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丰子恺写梵高读后感锦集

  《丰子恺梵高》是一本由丰子恺 编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子恺梵高》读后感(一):无题

  丰子恺先生语言一向诙谐流畅,这本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梵高的生平经历及各个时期所创作的画作,故事很完整,颇具可读性。

  简要讲讲书里的叙述逻辑——子恺先生将梵高的人生和画作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梵高见识了很多底层人民的苦难,画作色彩比较晦暗,中期梵高搬至南方生活,在享受热烈的阳光和绚烂的风景后深深感受到自己应该更多地去描绘世界的美,因此色调转而艳丽,后期因为精神不稳定引发的恶性事件被迫与世隔绝并接受治疗,此时的画作变得有些狂乱,他最出名的几副画作都是创作于这个时期。(凭记忆写的,可能有误)

  以前我对梵高的了解仅限于星空和向日葵,看完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贯穿他生命各个时期的创作热忱,还有至亲对他的理解与支持。

  与网上的梵高画作相比,这本书中的插画像是为了与装帧排版风格一致而调低了色彩饱和度,不过这样使画作看起来更柔和了,少了点热烈和狂放的感觉(我也不知道到底原画的色调如何)。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篇幅也短。

  《丰子恺梵高》读后感(二):丰子恺梵高——被爱与误解包围的一生

  这本书还蛮新的,好像是今年三月份才出版,恰逢我最近对梵高的兴趣正浓,就在书单中把这本书插了个队,更吸引我的是,我真想知道大师眼中的大师会是个什么样子。可能因为丰老作书的时间与梵高过世的年代非常相近,他对梵高的认识要更为全面,对梵高的情感也要更为深刻,这就造成了这本书走向了两个极端——优点突出,缺点也很突出。无论如何,丰老都帮助我从各个方面都更加地靠近了这位真正的,大艺术家。

  这本书对于梵高的技艺探讨的少,更多的是探寻梵高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与身边主要人物的关系,让我震惊的是,梵高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远比我想象的更为深厚,他始终怀着怜悯之心看待这世间疾苦,他始终用爱与理解包容这个世界。然而生活回馈给他的却是冷眼和误解,对艺术家来说,还有比自己的作品不被世人所接受更令他痛苦的事情吗?可他的爱却从未中断,这亦有缘由——梵高从始至终都是被深深爱着的,先是被他的父亲,然后被他的弟弟,这亲情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他的心。除此之外,还有那为数不多,却弥足珍贵的友情,像唐吉老爹,邮差鲁林,加谢医生,贝尔纳,高更(虽然他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都能欣赏他的作品,肯定他的才华,给予了他无限的包容与爱。知己,二三足矣,夫复何求?正如梵高所说,他这一生一点都不可怜。我得到了些许宽慰。这是何其璀璨的爱,这是何其丰富的一生。

  虽然丰老在这方面着笔不多,但梵高的刻苦依旧令我震撼,他对艺术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最浓烈、最赤诚的爱,不懈的努力、无尽的付出才赢得了死后的辉煌。但正如我一直所强调的那样,梵高是艺术史上我最后能接受和理解的画家,再往后的现代艺术我是完全理解不了的,包括达利我也是对画家本人的兴趣超出他的作品,至于毕加索,我更是完全体会不到其作品的深意和美感。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和丰老的观点不同,他认为艺术作品最主要的是应该表达出作者的内心,让观众感受到画家的精神世界,我觉得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艺术就是应该再现不能时时在眼前的生活,就是应该将色彩“玩弄”于无形之中。视觉上的舒适,心灵上的慰藉,艺术的作用最应该体现在这两点上,亦或唤起人麻痹的心灵,或引起人的反思与同情,这些都是艺术的“功效”,为什么一定要探寻某个人神秘莫测的精神世界呢?哪怕仅仅是为了展示技法,我觉得对于艺术都是可取的,所以我能接受并喜爱塞尚作品中不同视角的构成以及高更作品中本真质朴的风格。我坚决反对踩一捧一,古典艺术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蔑视,因此这是本书最大的弊病。

