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何谓朋友?当别人相信你脸上的微笑时,他能读懂你眼中的哀伤;他隐匿在你的觥筹交错之后,现身于你的困顿烦忧之中;当你得志时,他站在远处,静观你的人来客往,当你失意时,他无声地走近,送上一缕至诚的阳光;和他可以长别,可以久无音讯,可以相视无言,不必时时都想起,想起皆在温暖处。励志故事网的小编给大家精选了名人友谊小故事简短7则,欢迎阅读。
名人友谊小故事1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
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名人友谊小故事2鲁肃和周瑜的故事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
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
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
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名人友谊小故事3 “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名人友谊小故事4范仲淹和王质的故事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名人友谊小故事5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
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名人友谊小故事6 周恩来和张学良的故事
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们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在西安事变后,他们才见过第一次面,不过他们却是一见如故。当得知张学良准备和一起回到南京时,周总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机场劝阻,不过当他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张学良被软禁后,周总理曾想尽办法营救,奈何没有成功。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有忘记张学良。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忘了两位张先生啊,他们都对国家做过贡献。
徐悲鸿和齐白石,这两位中国画坛的巨匠,犹如双子星座般永远闪耀在艺术的天空,而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一段佳话永远在人间流传。
齐白石本是木匠出身,但凭着自身的天赋和刻苦勤奋,不仅在绘画上取得很高的造诣,而且一枝独秀不落古人窠臼。但在当时以模仿古人为能事的国画界,齐白石的处境十分尴尬,唯徐悲鸿对其画作甚为赞叹、敬佩。徐悲鸿于1929年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后,亲自登门拜访这位仰慕已久却又素不相识的画家,并提出欲聘其为北平艺术学院教授的请求,但连去两次齐白石均婉言拒绝了。徐悲鸿没有灰心,又第三次登门邀请。67岁的老画家被深深感动了,终于道出顾虑:自己从没有进过洋学堂,连小学都没有教过又如何能教大学?若遇上学生调皮捣蛋,自己这把年纪,恐怕摔个跟斗就爬不起来了。徐悲鸿便告之:他无须讲课,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作画示范就行,并且自己一定在旁边陪其上课。这样,齐白石才答应一试。
次日清晨,徐悲鸿亲自坐了马车来恭请,学生则站在校门前以热烈的掌声迎接老画家来校任教。齐白石登室当场作画,学生都在一旁仔细观摩。画完后,在徐悲鸿的引导下,齐白石与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堂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徐悲鸿以及齐白石自己都觉得很满意。课后,徐悲鸿又亲自送齐白石回家。临别时,老画家激动地说:“徐先生,你真好,我以后可以在大学教书了,我应当拜谢你。”说着便双膝下屈,欲对才34岁的晚辈徐悲鸿行大礼。徐悲鸿慌忙扶住他,热泪盈眶……两位画坛大师,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终生不渝的友谊。
当时的北平画坛观念极为落后,徐悲鸿欲革新中国画的主张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就连聘齐白石为教授之举也成为众矢之的遭到非议。“齐木匠居然也来当教授了!”流言蜚语,诽谤刁难,一时俱发。使徐悲鸿深感孤掌难鸣,只好辞去院长职务,南下沪宁。临行时,他去辞行,齐白石当场画了幅《月下寻归图》相赠,并在画上题诗日:“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
徐悲鸿南下后,和齐白石书信往来不绝。当时,齐白石尚未正式出过画集,只是自费印了200本画册赠亲友。为了扩大齐白石的艺术影响,徐悲鸿向中华书局推荐,并自任编辑亲写序言,终使齐白石的第一部画集正式出版。齐白石收到自己的画集和稿酬时,无比喜悦和激动。老人又一次被徐悲鸿深深感动了。
抗战时期由于战火纷飞,徐悲鸿与齐白石已不能再书信往来,徐悲鸿写了许多怀念旧友的诗篇,如:“烽烟满地动干戈,缥渺湘灵意若何。最是系情回首望,秋风袅袅洞庭波。”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急从重庆致信齐白石,很快便收到回信。齐白石在信中满怀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不久,徐悲鸿回到北平,立即去拜访齐白石,分别17年后,故友重逢,两人不禁悲喜交集。不久,徐悲鸿就任北平艺专校长,便立即聘请齐白石担任该校名誉教授,并经常与齐白石在一起作画、长谈,他们之间的友谊更深厚了。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北平的国民党要员纷纷逃离。临近北平解放前夕,南苑机场被炮火封锁,国民党政府在东单广场抢修起临时机场,派飞机来将一些著名专家及其家属接走。徐悲鸿也在此名单中,但他坚决拒绝去南京。不久,田汉潜入北平,向他转达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他的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徐悲鸿非常激动,次日便去看望年近九旬的齐白石。这时,有人向老人造谣说:共产党有个黑名单,进城后便要把这批名单上的有钱人全都杀掉,他已是单上有名。但徐悲鸿告诉他,北平很可能会和平解放。万一城内出现混乱,便会来接老人去北平艺专,护校的学生可保护其安全。共产党对所有对文化有贡献的人都很尊重,自己也坚决不走!齐白石老人一向最信任徐悲鸿,听他这么一说,疑虑顿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后来,他们共同迎来了北平的解放,也迎来了他们晚年在艺术上大放异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