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铃乐章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来了!
春天带着生命和希望,步履轻盈的来了。她越过高山飞过河流,千里迢迢的赶来了。她很辛苦,可她一刻也顾不得停息。便迫不及待地跃动在山川,平原上…所到之处无不显示出蓬勃生机。
睡了一冬的大地,欣欣然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春天是生命的使者,爱那寒意犹存而又不乏温馨的初春的风,是她轻轻拂醒了大地。在看太阳岛了,沙滩上空高高飞翔着风筝。春风没有腿,没有手,竟然把它送到好高好远,渐渐地融进了淡蓝色的天空里人们总是把春天看作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而我们少年儿童又被称为祖国的春天。在这样的春天里,在这样殷切的期望中,我们更应该勤奋学习,努力报答祖国寄予我们的厚望,因为我们是祖国的生命和希望。
但是如果你俯下身子去仔细审视,你会发现在悦目的色彩中还有零星的枯黄,那是残冬留下的痕迹,你也许会叹息,真是美中不足啊!是的,望着那几棵折肢断臂,垂头丧气的小草,谁还会有好心情?可是你不妨削去他枯黄的冬衣,你会有更新奇的发现,嘿!里面却是绿色的,原来外表枯黄的小草也在孕育着,孕育着更美的春天。
2020年的春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是一派春回大地的盛景,而是突如其来的灾难。举目四望,神州大地一片疮痍。野味食客们于黑暗中的饕餮,带来无数鲜血淋漓的代价。面对那些被肆意捕杀、售卖的野生动物,自然用一场令人心的瘟疫,让失去敬畏的人永远铭记了它的愤怒。
一湖碧水,一树繁花,对自然的向往曾经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然而城市化作钢筋水泥筑起的森林,我们的肉体和心灵失去诗意的栖居之地。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人朴素的自然观。《荀子·王制》有言:“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整体,人类善待自然,就会得到自然的馈赠;人类伤害自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最近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对立后,自然对人类作出的惩罚。科学研究表明,引发这次疫情的病毒来自于野生动物或与之有关。所以这次疫情用血淋淋的惨痛代价当永远铭记,我们唯有守住这方绿水青山,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上个世纪,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写到,我们可能面临一个再也没有鸟儿歌唱,再也没有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在过去的日子里,每个人惊叹不已、拍手称庆。然而,当春日来临,人们打开紧闭的门窗时,却发现,这是个再也没有鸟儿欢唱的、寂静的春天。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也曾是山清水秀,地宜耕植的宝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使的千里松林荡然无存,全数化作荒山秃岭。正所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只有每个人都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我们才有可能期待一个绿意盎然的明天。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衰。“生态如水,可载文明之舟,亦可令之倾覆。正因为有了“生态兴",人类才得以创造出灿烂繁荣的文明。然而,生态之衰,也带给了这些文明致命的打击。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文明结束了。”人类的文明欲向前演进,就必须要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片天蓝、地绿、水净的土地,才是文明永续发展的天地。
要通过我们的奋斗,积极回应老百姓所想、所盼、所急,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老百姓清水护岸、鱼翔浅底,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附上春日诗歌两首:
寄春
草长莺飞化往昔,花开燕舞何处寻。
愿乞晚春回天力,化与清风荡不平。
春鉴
尝记与你西亭,把酒共话昏黄
几缕梅花消匿,淡却心中孤傲
卧榻与你枕眠。
外界残花弥散,闭眼便却荒芜
这是曾经的你。
如今的你
风光旖旎依旧,
但窗外暄哗不复,
只留下空野的路
在静夜里或轻或重地奔驰
抬头复视南城
晓光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