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袋心理测试:教你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
男生想上,可女生为什么总说“不” ?到底如何才能跨越那一条鸿沟呢?或许下文能够提供一些答案 ...
本文翻译自芝加哥大学比较人类发展系的人类学教授 Don Kulick 的一篇著名论文《No》. 因篇幅有限,因此有所节选,语言亦有做通俗化处理。本文旨在通过在具体社会场景中检验 No "不"一词的使用(抑或不使用)来分析此词在区分男女社会角色(gender roles)与将女性“性物体化 (sexual objecification)” 的潜在意味。
若想要理解语言在性指向与性暗示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我们首先要在认知上分清两个概念:performance (语言表现)与 performativity (语言的表述性)。
怎么理解? Performance,语言表现,是一个人在社会场景中具体所说的东西的具体内容;而 performativity,语言的表述性,则是一个人的言行整体所体现出来的形象或者传递的信息。换言之,performance is what a person actually SAYS, while performantivity is what a person EXPRESSES by saying or not saying certain things. (关键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对方看到了听到了领悟了什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performance 是 perfomativity 中通过语言直接展现出来的一部分,但是社交互动中有更多的信息是通过暗示或者沉默传递的 ,这对于我们分析语言与性身份识别相当重要。
举例说,当医生给一个产妇接生以后大声宣布,“这是个女孩儿!”,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或许仅仅是:新生儿“没把儿”。但对于新生儿的父母来说,医生这句话隐藏的社会涵义是:未来十几年,你们给这个小孩儿买的玩具将不会是变形金刚,而是芭比娃娃;去理发剪的将不会是平头,而是各式各样的发型,等等,也就是说,你们作为父母,将有义务将这个刚来到上的新生命慢慢地“女孩儿化”,把一无所知的“它”培养成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她”。
在两性互动中,我们只有对许多语言运用背后的社会含义进行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双方对话的文本上,才能真正看到当中的动态变化。而在两性互动中,“不”一词的使用,无疑是最常见的话题,也是最典型的样本。因此,接下来我将会用三个具体案例,通过分析“不”一词在各个案例中发挥的实际作用来研究两性互动中男女社会角色的区分以及将女性物化的实际过程。
案例一:性骚扰与强奸 Sexual Harassment and Rape
在众多两性互动的模式中,“不” 或者 “不要” 一词在性骚扰与强奸的场景中的使用最为显著。我的研究将关注“不”一词是如何被一个文化中对于女性气质(femininity )的具体要求和预期所束缚,具体来说就是,在一个依然父权色彩浓厚的社会中所发生的性骚扰与强奸的案例里面,女性对于自己拒绝性交的意愿的表达往往被无视,抑或被对方扭曲理解为 “再努力一把 try harder” ,甚至是 变相的 "Yes"。 因此,不少强奸案的当事人都会在事后声称当时女方并没有明确表达对性交的抗拒,尤其是当女方身体上没有明显的淤青一类的受伤痕迹 (联系李某强奸案)。
当我们用语言学理论框架分析这些情况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场景中,对于采取主动试图满足自己性欲的男性而言,女性反复地说“不” 在一定程度上正好符合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被动性的描述,进一步强化对方“女性”的身份。而对于男性而言,当遇到女性主动表达自己的性欲时,恰好相反,男性的 “绝不说不 (never say no)” 才是 强化自己“男性”身份的符合社会预期的表达。 一旦男方违反了这种社会预期,对于女性的性欲表达说“不”的话,男方在朋友眼中将陷入被怀疑为是“性冷淡” 或者 “同性恋”的 困局,而唯一的可以脱身的借口则是“女方太丑 (extreme physical unattrativeness in the female)”。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说“不”,还是不说“不”,“不” 一词本身都在暗示与强化“男主女被的异性互动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男生通过一次次面对拒绝后依旧不挠的尝试,最后将“No” 转化为“Yes” 的结果来证实自己的男子气概(masculinity)。而对于女性而言,不管本人是否情愿,女生在面对男子追求的不断拒绝以及将追求过程的不断延长中反证了自己的女子气质。
