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安妮特》的观后感大全

  《安妮特》是一部由莱奥·卡拉克斯执导,亚当·德赖弗 / 玛丽昂·歌迪亚 / 西蒙·赫尔伯格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特》观后感(一):美国人的集体创伤

  本是抱着去看一个有点黑暗的爱情歌舞片的心态走进放映厅的。没想到全片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这样一个看似跟主题没那么相关的情节。

  ----------剧透分割线----------

  司机(Adam Driver)在本片中饰演男主,一个幽默感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喜剧演员。影片开始不久后,司机在剧场表演时突然“中枪”倒地。大银幕里的剧场中,这几声急促的枪响令观众不知所措,心生恐惧,连带着观影的我也跟着倒吸一口气。紧接着镜头一转,原来台上的司机并没有受伤,刚刚只是他跟大家开的一个玩笑。于是观众怒火中烧,感觉被冒犯到,纷纷指责男主。

  有趣的是,当出现假枪击这一幕时,与银幕上剧场观众的情绪起伏相反,现实中影院里的观众们十分安静。不知是因为瑞士人的内敛性格和高素质,还是因为这一幕对他们来说真的并没有太大的冲击性。两相对比,一种奇怪的联结感和孤独感同时在我心中迸发。大银幕给了我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周围的环境又使我强烈地意识到我正在电影院看电影,从而产生一种抽离感。

  走出影院之后,我迅速地搜了报道,想知道影评人和其他观众对那一幕什么感受,是会觉得被冒犯还是大受震撼。可惜的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报道提到了这一幕,而且大多只是一带而过。卫报的一个影评人评价说,“horribly tasteless Bataclan-style fake gun attacks”,将这一幕和几年前巴黎Bataclan剧院的枪击案联系了起来。也是,毕竟导演是法国人。

  很好奇,本片下个月在美国上映的时候,美国人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毕竟这是发生在LA的“美国故事”,且从911之后美国民众就经历了与gun violence有关的各种collective trauma。

  《安妮特》观后感(二):Annette

  Annette

  戛纳电影节再一次出现了由歌舞片作为体裁的电影,法国导演莱奥·卡拉克斯的音乐故事片《Annette》作为第74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电影,同时它也入围了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它是历经了一年有余的新冠全球大流行之后,首次展现给观众的作品。

  电影的剧本和音乐同时由美国电子乐队斯巴科斯的创办人麦尔兄弟创作。故事讲述了洛杉矶的一名古怪前卫的喜剧演员亨利和拥有天籁之音的歌剧家安的爱情故事。随着两人爱的结晶-安妮特的出生,两人的感情道路却愈渐曲折… 在一次游艇旅行的途中,醉酒的亨利和安在甲板上争执,于是,暴风雨卷走了安,留下安妮特亨利一起生活。在偶然一次发现了安妮特的歌唱天赋之后,亨利利用这个天赋,把安妮特变成一时风靡全球的摇钱树。但安妮特渐渐长大,拒绝受控制的安妮特最终在一次hyper Bowl的演出中,揭发了父亲杀人的秘密…

  导演莱奥·卡拉克斯(Leos Carax),1960年11月2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是法国的导演,编剧也是演员。1983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男孩遇见女孩》入围第1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处女作奖,并获得了第3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青年奖-最佳法国电影奖。接着

  他凭借第二部正片作品《坏血》入围次了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莱奥的电影大多都具有很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通常也会给人一种很诡谲的氛围,就像他的个人经历一样:13岁的时候,他把原名亚历山大-奥斯卡-杜彭的字母重排了一下,改成了名字莱奥·卡拉克斯,与父母脱离了关系。不寻常的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视角,例如在影片《Annette》中,他也很擅于运用意象来象征或隐喻影片中的人物和处境,比如火,翻腾的巨浪,曲径悠长的庭院,被操控的木偶人Annette等等…

  演员亚当·道格拉斯·德赖弗(Adam Douglas Driver)饰演的亨利原本是一位天赋秉异的脱口秀演员,但是他在成名的道路上逐渐迷失负责处理现实世界事物的“自我”,而任其发展他潜意识里,不受主观理智控制的受到欲望和意识遏抑的“本我”,他在他的个人节目里调侃宗教,调侃着给社会里的少数种族,公开冒犯犹太人… 如果说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那对于对喜剧演员而言,冒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常常把自己置于利益中心,而对别人漠不关心,那命运最终会反噬掉他,影片的开头对亨利的结局也有着很多的暗示性的情节。

