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人们对自己20岁之前出现的技术都是习以为常的,20到30岁之间的技术是震动世界的,而30岁之后才出现的技术,就是胡说八道了。
一个春日的下午,我在北外校园里闲逛,路边看到一辆黄色的自行车,车身上印着 OFO 三个字母,似乎有蹊跷。我走进看了看,原来是一家做自行车共享的公司的产品,关注微信,获得动态密码之后,就能把车骑走,不用了就锁上就能结算,非常方便。我果断的骑了一辆,这个下午变得更美好了。
后来我在 36 氪上搜了下,发现我们去年8月 份就报道过,当时还是只对北大校内的朋友开放,现在已经扩充到北京好多高校,普通人也可以直接用了,不过价格高一点。通过验证学生证这类证件,变成会员之后,OFO 的体验就更好了。
其实悲观的看,我会觉得自行车共享使用这件事现阶段是没法做的。拿 OFO 举例,微信关注解锁一辆车之后,我要是不还直接占为己有,追查的成本是挺高的。有这种想法的人稍微多一点,运营方就很难继续了。
但是在学校里就不一样了。即时不绑定学生证,学生群体中会直接骑走车的也是少数。骑回寝室你怎么跟同宿舍的哥们说?校园内相对单一和纯净的环境,给这类需要高信任度的事物,提供了成长的空间。这种信任是非常可贵的,如果没有,你要从零培养的话,不光要大量的钱,还需要时间,还不一定能成。而没有这种信任的话,新事物是肯定没法迈出第一步的,直接死在胚胎期了。
有了这样的土壤,新事物就有机会尝试。度过最早的冷启动之后,用户尝到了甜头,开始口口相传,更多人加入,这时大家会默认遵守最初的规范,群体内的规范效应会帮助约束大家的行为。看到大家都很自然的借车还车,你也会仿效,就和出国之后看到大家都按红绿灯过马路,你也不好意思闯红灯一样。另外,早期积累的经验也能在规模扩大胡派上用场,不至于碰上全新的问题,直接荒了阵脚。
国外也有类似的例子。硬科技产品在早期总是很难被接受的,因为有太多瑕疵和问题,校园则有足够的包容性来接纳这些新技术。几天前一个外表萌萌哒的送货无人车公司Dispatch 拿到了 200 万美元的天使,他们正在校园内试点,一次可以给四个顾客送货,顾客还可以在手机上查看小车的位置,取货时也得靠手机来解锁。于是完全不见人疯狂剁手的体验可以实现了。
这么美好的想法,之前被很多人吐槽过。当时还是用的无人机,大家纷纷表示要组队用弹弓把飞机射下来,也有人担心自己买的充气娃娃送到邻居家怎么办,或者丢在自家门口被偷了怎么办,总之就是太多问题似乎是无解的。
Dispatch 刚起步,未来不可知,但是我觉得可以趟出一条路。校内的环境相对固定,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基本达到可以在封闭环境内以不高的速度自主运行。被冒领或者被抬走主身的风险也被校园环境给抵消掉不少。校园环境吃下来之后,小区或者办公楼是不是也可以呢?无人车自己坐电梯也不难吧?
一位知名科幻小说里提到,人们对自己 20 岁之前出现的技术都是习以为常的,20 到 30 岁之间的技术是震动世界的,而 30 岁之后才出现的技术,就是胡说八道了。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好处在愿意接纳新技术和新产品,有一定消费能力,人际关系社群化明显,非常符合创业公司理想的早期用户群体形象。
最知名的从学生群体起家的科技公司,应该就是 Facebook 了。拥有一个在线个人主页,时不时发几张照片,和好友在线上互动,这些行为现在对我们已经太平常不过,但是在 12年 前,这种行为在大众眼中却是古怪而不合时宜的。为什么要一整天对着电脑和朋友留言,而不是去草地上 Party 呢?现在一切都扭转过来了,能够微信上聊天,为啥还要越过半个北京城见面说呢?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大家都觉得神经病但是你自己却坚信不疑的主意,也许可以在"校园"里找找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