  “火焰的画家”,太阳的狂热粉丝,这些对梵高的形容太过贴切。“用主观烧尽对象”,这就是梵高作品最直观的体现。他将自己烧尽,却将永恒留于这个世界。我在梵高的作品中体验到了热情,体会到了,爱。

  《丰子恺梵高》读后感(三):天才癫狂集一身

  丰子恺先生是成就卓著的画家、作家和音乐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善于进行艺术普及的高手。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跨入古典音乐的大门,便读到他写的《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一书。他将莫扎特、贝多芬等西方十大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特点,用通俗易懂的笔法和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生动可读,对我是一次十分及时的古典音乐启蒙。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丰子恺先生的《丰子恺梵高》一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配以画家的代表作,图文并茂,对于希望了解梵高艺术的读者而言,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入门之作。

  梵高出生在荷兰北部布拉班特省与比利时交界处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中,童年时代就显露出极高的美术天赋。8岁那年,有一天他向一位画家的助手要来一块黏土,随手塑成一只小象,手法精巧,栩栩如生。又有一次,他看见一只花猫跳上一颗苹果树,便在纸上勾勒出它活泼的姿态,笔触异常灵动。成年后的梵高当过美术商店的学徒,做过教师。在美术商店时,他常常批评那些定价虚高的时髦作品,有顾客携带大量现金来购买昂贵的“名作”时,他非但不热情招待,反而冷眼嘲笑,因为他已看出这些墨收陈规的作品毫无价值,但他的直言不讳却是商人的致命伤,因而被打发回家。失业之后,梵高在伦敦谋得了一个贫民小学的教师职位,学校非常穷,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带着账簿去贫困的学生家催讨学费。梵高奉校长之命去学生家讨债,第一次勉强有些收获;第二次再去的时候,他目睹贫民窟的惨状,不由悲从中来,于是空手回校,被校长解雇了。

  梵高并未受过系统严格的美术训练。他曾投奔海牙的妹妹家,妹夫安东·毛沃是当地有名的画家,他主动将自己的画室借给梵高使用,但梵高受不了妹夫以大画家自居,更受不了他命令自己对着石膏模型进行枯燥的素描练习,终于忍无可忍,有一天一拳将石膏模型打碎,拂袖而去;后来,梵高曾计划去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美术学校学习,却因父亲忽患心脏病,赶回家中看望父亲,父亲不久与世长辞,让梵高肝肠寸断,也无心去安特卫普学习了。因此,梵高的美术技艺完全是自己凭着天赋自学而成的,但正因为没有学院派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梵高的画充满了创造的激情与个性的张扬,成为别开新面的一代美术巨匠。

  梵高居住在法国南部的阿尔时,深深地痴迷于地中海边炽热的阳光、金黄的向日葵,灵感喷涌,创作了大量以向日葵和阿尔的风物人情为主题的传世画作。他还写信给他的画家朋友高更,热情地邀请他前来阿尔。高更果然受邀而至,让梵高欣喜若狂。两人同居一室,朝夕相处,切磋画艺,其乐融融。然而,相识容易相处难。时间稍久,两个个性都极强的画家难免磕磕绊绊。有一天,两人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梵高拿起酒杯就向高更的面部扔过去,幸好未中,吓得高更落荒而逃。不料梵高手握剃刀,接踵而至,高更急忙躲避。已经精神错乱的梵高乱舞剃刀,竟然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被送入精神病医院,不久便离世了。

  艺术家往往是特立独行、激情四射的天才,进入忘我和癫狂的状态,是催生他们创造艺术佳作的时刻。然而,天才与疯子的转换常常就在一念之间。梵高即为一例。他三十七年的短暂人生,就如同他画中的向日葵,热烈不羁、犹如燃烧般地开放之后,便凋谢了。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系,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我们从梵高的《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鸢尾花》、《星月野》、《天空下的柏树》等杰作中,通过那热烈奇丽的色调、扭曲的造型、诡异而狂野的气息,便能感受到它们其实就是梵高人生的一个个投影。人生如戏,画如入生,莫过于此。

