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先别学了,休息会儿,来,吃个水果!”“快做好了!”
“妈妈,我们新换了一个语文老师,教得不好!”“是吗,那我们跟学校说说换一个班级。”
“爸爸,我们班上有个同学最爱打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那你也要少和这个同学来往。”
“妈妈,我不想上学了。”“也是,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既然不喜欢读书,不如去学个别的。”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父母不知道该怎样给孩子提供好的帮助和有效的方法,当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时,父母却采取顺应孩子的态度,而不是给孩子提高自信,帮助孩子正确地看待问题。当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老师或同学、不喜欢学校时,如果父母不正面引导,会使孩子越发认定学习是痛苦的。或许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在学习上不一定能帮得上忙,只好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在生活中多加照顾,就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孩子在学习中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有时他们更喜欢和父母一起攻克难题,有时想对父母说一说自己对学校的评价、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等,如果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误导。这会让孩子因没有得到帮助而觉得孤单无助。
1.陪读,一道独特的风景
眼下,父母陪读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其陪读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小学的主要科目和“特长”,陪读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
对孩子的教育已成了不少家庭投资的重中之重。高分就意味着能读好学校,能上重点大学就意味着将来能轻松地找到好工作。再加上每年媒体对高考状元的专题报道和过度渲染,使很多父母从中产生了陪读的冲动。
有的父母在学校周边租房吃住,对孩子实行全方位的照顾;有的父母甚至背井离乡,在外地边打工边做起了孩子的全职保姆;更有甚者借款陪读。而衡量这种陪读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就是孩子的成绩,而且完全不顾及它对孩子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长远看,陪读对孩子弊大于利。父母不要被“陪则成,不陪则败”的社会传言蒙蔽。陪读除了加重家庭尤其是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外,还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在无形中加大了他们厌学恐学的精神负担。所以,对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来说,还不如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正面管教秘诀】
年龄大些的孩子,自己懂得为什么要学习了,学习也很努力、很自觉,如果父母常以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为代价坚持陪读,还忘不了唠叨几句,等于给他背上加砖,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天生都有学习的愿望。把事情弄明白是人类不可遏制的认知冲动,这是学习内驱力的不竭源泉,就像孩子以扔砖头为乐一样,没有功利目的的事情本身就是乐趣。
孩子心中本来有个“发动机”,但父母们不承认,认定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必须由父母来推来拉,软硬兼施,否则他们就不会前进一步。各种各样的评比、排队、奖罚措施,把孩子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外部去了,心中的“发动机”渐渐关闭,就等你来推来拉,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也不动。
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必须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毕业后要出人头地。为此,父母要孩子晚睡早起,除了上学就是在家里看书做作业,不许看电视,不许看课外书,不许和同学交往,不许玩耍。平时有做不完的作业,周末有上不完的辅导班。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课业负担和思想压力有多大,厌学情绪的产生自然不可避免。
【正面管教秘诀】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有高的期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但高期望必须辅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高明的教育方法,否则往往走向反面。
3.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最好帮助,就是引发并帮助他们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兴趣、一个持久的学习动机。实际上,孩子的厌学情绪有时也是在失败中积累起来的。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避免厌学情绪的发生。如学外语,用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来帮助记忆,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例如,有的家庭把五颜六色的纸写满了单词,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
所以,父母若想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体验到成功,不要让孩子总是处于失败境地,被失败情绪打击得抬不起头,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正面管教秘诀】
孩子如果真的产生了厌学情绪,做父母的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找回学习的兴趣,让注意力回到学习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