  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在影片中饰演Ann Defrasnoux,一位歌声优美动听,同时也温柔美丽的可人儿。玛丽昂可以说是十分符合这个角色的设定了,她的眼神总是充满着温柔,她的表情也总是充斥着一种母性的柔和。戛纳电影节开幕式现场,玛丽昂同Annette的剧组一起进入电影宫,细心的她帮亚当轻拂衣领上的灰尘,而后两人四目相对,眼神柔情似水。在电影中的安也是一个温暖的爱人,她和亨利从相恋到走进婚姻的殿堂,再到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她的生活轨迹原本是最正常的道路,但是,她的生命却终结于那次为了修补和亨利出现裂缝的感情而计划的一场旅行。亨利对于她而言,时而像火一般热烈,但灼热。时而像海一样汹涌同样危险。

  小演员德温·麦克道维尔饰演的安妮特可以说是剧中的灵魂人物了。她从一出生导演就用了一个布偶娃娃来隐喻她将来的道路,在自我意识还未形成之前,她一直是父母的提线木偶。父亲在偶然间发现了她和她母亲一般唱歌的天赋之后,将她推上了舞台,并且把她培养成国际巨星。可是她只能唱亨利让她唱的歌,母亲的作曲家朋友教他弹奏母亲生前的歌曲,却被暴戾的亨利阻止。渐渐长大的安妮特拥有了自我意识,她摔坏象征着安妮特天赋的音乐盒,并且尝试摆脱亨利的控制。在最后的一次登台,hyper bowl晚会中安妮特被直升机带上了舞台,而几根线牵着安妮特的线的脱离代表着亨利的控制权的消失。

  提线布偶的形象最后一次出现在安妮特来探视亨利的时候。监狱里,亨利说她变了,安妮特回答一句,你也变了。预示着女儿要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彻底脱离亨利的控制。

  这是一部讲述爱情,亲情以及人生的故事。电影的表现手法是歌舞,歌舞剧一般情节都比较简单,故事也不是那么冗长,影片的亮点自然就落在了布光,道具,和音乐上面,而导演将影片明暗对比处理得很好,这也是观众的视线焦点。影片在画面处理十分精细的同时,整篇电影的立意也带给观众对两性关系以及对教育的反思。

  《安妮特》观后感(三):时隔九年,他为戛纳缔造了一个绝美开场

  提到莱奥·卡拉克斯,我们总会想到他那令人惊艳的才华。而新作《安妮特》非常符合预期且一如既往地展示了卡拉克斯作品的特质:一流的美术摄影,精细的剪辑与后期制作,充满戏剧张力的配乐。一个导演第一次拍歌舞片,技艺便得到充分展示,甚至还留有炫技空间。

  莱奥·卡拉克斯《安妮特

  戛纳电影节非常需要这样的开幕片,阵容够华丽,讲排场。

  可以说,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戏中的场景,《安妮特》都非常华丽有排场:男主角亨利是小有名气的单口喜剧演员,女主角安是如日中天的女高音歌唱家。两个舞台明星的爱情故事自然充满了亮眼的画面:镁光灯,大舞台,锦衣玉食,姣好的容貌与身形。两个人的婚姻生活受到密切关注,而女儿安妮特的出生同样也是大新闻。

  这样的故事无疑是养眼的,尤其对于热衷单口或舞台剧的观众而言,《安妮特》提供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影体验:安的歌剧表演与亨利的单口专场都被摄影机专注地记录了下来,电影观众既是安与亨利的直接观众,也是他们表演现场的围观者。

  两人私生活桥段里的对白则大多以歌曲呈现。全片的音乐由美国摇滚乐团Sparks制作,这不但很考验演员的演技,也很考验他们的唱功。

  所幸亚当·德赖弗与玛丽昂·歌迪亚的表演、唱功和肢体表达都非常扎实。在生活处处是歌声的场景里,角色的情绪与感染力都在他们的演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当电影观众围观两个角色的表演现场时,会产生一种类似戏中戏的效果。以往我们所熟悉的戏中戏往往是,身为角色的演员在他们所表演的戏中模糊了戏剧的边界。

  但《安妮特》并没有产生戏中戏的模糊感,因为观众始终在看向舞台,当台下的观众跟亨利与安进行互动时,我们则无法成为这种互动中的一份子。

  但这并不妨碍亨利与安将情感与能量传递给银幕前的观众。亨利的表演往往以自己的婚姻生活作为单口素材,无论时结婚时刻传递出的喜悦,还是婚姻不顺时营造出的阴沉,银幕前的观众们同样都能够清晰地体会。

  当亨利与安离开舞台回到夫妻生活时,两人的对唱则是更加直接的自我表达。(注:下文有部分剧透,请谨慎阅读)

