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是一本由格伦•R. 希拉迪(Glenn R. Schiraldi)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读后感(一):想要从讨厌的地方飞出来,就得有双不再隐藏的翅膀
记得以前有个同学,是位个子小小的男生,瘦瘦弱弱也不爱说话,三年初中,大概属他换过的同桌最多,无一例外,所有人都嫌他太闷,也难怪,十几岁的孩子,有些的确会偏于内向,但像他这样过于沉默的,会让人感到害怕。记忆里,他没有朋友,上学路上总是一个人,再加上学习又爱吊车尾,久而久之,成了班里的隐形人。后来他退学了,至于原因,听说是他当时的同桌性格跳脱,放学课间喜欢呼朋唤友打闹,他也许觉得同桌人缘好,也许是害怕被欺负,便有心“讨好”,所做的无非是桌子只占最少的部分,及时打扫卫生等等小事。可谁知他某天听到同桌与朋友说起自己,言语里带着轻蔑,不知怎的,便掀了桌子。
那个下午之后,就再没听他的消息,时隔十几年,姓名都记不清楚,可偏偏总记得那个内向的男生爆发的样子。现在想想,他或许是过于自卑,或许是有些敏感,他对周遭信息的接纳与在意,远比表面看上去的沉默要汹涌,可能沉默只是他与世界和解所能选择的唯一路线,可这依旧没办法维护起他恰当的心理防线。
崩溃只是一瞬间的事,我从那会就模糊地有了这样的概念,而崩溃之前,那些缺乏足够自尊的人似乎都只能用被动的方式来与外界相处,讨好型人格、缺乏沟通、过度依赖、自我放弃等等都是表征。崩溃之后呢,他们或许会焦虑乃至抑郁、产生创伤后应激反应、性格偏激、始终陷入担忧与自责情绪、无法正常诠释爱与被爱,这些才是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灾厄。
我们没有资格去苛责任何人性格的不同,但正如希拉迪在本书的后记中所说的,“每个人都是以奇迹般的方式被创造出来的——认识到这一点并心怀感激,我们才能满足而快乐地成长。”重建自尊并不是想要统一所有人,而是希望让一部分人重拾自信变得不那么沉默;可以让人忘记自己傻傻的过去,勇敢迎接未来;又或者只是想让躁动和忧郁的心,快乐起来。
低自尊,有时就像是人们给予自己内心上了枷锁,它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的重视和自我接纳、欣赏程度的主观评价降级,总会在任何时候提醒你,自己配不上当下的生活。可生活如此吗?低自尊会让人觉得外面的世界缺乏爱意,但归根是,你得学会爱自己。
那么爱从何而来呢?就得从一开始说起了。
希拉迪作为始终致力于压力管理与自尊领域的专业学者,提供了一份清晰的研究报道,结果显明——如果你想要的拥有自尊,就得好好“选择”你的父母。民主型的父母会给予孩子高标准、高期望的同时,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充分的时间与鼓励,会带来正向的尊重与引导。这种良性循环的起点,是父母让孩子感受了被爱与被需要、被重视的情绪。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拿到好剧本,或者说更多人其实在最初都扮演着糟糕的角色,那么这便是书中“重建”的技巧所在。
1、认识自我价值是重塑过程中的核心,在低自尊人群当中,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他们更迫切需要外界信息来为自我增添砝码,而强大的自尊则来自于坚定的“自我感”。书中说“当价值与外在分离时,人的价值就是内在的,不变的,不管外在的事件或环境如何。”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心里暗示,不断扭转错误的思考观点,获得一个自洽核心价值逻辑,才会让人变得从容。
电影《心灵捕手》中的男主,因为成长环境所限,只能成为一名麻省学院中的清洁工,平时更爱好闲逛与打架,但他又拥有高超的数学天赋,总能第一个解出教授留下的试题。但因为偏执与不自信,以及与过去生活的习惯,他一直躲避着自己这样的天赋,他的好兄弟便对他说“每天我开车来接上你,然后开心地去工地干活,这是很不错,但是,我心底里常常希望有一天,当我来接你时,发现你已经离开了。去过配得上你的生活。”
明白吗,内心强大的标志就在于,你得正视自己的价值,当明白你值得更好的生活的一刻,你就会发现,之前始终限制着你的,只是自己而已。
2、爱并不是可理智衡量的数据,但任何人都能轻易感受到它。作者直言,“爱是被培养起来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并不只是父母、亲人、朋友给予你的,它也可以是住在你心里的“内在小孩”,学会爱自己,就是我们所说先天缺乏者,最该明白的事。
作家京极夏彦曾写过:“每个人都不容易,人们很傻,所以会犯错,会跌倒,会堕落,有时候没用得连自己都会讨厌自己。”但如果事实真的这样,我们便不再期待生活了吗?须知向死而生是一种破灭后的勇气,而对于“爱”也该同样如此。
承认自己的优秀品质、盘点获得过的爱与认可、想象自己爱的人眼中的自己,除了作者列举的这几条方法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学会欣赏以及与自己共情。这不仅是种技能,关键时刻更是救命的武器,当你沮丧、犹豫、顾虑、痛苦的时候,不妨换个位置,去以第三者的角度试着同情自己,一直以来你想获得的肯定、赞同、表扬、劝慰,都可以通过自己说给内在的小孩听。爱人并不容易,所以爱才弥足珍贵,正因如此,你才更需要它。
3、“自尊——一个人对自己的现实的、欣赏的看法——建立在自我接纳和成长的结合上。”
