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知道,家是一个早晚要离开的地方。只是能有大把时间和机会待在家里的日子,便觉得离开是心安理得的,所以自20岁开始即便寒暑假待在家里也总想着收拾收拾行李去外面跑一跑,总想着留给父母的是背影才符合一个儿子高大巍峨的形象。现在回想那几年跑了那么多路,累积了那么长的距离也不觉得累。那时总是想着,走吧,走得越远才越有成就感,也总想着工作后一定要像这样远走,去实现荣归故里的梦想,但怎么做才能荣归故里当时却是很迷茫了。
这就是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早些年心心念念地远走,在大学毕业的第一个年头便实现了。坐了30几个小时的火车,咣当咣当走了四千里的路该算远了吧,留给那些亲人的背影又该是多么冗长。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这样写道:慢慢地,慢慢地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她写这句话的背景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她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头也不回的儿子消失在小路尽头的转弯处,儿子用沉默的背影告诉她:不必追。说真的,在没有看到这样一个背景的情况下,我总以为这背影应该是父母的背影,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才是那个目送者,其实我想不光是我,很多人读到这里也会跟我有一样的理解吧。这应该是受了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影响。
所以在知道了这句话是放在这样一个坐标里写出来的,心不免咯噔疼了一下,这些年来来去去,我只是把焦点放在了自己的背影上,却几尽忽略了背影下那一双双目送的眼睛。是啊,不必追,不必追,即使追过来又能怎样?始终是要走,大可不必留,不必留。
可是话说回来,我初读那句话所理解到的背影也许并没有错误。从我们一出生开始,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和父母就一直是在背道而驰,无论哪一方回过头来看都只不过是在目送彼此的背影。只不过啊,大多时候,父母的背影一旦消失就再不会出现,容不得追,也容不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