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四十度》是一本由陈福民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几年在大同做项目,频繁从京藏高速出京。因为历史知识贫乏,沿途所经的地方,对我仅仅是一个地名概念,居庸关、康庄、官厅、土木、怀来、鸡鸣驿、宣化……每次翻过八达岭我便觉得心胸开阔起来,一下子就有了驰骋之感。这种因地理变化产生的心理反应在当时没有和历史发生链接,但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和地理地貌的变化不可分割。
后来旅行增加,走读频繁,历史图景慢慢增补、编织成一张网,有过现场记忆的地方在相关书籍中再次遇见就会更加亲切。《北纬四十度》的开篇就是我今年自驾敦煌途经内蒙的线路,于是人一下子就坐定了,立即跟随文字去穿越历史。第一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赵北长城,正我是去包头石拐区五当召路上的一段,历史便跟随我眼见过的地理地貌鲜活起来。这种体验感在读这书时不停涌现。 在教科书上学习历史的那段时间,对我是一个痛苦的回忆。初中历史老师瘦削干瘪,在我印象中就是一个吸大烟的老头,现在想来老师当时正值壮年。我学得不好,很自卑,这强化了自己对那张梦魇一般褶皱黑脸的恐惧。我是教师子女,与老师们比邻而居,想方设法在狭路上躲过迎面而来的物理老师、历史老师……各科老师的紧张心情,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一旦逃离了历史课,我就立马开始自我疗愈:用忘记驱除痛苦,让历史成为幻影,“古时候”便都是小人书、评书中的闲杂故事了。 长大后,张冠李戴、张口却不敢说话的事情屡有发生,“正确”还是很关乎面子的事情。而且我总认为别人都是知道这些事情的。中国的历史,对中国人不应该都是常识吗?很多年之后我才了解到历史是可以被装扮的。太多事件和人物,“有没有”的事实判断尚可推“断”,“对不对、好不好”的价值判断是不能那么决绝的“定论”的。 《北纬四十度》作者陈福民老师在书中说:“我们用了前半生的时间通过文学故事去积累历史知识,再用后半生的力量去一个个甄别推翻。”读到这里时,我突然觉得好宽慰。专家学者尚有此苦恼,我何必纠结于自己的“错误”。更何况,浅薄的历史知识反而能让自己没有“陈见”、阅读时容易兴奋、产生认同感,知识吸收提速;代入阅历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很多东西更容易“懂了”。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对《北纬四十度》这本书,我还有一点想说。看陈老师年龄应该六十岁左右,但他的语言有与“青年”相通的幽默感,对当下现象有举重若轻的洞察和调侃,虽身处书斋,却四壁通透。谈霍去病人生的短暂辉煌,“相当于一个大二学生收复了台湾,拿这个做成绩毕业不知所踪。”谈王昭君的困苦处境,“男人办不好的烂尾事情,最后总要女性来接盘么?”让人乐半天。
《北纬四十度》读后感(二):北纬四十度这条地理带上演的人间千年大戏
与地理扯上关系的书我还是很喜欢读的。《北纬四十度》,一本从书名就开始吸引我的书。
北纬四十度,首都北京地理方位的纬度代号。《北纬四十度》这本书就以北纬40度地理带为纬,以历史为经,为我们展开和呈现了一幅古今串接、深度挖掘的“千古江山图”。
说它是历史地理书,又不完全是,它是围绕北纬四十度进行探究的文化大散文。作者陈福民作为一位学者、批评家,他在关注文学写作的同时,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自己在上中学时就对历史阅读有深厚的兴趣,长期的阅读积累了他的历史、地理涵养。北纬40度的地理带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陈福民的目光停驻在这条地理带,因为它见证了中华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发展。从战国时期修建长城开始,一直写到清朝,这里关联起众多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一直以为最早修建长城的是秦国,但是作者特别提的不是秦始皇,而是燕国的赵武灵王,说他是“黄帝以后第一伟人”,不过,他确实办成了两件大事,一是“胡服骑射”,另一件就是修筑中国最早的北部长城。作者写这些,不像平铺直叙式的写历史那样枯燥,而是将历史故事结合到历史评说中,让人看到鲜活的历史人物,而从中也能领会到历史在北纬40度这条地理带上碰撞出的火花。
