出名门。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专供女性书写的文字,一种文字由性别专属,本身是一件奇异的文化景观。女书主要流传在湘、桂、粤边界的湖南省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千百年来,女书只在江永县东北部潇水流域,以及与之交界的道县部分村庄的农家妇女中使用,长辈教晚辈,或女红姊妹互相学习,代代相传。
以前我认为女书只有自述、咏怀、纪事的功能,终究是站在男性角度,低估了它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的社会功能。读过本书后,理清了些认识,不免颇有愧疚,自觉不自觉地少了平和。
女书也承载着历史。“宋朝时寇准被贬为道州刺史,相传黄巢兵败于江永旧治白塔山下,自刎化石。女书有叙事诗《黄巢杀人八百万》记录了当年黄巢在这一带活动的故事。”“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南明桂王、吉王、惠王等经龙虎关南逸。也有女书叙事诗《永历皇帝过永明》等作品”“一九九三年在南京发现了一枚太平天国铜币,上面竟有女书字‘天下妇女,姐妹一家’!”“女书作品中有许多哭诉‘民国三十三年走日本’当年日寇侵略、百姓逃难抽兵等内容。”例子很多,不再一一抄举,仅仅上述几个例子,已然说明女书历史源远流长,另外其对社会的关注远远超过我们的一般印象。
女书对社会或许偶然一瞥,更多的自然是闺阁唱叹之作。书中载一《义年华自传》,我疑是可以唱的,文字为七言,不用韵,不成律,倒显清新自然,多了几分隽永。书中所选其他女书篇章也有此特点。
一种文字自然也有交流之用,女书有结交姊妹信题材,有娱乐劝诫又有歌谣、谜语、规劝歌的题材。规劝歌中有些词句是用韵的,明白这是受诗歌的影响。女书字句想来是另有语法,表达和一般口语和书面诗歌都不同,但又言简意赅,高度概括。
书中影印了很多女书作品,配上汉字,对照着读,既领略了这些古旧文字的斑驳之美,也近一层明白那些一唱三叹的愁肠歌。这些唱词终究只合小范围传播,无奈中几添苍凉。女书是“君子女”的不平则鸣还是发愤著书呢?我想都不是,这是只唱给自己的歌。
《传奇女书》读后感(九):女书:藏在男人世界里的女人语言
女书:藏在男人世界里的女人语言
——读赵丽明《传奇女书》笔记
赵丽明教授的《传奇女书》是一部研究女书文化的著作。它涉及了女书文化的历史、传承,女书作品的收集,女书文字的考证、归类汇编。面对女书的历史资料,很容易让人想到了云南泸沽湖的母系社会文明。可是,必须明白,泸沽湖的母系文明是女性主导,知母不知父的社会文明,它建立在延续后裔的生殖权。而女书文化发生地的江永县,是一个已经进入父系文明的社会,她只是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补充。所以,面对这种只供女性专用,不传与男人——“男人用男字(方块汉字),女人用女字”——的文字,我们除了惊讶其顽强的生命力,更要了解、理解、发掘她的女性文化之美。
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桂边界、东北接壤道县,东南比邻江华,西北与广西灌阳都庞岭之隔,西南与广西恭城龙虎关为阻,南与广西富川萌渚岭为界。江永地貌为盆式,五岭怀抱,像一把尖刀插入广西。盆地内有河流两百多条,大体分为东北的潇水、西南的桃水水系,各自汇流入长江和珠江;江岸地势平坦。在历史上,江永县所处地域,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一直到商周时期,都是文化之地,并地理环境缘故,历来是兵家必争关隘之地。相传的舜帝臣服三苗时死在附近,上世纪70年代的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多有商周以上的历史文物。以上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保存和催发了女书的生成,并流行在江永县东北部上江墟乡的潇水两岸。
女书呈棱长形的“多”字式体势,“右上高左下低,倾斜修长、秀丽清癯”。主要有点和弧线两种笔画组成,弧线由上往下书写,无提折钩和绝对的横竖,圆是两笔弧线围成。必须点明的是,女书是受到汉字的影响之下发明出来的,从众多的文字采集中可看到汉字的变形,有一些女书文字可以明显的辨认出原来的汉字,且经常的是一型多义。但是,就像日文一样,那些借用的汉字读音不在是原来的,而是必须使用江永县的城关方言(本地的一种“雅言”,即普通话)来读音。这种字形在书法上最具有装饰美,可能是因为文字的发明者是女性的原因,所以女红的审美化入文字之中。
正如女书有受汉字影响,且流行与潇水两岸的女性生活中,必然是一种依附着汉字文化而存在。至于的保存至今,就得益于地理的封闭,土地的丰腴,还有儒家文化的包容。同时,她也是女人们在男人世界窃窃私语,互相分享快乐以及诉苦安慰的工具。从女书创造传说那也获得印证:“很久以前,上江墟有为才华出众的九斤姑娘,非常聪明能干,有一双巧手,纺纱织布、绩麻绣花洋洋出色。附近的姑娘们都喜欢和她结交姊妹,还有的从远道慕名而来学女红。以前女人不识字,托人带口信儿常出错。九斤姑娘便创造女字,用这种文字把信学在纸本、扇子、帕子上,捎带给远近的姐妹。她们接到信后,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读纸读扇读帕,也一边传习女书。后来姑娘们都学会了这种字,一代代传下来。”