那我们就要问了,这样一个不符合逻辑的异性互动模式,难道不会有自己的内在缺陷,也就是死胡同吗? 许多对话专家的研究表明,从互动逻辑上而言,女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心仪男生发出的上床请求直接说“是(或者好的,我要 etc.)” 会让互动正常继续,但是在文化上来讲,“不” 或者 “不要” 也就是(雅蠛蝶...) 却是更广为两性接受的社会规范。 一旦女生按照自己需求以正常的频率对男性的上床请求说“是”,那么在其他的男生(以及女生)眼中,这个女生将会被贴上除了“女人”之外许多“难听的标签”,被视为不正常的情况。
由Muehlenhard 与 Hollabaugh 教授在80年代末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会中许多女性恰恰是通过说“不” 来表达 “是”的。他们曾经问询过610名女本科生,她们“是否曾经在自己有与对方明确上床意愿与欲望的情况下对赌坊说过不”,结果表明,有68.5% 的女生承认当她们说“No”的时候,她们的实际意思至少是“maybe”,而当中又有39.3%的女生承认自己嘴上说“No”的时候其实心里说的是“Yes”。当我们问及她们如此选择的原因时,这些女生要么是表示自己不想被别人认为是荡妇,要么是感觉自己不应该轻易上床,亦或者是她们想要玩弄对方的情感 —— 这里面又分三类,一类是该女生对该男生心怀积怨,第二类是该女生想进一步挑起男生性欲,第三类是该女生希望男生更加使劲 用力(more aggressive)。
而这种基于异性恋之上的两性互动模式最显著的一个内在缺陷就在于,当一个异性恋的男生(攻)被另外一个同性恋男生(攻)所主动追求的时候,如果该异性恋男生对对方的求爱举动说“不”的话,他会遇到社会中异性交往中只有女生才会常常会遇到的困境,因为一旦他说“不”,在对方眼里看来,这恰好是一种女性化(攻 转 受)的表现,这不仅不会阻止对方的攻势,反而会助长对方的渴求。而反过来看,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社会里许多人认为同性恋中的小攻是各类性别认同类型中“性欲表露最强势的 (fully sexed)” 的一种,这里面也暗示了男性气概本身对于“主动性”的内在要求。 因此一种有趣的现象是,世界上最“直”的男生依然可以与同性恋男生成为朋友,前提是该“基友” 明确表示不对自己有任何的兴趣(性趣),不会主动采取任何行动。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不会对对方发起主动攻势,也就不会进入上文所提的两难困局。
案例二:同性恋恐惧防卫 Homosexual Panic Defense
同性恋恐惧防卫在某些法律上被规定为当事人由于对于来自同行的性攻势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而不得不动用暴力进行自我防卫。在这里,同性恋恐惧指的是对于同性恋者所采取的情感或者性攻势产生的恐惧,而早在1920年代此概念刚被提出时,其实同性恋恐惧主要指的是一些男性长时间生活在单性环境(比如说军队)中逐渐产生了对同性的爱恋而自己却无法接受,因此产生各种焦虑、难过等精神症状。在今天,这种症状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 出柜 (Coming out).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个概念逐渐演变为一种对直男对基佬产生的某种厌恶情感的描述。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症状被用作某些男性对另外一些男性采取暴力甚至杀害对方的合法正当解释。但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认为一个直男受到基佬的追求从而触发同性恋恐惧症(有些人认为是类似于精神紊乱的症状),最后“不得不”要让对方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 是法律中可以给予酌情考虑的话,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某些白人对于犹太人或者黑人的“恐惧症”? 他们所采取的种族灭绝行动又是否合理呢?
