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拉内西》是一本由[英] 苏珊娜·克拉克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无法形容我看后的情绪,它看似平和安宁,其实波涛暗涌。从大半的章节形容大宅,是一个很惬意的过程,没有阅读的压力。但揭露真相时,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悲剧,就像要泰山穿上西装彬彬有礼的跟人问好,一样可笑。我们习惯了这个城市的生活,说它哪哪都好,哪哪都坏。
当我们看到了其他人在田园中的生活那种带着商业化的气息,我们也羡慕不已。其实我们内心都处了一个皮拉内西。人的生活其实就由我们所居住经历而形成的,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我们以前所有的记忆,我们真的是疯了?还是一个新的开始?
看这本书我想起来了,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几米的《幸运儿》。某一天幸运儿的董事长长了一对渴望自由的翅膀带他离开了现实社会还和其他的鸟一同喝风饮露。在现实生活中,他的家庭事业瞬间崩塌了,在其他人眼中他是悲哀的。正如在书中现实社会里其他人看皮拉内西也是悲哀的,他疯了。
大宅给了一个人全新的机会,忘记了所有,那他究竟还是不是马修?马修失去了他的家人很远过往的事业,这一切一切的记忆。是的,生活在现实当中马修是悲哀的。可失去所有记忆后,重新出生的皮拉内西他却不是悲哀了,那是他的生活。他生于大宅,房里的每座雕像和他忧戚与共,海水是他的助眠曲,鸟儿是他的伙伴,他张开双手欢迎任何可以碰到的一个人类。离开了大宅,生活在现实世界当中的皮拉内西是悲哀的。
他永远只属于大宅。
生活在城市的皮拉内西是个悲剧。
《皮拉内西》读后感(二):读完梦见“壮美无限”的大宅
#筱雁读后感
20220101
新年开卷第一本书——Susanna Clarke的"Piranesi"。
一口气读完之后晚上做梦了的感觉真美妙,上一次读完书后做梦的经历是2021年初读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
皮拉内西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从故事开始他就独身一人在一个无比巨大的房子里游荡,这个房子有很多个大厅很多个房间,会有大自然的潮起潮落、月圆月缺、鸟鸣花香......皮拉内西每天生活在这所荒废的大宅里,等待潮水退去,进行他永无止尽的探索,看不到这座宅子的尽头,只有连续不断的大厅和走廊,仿佛这不是房子而是宇宙,他事无巨细地记着笔记,记他看到的景象,听到的鸟叫......以及他会遇到的“那个人”(英文原文为The Other)。有时,他也会困惑自己是谁,“那个人”从哪里来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在这个房子里只有他自己一个......是活着的(对,他发现了其他人,但都已经死了)
是不是充满了悬疑色彩?你一定想问,难道我梦见了凶杀现场?当然不是,我梦见了这座大宅,大宅的下层灌满潮水,上层布满浮云,中层居住着鸟,大宅外只有荒芜的庭院,太阳、月亮和星辰。在作者神奇的笔下,皮拉内西目之所及皆是荒凉却又是自然。我在梦里,仿佛就是皮拉内西......
大家都会奇怪皮拉内西到底是谁,在这本书里他是主人公,他的身世成谜。在现实世界,他是18世纪意大利艺术家,曾创作系列版画作品《想象的监狱》,画里景象就很像这本书里的大宅(图1-2)。
总之,这本书五星推荐,最近我是逢人就强推,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读过它,我们可以深入讨论。
更重要的是,若有这么一个大宅,“壮美无限,仁慈无边”,在我心灵疲倦的时候,能不能也进去小憩或探索呢?