当然,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她不会仅仅停留在小女人的小欢乐小闲事小忧伤的诉说,一些自传性的女书文学则记录了一些社会变迁等内容。而女书的作者们对汉字文学的转写译制作品,说明了女书和男书二种文明系统的统一,女书是男权社会文明的一个互补。如赵丽明教授所言,女书文化中同样承载着儒家文化——“儒家主流文化是女书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所以,女书文化的教育,她承载着儒家传统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教育功能,她的发展是获得社会默许和鼓励的。
也正因为女书是仅限于一种女性之间传授的书写语言,她获得了在男权社会的生活空间,完成了自我心理诉求的缓和。从女书的作品来看,基本处在《诗经》传统里面,可诉可怨,一切都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流动。就像电影里的一个人,他心里有一些事情憋着慌而又不能分享,于是就找一个树洞吐槽,吐完之后弄泥巴封住。女书的存在,据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学治疗的功能——她的发生传说也可印证。
作为研究资料来说,赵丽明教授的《女书传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料。特别是面对那些女书字形,那种陌生、奇异、柔美、清癯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恨不得她们都变成金庸小说中的蝌蚪文,她们要是全都动起来,跳舞唱歌,哀怨闲愁,那一定是漂亮极了。当然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她们就成了一种神秘的符号,一连串的符号就是一个案件,需要掌握密码的人去撬开裂缝,剔除背后的秘密。
而女书背后的秘密,或许就是一部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对抗,和自我完满的历史。这让我想起了唐朝末年的著名女诗人薛涛的人生经历。她历经朝代的变革,最后完成了自己,在众人借着孔雀感叹世事,借着孔雀来比附着她的人生时候,她采取的就是沉默——一种沉默的抗议,不做孔雀的诗歌。所以女书的美,是一种不简单的屈从,自我完成的历史文化承载物。但是她又不是世上那些热爆的女权主义者的热情。
或许,这是女书在新时代的一次自我发现的审美吧。
2015年3月10日星期二
《传奇女书》读后感(十):文字里开出的花朵(题记:女书之魅)
书里倒是煞费笔墨的介绍了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改写自汉字故事的再生型女书作品,说都是以女强人为主角的,还请出了民间传说中的神灵帮助逢凶化吉什么的,再大赞特赞这些改写来的作品有着多么多么重要的意义,揭示了又象征着什么什么的。结果,真到了要放上女书作品赏析的时候了,这些个故事连个节摘的片段都没在书里出现,呵呵了~整本书下来,就连个这样作品的大致故事情节都没放上来过,只有大把大把包括日记和传记在内的以诉苦为主调的原生型作品,要么就是直接翻译过来的汉字诗歌之类的再生型作品!凸(艹皿艹 )你不放的话,你费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什么,是想要逗我们这些个看书的玩啊?!!
只能说,这就是本很普通的普及读物,写的也都是些干巴巴的,学术上的事实。那些个用来赏析的女书作品,也只简单的用汉字翻译过来,但是记录的都是当地的方言。还是没附上白话文的译文的。只给了零星三两的注解,对于整体阅读量来说,只能说是聊胜于无了。怎么说呢,比较薄的书册,对比这个不到230页的厚度,再去看该书的定价,就未免让人心里有些犯嘀咕~毕竟,除了那些女书原本作品的赏析之外,书里的东西都能从网上找见,搜度娘还更方便点呢。
像是书中的内容,绝大多数早在2004年以前便已成稿,也不知是何缘故较晚成书,还是此书之前就有过其它的版本了。只是就现在来看,书中也并未加入什么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发现,甚至干脆是将与之相关颇多揣测统统的一概避而不提。只能说,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书里几乎就没什么可以吸引人的东西,……既没有任何可以引人遐思的猜想,也没什么与之相关的能引人遐思的内容。说白了吧,感觉真还不如去看那本《我们的文字》,像那本书中涉及“女书”的部分页数虽少,但也是言简意赅,该有的都有了。且视角新颖,也有更多可堪琢磨之处。
一直认为,真正好的书,是能够让对该书内容毫不感兴趣的人,也能津津有味的细细读完的。诚然,如果按这个标准而评断的话,这本书是不错,但还不够好,至少还没那么大的魅力。我是对女书特别感兴趣才会耐着性子读完的,否则大概翻翻就放下了。怎么说呢,反正就我而言,能够耐下心来详读此书,还是因为我对女书本来就很感兴趣。毕竟,这几年来,“女书”这种文字被炒的是沸沸扬扬的,有的没的总会擎带一下,只是关注度是有了,不虞消亡了,但原生态也彻底消失了。那么,这种失去了真正生命力的所谓的传承,留下的还是原来的东西吗?
