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一本由著者:徐立京 / 绘者:徐冬冬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读后感(一):惊艳了全世界的华夏文明!真的太美了~
这本书太美了!
线装!裸脊!铜版纸!
每一篇文章都是文笔斐然、辞藻华丽的小作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恨不得每一句都摘抄下来!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用中华文化狠狠的惊艳了一把,自此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二十四节气,中华文化也越来越被国际认可。华夏文明传承了5000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每一候、每一节气、每一季,都包含着天地万物对生命的仁爱。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老祖宗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又称斗转星移)制定,我国位于北半球,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老祖宗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每节气分三候,每候5天;所以有七十二候。这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
阅读这本书跟随作者和画家徐冬冬老师的脚步,去深度解读每一个节气和每一个候物,不仅拓展了知识层面,更多的是探寻生命、宇宙的哲学和诗意,深挖古人的智慧结晶,一边为古人对世界的观察精湛入微而赞叹,一边油然而生的敬佩之心。
春季,你仿佛能听到厚厚的冰层开裂的声音,那是生命隐藏在冰封的河面和坚硬的大地里渴望的声音。天地仁气的厚德载物将春之阳气给予了大地,在漫长的冬天隐含着草木待春的渴望之下,“蛰虫始振”提醒着我们要敞开胸怀迎接春的气息。
夏季,绿肥红瘦万物并秀。这是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季节,我喜欢它力量,那是生长的力量。我喜欢看满枝树叶蓬勃生长的样子,麦香是小满的味道,喜悦和忙碌是芒种的主旋律,萤火虫的出现是大暑独特的风景,蝉鸣是入伏的信号。在这样一个浓烈、炙热的季节,感悟出生命的哲学,在绚烂中充满通达生死的淡泊从容。
秋季,一种揫敛之气带着真切的凉意。从一叶知秋就能知道,凉风至秋天便到了。秋天的色彩是可分为两种,丰收、成熟、喜悦的暖色,离别、凋落、悲凄的冷色。生命的成熟需要极热的炙烤也需要清凉的喘息,为的是带着满满的能力,以昂扬的状态和最精彩的姿态,奋力向成熟的最高点冲刺。
冬季,万物之终,四季之终。冬季最本质的变化发生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温和的、缓缓的将生命带入冰天雪地、万物枯零之中,天生地养的万物要开始安静的休息了。当你感受到土地的硬度和冰冷,就是冬季的开始。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一片寂寥,让人油然而生一股肃穆之感,一种让世间万物莫不遵从的威严之势。此时我们只消在沉寂的时节里静待四季轮回。
多么美妙的四季轮回,多么灵动的生命周转,我们从四季变换中能感悟到生命、宇宙的奥秘,这种智慧的获得来自于对自然变换的深刻体察,阳渐盛而阴渐衰、阴阳交替这是自然间的法则,也是生命成长之道,当我们对四季之变所蕴含的法则有所领悟,才能将我们的智慧化繁为简、去伪存真而通达天地心。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读后感(二):向全世界安利华夏文明的诗意哲学
这本书太美了!绝美!
每一篇文章都是文笔斐然、辞藻华丽的小作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恨不得每一句都摘抄下来!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用中华文化狠狠的惊艳了一把,自此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二十四节气,中华文化也越来越被国际认可。华夏文明传承了5000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每一候、每一节气、每一季,都包含着天地万物对生命的仁爱。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老祖宗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又称斗转星移)制定,我国位于北半球,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老祖宗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每节气分三候,每候5天;所以有七十二候。这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
阅读这本书跟随作者和画家徐冬冬老师的脚步,去深度解读每一个节气和每一个候物,不仅拓展了知识层面,更多的是探寻生命、宇宙的哲学和诗意,深挖古人的智慧结晶,一边为古人对世界的观察精湛入微而赞叹,一边油然而生的敬佩之心。
春季,你仿佛能听到厚厚的冰层开裂的声音,那是生命隐藏在冰封的河面和坚硬的大地里渴望的声音。天地仁气的厚德载物将春之阳气给予了大地,在漫长的冬天隐含着草木待春的渴望之下,“蛰虫始振”提醒着我们要敞开胸怀迎接春的气息。
夏季,绿肥红瘦万物并秀。这是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季节,我喜欢它力量,那是生长的力量。我喜欢看满枝树叶蓬勃生长的样子,麦香是小满的味道,喜悦和忙碌是芒种的主旋律,萤火虫的出现是大暑独特的风景,蝉鸣是入伏的信号。在这样一个浓烈、炙热的季节,感悟出生命的哲学,在绚烂中充满通达生死的淡泊从容。
秋季,一种揫敛之气带着真切的凉意。从一叶知秋就能知道,凉风至秋天便到了。秋天的色彩是可分为两种,丰收、成熟、喜悦的暖色,离别、凋落、悲凄的冷色。生命的成熟需要极热的炙烤也需要清凉的喘息,为的是带着满满的能力,以昂扬的状态和最精彩的姿态,奋力向成熟的最高点冲刺。
冬季,万物之终,四季之终。冬季最本质的变化发生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温和的、缓缓的将生命带入冰天雪地、万物枯零之中,天生地养的万物要开始安静的休息了。当你感受到土地的硬度和冰冷,就是冬季的开始。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一片寂寥,让人油然而生一股肃穆之感,一种让世间万物莫不遵从的威严之势。此时我们只消在沉寂的时节里静待四季轮回。
