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是一本由左民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说汉字》读后感(一):《细说汉字》:一本难得的文字学通俗读物
汉字既然是表意文字,对喜爱汉字的人来说,搞清一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读或这样讲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可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字学知识。由于汉字的形音义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史信息,所以,在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增进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了解了这些,能使我们更准确地使用汉字。
正因为汉字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文字学是一门博大宏深的学科,因此能为大众读者接受的深入浅出的文字学书就不多了。而本书将一千多个常用字的源流演变,形、音、义诸方面的特点,条分缕析,揭示无遗。作者以金针度人的态度,以生动的文笔和较强的趣味性,把本为专门枯燥的文字学知识呈现在社会大众读者面前。这对文字学的传播和汉字的使用而言,善莫大焉!
本书的功德,由其两位巨擘序者陆宗达、李学勤可见一斑。而其能够在出版十年后修订再版,可见出读者的喜爱。因为本书涉及古文字的制版,不知要费尽多少周折,而中信出版社能够不畏艰难,不惜人力物力,更可见本书之珍贵难得。
在书中,对每个字的形体演变都按时间的先后进行了排列,最多的列出了五种,这样,我们对其演变流程就一目了然了。之后,对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由形体的分析到本义,到引申义、远引申义,最后是假借义。对每个字的义项,皆以古诗文例句为证。然后,对世人易误之形、音、义,皆指明了原因和纠正的方法。确实做到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为我等语文教师的必备参考书。
一孔之见,美中不足:正文内页边白太小,页面过于拥挤,显得有些局促;纸能透过反面的字迹,用纸如能再厚些更好。
对这本《细说汉字》早有耳闻,经常会看到一些颇有学问的人每天讨论一个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又加上中央电视台那个收视率颇高的汉字听写节目,让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的中国人对中国汉字有了更加多的认识。我们上学班级里,大学的同学写字好看的并不多,尤其是毛笔字,好像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传统的书法“失传”了,幸好现在的孩子重新对书法有了认识,有的很小就开始学习书法,陪孩子玩的时候,会常常看到一个老太太拿着自做的毛笔在广场上义务教孩子写字,想想自己上大学时候学的中文写得一手烂字,真是羞愧难当。
《细说汉字》是一部大部头的书,足有565页,用了比较薄的纸张印刷出来的这部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心头也满满的:有这样一位学者潜心研究,花费时间和心力写出这么一部大作,不仅有着做学问的认真态度,更从这些汉字的考证中看出作者的功力。
作者在开篇对汉字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普及,比如汉字的结构,六书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汉字的形体演变等,作为全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汉字当之无愧,虽然我们每天再用汉字,但对汉字的了解还是少之又少,作者把汉字划分了多个部,在部的分类中逐一介绍汉字知识,在讲解某个汉字的时候,更显示了作者的功力,从诗词等古文中找到这个字的出处,用法,字义,涉猎甚广,有时候一个字会有跨时代的多个古文出处,考验的不仅仅是作者的记忆力,读者读起来也是一种知识的累积,字义大多采用《说文》的解释,这个字的形体演变上作者也尽可能科学分析,力求在形体演变上接续起来。
当我们推崇国学的时候,认真读一读作者呕心沥血之作《细说汉字》,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一种态度和精神在里面。
从开始识字起,我对汉字便有一种特别奇特的情愫在内。从小到大,不论别的科目如何偏科,语文一直是自己学得最好的科目,也因着对汉字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语感,我的语文成绩从来没下过班里的前三,就算当年在那个全省数一数二的高中就读时,我的语文单科成绩也是稳坐第一第二的,不得不说,是语文在求学生涯中带给了我更多的自信和骄傲,因此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便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四年大学生活转瞬即逝,但当年大一学习现代汉语,大二、大三学习古汉语的日子依旧历历在目。那时我们的好几科课本都是用繁体字印刷的,而许慎的《说文解字》便是我们的教材之一,只可惜那时的自己光顾着做兼职疏于学习,以至于课堂上的很多内容在后来都还给了我们兢兢业业的古汉语老师,真是对不住老师更对不住自己呀……如今的自己从事的依旧是文化方面的工作,时常有机会看到各大书法家的大作,他们有的擅长写篆书,有的擅长隶书,更多的人则擅长楷书、行书、草书等,因此这样的工作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汉语再学习的过程。令人苦恼的是,当有人问我那犹如神画符的篆书到底是什么字时,自诩专业出身的我也不禁汗颜了,因为有很多字我的确认不出人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那天无意间看到左民安先生的这本《细说汉字》,我顿时喜出望外,立刻下手了!这本书对我而言真的非常实用,帮助巨大!它比我们大学课堂上学的《说文解字》更浅显易懂也更为实用,闲来无事翻上几页,收获颇丰。而且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们不论从哪一页读起都非常顺畅,可以随意自由阅读浏览,真是特别便捷,极力建议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亲们都买来读一读,这是一本绝对值得珍藏的好书!我也决定好好收藏这本书,以后自己有了孩子,就送给TA,让TA借由这本书认识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更希望用这本书培养起TA对汉字的情愫和情怀!