诚然,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现了文化与文明的独有性。但文字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实用性,在于其使用与传播。但是现在的“江永女书”,呵呵,只怕多是学来用来作为一种研究素材了吧。从文字本身的意义而言,已经变得本末倒置了。说到底,政府力量还原,民间趋利行动,都和原生态出于文化的自发行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这种所谓的“继承”与“发扬”总给人一种畸形的感觉。不被使用与传播的文字只能是死文字,就算有再多的人来研究它也没用,……就像是古埃及的圣书字,当下有多少人在研究它或者靠研究它吃饭?但是这种文字当下又产生了多少无任何功利性目的的自然文本?
这话扯远了,就书论书的话,该书的内容也有颇多可议之处。比方说,关于女书的字源,在该书中作者是这样介绍的,“女书源自方块汉字,是汉字变体”。——就这么干净利落的将女字归类于汉朝楷书之后的方块字的变体了?!!居然能这样完全无视了在深入研究女字的字形结构发现的那些可引发争议不同之处,不知道,这是否是该书的作者为了避免争议而有意为之的。可现在的事实是,看看在介绍埃及金字塔的书里那些有关埃及金字塔的各种让人心潮澎湃的靠谱或不靠谱猜想,再看看这本书里的那些个‘事实’,真的是会让人有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当然,你要是也像我一样,本来就是对女书颇感兴趣,却又是一无所知的话,倒可以拿该书来做个入门。
现在来看,女书的抢救和分析、整理,多有赖于当下的科学昌明。很明显的,没有拼音这种方便的注音方式,就不可能有便于查找的女书字典,如果没有了计算机强大的分析与检索功能,就更不可能有今日女书的电子字库。也正是在现代强大电子科学的帮助下,专家们才能够如此简单的整理出所有女字中个人使用频率最高(包括异体字在内)的单字500左右。更是运用了字位理论整理出只有300多个的女书基本字,即无区别意义的同一字源的字符。
确然,和只有300多到500就能满足常用字需要的女书相比,汉字常用字2000到3000的量,实在是入门门槛颇高了些。或者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揣测,会女书的未必不会汉字,甚至就在当年创造了女字的一个或几个人中,就有多少多少识字的聪慧女子。可能女书最早也只不过是女孩子间的闺房游戏,传递些私信密文一样的东西,小姐妹间的小秘密,但是出于女书易学易懂的优势。其结果就是,随着这些女性的结婚生子远嫁,有了固定的使用人群做基础保障,女书逐渐形成了规模甚至扩大了影响。到了后来,女书甚至发展成为了一种制度文化的体现,从女性婚前的“坐歌堂”,和婚后的“三朝书”的仪式来看,女书在当地已经作为程式化礼仪的一部分,是社会价值观的规范化体现了。这些都说明了在当地的社会阶层中,其已经被认可或是被认同了作为文化的身价。
在受教育权被权贵垄断的旧制度下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相关知识的获取只能来自长辈的口耳相传和自身体验。换做了古代那时候,就连底层的男性都没得学上呢,何况女性了。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会有“宁娶大家婢,不娶小家女”的说法了,就是因为古代底层民众获取知识不易,通常只能通过口传心授,如果娶到一个能够有好教养的大家见识过的女孩,下一代教育方面多少也会有所脾益。那句,“宁娶大家婢,莫娶小家女。”就道尽了古时候的人,对于‘见识’,或者说是‘知识’的渴望之情!
