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绥滨县忠仁镇长发村的木耳大棚里,菌棒已长出木耳,刘启新开始采摘第一茬。从大学毕业生,到回乡创业的“新农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一片片小木耳,点燃了刘启新的创业梦。
刘启新的父亲因多年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痛风,丧失劳动力,家里的重任落在他母亲金莲英身上。2017年底,贫困户动态调整时他家被认定为贫困户。
去年,刘启新从河南大学毕业,在哈尔滨找了份工作。由于父亲的重病让刘启新放心不下,2018年初,他决定回到家乡创业。
长发村是贫困村,但刘启新回村后发现,驻村扶贫工作队给村子带来了新变化:村南新建起光伏发电,村西新建养殖场,村东正盖木耳大棚,道路被重新改造,路边正在绿化,村民观念一点点更新……这些变化让刘启新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木耳大棚的脱贫致富项目对外发包时,皮肤黝黑的长发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综合处副处长朱庆民动员贫困户承包木耳大棚,多次挨家做动员工作。由于缺资金,很多人在观望不敢做。
刘启新的母亲当过村里的女干部,朱庆民找到了她。“当时我妈要照顾我爸,没时间弄木耳,工作队又发动我,让我承包木耳大棚。”刘启新对种植木耳充满兴趣,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贫困,“人穷志不穷,正因为穷,更要拼搏。”
“当时就告诉我妈,现在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有政府做咱们后盾,怕啥。”在刘启新的劝说下,母亲同意他创业,并且一口气承包了6栋木耳大棚,成为全村承包栋数最多的一户。
木耳大棚承包后,刘启新首先遇到的是资金难题。据悉,每栋木耳大棚承包费4000元,每个棚能放1.8万袋菌棒,每袋菌棒1.8元。除每袋菌棒工作队补助1元之外,算下来仍需要投资10多万元。这对刘启新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由长发村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侯金豹担保,为刘启新申请扶贫小额贷款。侯金豹又主动借他1万元,凑够了资金。“驻村扶贫工作队让我创业有了底气。”刘启新说。
驻村扶贫工作队出资聘请了技术员。经过两个多月的认真学习,刘启新就掌握了木耳种植技术。“根据气温,给菌棒浇水;大棚温度不能超过25摄氏度,否则就要打开卷帘门,木耳娇贵得很。”刘启新把每个阶段木耳种植技术要点都记在本子上。
在刘启新的细心管理下,他家的6栋大棚,成为全村管理最好的。他们母子二人打理,每天起早贪黑劳作,寄希望于这个产业带来收入。在生活充满希望之时,刘启新的父亲突发脑梗,母亲负责照顾治疗中的父亲,家里木耳大棚全由他一个人看管,经常忙得饭都吃不上。
在木耳大棚内,刘启新正在打开卷帘门通风。他说,木耳销售扶贫工作队帮着联系,预计今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下一步我还要打造绿色有机品牌,继续学习,争取做个木耳种植技术员,帮助更多村民致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刘启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