近年来同性恋恐惧防卫的最著名的一个案例恐怕是以下这个:
一个叫做 Johnathan Schimitz 的26岁美国男生曾经参加了一个叫做 Jenny Jones Show 的电视节目, 节目的形式是邀请来的嘉宾要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的一些可能会令人惊讶的私生活细节。在 Johnathan 上节目前,制作人告诉他节目组请来了一个偷偷爱恋他多年的人。 没想到,这个现场直播的节目开始以后,这个暗恋者居然是一个叫做 Scott Amedure 的32岁的男同性恋。Scott 上了节目以后想 Johnathan 问好,然后在公众面前揭露了他对Johnathan的同性之爱。三天之后,Johnathan 待了一支散弹枪去了 Scott 家里,开了两枪,子弹穿透了Scott的心脏,杀死了 这个疯狂暗恋者。
在后来的审判中,Johnathan 将犯罪的根源归结为 Scott 在公众面前“埋伏” 揭露了他的同性恋情。问题并不是在于这样的行为暗示Johnathan 本人也是同性恋,而是在于 Scott 的行为构成了 性攻势,从而触发了 Johnathan 的同性恋恐惧症症状,于是导致他精神紊乱,冲动下杀死了Scott。
最后,Johnathan 没有被判一级谋杀,而是被当做精神方面有情况,而被轻判为 二级谋杀。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情况。
对比第一个关于强奸与性侵犯的案例,两者的性质似乎相距甚远,不太具有可比性。但是我认为,联系两个案例的关键,就在于“不”这个词。在两个案例中,“不” 都被用作一种信号,一种将对方置于被动的 性目标 位置上的信号。就好像警察在大街上高呼一声,“嘿,你给我站住!”一样,在发出此信号之前,警察其实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指向,但是一旦某人响应了这个声明,不论他/她是不是警察想找的那个人,对于周围的人来说,他/她已经默认了自己正是警察所指的目标。 在这两个案例中也是一样,从 performativity 的角度看,相比起不闻不问而言,若是对对方的追求明确说“不”, 不仅仅意味着拒绝对方的请求,也暗示接收方默认了自己处于被动的“被追求者 (性目标)”的位置上。
因此,一个“不” 字对于发起攻势的那一方而言,既是“No”,也是"Yes"。 在第二个案例中, Johnathan 并没有在节目中明确拒绝 Scott 的追求,因为如果他说“不”,也就会被认为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也就暗示着他这样的行为是一种有“女性气质”的行为,将会激发 Scott 进一步的尝试, try harder until success. 而如果 Johnathan 的确是直男,那么他就更不可能在公众面前向 Scott 的求爱说 “Yes”. 那么最后,他陷入了一个两难局面,无法摆脱Scott,在他看来,若要破局,则只能让发起求爱的主体 Scott 本人消失。
案例三: SM 性虐待 Sadomasochistic Sex
SM 可谓是 No 被用来构造一个性别化的不平等 两性互动场景的 极致案例。SM 圈子外的人往往不理解为什么几乎每一本 SM 操作手册里都会提及设置一个 “安全词 safe word” 的重要性。简而言之,安全词是SM双方在事前约定的一个用来表示虐待强度达到极限必须停止的口号,而在所有词汇中,万万不可用作安全词的就是 No.