成长的内涵是通过爱让自己变得完整与成熟,无论是交友、恋爱,还是学习、工作,首要的一步便是让自己真切地从中获得鼓励与快乐。接受那些不完美的东西,比如性格、天赋、背景、能力,宽恕那些伤害与质疑,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并尝试在自我欣赏的方面加把力,让好的更好,让坏的过去。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里写过“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当我们学会付出,又不将自我放置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之上,以一种对得起、值得过的心态面对世界,那么生活便也很难继续欺负你。
撞碎了泰坦尼克号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冰山厚厚地掩藏在水面以下。而生活同样如此,若是我们仅仅执着于表面所看到的,认定所有人的光鲜亮丽都比自己更为高贵,那么只会在内心徒增耗损。需要明白,你不是他人,感受不到他人生活的全貌,在冰山之下藏着的,也许如你一样,都有着不同的悲愁与苦辣。既然如此,那不妨将精力更多放在自己身上,选择去相信——当生活并不如意,不是你的问题,只是生活配不上你。
《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读后感(二):成功的重要秘诀,其实是重新建立恰如其分的自尊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4岁的孩子,因为和同学在教室打牌,被叫了家长,他的母亲来了以后非常生气,当众打了他一耳光,就是因为这一耳光,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无法忍受,最终跳楼身亡。很多人都在说,这源于这个母亲没给孩子留自尊,我们暂且不讨论母亲的过错,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这个母亲没有教会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自尊。因为没有建立正确的自尊,才会把被一个巴掌夺走的面子看得那么重,才会觉得,没了这个面子,他就没有了活着的意义。
这种故事屡见不鲜,它们其实是低自尊导致的自杀行为。在他们内心深处,是极大的不自信,和那些常把“我真没用”,“我什么都不行”挂在嘴边的人一样,他们并不知道,这不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他们不够优秀,也不是他们生来就比别人差,只配过低档的人生,而是因为“低自尊”给他们带来了种种思想包袱,继而毁了他们的一生。
其实提升自尊有很多好处,心理学家认为,高自尊能够帮我们应对焦虑,提高情商,帮我们正确看待和发展自己,甚至改变我们的命运。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在职场中,因为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低自尊的人可能会觉得,领导经常找我毛病,或者是我不够好,做什么都做不好,久而久之,就会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会觉得这个工作环境压抑,让人想逃离。但高自尊的人会正确看待这个问题,认识到是很多外在的客观原因导致我没能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比如有些技能还不够熟练,没有做好提前的规划等等,这能让我们更理性客观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从中找到自己的进步点,提升自己的技能。久而久之,两种不同态度的人,自然会迎来两种不同的人生。
既然自尊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建立自尊呢,关键就在于这本书《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它为我们提供了建立自尊的三大基石。
罗伯特·穆齐尔说,今天这个时代,人们依然留恋镜子里的影子,依旧关注身高和发型。这一点在婚恋市场上似乎很明显,当男女相亲的时候,普遍重视的无非都是金钱、相貌、身高这些外在条件。如果身高和发型是评判价值的因素,那么许多明星在人们的观念里,想必都不符合“具备价值”的标准。但很多例子说明,他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领域闪闪发光。
比如今年的脱口秀新星徐志胜,很多人都拿他的外表做点,开玩笑,他自己也时不时调侃自己的长相,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台上闪闪发光,不影响粉丝对他的喜爱。这就是自尊的魅力,是相信自我价值的魅力。只有当我们相信自己的价值,我们才能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可见,就像《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这本书中所说的:价值不在于我们的外在,而在于我们本身。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想要认识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很难不受外界的评价以及自我要求的蛊惑,我们很难不去追求那些更美更精致的外在,很难不去想这些外在条件能提升我们的价值。