《皮拉内西》读后感(三):天爵书斋 | 重新定位人与世界的关系
(警告:以下评论包含剧透)
作者: HeavenDuke
爬完雨果奖最佳长中篇组的楼以后,在非常疲惫、略带沮丧的状态下,我从最佳长篇组里面挑了一本看简介政治斗争色彩不那么浓厚的看,就这样率先读起了苏珊娜·克拉克的《皮拉内西》,没想到相当好看。放到今年的年度外文小说里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本身是一部设定系推理,这个类型的推理我觉得趣味主要在于它探索的问题比传统意义上的推理要更广泛(并不局限于六要素之类的原则),跟科幻小说也能产生更多深层次的跨界——毕竟后者很多时候是在做认知层面的推理。这本小说就很好地完成了这种融合。
小说中,来路不明的主人公拿着一包笔记本,带着对同样来路不明的异世界的热爱,不断探索包围在自己身边的世界。从美学角度上看,这个世界堪称是巨大沉默物体爱好者的福音了——向东西南北方向无限延伸的巨大厅堂(每个大厅的尺度大概在百米级别),里面摆满了从来不重样的各式各样的雕像,上有云雾雨露和飞鸟,下有惊涛海带和鱼儿,其中还散落着几具来路不明的骸骨,偶尔还会飘来一两片神秘的树叶。这个依照18世纪艺术家乔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内西的系列版画“想象的监狱”(Imaginary Prisons)打造的异界空间从一开始就以一个巨大的谜团的姿态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让这个谜团进一步有趣起来的是主人公自己。在这样一个空无一人的世界里,能够和主人公直接打交道的只有厅堂本身,而主人公本人也处在一种深度失忆状态。这意味着在这部小说当中,面对眼前巨大的谜团,读者和主人公同样无知。对推理爱好者来说,这意味着阅读这部小说时,自己会略微显得被动,而且小说中的几层反转其实并不算是特别意料之外,但至少在我看来,这个小说的惊奇感并不在于这几层单薄的反转,而是在于这种反转所引发出来的回味和认知的不断重塑上。
厅堂当中还有一些偶尔会出现的陌生人,其中一位名叫“The Other”的男人最为频繁,他给主人公起名叫“皮拉内西”,并试图借助他的帮助去从厅堂中寻找“失落的伟大知识”。围绕这个“失落的伟大知识”的争夺战最终构成了小说的主线——其实这部分并不算复杂,就只是一场受害者视角下的异世界失踪绑架案而已。
这场失踪绑架案整体上是一群科学家(或者说,自然哲学家)围绕这个名叫“The House”的异世界的探索导致的。为了从这个世界里发掘所谓的“失落知识”,他们不惜做出了很多有悖人理的事,皮拉内西也是受害者之一。团体中的老师率先退出,认为“失落知识”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他的学生却锲而不舍地继续追寻着,并最终促成了这部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具体按下不表。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真正有趣的点,恰恰在于这里的所谓的“失落的伟大知识”。小说当中的自然哲学家的观念是古人拥有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直接影响世界,并且接受世界的影响。这群哲学家正是通过将思维模式重新调整到古人的这种状态,才得以打开通往异世界的门的。
在这之后,作者选择了一个有趣的同人写作的角度来继续延展这个点——将皮拉内西诓骗到The House的学生的姓氏是迪格雷,依照其导师的说法,出自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却没能继承其衣钵。这里指涉的是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系列中的《魔法师的外甥》。在这部小说当中,作为皮拉内西里的这位骗子的远祖的迪格雷借助了戒指的力量,来到了一个名叫“恰恩”的业已凋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都城里,他同样目睹了连绵不绝的厅堂,和遍地的石像。造成这一切的是简蒂斯女王(也就是《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中的白女巫)在灭国前施下的灭绝魔咒。这些设定无疑和《皮拉内西》中的厅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中甚至还出现了标志性的小羊怪),而最令我在意的,便是在这个世界当中,皮拉内西和其他自然哲学家对世界本身的看法。
按照这群自然哲学家的思想,这个世界要么包含着智慧,要么不包含。而皮拉内西却有着一种新的认识:世界不包含知识,世界本身就是知识。他甚至自诩为厅堂的爱子,因为在他与厅堂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觉得不论是下方送来食物的浪潮,上方送来饮水的云雾,提醒他岁月节律的鸟群,还是那些沉默但又能在危难之时无意救下他的雕像,都是厅堂世界的意志的化身。从这个意义上讲,皮拉内西本人是比文中所有的自然科学家都更加接近所谓的“古人的智慧”的。
但是要注意,皮拉内西本人也是一个外来者,只是在同厅堂对话的过程中被抹除了旧时的记忆(很有可能只是漫长的时间和孤独在作祟)。这个身份赋予了这场记忆找寻之旅以别样的意义。它不仅仅包括找回旧日的身份,也暗含新的身份的诞生和成长。
在小说当中,这两项事业的前者是被动的,被不断灌输的,后者则是主动的。另外,深层次的认知缺失意味着即便是记忆的重拾,也不单单是重拾身份,还包括对旧有世界(既我们自己的这个世界)的所有概念的重新认识。和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人猿泰山》类似,这也带给了我们一种重构既有世界的视角。