《细说汉字》已有陆宗达先生、李学勤先生为之作的序,如今作为一个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而言,我谈自己读这本书的感想,似乎都有班门弄斧之嫌。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欣喜,能为陆宗达先生和李学勤先生肯定的著作,必定是一本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之所以再次详细看有关汉字的著作,更多是因为在教学中、阅卷中发现很多学生竟然对“日”“月”这样简单的汉字的造字法都不甚明了,如此,如何才能够使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承下去?
《说文解字》、《古文字学》、说文四大家等等著作对一个本科生而言尚且难懂,对不是专业人士而言更是深奥。如此,当代便急需一本既能让人们清晰地了解造字法又能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人需求的汉字造字法著作,而《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便应运而生。
书中首先对汉字的造字法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依照的是许慎的体例,讲解颇有意趣,选取了所讲解汉字的古文字形体和简体,对其造字法和形体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在举例上既注意到了先秦文献又注意到了近代文献的引用。与之前的文字学著作相比,更加通俗易懂。
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每一个汉字的产生,都代表着先民对世界、意识形态的认知,体现了某个时代的特征。要想透彻地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了解他的书写符号系统。然而,随着简体字的施行,就连中文系的学生都很难掌握繁体字,更不用古文字,至于造字法更是不甚了解。撇开这个问题不同,当前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造字法是必考题,在这个题的得分方面并不理想。那么问题在哪里?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没有一本好的适应他们认知能力的专业书籍怕也是一个原因。所以,作为一名汉语老师,我个人认为《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非常适合本专科阶段或更低阶段的学生阅读的!
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将所有的知识都囊括进去,但是一本好的书可以教给你相关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你掌握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如此,便能入门!从而深入研究!
字字皆画,字字有情。汉字在构造中就有的传情达意的能力,是世界上任何语言文字所不具备的。集音、形、意于一体的方块字,道尽了民族的智慧与美丽。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每一个方块字的背后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追溯传统文化、重塑民族自信的当下,拾起这些从远古传递至今的祖先给予我们的珍贵馈赠,似乎就可触到先人的温度与脉搏。
华夏文明,就此一脉相承。
集左民安先生毕生心血的《细说汉字》,沉甸甸地捧在了手心。尽管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将近600页的厚度分量自然不轻。但是打开方知,这不是论说和介绍的合集,而是一本字典。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识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的字典。正文是部首检字表,附录还有笔画检字表。
在开篇的“汉字概说”部分,概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次为创造及特点、结构、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的规律,从整体上对汉字的来源、演变及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之后的“正文”部分,则对一千多个有代表性的汉字进行了从形到义的解释——先将字的形体演变一一排列,进行形体分析之后,再指出字的本义、近引申义、远引申义,假借义。因为有了类似于字典的严格体例,所以阅读起来的感觉是查阅方便,一目了然。
作为一本普及性的知识读物,全书的表达做到了深入浅出。以“一”的介绍为例,书中先是呈现了“一”的形体演变,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之后又引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荀子劝学》中的“一可以为法则”;《孙子谋攻》中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杜甫《石壕吏》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展开对“一”的全面的讲法。全书基本都是这样以古诗文的例句佐证引申,既讲明了字义,又进行了今古对照互译。让人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进一步重温了古文。收获颇丰。
在工具性和普及性的基础上,更做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这是全书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老一辈学者的积累丰厚、治学严谨,由此可见一斑。建议不仅可作为学生、教师、家长的工具书,更可作为大众的床头读物,时时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共勉,在方块字的琳琅满目中悦目悦心,不失为美事一桩。
《细说汉字》读后感(六):这本进入香港中学语文课本的书,讲述了汉字最有趣的一面
最近大家都在谈未来教育:适应未来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讨论越多,越会觉得这实际上是一个“回到原点”的过程。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像小孩子那样学习”。
小孩子是怎么学习的?
