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会说自信不好,每一个人的成功也都需要有强大的自信做基础。但是很多孩子却被培养得不那么自信,这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呢?
儿童是天生活泼好动的,充满好奇心,按说不该出现不自信。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小朋友还是会出现比较胆小怕生的情况。遇到一些疑难杂事更是容易退缩,畏难情绪明显。与人交流的时候,也会出现分心、走神,专注力差,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等。这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很多中学生,正值青春少年时,正当青春叛逆的时候,却显得很安静,无欲无求,也不喜欢与人交往,这也是一种不自信。
很多大学生,全家齐出动,把人护送到学校里。他就一身扎在学校里,安安静静,既不主动参加班级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甘心情愿做个看客,吃瓜群众。这也是缺少自信的表现。
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面试时,紧张的不得了,手抖、心抖、身体抖、嘴巴抖,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更是一种不自信。
工作了,很多人也是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生怕做错事,被批评,这也是一种不自信。
很多人谈恋爱,一见面就紧张,不知所措,心发紧,脑袋空空。这也是一种不自信。
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总有不自信的人存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总有不自信的情况产生。
这些不自信都是怎么产生并发展的呢?
常言道:“三岁看到老”。三岁看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三岁形成的什么行为素质才会跟着我们一辈子?如果要说有什么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恐怕只有习惯与性格了
人的性格、习惯,不自信等一定是在长期的行为习惯中养成的。一旦扎根、一旦生根发芽,就很难再清除,甚至发现都难,因为它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我们一直待在熟悉的人与环境中,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比如:不自信,在父母亲人面前,你很难看出他有什么不自信,只会是一切正常。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变得不自信,但是很多家庭还是眼睁睁的发生了!自己还以为万事大吉呢!
人的不自信是怎么发生的呢?这一定是几个行为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坏人都喜欢用毒伤人,其中有一种毒,叫合毒,它由几种毒物共同混合而成,单独使用任何一种,都不会毒发,一旦混合一起就完了,要中毒了。家长也许正是在这种组合式培养行为中,逐步培养出了不自信的孩子。
大概可以分成这样几条:
一、溺爱。父母疼爱孩子很正常,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形成长期溺爱,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二、依赖。孩子从出生就开始依赖父母,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形成长期依赖,就可能有问题。
三、帮助。孩子小,父母总是帮助他们处理很多难题,这也没什么。但是,如果长期帮助,事事都要帮助,也可能出问题。至少会变得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末代皇帝溥仪“不会剥鸡蛋”的故事,大概都听说过吧。倘若自己的孩子,某天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助,那该是多少深的挫败感啊!《论语》有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
现在的孩子虽然达不到溥仪的程度,但也足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有这种温柔乡在,谁还愿意遭受雨打风吹。进而很自然的,你会看到,孩子不愿与人交流,不想学习,不想做事,更不耐烦于处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粗暴,不善解人意,不能理解他人,不会换位思考,不能经受挫折。
在这种心理下,表现出来的只能是不自信,或者“我爸是李刚”。
儿时极度依赖,长大了只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无处依赖,也就是不自信;二是继续依赖——“我爸是李刚”。这样的孩子,他的所有自信都是在父母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过他信力,那是指的成年人,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佛,从来不去信自己。借用在这里,“他”变成了父母。要把自信还给孩子,而不能留在父母身上。
要想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至于变得不自信,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这几种行为组合在一起:溺爱、长期溺爱,依赖、长期依赖,不亲自动手,家人长期帮助和代劳。多大的孩子了,竟然还不会独立吃饭,独自上厕所。
依赖心理与自信心理水火不相容。穷人家的孩子大多更早的面向社会,以及更早的学会和执行独立的生活,独自玩耍。他们的父母大多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帮助他们做太多事。所以他们成年后,大多不会出现不自信的心理。
现在的父母如果喜欢代替子女劳动、行动,不让其动手,也不是不可以。至少不要养成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完全依赖。不然,他们不会有自信力,只会有“他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