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两则故事。
“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的故事说,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闲聊的时候,谈到孩子,她告诉陶行知,她的孩子太淘了,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亲自来到朋友家里,把朋友的孩子叫过来,拿着那块拆坏的表,带他到修表店去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师傅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师傅把一个个零件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表修好了,修理费一元六角钱。陶行知将修好的表交给孩子的母亲,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看师傅拆了装是学习。孩子自己在家拆了装,装了拆是大胆实践,说明孩子对此感兴趣又很有勇气,做父母的,应该保护这种兴趣和勇气,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爱询问、爱动手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奖励‘四块糖’”是陶行知批评学生王友的故事。故事说,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当校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打一个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之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
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他一眼,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接着,陶行知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打那位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打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话音刚落,王友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打他。”陶行知听到这里,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经没有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
自此以后,王友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后来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作者感言:我们把这两则小故事送给天下所有的父母和教师。怎样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陶行知老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擅自拆卸昂贵的金表,无疑是一种过错。可孩子拆表是出于好奇,是想知道表针为什么会自己走动,这是一种求知欲,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而敢于拆大人的表,又是一种胆量,一种勇气。强烈的求知欲和无所畏惧的勇气,恰恰是成就一名科学家必备的精神素质。陶行知从拆表的过错中看到了孩子勇于求真探索的正当性,所以,他才说“打掉了一个‘爱迪生’”。带孩子去修表,是实践教育,是让孩子明白,想了解一个事物,必须尊重科学。
王友拿泥块打同学无疑也是一种过错,可陶行知批评王友的过程却没有一句批评,他从“守时”“听话”“有正义感”和“主动认错”四个情节中,及时发掘出王友的长处,并通过肯定长处和奖励糖块的方式,促使王友自己认识并改正了错误。整个批评过程充满了师长对学子的关爱、尊重、期望和激励,一切都在宽松、友善、和谐的情境中顺理成章地展开,并水到渠成地达成目的。这是一种“甜批评”,是没有批评的批评,是批评的最高境界。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启示我们,面对孩子或学生的过错,作为父母或教师,不要简单地就事论事,更不应该盲目训斥甚至打骂,而应以关爱和尊重的心态,拓宽思维,多维度思考和分析孩子或学生犯错的原因,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过错中开发出积极因素,化消极为积极,促使孩子或学生自己认识和修正错误。
其实,即使最淘气的孩子或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点和长处,只要努力去寻找,都能开发出激励他们健康成才的积极因素。许多父母和教师所缺少的,往往是那双寻找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