多么美妙的四季轮回,多么灵动的生命周转,我们从四季变换中能感悟到生命、宇宙的奥秘,这种智慧的获得来自于对自然变换的深刻体察,阳渐盛而阴渐衰、阴阳交替这是自然间的法则,也是生命成长之道,当我们对四季之变所蕴含的法则有所领悟,才能将我们的智慧化繁为简、去伪存真而通达天地心。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读后感(三):“每一个时节都应该被视为最好的安排”
对于天地万物,中国人往往会自有一套朴素的哲学,比如,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人必须经常接接地气,孩子要时常在地上摸爬滚打,就算满身泥土也要沾沾地气。如果是长年住在高楼上的人们,也是需要经常出来走走,接接地气。只要双脚踏踏实实地踩在土地上,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难关,最终都能撑下去。就如同一个人,只能能触碰到土地,就好像能感受到天地间的能量,就总能生活下去。这或许就是农耕型社会的中国老百姓们历经了千百年,形成的最朴素的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感知天地,体悟时令生命的哲思。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认知和感悟世界而做出的总结和概述。是对天地变化的观察、感受和概括。
如著名作家、学者王蒙所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天地变化的概述,前者是以大观小,把对天地四时之变,从天相、季候、农事、生物、风俗各层面,用一个个具体的节气确定与划分,而七十二候则是以小见大,把大千世界无穷无尽“物”与“相”,用最生动最鲜明,最能代表宏大之变的对象,总结出反应节气演变的物候,其中贯穿着“一叶知秋”的智慧,及“一花一世界”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核心。围绕着这个体系,阳春白雪的文人雅士留下了各种诗词歌赋,同时所谓下里巴人的底层百姓则是用各种农事谚语,在田间地头,度量着光阴,感悟着时令。两个被阶层划分开的群体,却在节气和物候这个文化体系中,共生共存,探求天地之变,体悟自然与生命。
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所以在中国人的社会里,无论是农人、匠人或是学者,讲求的是自行领悟自我修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意境和哲思。
当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与西方的抽象艺术碰撞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呢?在艺术的世界中,很多元素其实是互通的。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一本很难定义的书,它是一本二十四节气的普通读物,也是物候学的普及读物,而它又是一本极美的画册和中国美学读本。
书中收录了140多幅中国抽象绘画作品,由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大师徐冬冬绘制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是画家以宣纸、毛笔绘制的系列艺术创作,色彩浓烈、肌理独特,用中国抽象绘画语言,完整、创新地描绘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这些画作也是画家在抽象画领域中“问道”的艺术成果,是画家在中国哲学中寻找到抽象的概念,化作绘画语言,以此为路径来建立中国抽象逻辑思维的表达。
这些画作也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本书的著者徐立京的灵感来源,在这本书中首次集结面世。
徐立京从生命观的角度,创新性地描绘了节气与物候的宏大与精微,用近80篇优美细腻的文字,阐释了对天地之道和万物生命的感受,从新的角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行了感悟和思考。
正如徐立京在书中所言,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成为了画家探求宇宙世界与文化载体的演变的载体,也成为她体悟自然与生命的切入点。
而王蒙在本书推荐序中所说的,既是对这本书的评价,更是对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及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中华文化的精华是通达天地境界的,讲究天人合一、师法造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我们古人的目光看到了宇宙万物,每一个物候的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和宇宙世界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所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蕴含的宇宙观、生命观是非常了不起的,是具有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放在今天以及未来,放在全球,都是很有意义的。”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读后感(四):《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文并茂阐释中国人诗意生命之美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说起二十四节气,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就是这首二十四节气之歌,今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每一节气配上意境优美的画面,再融入一句古典唯美的诗句,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不仅让二十四节气彻底破圈,也让世界观众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和独有的中国式浪漫。
其实早在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就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成为中国的5大发明之一。这次亮相,也让国民又一次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很多人也纷纷发布各自城市的二十四节气来展现城市魅力。
但事实上很多人都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还是停留于字面上,对于具体是什么知道的还是少之又少,更别谈七十二候了。