小孩子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很高级,那就是向最近身的生活提问,然后寻求解释。他们用新鲜的眼光看待世界,然后归类成一个抽象的答案,这个答案肯定不是我们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定义,却往往生动、准确,并且能解决小孩子自己提出的那个问题。
抽象能力、能解决问题,并且还有点创意,这就是今天时代最看重的问题。
但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如何“安置”传统文化的学习?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捧,说到底还是形而上的: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美感,并且让传统文化之美进入孩子的思维习惯之中。但问题是,我们给小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还是旧式的:多背一点,你长大就会发现没有白背!
是的,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上,并没有走通更接近小孩子,或者说更接近这个时代精神的方法。
但这样的方法其实是一直都有的。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最根源的部分,但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一种观念是,汉字是全世界最难的语言。如果我们按照陈旧的方式去学,比如多认一些字,多背一些书,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去练毛笔字,那么汉字和汉语真是世界上最难学的一种东西——它看起来离生活那么远。真有一种颇有争议的说法,说书法是上个世纪的技能——当我们讨论一种文化有没有失去生命力,实际上跟它美不美关系并不是那么大,真正有关系的,是这种文化与真正生活的关系。说到底,所谓文化,是同一种族对生活的理解和思维方式。
所以当一些人把汉字和汉语还原到生活中去的时候,你才会真正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焕发生命力的部分,只有这些部分被提取出来,放大给我们的孩子看,“传承”才是一件说得通的事情,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孩子的思维,才是一件真正做得到的事情。
因为从生活中“还原”,“汉字学”在这两年中开始有了温度,让孩子在其中感受这个“最难”语言平易、幽默、有趣的一面。
有一套汉字卡片在去年春天火了起来,一个名叫刘良鹏的甲骨文研究者,在和5岁女儿的互动中,发现比起现代简化字,女儿对甲骨文的“认可”更甚:
我发现对很多字,小孩子或者我的女儿,他们能比大人更快地理解到它的意思。我后来想因为甲骨文很多是象形的字,把一个动物的特征保留在里边,就像【羊】这个字,画的是羊的头在这里,但是小孩子有她的生活经验,或者在现实中或者在其他的媒介里边,她知道这个动物是什么样子,跟她的生活是有关联的,所以她有兴趣,这种兴趣一直持续到现在她长大。
追本溯源识汉字
话说这本《细说汉字》到手,阅读完也有一段时间了,我不会说自己拖拉,这么久没有出评论。真实的原因是在我心里有种情感,越是珍重的东西反而不知如何下笔去写它。这样的纠结让我突然体会到“近乡情更怯”的滋味。还有一方面的缘故,汉字的话题就算是写个几万字都很难说出个新奇特来。汉字不同于任何东西,它方正优美的线条,它的深远的影响,早就像空气中的氧气一般,融入我们华人心肺,永不可能剔除。我们通过它表情达意无限沟通,不拘泥于口头还是书面的形式,我们通过它的功用养家糊口,达成梦想。让我如何不爱它,让我如何不去读它。
【美】福开森在演讲中曾这样说过:用象形文字准确而艺术地表达观念,是中国人一贯的追求,其基础与动力即来自于书和画那基本而又至关重要的结合。对于“书写”来说,从其产生之日到现在,都是如此。在这方面,汉字是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的书写文字中)。
一位外国的收藏家从不同的视角这样看待我们的汉字,指出了汉字的独一无二之处。在我们眼中的汉字也许没有这样客观,也无法客观的去评价,我们根在此,血脉在此。汉字对于我们国人来说何止是独一无二,更是所有艺术形式都无法言说的基础,无论是仓颉造字的传说,还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结论,汉字始终笼罩着神圣的光环,永远值得我们去高山仰止,心怀敬畏。古语中说“学富五车”、“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指所托无一不指向汉字的功劳。如今同样如此,我们的工作、生活没有一样离开它独立的存在。
实用加常用的工具书。
这本书已经成为我的枕边必备的书,不论是晚上睡觉前还是早晨起床前都要翻出来,学习二三字,不读不可。本书非常具有收藏价值,它完全可以当做字典使用。作者讲解时遣词造句严谨生动,容易理解,格式清晰合理,部首归类便于查阅。从文字的根本处归类整理:从字音、字形、字义一一详解,便于读者了解音形义内在关系。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简化字梳理清楚,带你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本书实用性和观赏性并重。并不像一般的字典带着高冷的气质,而是更贴近喜欢文字人的阅读习惯。没有其他字典的晦涩难懂,大而全如《康熙字典》。只有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亲民形象,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字,把书籍的实用和常用放在第一位。