这本书里给读者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方式,我们可以每天记录自己的想法,然后分析哪些是主观的自我评判,将它们变成客观的评价,比如我们会不会以偏概全,因为一两个人不喜欢自己,就觉得没人会喜欢自己,或者我们会不会经常有灾难性的想法,觉得所有事都会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等等,当我们捕捉到了自己这些想法,就会发现,它们有多么不真实,以及多么可笑。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书中的测试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并从中发现自己很多行为和观念的根源所在。通过这些练习,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外在的标准和评价。
你有感受到过无条件的爱吗?不是源于父母的,而是那种来自于陌生人的善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的爷爷去世了,她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她非常伤心,而且一直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一天她拿出了一个气球和信封,在上面写上了自己想对爷爷说的话,把它“寄给了”天堂的爷爷,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真的收到了“来自天堂的回信”,那是一个好心人以爷爷的名义寄给她的回信,这个举动给她带来了莫大的温暖和感动。
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充满爱意的举动,就能够拯救一颗心灵。既然有人会无条件的爱我们,我们当然也要无条件的爱自己,这就是自尊的源泉。我们也许很难经常感受到来自外界的爱,所以我们要学会的就是要多爱自己一点。
学会无条件的爱自己,我们能做的也很多。比如像书中所说的,练习拥抱我们内在的小孩,让自己全身心地放松下来,想像我们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然后去关怀他的遭遇,体会他的感受,带他体验美好的人事和风景,带给他无条件的爱;我们也可以练习捕捉那些自我贬低的评论,把它们变成积极的自我评价,盘点我们的优势,发现我们的优势,感受内在的美好;我们还可以练习欣赏镜子中的自己,从我们的身体中去感受生命的智慧和奇迹。
如果做了这些我们还是觉得痛苦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把痛苦记录下来,交给时间去消化。总之,当我们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无条件的爱自己并不难,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去尝试,当我们能够学会无条件的爱自己以后,我们也会感到有人一直在无条件的爱我们。
建立自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同样成长也是建立自尊的基础。这是告诉我们,要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我们经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我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很多人将这定义为成长,经历了世俗的磨炼,变得圆滑世故,失去最初的本心。
其实这并不是成长的意义,成长不是为了让我们适应社会,失去自我,相反,成长是让我们拥有一种平静的对自我的认知,让我们更接近核心的自我,让我们原本拥有的特质得到发展。这是一种良性的改变,是让我们成为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那个讨厌的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用成长来建立自尊呢,首先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认识到虽然有很多事我们做不到,但我们依然有所收获,依然无可替代;其次,我们还要学会评估自己的性格,全面了解自己的行为,情感,人际关系等等,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知,并且学会欣赏自己的品质;然后我们要练习宽恕,宽恕别人,也宽恕自己,让自己学会放松下来,享受人生的乐趣。所有的这一切,我们都可以通过书里的练习来实现。
所以,可以说《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是这样一本书,它能够帮我们找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根源,让我们认识到自尊的重要性,并且帮我们重新建立自尊。只要我们肯花些时间和精力去实践,那么它就能成为我们脱胎换骨的法宝,帮我们赢得幸福的人生。
如果你正在饱受自我怀疑的痛苦,相信你能懂这本书的价值。
《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读后感(三):我要真正开始爱自己,然后日复一日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难回答:是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但能说得更具体些,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核心信念,是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评价,是获得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健康的自尊可以使我们活得轻松快乐。但你真正拥有它吗?