长城万里长,长城的故事也讲不完。汉族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犯。在北纬四十度这条地理带上,在长城的南北上演着一幕幕历史大剧。文明的割裂与交融让我们知道这条地理上的分割线不是永恒不变的。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作者在论述历史事件的时候,让我们觉得稍稍有些杂乱,错综复杂的人物与事件杂糅,必须得要做用一些图表工具来让这些历史理理清。所以,一边读,一边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来看看书中所提及的人物与故事,后人对他们的功过评论众说纷纭,所以我们迷糊了,不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作者在《北纬四十度》里对有些历史人物及功过一针见血,比如说到李广,司马迁评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为司马迁的妙笔生花,我们记住了李广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他的一生几乎把汉匈边境的所有边郡太守都当了个遍,自从汉朝与匈奴打仗他基本没有缺席过,可是到头来朝廷对他却失去了信任与耐心,因为在无狩二年那一战,他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明明对朝廷十分忠诚的老 将最终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自尽,实在是让人扼腕。
北纬四十度的故事一天两天讲不完,《北纬四十度》我也是读了许多天,如果想要了解这条地理带两千年来更多的历史,还需要再多品读、再多斟酌。
《北纬四十度》读后感(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记得央视播出过一档旅游栏目《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最为印象深刻的便是它以北纬30度堪称一条神秘而又独特的纬线为牵引而展开讲述。从中国北纬30度最东端的杭州湾,到风景奇绝的黄山;从气势磅礴的长江三峡,到苍苍茫茫的神农架等,这些不胜枚举自然景观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如果说北纬30度是观览的是中国南方的自然奇景,那么北纬40度领略的一定是北方的历史人文。著名学者、评论家陈福民《北纬四十度》就是这样的一部奇作,它是第一部围绕北纬四十度进行探究的文化大散文。作者以漫长的华夏历史为经,以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为纬,绘制了一幅雄浑的千古江山图。他的文笔立意很像中国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了,相较于余秋雨文笔中南方海派的那种清秀、灵动和委婉,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则尽显北方文化的粗犷、大气和悲壮,一南一北、一张一弛,各尽风采。
《北纬四十度》是一部近30万字的体量的历史著作,围绕“北纬40度”这个地理概念,作者用历史和文学融合的笔法,以上至帝王、中到边将、下到黎民百姓为主要对象,以理性与感性交融的情感,展示了一幅宏大的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横跨2000余年的冲突与融合全景图。全书围绕以长城为标志的“北纬四十度”地理带展开,有关赵武灵王、汉高祖刘邦、李广、卫青、霍去病、王昭君、刘渊、孝文帝拓跋宏、安禄山、王振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最后凝结为他对“民族竞争与融合”的历史思考与关切。
作者曾说,“围绕北纬四十度,那些不同的族群相互打量着对方,想象着对方。长河流淌,鸣镝尖啸,伤感吟成诗句,痛苦化为尘土,带走过生命也带来过生机。在长城内外他们隔墙相望,侧耳远听,深情凝视了几千年,最终完成了不同文明类型的融合。”“北纬四十度”这条地理带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成就了彼此,它穿过整个北中国,那是中国最壮丽的山河。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穿越时空的隧道,江南北方倒回到历史的尘沙之中,让今天的我们重审历史进程中北纬四十度的南北方的爱恨情仇和剑拔弩张。它既重新塑造了千年时空中已被充分想象过的历史人物,打开了曾被遮蔽的历史面相,又在这种重构和再次对话的过程中,在不同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塑造的大背景下,呈现出饱含人文关怀和文学深情的历史价值观。
当然,虽然英雄也有儿女情长的细腻,《北纬四十度》也不例外。全书在这宽阔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更是要触及到一些被历史尘沙掩盖下历史人物幽微复杂的心理,作者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文学想象,使历史人物在书中丰满鲜活了起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情感真挚强烈,这些也加深了本书的文学趣味性。