其实不管在什么时候,知识都是可以等同于财富的,只是在那个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年代里,知识的价值变得特别的高昂,……以至于让普通老百姓无从获取罢了。虽然,这在今天我们这个知识或者说信息泛滥的社会,没有切身体会是很难真正去想象的。毕竟,当下社会情势与旧时候已然大不相同了。现在的人们再学习女书,不会再是像以前那样,只单纯的将之作为一种文字工具来使用,而是要出于传承文化的考量,必须怎样怎样的了。就跟所有人学习外语的目地是一样的,虽然我们学习外语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但都是处于可选可不选的两可之间,而非是像学习我们的母语那样,是一种生存的必须。以前的女书,是后者;但现在的女书,只是前者。
时代在进步,出于外在环境的变化,使得当下的江永女性已经没必要再去另外采用一套文字体系了。解放后的江永,女性可以和男性接受同等的教育,自然没多少人会愿意再额外的去学习女书了。社会和世情的变迁,使得女孩必须和男孩一样的上学,一样的工作……,不说别的吧,就说考试或就业,人有了女书这种特长,是能加分还是怎的?但就算是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获得了加分,但你日常生活呢?上超市买东西看个标签,难不成也能都是用的女书不成,还是说你去菜市场买菜,说自己会女书人能给你便宜怎地!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女书漠不关心,女书的自然消亡也是可以完全能够令人理解的了。
事实上,像这样因为不适应,而自我消亡的文字还有许多许多,女书既不是第一种,也绝非会是最后一种!那为什么会是女书,而不是水书,或者是其它的什么文字,获得如此的关注呢?这大概也是出于一种性别意识了,独有的女性文字,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无论从文化价值上,还是从实际利益上,都是很有深入发掘价值的。作为一种罕见的女性文化密码,女书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字符号体系,作为文字的“活化石”有太多可引人遐思之处。
女书习俗是由女书、女歌、女友、女红这些所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最为直观的表现是女字,俗称“女书”。记录当地土话(方言)的女书,表音而非表意,是一种记录音符字音节的表音文字,一个字符标记一个音节。甚至单拿一个字都无法确认到底为何,只有当前后文联系起来才能知道这个字的意思。这些个拆字一样的东西,或者是符号一样的东西,表面上来看不过是村女的自娱自乐,但实质反映出的却是她们对于知识或者说是对于文化,对于“某种高雅意趣”的热切向往与诉求。通过女书习俗所体现的女性的自我意识,诠释了中国传统束缚压抑下女性的精神家园,也是底层妇女低微到尘埃中的生命硕果。
“文以载道”,文字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女书,是底层社会劳动女性对于文化的一种向往与诉求。男上学堂,女有歌堂。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诗歌体,歌古道今,唱人叙事。尽情倾诉悲愤,痛快宣泄不平。妇女们在用这种女性专用符号工具相互沟通交流倾诉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展示、自我认同的机会,能够“享有一种自觉高雅的文化生活”。通过对身份、角色的自我肯定的过程,藉此来获得自尊。“这些农家妇女,她们希望自己显得高贵、文雅些。”她们也不只是麻木的当牛做马,也不只是在黑暗的压迫下无力的呻吟,她们也是鲜活的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或许过得不快活,但是她们也有着自己感情,她们也有自己梦想,也会想要“有身份”,想要让自己活得更像个人样!
“女书字形有其独特的女性美”,女字甚至是可以直接当做刺绣图案与纺织的纹样,女书作品中所展现的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不仅限于文字外形的好看,在基于在追求女字的外形美观的基础上,更值得人注意的则是在原生态自然作品中所体现的对于细部装饰美的巧思与慧心。世风的约束,不允许她们在外表上有过多的费心,只能通过女书作品来肆无忌惮挥发出来。这是一种作为独立个体意义上,或者也可能是从性别角度上的自我心理上的满足,是出于对于美好的向往。爱美的人也是爱生活的,或者至少是会对活着有所执的。这些女书的作者,她们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亦有着爱美之心,悦己之心。这样自爱自尊女子,即使无人观赏,也四季常开,为自己绽放。故在作品中多见以花自喻,常见有“好花”“好芳”“芳友”“红花”的自谓或称谓。
因为特殊地理环境与复杂文化背景的关系,给予了女书习俗滋生的土壤,“在同一村子,凄婉的女书歌和表达火辣辣爱情的瑶族山歌并存。”但从女书中几乎没有一首情歌我们就可以看出,坚持儒家主流文化是女书文化的基本价值观,这极好的避免了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对这种女性专属文字‘坏人心’的警惕,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女书的延续。诚然绝大多数的女书作品的确会给人种小家子气的感觉,都是反映了女性自身的苦难经历等等的,多是用来诉苦叙事交际的。但是,我们应该更理智的看待这个问题。在当时的那种社会情势下,除了诉苦相互安慰,这些底层的女性又能如何呢?
原生态女书作品中所展现的,一方面是被洗脑一样的认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一方面却也多是清醒的意识到了这种区别对待的不公,并且通过文字记述和反映出了自己和身边的人被迫承受社会世情不公的无奈与悲戚。不过,大抵是因为这些女书的使用者乃至创造者都是不能接受社会正规教育的普通农妇,作为被排斥在社会主导权之外的女性,可能对国家还是很有归属感,依旧有爱国的情节,但是对于君主的忠诚和敬畏感,却是比饱读圣贤书的男人们少的多。或者是赖此缘故,我们也才能够在流传下来的女书作品中看到诸如“只因皇帝制错礼”“弟弟读书起高房,姊妹绣花坐绣楼”,“错度红花(女孩)不抵钱”的怨怼之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