文字专家,资深教授左民安的用心之作。
本书多年前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刊行出版,本书则是这两册书的归纳整理。书中每一个字的解析,先是摆出各时期字形演化过程,再从一句诗或是古言名句,释出本义,详解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对《说文解字》中有争议的地方,有理有据提出个人的见解,分析汉字的本源,做出客观的论证,也是对古籍一种修正。本书图文并重,内附黑白图片460余幅,包括不同种类的拓片、实物图、纹样,读起来有相当的趣味性。
手捧这本《细说汉字》心绪难平,从眼见不同材质下呈现的文字:动物的甲骨、青铜合金、竹简、石碑、绢帛、纸张到电子屏,可其表达的意思始终不变,那就是文化。我们的汉字淘尽黄沙始见金,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接受了风雨的磨洗,放在我们面前的犹如一座金山,当我们草草从学校的考场转战社会的演练,慢慢会发现真实的、根本的才是我们所想追求的,几千年都不动摇。汉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其涵义不断的延伸衍生的情况下,在字数并不加增的基础之上,与时代同步的是一个字、一个词“多义”的运用,字词的多义或者延伸义,它们的变化是顺应了人们之间沟通的需求。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言有尽意无穷”的说法是越来越多了。
令人钦佩的文人精神
当面对讯息变化分分钟钟更新的时代,字词的追本溯源是难能可贵的。作者左民安先生,用一颗绵绵赤子之心,归类整理着最贴近民众一本“文字”书,静下心来做学问的态度是令人敬佩的。我相信无论是谁翻阅这本书时,不仅会感叹中华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伟大之处,同样也会敬佩作者的三删五改,十年磨一剑的坚韧精神,如果没有他痴迷热爱汉字的心,这本书很难走到民众之间来。
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这本书绝对是不能不读,我们传统的文字本就是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汉字的本义、常用义,引经据典都可以在本书查阅。书中用借用一般字典部首归类方式划分,查阅简洁方便。此书可以当做常用字的必备工具书,用时当做字典般,不用时看看字形演变也是种不错的消遣,尤其适用于是对热爱传统文化的人。
这本书与我是百看不厌,每每读读看看,皆有所得。
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
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2933702061@qq.com。
《细说汉字》读后感(八):一次对汉字的追根溯源(原题:汉字的前世今生)
这篇要感谢编辑的修改。文字解说部分有图片,评论区显示不出,想看图片的请移步我的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493329220/
一次对汉字的追根溯源
林颐
任何“热”,都不会凭空出现。“汉字热”的背后,是“手写汉字”的被边缘化,以及我们,对自己母语的知之甚少。
《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正是一次对汉字的追根溯源。
一个偶然,甲骨文重见天日
1899年秋,金石学家王懿荣患病。在家人抓回来的中药里,他发现几片甲骨上隐约刻有符号。仔细端详、揣摩,他越看越觉得像古汉字……
这样的偶然,让殷商时期的文字——甲骨文,在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3000多年后,重见天日。
在此之前,汉字研究所能依据的,只是考古发掘到的一些带有刻痕、记号或花押的陶器而已。东汉许慎花费无数心力撰写《说文解字》,依靠的也主要是典籍、传说和对小篆的推理想象。有什么办法?那时候甲骨文还躺在殷墟的地底下呢。
既然如此,《说文解字》便难免有很多不足和谬误,作者便在《细说汉字》中指出了不少有待商榷之处。比如,《说文解字》认为“巳”为“它”(蛇),是个象形字,而作者依据甲骨文指出,其实“巳”的本义为“人”,“祀”字从“巳”,是一个人跪于神前祈祷的样子。
传说“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即妖魔鬼怪看到人类创造出了文字,便为从此后无法再任意愚弄操控人类而抱头痛哭。“颉有四目”,可以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将大自然的秘密用文字记载下来,个体的经验于是成为群体的共享,从而带给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因此,汉字所包涵的,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
这样的“简笔画”,曼妙生动
一字一画,甲骨文很美:
“见”,一只大眼睛;“莫”通“暮”,太阳下山落进草丛中;“众”,烈日当空,很多人在弯腰劳动……
这样的“简笔画”,曼妙生动,隔着千年时光,我们依然一眼恍然,心领神会。藉由这样的“简笔画”,我们和祖先,开始了心灵的对话,远古时期先民的生活风貌仿佛可见。
甲骨文的发现,为后世提供了更准确的造字源头。不过,问题来了,具象事物可以直接描摹,那些抽象的概念、那些无法直接描摹的事物该如何处理?而且,具象事物的再分割和细腻辨别也是个问题,比如,但凡四条腿的动物,简笔画来,几乎都一样,该如何区别?