我们可能常常忽视包含在这份“尊重”或“信念”里的很多东西,我认为那就是来自自我的清晰的认知。毕竟,过分谦虚或骄傲都不是真正健康的自尊。所以我猜有人和我一样陷入了一些误区。
常常说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提到或想到“伤自尊”,现在仔细琢磨下,大多是自己的想法做法被贬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刻。不被认可,就会觉得伤自尊,可明明也知道任何人都无法被完全认可,那就是说我们没有自尊了?显然不是。尊重其实分为两种,自己给予的,和来自他人的。自尊的“自”是自己,是自我要求和价值所带来的某种感受,与他人无关。
刚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很多的感同身受,一会觉得自己是个过于骄傲的人,一会又觉得自己过于卑微;是面对不同事情时候产生的不同情绪。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有很强烈的“自尊感”的人,十分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不能让别人反驳我的想法。我曾以为这就是自尊,但看过这本书,我发现有时过分负面的情绪,实则就是来自于“低自尊”。
高敏感人群最常见的拧巴心态其实就是源于——低自尊。其实不难总结,当人经常处在负面的状态里,妄自菲薄,高度敏感,很在意别人的想法,总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另一种是,我觉得过分骄傲有时候往往是低自尊的一种表现,故步自封,自我最大。喜欢回避,经常忽视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其实心里又特别多在意。
自我怀疑想太多或过分高傲,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就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得出这样的公式结论:自尊=成功/自我要求。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要求,往往对待自己太过苛求/太渴望成功的人,哪怕ta是一个成功人士也会产生低自尊。
为什么我们经常有人说到“低自尊”,强调低自尊,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我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如别人”“不知道怎么拒绝他人”“不敢直接指出别人的过错”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表现。当你觉得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其实是低自尊。有人说,这样看来,低自尊是一种不自信,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候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的,低自尊带来的痛苦可能远不止这样。
拥有健康的自尊才能活得更好,这本书可以让人重新认识自己,或是说能够改善自己,帮助建立新的自我认知,成为一个更加了不起的自己。那么,要如何建立健康的自尊呢?
希拉迪经典作品《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总结了获得自尊的三个重要要素:
自我价值、我值得被爱以及不断成长。
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人活在这世上都是有价值的。这绝不是一句心灵鸡汤,或说没意义的话。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即你活着就是要活着,也许别人感觉不到你,但自我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打个比分,我感觉到我在写字,也就是价值。很多人认为的价值判断是来自于他人的看法,那一切其实是外物。作者提到:“人的价值就是内在的,不变的,不管外在的事件或环境如何。”
每个人的出生不同、遭遇不同,也导致性格不同,但你要知道,价值是永恒存在的,是的独立于外部的。但很遗憾,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恰恰是更多的人,他们总是淤积于自己的“某些伤痕”常常因为各种不合理的想法而“感到绝望”。导致的结果有但不限于这几种:讨好型人格,过度依赖,沉默孤僻,社交恐惧症……这些“问题”都是来源于低自尊。
之前认识了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男孩,由于家里很穷,导致他很节俭。这本来可以是个很励志的故事,但这个社会上拜高踩低的、喜欢评头论足的人太多了。而且他天生敏感又个性倔强,但别人嘲笑他时总是会反驳回去,接着,演变成吵架甚至是打架。他说自己很不喜欢这样,可又觉得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总是耿耿于怀。
的确是这样,和他一样。每次遇到不快乐的事情时候,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冒出来,比如惆怅悲伤自责急躁等情绪大多是负面的,这时候就要注意了,这些消极的想法正在影响我们的价值感。严重者甚至怀疑人生。在自暴自弃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首先要学会肯定自己,不要让负面感性去替代理性,毕竟这世上很少有真正的大难题。也要相信自己,全力的去做事去生活,才是勇敢的表现,才是从容的开始。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
这种爱不单单说指别人给予的爱和尊重,严格来说那是“他尊”,更多的是从自身难保出发——爱的稳定来源是自己。
低自尊的人总是察觉不到别人给予的爱与善意。尤其很多时候我们沉溺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不安,没有被安慰,所以觉得没人喜欢自己。
说到他人的爱,肯定第一我们就想到自己的父母。不过作者也提到很多低自尊是源于父母不当的教育或嫉妒性的对比所引发的。这些不满大多是很一个人的童年时候就开始了。但我们要知道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给予你完美的、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唯有自己才能给予自己。