  《丰子恺梵高》读后感(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我要让它尽情燃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文森特·梵高如是说。可路人仅仅看见的一点点烟,却已耗费了整个生命。

  每每看到梵高,心里总会升起几个疑问。一个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绘画、受过专业教育的他,如何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一个生前几乎没有卖出一幅作品的他,怎么会在死后受到众人热烈的追捧?一个性格古怪甚至神经质、又短暂一生的他,又为什么会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画家?可事实是,剧情最爱反转,现实亦多谜雾,想的到的和想不到的,都在悄然发生。

  说不清为什么,总会被梵高的画吸引,或是它的色彩,或是它的故事,或是它的热烈,或是它运动中透着安宁,静止中夹杂着变化,转呀转,一圈又一圈,就这么看进去了。如果允许我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梵高的人生变化,我的答案是奉献、痴迷、燃烧。

  《两朵剪下的向日葵》

  01 奉献

  原先只知道梵高个性怪异,却不曾想他在早年也是一个关注社会底层、理解劳动者苦难的热心人,他描述了众多反映普通辛劳工作者的工作场景画,其中的表情、神态,没有切身感受和细致观察是无法转化为画的语言呈现出来的。他深入社会下层阶级,将自己本就拮据的生活费分给更需要的人,也许从这时候开始,梵高就已明白,痛苦便是人生常态。没有经历痛苦,便不会有欢乐。

  《食马铃薯的人们》

  《铲煤工》

  02 痴迷

  因为对绘画的热爱,年轻的梵高曾在巴黎学习过一段时间,但这并不是一段愉快难忘的回忆。他坚持真实、固守自我法则的画风,在教授和青年学生看来是那么可笑无稽,就像他说的“如果有位画家看到的色彩和别人不同,其他画家就会说他是疯子”。此时的梵高就是这样一个疯子、痴人。这让我想起《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少一天、一分钟、一秒都不叫一辈子。幸好有弟弟提奥、好友唐吉老爹、贝尔纳的支持理解,让他在烦闷与不解中得到一丝丝安慰。

  《唐吉老爹像》

  《一双皮鞋》

  03 燃烧

  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真实的、有感染力的。但如果作者本身都没有被感动、被点燃,那作品本身一定不会打动人,情感也无法准确传达给观众。此时的梵高,就如同迸发的火山,熊熊的烈火,猛烈的燃烧着。他不仅炽热的燃烧了自己,连着把画中的对象也燃烧了。你看那明艳的向日葵,黄灿灿的,不就是一团团热烈奔放的火球吗?它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它永不停歇的运动,不正是我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吗?他是疯了,他用他的疯,燃烧了自己,燃烧了向日葵,就连星夜也被燃烧了,在一圈圈的漩涡中,看似静止平衡却永远运动变化。或许这就是梵高的魅力所在吧。

  《夜晚的白房子》

  《星月夜》

  上天选择了你来经历苦难,你用画笔,画出你的梦想,画出你对生命的热爱。你选择通过一颗星表达希望,通过一片彩霞表达心灵的渴望。你始终把痛苦留给自己,而将爱的炽热、生命的力量传达给每一个人。你用自己心中的那一团火点燃了无数的我们,尽情的燃烧,就像一把把火炬,永远的传递下去!

  《瓶中的十二朵向日葵》

  PS:本书结构梳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丰子恺写梵高读后感锦集  丰子恺  丰子恺词条  梵高  梵高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美文

 余华《活着》读后感(三)

 在凤霞生儿子苦根时,大出血而亡。妻子家珍受不了这个打击,随后撒手人寰,留下了富贵、二喜、苦根三个人,三代人。  二喜变得像跟歪脖子木头,愁苦不堪,背着儿子扛包...(展开)

美文

 好好生活就是教育

 生活的做与息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它其实就是纪律,有纪律的人不妄作劳,故而形与神俱。父母若希望孩子有身体强健,“起居有常”是必定要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