有一本操作手册这么写道:
只有除了“不”,“停下来”,“放慢点” 之类的词才能用作安全词的主要原因是,如果受虐者只需要说一个“不” 就可以终止虐待的话,这会威胁到施虐者对受虐者的完全支配感,事实上,被虐者往往享受的就是受到支配并被迫尖叫“不,不要啊” (或者类似用语)快感,如果施虐者听到“不” 就停止施虐的话,受虐者其实会感到失落感,甚至会感到愤怒。
另外一本手册提到:“类似于‘请不要再打我了’ 的请求实际意思恰好是‘好爽啊,别停’。" 大部分手册都推荐用颜色(红为停,绿为继续)词语或者有色水果词语来作为发号施令的安全词。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形里,No 恰恰意味着 Yes, 而SM正是充分利用了 No 的双重指代性 (double indexicality) 来营造一种高度性别分化、高度不平等的两性互动场景,并迎合某种特殊的性癖好。正如我上文所提到的,在具体场景中,对于采取主动试图满足自己性欲的男性而言,女性反复地说“不” 在一定程度上正好符合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被动性的描述,进一步强化对方“女性”的身份。而对于男性而言,当遇到女性主动表达自己的性欲时,恰好相反,男性的 “绝不说不 (never say no)” 才是 强化自己“男性”身份的符合社会预期的表达。
有不少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认为SM是一种男性对女性压迫的终极体现。而事实上,如果你对于SM圈真的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SM活动中大部分受虐者都是男性,尤其是那些在地牢以外的现实社会里拥有权势或财富的男人,而施虐者则往往是那些位高权重的男人花高价请来的 “ 女王 (dominatrix)” 也正是在这种极富戏剧性的性别认同的颠倒性角色扮演中,参与者获得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受社会常规限定的快感。
结语 Conclusion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男性” 和 “女性” 的社会身份识别,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受限于生理差异,而更多的是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扮演,而在社会中这往往具体体现为 “主动” 与 “被动”,“支配” 与 “受支配” 等等的权力不平等关系。也就是说, gender 并不等于 sex,前者属于构造出来的身份识别,是动态变化的,而后者则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属性。再往深了讲,也就是社会互动中许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族群分类,比如说北方人怎样怎样,南方人怎样怎样,又或者男生怎样怎样,女生怎样怎样,往往仅仅是人为构筑出来的社会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带着动态的批判性眼光审视我们的许多社会用语,比如说 “女汉子 (是不是说只有男性才能豪爽,而女性豪爽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呢?)”,“African American (是不是白人才是默认的 American,而黑人是一种特殊的 American呢?)”等,就能够看到背后对于不同社会关系所做的各种预设前提了,而这,也正是社会中许多性别不平等、性取向不平等方面种种问题的来源之一。
另外,从performativity 与 performance 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与其过分关注 what is being said, who said it 等,我们更应该深究 what effect does saying it, or not saying it, actually produce?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对于语言的社会性有更深刻与更本质的了解。
一些读后感:
看了许多评论,不少朋友们认为这个“上” 字 很粗俗 .... 我其实想着这个字语境不同意义不同,大家见仁见智理解。。按照狭义理解,我看到有这么一个神评论 ....
也有这样的评论:
这样的情况或者书佛啊,说实话,在我们的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不少,尤其是对那些多年后回过头来看发现错过了情感升华的机会的男女双方,都容易产生惋惜的心情。
“他当年怎么就不懂我意思呢?太傻了!” “我当年怎么没有勇气把她推到呢?太没种了!”
这种二元对立的状态,正是上文阐述的进退两年困境的具体体现。可是,是不是说我们就真的可以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玩,将 No 理解为 Yes 呢?