由是,造字由具象走向了抽象。
为了更好地讲解这1000个汉字,作者以直观的图案,罗列了它们从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过程。通过形体分析,具体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同时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象形和会意造字法局限太多,于是后来又发展出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口(后两种因不参与造字,有人认为不属于造字法,而应当是用字法)。作家唐诺在《文字的故事》里赞叹道:“要用符号数量的有涯,来成功表述事物及概念数量的无涯,我们不能不赞叹文字的确找到了最聪明最省力也最具续航力的办法来,那就是数学排列组合的数量极大化方式。”汉字被拆解成部首、笔画和其他部分,人们赋予它们意义,然后尽情地玩拼贴游戏。
且看一只“羊”的七十二变
具象的甲骨文渐渐步上抽象的路途,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大多很难再看到原初的面貌了。今年是羊年,让我们以“羊”字为例,进一步了解文字的演化。
“甲骨文①是正面看羊头形,其上部是一对左右下弯的羊角,下部像箭头一样的部分是羊的嘴巴,所以‘羊’是个象形字。金文②就更像羊头了,一对大角向下弯曲,看来是个绵羊头,中间的一横表示左右的两只耳朵,最下端是羊的嘴巴。小篆③是由金文的圆笔变为直笔而成。④是楷书的形体。”《细说汉字》这样的解说,是不是很清楚明白呢?
从书中的字形演变图案可以看出,金文和甲骨文比较接近,因为金文也是殷商时期的,只不过是镌刻在青铜器上。但小篆就和前两者差别明显,一笔一画,规范严谨。由于小篆呆板,笔画要求一样宽一样长,因此没过多久,小篆就被行云流水的隶书给代替了,而隶书正是楷书的起点。
“卡拉”现在已经不“OK”了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汉字也不例外。有些古汉字消失了,有些古汉字死而复活了,更多的汉字则源远流长,融进了我们的日常。
汉字的“繁简之争”,时断时续,甚至还有人提倡汉字应走西方的拼音道路。著名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曾就类似问题谈到:“文字学的研究,要与其他的文字作比较。”真是命中要害。他还说:“特别是全球化时代,你不了解世界就不能了解中国。”
就像最初流行于网络的“orz”,源自日本的网络心情图示,好像是一个人双臂支撑趴跪在地上,用来形容被打败或很郁闷、失意、沮丧的心情,另外还有佩服、膜拜的意思。真是非常形象,与甲骨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囧”字,本义为“光明”。这个古汉字之所以重新复活,全因了它的形状。囧和“orz”有时候连用为“囧rz”,风靡程度直逼日常汉字。
这里涉及规范问题。你说它是对还是不对?别着急下定论,慢慢来,它们很多不过是“彗星字”、“彗星词”,而能长期留下来的,就慢慢固定成了新字、新词,就像“摩登”和“幽默”被留了下来,而“卡拉”现在已经几乎不“OK”了。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这本书拿到手里,登时想到两个字,那就是厚重。中国的汉字是历史上最神奇美妙的发明,研究一个汉字的发展演变并不是无趣的,而是充满趣味与惊喜的。而本书,更是用图片与文字的组合与详尽解释,为我们读者打开了汉字的神秘大门。这是我读完此书之后,自己按照其中的方法,选取了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字进行寻根之旅,真的是妙不可言。相信你看了这本书后也会对身边的汉字充满好奇,自己钻研。下面我们就跟随“立”字开启这段旅程。
“立”是与我们的人体息息相关的一个汉字,因为“立”字正是根据我们的人体造出来的字,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立”字也在不断演变。
我们首先看一下“立”字的甲骨文、金文与小篆的字形,就是简笔画的人形站立在大地上。所以,“立”字是古人根据站立的人姿态创造的,它的本义就是笔直地站立,真是很形象贴切,所以属于象形字。象形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当然,随着发展以及人们书写的需要,最终演变成楷体的“立”字。
字义方面,在说文解字《立部》中,对于“立”字有如下解释。
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属皆从立。大,人也。一,地也。“住也”是对“立”的解释,“立”就是住。从大立一之上,就是说是人站在地上;凡立之属皆从立,就是说凡是“立”这一类的字义都从“立”。
在《康熙字典·立部·立部》中总结如下。
《说文》立,住也。
《释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
《广韵》立,行立。
《礼·曲礼》立必正方。又成也。
《礼·冠义》而后礼义立。又坚也。
《论语》三十而立。又树立也。
《左传·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又置也,建也。
《左传·桓二年》师服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又存立也。