《北纬四十度》读后感(四):一条传奇的纬度线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E),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29"59.79"E),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东经112°17’09”E)。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33′N,124°20′E)南北横跨纬度50多度,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然而,这里值得关注的不是温热带分界北回归线,也不是横穿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三十度线,而是北纬四十度。这条线的神奇之处在哪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学者、批评家陈福民的最新历史散文集《北纬四十度》就诠释了这条传奇的纬度线。
陈福民是著名学者、批评家,1996年在河北师范学院并入河北师范大学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工作,目前致力于边疆史地研读与写作。《北纬四十度》是他的最新历史文化散文集,从公元前300年的赵武灵王直至十七世纪尾声的康熙皇帝,穿越2000年的风风雨雨,聚焦宏大的中国历史。
北纬四十度线横穿了中国诸多各具特色的城市和风景。丹东、秦皇岛北戴河、北京、大同、鄂尔多斯、乌海、酒泉嘉峪关、敦煌、玉门市、罗布泊、塔克拉玛干沙漠、喀什。从宏观的全球视角看,这条线还横穿马德里、伊斯坦布尔、安卡拉、盐湖城、华盛顿、纽约、费城等众多世界知名城市。对中国而言,如何形成这条风景线,如何形成一条历史文化地理线,在陈研究员的书中给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来回答。
让我读起来感触很深的就是第一篇文章《未能抵达终点的骑手》,主要讲述的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作为生长于燕赵大地的人,从小就对赵国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小学课本里就学到的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渑池会,比如背负一生骂名的赵括,比如平原君和他的门客们,被自毁长城的武安君李牧,还有生于邯郸的秦始皇,等等。然而,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赵国人,可能还是赵武灵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但是一代枭雄最后落得个饿死的下场,享年45岁。死后谥号为“武灵”。在谥号解中,“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行命。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可谓褒贬各半。
赵武灵王最著名的事迹可能还是胡服骑射。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下令赵国人民抛弃长袍宽袖,改着胡服;淘汰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从而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通过南征北战,使得赵国成为战国强国,乃至能与秦国抗衡。此外,赵武灵王还曾密访秦国而不使秦人发现自己的的身份。赵武灵王的种种政策,都旨在让赵国强盛,而他也实现了这个目标。
令人遗憾的是,赵武灵王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废长立幼。这也是后世袁绍、刘表所犯的错误。废长立幼之后又心怀犹豫,造成儿子们之间的战争。自己也卷入斗争而惨死。可谓人间悲剧。他一手打造的强盛赵国也因此而元气大伤。赵惠文王没有他父亲的雄才大略,赵国的发展也止足不前,并在后来的长平之战中彻底丧失机会。
他本是俄国彼得大帝一般的人物,如果他不提前退位,赵国在他的带领下可能会更加强大。“十年之间,四征八讨,使赵为当时一等国,扬我民俗声威于域外。“”使主父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
掩卷叹息,在《北纬四十度》这本书中,还有汉朝之耻的白登之围,李广难封的怅惘,卫霍扫北的快意,安史之乱的涂炭,还有明英宗的”土木之变“等等,不同的历史人物,横跨两千多年的时空,展现各自的魅力。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有失落。都在这些宏大的历史散文中得到了塑造。远去的鼓角争鸣,仍然隐约回响在北纬四十度线上。
《北纬四十度》读后感(五):《北纬40度》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南面的人引以为屏障,北面的人总想要穿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虽以汉族为最,但其它民族也都各有所长,他们共同完成中国历史的演变与推进。
在民族融合与碰撞中,有这样一片地带,南面的人引以为屏障,北面的人却总想要穿越,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北纬40度的狭长地带。若说北纬40度大家可能有点蒙,但是讲绵延万里的长城,大家马上就会知道指的是哪片区域。
