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学生创业是个热门话题,与之相对应的,我国大学里面开设的关于大学生创业课堂也是越来越多。在目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引发社会对创业教育开展的疑虑,甚至有些高校和学生部门展开“该不该鼓励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讨论。
对于这些没有经验、没有资源、没有技能的大学生来说,学校里面开设的创业课堂究竟应教授哪些内容呢?
开设创业课堂,进行创业教育,简言之是指激发创业意识、培训从事创业活动所需的必备知识、基本能力、心理素质等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人才。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虽然从提出至今只有短短20多年的时间,但是创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还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然而,相比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使得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只看中结果,忽略了教育的过程,存在着一些教育误区。
比如,国内大多数高校仍然停留在开设选修课,举办创业大赛等形式的创业教育上,无论是课程内容、体系、形式上都不够系统完善,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
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多数还是处在探索阶段,甚至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在课程设置方面,兼职课多、专职课少;在师资方面?熏兼职教师多、有创业经验的权威师资少;在教学内容方面?熏理论多、实践少。由于缺少创业实战经验,老师们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大学中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大都是公共选修课程,笔者曾经浏览过某所高校的创业课程目录,内容有“如何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为什么要发扬企业精神”、“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等几个部分,而且均停留在“普及基础知识”的阶段。而对于那些真正打算创业的大学生,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就是创业教学的师资不仅局限于教师,还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教师除了教学还应从事创业的实践与科研,创业的课程设置不应等同于一般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是应该有相当量的创业实践内容,需要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并实施实践项目。
为了弥补任课教师缺乏实战经验这一不足,许多高校聘请一些企业家或社会上成功创业的人士为学生们作创业教育讲座、传授经验。这种讲座往往基于演讲者们的亲身见闻和体会、成功创业的经验,“故事性”较强。因而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但是由于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又缺乏长期性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
不少高校都开始举办职业规划大赛或者创业计划大赛,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对就业或者创业的认知与了解。但是很多同学并未积极参加这样的创业计划大赛,不少人认为这种比赛只是比赛而已,并不能为个人自主创业提供经验。
创业教育的缺失正是创业精神的缺失。有些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工作经验和结识工商界精英,这也表明了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并不是为了纯粹创业,而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增加就业筹码。
今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高校教学改革、创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等多个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予以公共服务支持,有望让公共服务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贵人”,形成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长效机制。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创业所需要的能力、视野、意识、作风和精神,直至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创业教育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或长期在功利化和现实化之间徘徊,直接带来的是过分追求创业的成功率和创业的企业行为,这种教育目的的简单追求和现实追求,易于让大学生取向功利价值的眼前目标。
对于创业教育教学问题,笔者认为,要把创业教育明确定位为职前教育,通过校内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创业行为,理性设计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确保学生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专业进步、自身潜力和职业规划保持一致。
要引导大学生从培养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始,尤其要开展大学生受挫心理教育,创业从某种程度上是从失败开始,校园型创业教育最终要接受社会检测,社会型创业不能完全规避创业风险。
要发挥创业课程与经济建设联系紧密的特点,凡是经济建设中急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都应当有效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把现实社会作为切入点,把现实的事例分析和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拉近理论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
总而言之,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要倡导全面发展的理念,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逐渐形成相对完备的创业生态系统。还要注重自身特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有各自的侧重点,要与高校的历史文化、专业设置、学科队伍加强结合,发展学校优势。
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高校创业教育要强调把“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作为办学理念,而非仅仅为获得一份工作的“就业式教育”,强调创业教育不仅仅要赋予学生就业的一技之长,更是以学生的需求、兴趣为主导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