我暂时说不清这部小说在这个角度上传达出了什么观念,但它至少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阐释。沉默的厅堂的生态并不是僵死的,而是生机盎然的,它缺失的只是人类的傲慢所积攒下来的喧嚣文明而已。皮拉内西在这里收获的是一种近乎重返童年的自由,前提是他知悉要如何在这里活下去——即所谓的感受世界的爱。他把这里看作是他自己的家,并最终拒绝了过去的身份。这也许意味着拥抱一个更广阔的自然世界,而非深陷在传统意义上的世俗当中,才是人与人类的归宿。
小说末尾似乎同样暗示出了这种观点。皮拉内西最终还是选择了前往人界——请注意,这里是前往人界,而非重返。他是以厅堂的使者来到人间的。有趣的是,在他定居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陆续发现了厅堂中的雕像所对应的活生生的人。厅堂当中的人虽然是雕像,但都神采飞扬(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但是现实世界当中,这些人却都风尘仆仆,黯淡无光。在此,厅堂世界又似乎变成了一种巨大的装置艺术,一个象征着人类世界的理想形态符号,其中的雕像浓缩了其主人的高光时刻,或灵魂之闪光点。他们虽死犹生,生活在厅堂世界无穷无尽的爱里。
这两年的一些阅读经历让我不禁怀疑,我们的科幻小说似乎越来越局限于去书写在大世界下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环境在故事当中只起到微不足道的影响,或是推波助澜的工具,或是被动遭到人类加工的原材料。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慢慢演变成了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有时甚至会形成一套彻底剥除自然界的新世界(诸如大火的赛博朋克题材的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将自然界引入到美学体系当中,或许能够让我们重新去思考这些既有的叙事套路的意义,以及人在世界当中的位置。
正因为如此,相比于欧美科幻界越来越口号化的主流写作,我觉得这样的小说才更有可能带我们走向我们所期待的那个未来。对我来说,这部作品甚至唤醒了我小时候读米切尔·恩德的《讲不完的故事》时的那种“超想去这样的世界”的澎湃心境。就像小说末尾所说的那样,厅堂的美永无止尽,它的爱亦浩大无穷。
P.S. 本书中文版已确认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时间未知。不负责任地猜测,说不定会赶在年底雨果奖颁奖的时候。
《皮拉内西》读后感(四):在她所有的作品中都有这个人的影子
七年前,第一次做苏珊娜·克拉克女士作品中文版责编的时候,我曾两次邂逅这个名叫“皮拉内西”的建筑师。在她之前仅有的两部作品(一部长篇《英伦魔法师》和一部短篇集《英伦魔法拾遗》)中,这位皮大哥就像希区柯克喜欢在他执导的电影中惊鸿一瞥那样,短暂地露了个脸。
在《英伦魔法师》中,他出现在第三卷《约翰·乌斯克格拉斯》,第623页(出处为2021年新版,下同):
英伦魔法师
暂无评分
[英] 苏珊娜·克拉克 / 2021 / 湖南文艺出版社
在《英伦魔法拾遗》中,他出现在第六个故事《汤姆·明风,或曰索尔斯比仙桥落成记》,第199页:
英伦魔法拾遗
暂无评分
[英] 苏珊娜·克拉克 / 2021 / 湖南文艺出版社
我本以为他只是个昙花二现的小人物,没想到在克拉克女士的第三部作品中,他摇身一变成为主角,而且拥有了给书冠名的崇高地位。为了防止剧透,我就不展开了——其实皮大哥第二次现身时已经给出了线索。离题一下:皮拉内西最著名的作品大概就是这组《想象的监狱》(Le Carceri d"Invenzione)了,我现在把它们一一贴出来。
试问读过《皮拉内西》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是否有一种置身于皮拉内西式监狱的幽闭感?那数不清的大厅和廊柱,是否让你如入迷宫而无法自拔?那一长串代表日期的数字,在时间上刻下了一个维度,让本就复杂的空间变得愈发不可捉摸。
本书用日记体写成,其中包含一些目录,必然涉及条目的排序问题。
在英文原版中,是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
中文版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是原封不动,加注说明;第二是按照中文习惯加以调整。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在我责编的其他书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也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式),便把这些条目按照汉语拼音的顺序重新做了调整:
在某些地方,问了让逻辑自洽,不惜“篡改”原文。比如这一处英文,提到the Other是在O字头下面的,O字头后面紧跟的自然是P字头:
但是the Other在中文里变成了“那个人”,就应该出现在N字头下面的,后面跟着的也变成了O字头:
以上的处理还算简单。最难处理的还是一处文字的残迹:
老老实实逐字对译这些残字是说不通的,一定要先把原文中缺失的字词补充完整,再译成中文,然后把改抹掉的地方给抹掉,让中文也显得语焉不详、含糊不清,但一番努力之后还是能够还原出真相。以下便是努力加工后的成果:
最后提一下这本书的封面。护封沿用了英文原版,在工艺上做了一些本地化的调整。不惜成本地烫金,效果让人满意。
内封就没有沿用原版了,尽量做得简单,好拷贝到同系列其他两本书上:
封底左上角那么一小块儿地方也做了烫金(反正是整块烫金版一起算钱,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
其他两本为了和《皮拉内西》相匹配,也做了类似的封面设计。
三本书都是圆脊精装,内文用的顺纹纯质纸,从各方面来说,这是我作为编辑能提供的最适合实体阅读的纸质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