陈福民通过《北纬40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地域性的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汉武帝派兵征讨匈奴,再到清军入关,这一条线上演了无数动人的故事,是无法被忽略的部分。
边塞苦寒,生存困难,很多北方少数民族便开始觊觎中原的丰富物产与舒适的生活环境。每个霸主占据一方势力,怎么肯与他人分享,于是战争你来我往。
汉高祖刘邦在匈奴手里吃了败仗,就换了一种少数民族的相处模式。采取和亲和赠送金帛的形式,以达到一时的安宁。
中原女孩为了和平,成为政治筹码走进了历史舞台不在少数,但能被后世记住的却屈指可数。她们从此远离故乡与爹娘,终日与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为伴,心中的凄凉与悲苦也只有自己知晓。
即使是有落雁之美的王昭君,在老单于死后,又嫁给了下一任继承者老单于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样的人生她是否真的愿意接受,而国家的命运就压在那,让她别无选择。
汉武帝时期,国家在“文景之治”中得以休养生息,国力达到强盛,再也不需要通过和亲与财物获得一方的平安。
时势造英雄,卫青、霍去病用战无不胜的行动成就了西汉的霸者风范,匈奴被迫远迁,大汉再也不用担心北方的侵扰。
强有强的生存法则,弱有弱的存活办法,时间一天地走过,沉淀下来的人与事,刻下了当年历史的宁静与硝烟。
当年读《木兰诗》的时候,脑子里就一遍一遍地闪现女子一身戎装驰骋沙场的画面。兵戈铁马,长河入梦,战场上的苦与和亲的苦何尝不是一样沉重。
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百姓饥寒交迫,颠沛流离,这样的境遇让他们在心中深埋对和平安宁的渴望。这也奠定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
大一统的时期,相对稳定,适合农业发展,但小国分立时期,更是各民族大融合的关键。不同民族实现迁移,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带到一起,大家互相借鉴学习,对历史进程有一个质的推进。
历史上一次较大的民族融合,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孝文帝所做的改革,他整顿吏治,制定俸禄杜绝官吏贪赃枉法。颁布均田令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还命令迁都洛阳,实现政治中心转移,加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大力推行向汉族文化学习,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禁穿胡服,提倡与汉族通婚,真正将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片非常特殊的地带,中原的人民总想通过山地和关隘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北方的游牧民族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进入物产丰富的中原地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他们无数次交锋,彼此互有胜负。
五代时期,燕云十六州的统治权被辽获得,这一地区便成了北宋永远的痛。因为没有长城这道屏障,辽、金、蒙古都可以轻松进入中原腹地。维系百年的“澶渊之盟”也是宋要送给辽税币才能达成。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原对北方多是防御,很少有进攻,而北方对中原一直都是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大举南下。蒙古和女真通过北纬40度这道防线后,实现了对中原的真正统治,建立元朝和清朝。
北纬40度的博弈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北方气候恶劣,为了生存他们厉兵秣马随时准备迁移;而南方富饶,百姓安定,耕种生产都有较高水平。落后地区的人想过上衣食无忧的好生活,对比自己更高文明发起的侵略。不管胜负如何,都会对双方产生影响,决定未来的发展策略。
文章最后,国家和社会,就是在你来我往中不断磨合应运而生。中国大地上的北纬40度犹如一条分水岭,北方民族与南方文明的相遇之地,它们在这里接触与碰撞,直至彼此接纳与融合。
《北纬40度》作者从史料出发,讲述了中华大地上一片特别地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这个国度为何会发展与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是一本深入考究的地域历史学作品,值得阅读和掌握。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