我也看见了下面这条评论,引人深思。
所谓男生在一些情况下 “霸王硬上弓”,为了证明自己男子气概而干出的事情,不仅会给对方带来深深的伤害,也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事实上,婚内强奸 大家一般可能很少听到,"对吧,都结了婚了,怎么能算强奸呢?" 但是仔细一想,若是违法对方意志强行发生性关系就算强奸的话,婚内与婚外,是否又应该区分对待呢? 这些话题都是从一个 “No” 衍生出来,极具争议性的问题。
正是因为人类社会中这种相当有 bug 的交往模式设计,让两性交往中出现了无限的一不小心走入死胡同的可能 ... 很多时候,有可能双方都不愿意玩这个有缺陷的游戏,但是又不得不受迫于 “身边的朋友”,也就是社会压力,按谱出牌。提高双方想法互相match 的几率的方法,恐怕只有观察细微把握时机了吧,尤其是对于常常要采取主动的男生,通过肢体语言阅读对方的好感(反感)强度很重要(而不是简单地选择放弃努力怀恨在心,或者壮胆鼓劲强上),而女生若是也懂得择机通过肢体语言释放一些暗示(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穿着暴露语言无下限,或者是被动等待,持续说“不”装矜持),也会让事情变得简单很多。
这或许是传说中的"无声胜有声"吧.. 但前提是,双方都不是“猪一般”的队友 ... 否则一方巧妙,另一方不懂,依然无法走出困局 = = 另外的话,人类社会还有一个bug,一个我们虽然不情愿而不得不承认的bug,就是女生们自身的情绪相对波动..尤其是每个月的某个时段... 不少女生朋友们也跟我讲过,有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自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特别烦躁和难受,不在状态... 如果这个时候有男生出手... 那么再小心地去揣摩对方心理,恐怕也会空手而归 = = ... 人类啊...... 为什么说 “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 " 这个bug 一直存在,两性之间就继续玩这个没完没了的 ”猜疑游戏“ 。。。尤其是对于心思缜密感情丰富的中国人来说... 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华语流行歌曲99%的歌词主题都是 情 和 爱 ...
sigh。
然后,再谈谈女生面对色狼烦扰或者怪蜀黍骚扰的问题。
我身边就有好朋友遇到过不小心给大叔留了电话号码,结果每周固定时间发短信骚扰的案例。建立在上文的基础上,对于那些主动出击的猥琐男,一旦被盯上成为YY目标,女生说“不”, 或者 “滚开” 等拒绝性话语,貌似只能挑起对方进一步的“性趣”,获得一种 语言性SM 的被虐快感,从而进一步加强骚扰强度。 怎么办呢? 女生在明,猥琐男在暗,往往是很难找到对方的;就算是朋友圈内的,对比同性恋的案例,我们又不可能真的拿一把刀过去捅死那个猥琐男。报警固然是可以的,但是这对双方必然造成麻烦,并且会更进一步增添猥琐男日后“复仇”的心理 ...
联系上文的理论基础,对于女生来说,我觉得拒绝骚扰的办法恰恰不是说 “不”。相反,我觉得以下套路比较可行:
被搭讪或骚扰时,不必立马驳斥,或者不闻不见(装作没看见对胆小的猥琐男有用,但对于色胆包天的怪蜀黍无用...),而是带着自信和清醒的头脑,顺着往下接,装暧昧,给对方一种若有若无的可能性,将情况慢慢稳定下来。你要相信,敢于骚扰你的那个人,肯定不会只骚扰你一个人,所以一旦沟通进入稳定模式之后,对方对于你的猎奇心强度会慢慢下降,并会依然去骚扰新认识的人... 在此基础上,不经意间将沟通强度下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其实还有一种更犯贱的方法,就是主动倾听一下猥琐男的烦恼,其他的涉猎,帮他出谋划策... 于是就可以将他注意力转移到别的目标那里...最后全身而退了。
最后,再聊聊表白。被各种煽情电视剧和电影渲染起来的 “表白” 这件事,害惨了多少少女少女 .... 不 “鼓起勇气” 贸然表白,也就不会有 No,不会有断然拒绝,也就不会带来相互猜测的两难局面,也就不会导致一方将追求结果与个人结果联系起来,加倍施压,而另外一方也不会过分焦虑,不顾自己真实情感,无上限提高防备,最后要么“一举拿下”,却等到一方情感酝酿丰富了,准备投入,另外一方却感觉刺激感骤减,开始寻找新的战利品.... 要么就是一方被激怒甚至双方都被激怒,反感慢慢叠加,最后酿成悲剧,最后连朋友都做不成 ....
正所谓“自古表白多白表 ” .... sigh.
其他的感想,大家见仁见智吧。
文/刘邓扬 (微信:壹心理,one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