如何自己爱自己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又简单又难。作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拥抱自己的内心,了解和感受自己,即便是不完美的,也正视和完善它、而是忽略它抛弃它,这是自我厌恶的根源。
承认自己的缺点,发现并欣赏自己的优点,往好的方向去想,要先与自己共情才能和自己真正的和解,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试着同情那个对生活有些失望沮丧的自己,拥抱慌乱不安和内心,给予鼓励与肯定。
2.喜欢自己的身体,正确的看待甚至欣赏它。
3.心理健康来自于自我成长和依赖,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
……
我们常常说成长,什么是成长?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成长之路。作者亦这样说到: “自尊——一个人对自己的现实的、欣赏的看法——建立在自我接纳和成长的结合上。”
百科上说:成长是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成长就是经历生活中面对的种种而使得自己发生一些良性的改变。无论是心灵感觉上的自身思考、与人交往,还是生活技能时必要的学习、工作,可以通过这些获得进步。之所以需要成长,肯定是有提升空间。
首先我们要做到,成长是过程,会慢慢的改变我们的想法,它的目的是让我们变得更好更快乐更从容。而且,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想,要是有人觉得成长就意味着责任甚至必要的生活负担,那就是片面的,其实成长的目的是更好的享受人生。
成长也意味着包容,低自尊的一部分人多少都受到过生活的苦成长的痛,但是你应该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亦没有人被所有人认可,王尔德说得好:凡事都得出自一个人自己心性的领悟。要是他感觉不到或理解不了,那跟他说也没用。不过耿耿于怀也是无用,不如原谅他人,也放过自己,这样痛苦会减少,快乐和自信会慢慢回到身体里。
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想起来卓别林写的生日诗,节选这样两段: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自信”。
总抱怨生活的不易,可我们也知道生活本就是如此。与其对什么都斤斤计较,还不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包容周遭的不相同。放松一些,自信一点,才能找到生活的更多乐趣。
《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读后感(四):我要真正开始爱自己,然后日复一日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难回答:是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但能说得更具体些,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核心信念,是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评价,是获得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健康的自尊可以使我们活得轻松快乐。但你真正拥有它吗?
我们可能常常忽视包含在这份“尊重”或“信念”里的很多东西,我认为那就是来自自我的清晰的认知。毕竟,过分谦虚或骄傲都不是真正健康的自尊。所以我猜有人和我一样陷入了一些误区。
常常说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提到或想到“伤自尊”,现在仔细琢磨下,大多是自己的想法做法被贬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刻。不被认可,就会觉得伤自尊,可明明也知道任何人都无法被完全认可,那就是说我们没有自尊了?显然不是。尊重其实分为两种,自己给予的,和来自他人的。自尊的“自”是自己,是自我要求和价值所带来的某种感受,与他人无关。
刚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很多的感同身受,一会觉得自己是个过于骄傲的人,一会又觉得自己过于卑微;是面对不同事情时候产生的不同情绪。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有很强烈的“自尊感”的人,十分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不能让别人反驳我的想法。我曾以为这就是自尊,但看过这本书,我发现有时过分负面的情绪,实则就是来自于“低自尊”。
高敏感人群最常见的拧巴心态其实就是源于——低自尊。其实不难总结,当人经常处在负面的状态里,妄自菲薄,高度敏感,很在意别人的想法,总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另一种是,我觉得过分骄傲有时候往往是低自尊的一种表现,故步自封,自我最大。喜欢回避,经常忽视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其实心里又特别多在意。
自我怀疑想太多或过分高傲,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就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得出这样的公式结论:自尊=成功/自我要求。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要求,往往对待自己太过苛求/太渴望成功的人,哪怕ta是一个成功人士也会产生低自尊。
为什么我们经常有人说到“低自尊”,强调低自尊,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我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如别人”“不知道怎么拒绝他人”“不敢直接指出别人的过错”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表现。当你觉得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其实是低自尊。有人说,这样看来,低自尊是一种不自信,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候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的,低自尊带来的痛苦可能远不止这样。
拥有健康的自尊才能活得更好,这本书可以让人重新认识自己,或是说能够改善自己,帮助建立新的自我认知,成为一个更加了不起的自己。那么,要如何建立健康的自尊呢?
