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59 游侠史【堂、吉诃德】
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第一部问世,即在西班牙获得极大的成功。
小说摹仿骑士传奇的写法,描写堂、吉诃德和他的待从潘沙的游侠史。
在拉曼却地方,有一个名叫吉哈诺的古派乡绅,年近五十,他爱读骑士小说,久而久之,就入了迷。他异想天开,想当一名游侠骑士,探奇历险,漫游天下。于是,一披上从“曾祖传下来的”“生锈发霉”的披甲,自名为堂、吉诃德,骑上一匹瘦骨麟洵的马,在一个盛夏的黎明,悄悄离家出发,开始他的游侠生涯。
他的第一次出马,就碰得焦头烂额,无获而归。他的家人在神父的帮助下,清查了他的书房,把所有收藏的骑士书籍通统烧掉。他的女管家抱怨说:那些骑士小说把您害到这个地步!
但是,堂、吉诃德还是认为天底下最需要的莫过于游侠骑士和骑士制度的复活。他又第二次出发,又做了许多荒唐事,除了自己吃了许多苦头之外,还是一无所获,结果被神甫设计骗了回家。但他仍不甘心失败,再次出马游历天下,结果还是毫无收获,最后被孙子逼着回家。
堂、吉诃德直到临死前才翻然醒悟。他大叫着说:我现在不是堂、吉诃德了,我是为人善良、号称大善人的拉曼却了。我现在把台、伽乌拉和他那帮子子孙孙看成是冤家对头,觉得荒谬的骑士小说每一本都讨厌-------我对骑士小说已经深恶痛绝。
【堂、吉诃德】通过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尖锐、泼辣的插曲和议论,抨击了骑士文学,嘲笑了骑士制度和腐朽的封建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的主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在【唐、吉诃德】里,作者塑造了两个不朽的典型形象-------堂、吉诃德和潘沙。
堂、吉诃德是一个喜剧人物。作者抓住了他性格中本质的东西------理想和现实的脱离,主观和客观的分裂。他完全迷醉在虚妄是幻想之中,把客店当城堡,把妓女当贵妇,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把苦役犯当受迫害的骑士,把木偶当摩尔人--------他挥戈纵马,一路杀去。这样的人无论干什么,其效果必然和动机适得其反,他的游侠行为不但没有救了别人,反而伤害了人家。怪不得那受了伤的教士说:我原先好好的一个人,给你弄成了一个颇子,一辈子也站不平了。您为别人除害,却害苦了我。
唐、吉诃德本来是一个被讽刺的典型,可是在塞万提斯的笔下既有挖苦又有同情,挖苦中含有同情,而且越到后同情的成份就越多。在书的结尾,作者公开表示了他对主人公的评价:一生幻惑,临没见真。
潘沙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作为西班牙农民的形象出现的。他和妻子的谈话令耐人寻味:世上最乐的事,就是跟一位探奇冒险的游侠骑士,做个有体面的待从。当然,事情往往不会称着我们的心,一百次的遭遇里,九十九次的下场是倒霉别扭的,这是我切身的体会。
潘沙选择的虽然不见得是正确的路,但总算是走出了一条路,这在客观上反映了西班牙农民在封建统治下无路可走的困境。
潘沙的性格随着故事的发展越来越鲜明。他贪图小利,胆小怕事,反映了农民狭隘自私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他泠静而清醒的头脑,正好和唐、诃德狂热的头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他看来,风车不是巨人,就只是风车。行人不是骑士,就只是行人。羊群不是军队,就只是羊群-------几乎在吉诃德每次冒险之前,潘沙都要劝阻,而每次冒险之后又都证明了潘沙的正确。
在一连串的冒险经历中,潘沙跟着吃尽了苦头。吉诃德从未付过他的工钱。他不断咒骂游侠行为的疯狂,叫喊:不干了。可是,他舍不得吉诃德,后来竟爱起吉诃德来。他为吉诃德在游侠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德和勇敢所打动。潘沙所重视的并不是吉诃德游侠行动的本身,而是那种扫除人间不平的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他渴望实现。
潘沙是抱着碰运气的愿望跟着吉诃德的,一出发他就想能否当上个海岛的总督。这个理想终于实现,他当上了总督【管理一个小村庄】,他的一切优良品质就焕发出来。他一上任,就处理了一些疑难的案件,惩罚了欺诈的坏人,救助了贫苦的人,老实人得胜,狡猾的人吃亏,强梁者受压,弱小者受保护。而且废除了酷刑,这使“在旁的都惊叹不止。”觉得“新总督明鉴万里。”当他辞去总督时说:反正我是光身上任的,离任还是光身-------一个人能这样说,并不容易。
这是塞万提斯最好的讽刺故事之一。他揭穿了整个西班牙国家机器的贪污、腐朽及其反人民的实质,多少预示了人民一旦摆脱黑暗统治,是能够管理好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