  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是夫妻两人正处于浓情蜜意时,两人的定情之歌名为《We Love Each Other So Much》。而到了影片的后半段,两人感情触礁,又在狂风暴雨中唱起《let’s Waltz in the Storm!》。两首歌的旋律与歌词,都清晰地表达出两人的感情线索。

  以歌舞表演来呈现两个角色的爱情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表达方式。因此,亨利与安的婚姻生活也充满了仪式感和戏剧感,连挠脚心这样的小动作都像是他们在互相表演。

  然而,将爱情生活拍成音乐剧,如果表演上很难做到自然流露,那就需要动人的旋律与梦幻的布景来将这种夸张与不自然装饰起来,从而消弭僵硬和做作。

  导演卡拉克斯刻意地保留了音乐剧“歌唱即说话”的特色,因此角色在互动上始终都有一种强烈的表演感,非常像《神圣车行》将生活与戏剧整合起来,不分彼此的状态。

  这样的观感在《安妮特》的前三分之一尤为明显,因为爱情的脉络尚不明确,还没有着重剧情。

  直到进入两人感情急转直下的部分,剧情才有了更戏剧性的展开:亨利对安事业上的成功心有不甘,失手将她推进大海,成为独自抚养女儿的单身爸爸。而安则将怨恨笼罩在安妮特的身上,利用女儿报复亨利。歌唱表演上的夸张,因剧情的巨大起伏得以平衡,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作为整部电影的题眼,安妮特起到的作用非常特殊。作为亨利与安两人爱情的结晶,她的诞生自然带着幸福,象征着家庭的稳定与和平。

  而随着亨利与安的感情破裂,安妮特则成为两人的工具,安让安妮特用美妙的歌声来提醒亨利自己的存在,亨利则利用安妮特的歌唱天赋为自己赚钱,带着女儿满世界巡演。

  直到影片结尾之前,安妮特存在的意义都是作为父母的象征和符号。亨利与安的关系和谐与否、亨利的状态如何、安的怨念又如何,皆在安妮特的身上有所体现。

  卡拉克斯并没有让作为符号的安妮特有任何接近人的特质。事实上,在影片的最后一幕发生以前,安妮特一直都由一个木偶扮演。观众从大银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合叶关节、假发、没有表情的僵硬的脸。而亚当·德赖弗与玛丽昂·歌迪亚两个角色也始终在跟这个木偶演对手戏。

  木偶作为一个符号,所代表的意向非常明显:安妮特是一个没有自我、被人操控的傀儡。虽然这个木偶会动会说话,但它毕竟不是活生生的人,观众会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聚焦在身为人的亚当·德赖弗与玛丽昂·歌迪亚身上。木偶安妮特所映射出的所有一切,都来自亨利与安。

  直到最后一幕,安妮特亨利进行了反抗,控诉他和安如何利用她成为父母感情失败的出气筒,并明确表示不会原谅、想要遗忘他们。最终,木偶倒在地上,安妮特化身为人,由一个真正的小女孩来扮演。

  拥有了自我意志的人便不再是傀儡。虽然那个自我并不是千帆过尽升华过后的自我,也未能产生一种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的效果,但这个变化的表意是非常清楚的:亨利与安作为他俩女儿人生主角的时代过去了,而他们也失去了观众,没有人想要再看到他们。

  这无疑是一部非常精当的戏剧婚姻故事。确实也有观众在散场后表示,他们能够联想到《婚姻故事》(同样是亚当·德赖弗饰演男主的作品),角色之间的爱恨交织同样层次分明。有所不同的是,可能《安妮特》欠缺了一种情感上的动容,从他们相爱到分手,观众的情感很难跟着人物命运的起伏而流动。

  如果你是怀着看《爱乐之城》的心态去看《安妮特》,恐怕会大失所望,因为剧情始终都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这是一个着重表达手法,试图打破电影与舞台剧中间那堵墙的作品,卡拉克斯所挑战的,是如何将歌舞搬到银幕上,同时保留音乐剧的味道与形态,不与大银幕所要求的流畅与自然产生冲突。

  总而言之,电影《安妮特》可能不够感人,或许也很难令观众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但它非常纯熟,也非常精彩。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妮特》的观后感大全  安妮特  安妮特词条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美文

 父女之谊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无论父亲当时正在做什么事,也无论我如何语无伦次,只要我提问,父亲总会耐心地倾听,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对于父亲来说,我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重要的...(展开)

美文

 做最好的自己

  今天是2014年6月9日,星期一,新的一周开始了,我们又迎来了课程设计,昨晚和育才姐在楼上聊天,到11:00多,才回宿舍,她心情不好,和国旗哥又因为未来而吵...(展开)

美文

 圣经故事读后感100字

 《圣经故事》是一本由阿瑟·马克斯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