希拉迪经典作品《重建恰如其分的自尊》总结了获得自尊的三个重要要素:
自我价值、我值得被爱以及不断成长。
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人活在这世上都是有价值的。这绝不是一句心灵鸡汤,或说没意义的话。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即你活着就是要活着,也许别人感觉不到你,但自我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打个比分,我感觉到我在写字,也就是价值。很多人认为的价值判断是来自于他人的看法,那一切其实是外物。作者提到:“人的价值就是内在的,不变的,不管外在的事件或环境如何。”
每个人的出生不同、遭遇不同,也导致性格不同,但你要知道,价值是永恒存在的,是的独立于外部的。但很遗憾,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恰恰是更多的人,他们总是淤积于自己的“某些伤痕”常常因为各种不合理的想法而“感到绝望”。导致的结果有但不限于这几种:讨好型人格,过度依赖,沉默孤僻,社交恐惧症……这些“问题”都是来源于低自尊。
之前认识了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男孩,由于家里很穷,导致他很节俭。这本来可以是个很励志的故事,但这个社会上拜高踩低的、喜欢评头论足的人太多了。而且他天生敏感又个性倔强,但别人嘲笑他时总是会反驳回去,接着,演变成吵架甚至是打架。他说自己很不喜欢这样,可又觉得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总是耿耿于怀。
的确是这样,和他一样。每次遇到不快乐的事情时候,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冒出来,比如惆怅悲伤自责急躁等情绪大多是负面的,这时候就要注意了,这些消极的想法正在影响我们的价值感。严重者甚至怀疑人生。在自暴自弃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首先要学会肯定自己,不要让负面感性去替代理性,毕竟这世上很少有真正的大难题。也要相信自己,全力的去做事去生活,才是勇敢的表现,才是从容的开始。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
这种爱不单单说指别人给予的爱和尊重,严格来说那是“他尊”,更多的是从自身难保出发——爱的稳定来源是自己。
低自尊的人总是察觉不到别人给予的爱与善意。尤其很多时候我们沉溺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不安,没有被安慰,所以觉得没人喜欢自己。
说到他人的爱,肯定第一我们就想到自己的父母。不过作者也提到很多低自尊是源于父母不当的教育或嫉妒性的对比所引发的。这些不满大多是很一个人的童年时候就开始了。但我们要知道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给予你完美的、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唯有自己才能给予自己。
如何自己爱自己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又简单又难。作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拥抱自己的内心,了解和感受自己,即便是不完美的,也正视和完善它、而是忽略它抛弃它,这是自我厌恶的根源。
承认自己的缺点,发现并欣赏自己的优点,往好的方向去想,要先与自己共情才能和自己真正的和解,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试着同情那个对生活有些失望沮丧的自己,拥抱慌乱不安和内心,给予鼓励与肯定。
2.喜欢自己的身体,正确的看待甚至欣赏它。
3.心理健康来自于自我成长和依赖,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
……
我们常常说成长,什么是成长?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成长之路。作者亦这样说到: “自尊——一个人对自己的现实的、欣赏的看法——建立在自我接纳和成长的结合上。”
百科上说:成长是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成长就是经历生活中面对的种种而使得自己发生一些良性的改变。无论是心灵感觉上的自身思考、与人交往,还是生活技能时必要的学习、工作,可以通过这些获得进步。之所以需要成长,肯定是有提升空间。
首先我们要做到,成长是过程,会慢慢的改变我们的想法,它的目的是让我们变得更好更快乐更从容。而且,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想,要是有人觉得成长就意味着责任甚至必要的生活负担,那就是片面的,其实成长的目的是更好的享受人生。
成长也意味着包容,低自尊的一部分人多少都受到过生活的苦成长的痛,但是你应该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亦没有人被所有人认可,王尔德说得好:凡事都得出自一个人自己心性的领悟。要是他感觉不到或理解不了,那跟他说也没用。不过耿耿于怀也是无用,不如原谅他人,也放过自己,这样痛苦会减少,快乐和自信会慢慢回到身体里。
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想起来卓别林写的生日诗,节选这样两段: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自信”。
总抱怨生活的不易,可我们也知道生活本就是如此。与其对什么都斤斤计较,还不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包容周遭的不相同。放松一些,自信一点,才能找到生活的更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