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中,通过经济日报社的副总编辑徐立京近80篇优美细腻的文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徐冬冬历时8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近140余幅精美的抽象绘画作品,和众多名家一起对谈,从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多角度详细诠释和解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精神源头以及蕴涵的人生智慧,充分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感悟新思考, 从中 体会到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
在古时,农民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何时休息,都是因为二十四节气。节是指一段时间的表示,气是指天气的变化,物候是指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六节气为一季,四季为一年。
在书的序言中,在作者徐立京与名家王蒙的一问一答中引出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源头以及精美体系。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历法对四时的变化的概括,它以大观小,把对大自然的四时变化总结,体现在了一个个具体的节气的确定与划分上,从天地的大变化着眼来认识这些具体的事物与想象上。比如人们最熟知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着四季最明显的更替。
七十二候,则是以小观大,古人从世界万物中精心选择了那些最能宏大之变的物象,总结出了反映节气演变的物候,让人通过类似“一叶知秋”的微小的变化来感受四时的更替。比如“”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
如果说不是对生活的热爱,恐怕古人也不会细心观察天地的变化,所以这套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精妙体系也反映了古代圣贤热爱生活的乐生主义。
在日剧《小森林》中,电影中的女主顺应着四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美食,让很多人都感受到,天地不言,四时是对万物的庇护,原来每个季节都是最好的安排——春季播种,夏季生长,秋天收割,冬天守望。
另外古人也赋予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诗意美,比如惊蛰来自于古诗《观田家》中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还有一些农谚语也包含了人生的哲理,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不得不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息,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过得很有仪式感。
书中精选了百余幅当代抽象绘画家徐冬冬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画作,这幅作品是画家历时八年创作的作品,用宣纸、毛笔为载体,用抽象的会话语言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智慧。
不过说实话,我并未像作者徐立京一样感受到画家在作品中传递出的信息,这一度劝退自己不看这套书。
直到看到徐立京的这句话:
以往我们看画,总是想看上面画的是什么人物或风景,通过这些实体去了解画表达的意思,可是这套《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却不走寻常路,整幅画作上面你看不到一个实体的事物,他就是利用宣纸、毛笔为载体,利用大量的颜料配色造成视觉冲击来让你感受到各个时令的变化。
我曾把这套书中的画作给三岁的小朋友看过,他看到《春分》说到:这好像大海的颜色,好清凉啊。看到《谷雨》说到:妈妈,是花要开了吗?
我最喜欢的画“谷雨”
不得不说,除了音乐可以跨越界限,画也一样,即便不同的构图,不同的审美,也一样能让观者在看到这些画作会联想到什么,都会受到莫名、难言而又挥之不去的感染与触动,大有虽不知所起却坠入其中的艺术享受之感。
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就像太阳东升西落,跟随自然的本能变化着,完全是缺乏觉性的。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王蒙认为是对大自然的亲和和理解,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之前看过一部《日日是好日》的电影,一直觉得生活中那么多苦难,为什么日日是好日呢,在剧中,女主跟随着二十四节气变换,领悟到人生的路上必然会有得失,就如同四季的转变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境,用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未来。
我想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在作者徐立京的解读二十四气节七十二候中,我最喜欢的对夏至的解读,看完总有一种找到同道中人的感觉。
夏至,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要来了,走过立夏、小满、芒种,大地早已蓄积了满满的热量,时刻等待爆发。
就如同生命一样,即便再过于微小,也期待有一时刻能够燃烧起来,让自己变得鲜活变得有意义,就如同夏至的气息,绝不甘于平淡,也不甘于绵软,它是猛烈的,炽热的。
生命就需要“夏至”这样的自内而外的“心火”燃烧,即便知道盛极必衰,也愿意轰轰烈烈直至宣泄殆尽,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天地不言,总是用自己最好的姿态告诉我们生存的道理,不过这一切都是要靠我们自己感悟,去觉察,用孔子的话则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跟随这套《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观看大自然的更替,其实大自然也在默默观看我们的人生历程。未来不妨携手一起,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交替中感悟生命,体会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感受每一个日日是好日的平淡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