《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又速意也。
《史记·平原君传》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又直起也。
我们可以看出“立”字在演变的过程中真的是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意思,但是,所有意思都与它甲骨文的字形息息相关,那就是站立的人。
在《论语·乡党》中,“揖所与立,左右手。”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在《礼记·曾子问》中,“孔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
其中的“立”是站立、站着的意思,这也是本义。
在《史记·商君列传》中,“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其中的“立”是竖立的意思。
在《管子·轻重甲》中,“管子对曰:‘孟春既至,农事且起,大夫无得缮冢墓,理宫室,立台榭,筑墙垣,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若此,则盐必坐长而十倍。’”
其中的“立”是建立、设置的意思。
在《墨子·非命上》中“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
其中的“立”是制定、订立的意思。
在《论语·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的“立”是立身、自立的意思。
在《韩非子·难势》中,“以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在《说苑·立节》中,“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 ”
其中的“立”是存在、生存的意思。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中的“立”是出仕、任职的意思。
在《墨子·所染》中,“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其中的“立”是君王登位,即位的意思。
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关东有何变?’”
其中的“立”是停止、停留的意思。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其中的“立”是立即、立刻的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立”的引申义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但是,始终没有逃离造字时的本义。大家可能会有疑惑,认为其中的一些意义和本义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了,其实还是息息相关的。“停留”与本义有什么关系呢?只有站住了才能停留。“立刻”有什么关系呢?只有站住了,才能准备好马上行动。“出仕、任职”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任职就是指你在这个岗位上站住了。
看来,无论意义如何千变万化,仍然是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一个“立”字经过不断的演变可以像人类一样“繁衍”自己的后代,组成自己的“大家庭”,研究起来特别有趣。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熏陶,就像古人造“立”字所寄予的深刻含义,我们要做一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
这是“立”字,当然我自己的分析只是东施效颦,书中的讲解那才叫字字珠玑,趣味盎然。而且因为有了图片,那些奇妙神秘的甲骨文字形与历史演变讲解更是可以原原本本更立体地呈现于眼前,而且一个汉字不是孤立的,它是一段历史,背后或有一段趣谈或有一个故事。之前《达芬奇密码》火爆全球,其实我们的汉字密码更是包罗万象,神秘非常。
书中还有1000个汉字等待我们去探寻,去了解,而且这1000个汉字也未必能够满足你,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你彻底爱上文字。俗话说,读书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作者左民安就像是一位淘金者,他用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我们取精去粕,用考古的态度为我们挖掘汉字演变,让我们沉迷于汉字的故事当中,这种心情,完全不亚于读畅销小说。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认为这不仅是汉语学习者必备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对于这本书,我感觉我再多的赞美也不够,我会一辈子收藏。感谢中信出版社可以重新出版这本书,我给一万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