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故事说,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夫妻俩坐在餐桌旁吃饭,孩子却伏在窗台上,借着夕阳的余晖看书。几次催促,孩子都不理会,无奈,妻子叫丈夫去窗前把儿子强行拉来,丈夫去了,拽着儿子的耳朵将儿子与书分开,儿子悻悻地到桌边吃饭去了。妻子低头吃着饭,并时而往儿子的碗里夹菜,吃了半天,发现丈夫还没回来,抬头一看,丈夫正伏在窗台上专心地读着儿子刚才读的书。
“泡脚”的故事说,一位大学教授,吃过晚饭,就坐在椅子上读书,夫人端来泡脚水,督促他泡脚,他头也没抬地答应了,并本能地将椅子挪近洗脚盆。夫人出去忙着别的事情,过了好长时间,估计丈夫可能泡完了,进屋取水盆。可进屋一看,哭笑不得,教授双手捧书,目不斜视,椅子的前两条腿放在水盆里,而丈夫的两只脚却还在盆外。
作者感言:实际生活中,象“吃饭”“泡脚”这样“忘我”读书的事情屡见不鲜。读书达到“忘我”境界的原因有二:
原因一:客观上书好,可读性强。如一部小说,人物鲜活,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一本理论著作,博大精深,观点独到,逻辑缜密;一首诗歌,意境深远,情景交融,音韵和谐;一篇散文,思想深刻,构思精巧,妙语连珠。
原因二:主观上专注,即阅读者的全身心投入,象那位教授。
二者当中,“专注”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者别无旁骛,专心读书,才能走入书的境界,从而理解和把握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产生共鸣。
我们说这两则小故事,是想借此聊聊“读书”这个话题。
读书是人重要的生存方式之一,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可以润泽情感,可以涵养生命。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大爆炸,人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读书。
读书是人的自觉行为,世人读书,概括说来,大抵有这样几种目的:
目的一:生存性读书。人活在世上,要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技能,要通过读书追求一定的学历和掌握必备的知识能力,这种读书是人活下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是人类文明得以承传的必要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的迫不得已。所以,人们把读书看成是苦差事,世上不乏读书苦的抱怨和劝人苦读书的故事。不过,这种读书也有欢乐,欢乐在其读书的结果。古时候通过苦读金榜题名,获得了“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今天通过苦读考入高等学府,相继获得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亦人生一大喜事、乐事。故清乾隆年间的大学士彭元瑞有“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劝人苦读联,民间歌谣“四大喜”中也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诱导。
目的二:研究性读书。为了适应某种工作和完成某项研究而读书。这种读书,在内容选择上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那位教授的读书,可能就属于这一类。这类读书,在别人看来是件苦事,但对于读书者本人,则是一件乐事,因为这往往是读书者的兴趣、爱好、追求之所在。孜孜以求于书海之中,借知识之雄风,放飞美好的梦想,一点点逼近自己的目标,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及所带来的欢乐,非别人可知。
目的三:休闲性读书。青少年课余、成年人工作之余、老年人退休无事之时,为了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而读书。第一个故事里的父子读书,就属于这一类。这类读书具有休闲性、审美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其读书动机林林种种,如闲来无事乱翻书,消愁解闷只求书,雪夜闭门读禁书,求解人生唯读书,怡情悦性不离书等;其读书内容千差万别,如挑灯夜读《牡丹亭》,手捧《红楼》不放松,月下行吟李杜诗,溪畔晨诵《道德经》,等等。我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赋闲的知识分子,都把读书当成最大的乐趣。宋末元初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一诗,最能表达赋闲读书人的情致。
至于怎么读书,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的读法,概括起来,大体有五:
方法一:精研式阅读与浏览式阅读相结合。所谓精研式阅读,就是字斟句酌、反复揣摩、全面把握、深刻理解的阅读,它追求的是精深,一般研究性读书和阅读经典都应如此;所谓浏览式阅读,就是观其大略、快速扫描、浅尝则止的阅读,它追求的是广博,一般以丰富知识、拓宽眼界为目的。
方法二: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脑瓜不如赖笔头,读书时养成记笔记、列提纲、写眉批、做卡片、写札记等习惯,能大幅度提高阅读质量。
方法三:巧妙安排时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这是鲁迅说的。一般说来,整块时间和上午精力充沛的时候,可研读深刻的理论性书籍,零散时间和下午劳累的时候,可读读文艺类作品,如小诗、散文、小说等。夜深人静好读书,没人干扰最好读书。
方法四:要把书读活。不读死书,不生搬硬套,不机械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古时有个笑话说,有位书生,听说村外的山坡上盛开着各种野花,便前去观赏。刚到山下,暴雨将至,别人都匆匆往家跑,他也跟着拔腿就跑。刚跑了几步,他突然想到,书上说:“君子急不乱步。”于是,他立刻停下来,整正衣冠,迈着方步慢慢地往家走。别人见了,对他说:“快跑吧,雨就要下来了。”他摆摆手,慢条斯理地回答:“不可,不可,先贤有言,君子急不乱步。”人们都跑光了,荒野里就剩下他一个人。不一会,狂风暴雨夹着冰雹铺天盖地地扑来,他仍在风雨中迈着方步。常年累月在书斋中读书,身体本来就很孱弱,经冷雨一淋,凉风一吹,到家便得了重病,卧床数月不起,经多方调治,总算保住了性命。这是典型的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孔孟之道。
方法五: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要善于思考,在“思”中深刻理解,在“思”中提出疑问,在“思”中去伪存真,去粗求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E”时代已经降临,人们不仅生活在真实的现实社会里,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生活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人们坐在荧屏前的时间越来越多,阅读电子文本已经成了当代人的阅读常态。电子文本虽有方便快捷、信息海量、超越时空限制等优点,但其碎片化、原子化、庞杂化、浅表化、优劣好坏并存化等问题,严重影响阅读质量。因此,当代人需要处理好网络阅读与纸质文本阅读的关系,将“屏中风景”与“纸间灵韵”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两者兼顾,这样,才有利于丰富阅读生活。就笔者感受,其纸质阅读时的身心高度参与及其所获得的心灵愉悦,是硬邦邦、冷冰冰的电子屏幕很难办到的。
令人忧虑的是,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读书,有的人,一有空就坐下来看电视,一年不读一本书,因此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电视具体形象、声情并茂给人带来的视觉盛宴,让人变得浮躁肤浅,因为它没了读书时的反复思索和悉心品味。因此,还是少看电视多读书为好。
人生离不开读书,特别是年轻人,正是“好(hǎo)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养成“好(hào)读书”的习惯,多读书,多读好书。
附:宋。翁森的《四时读书乐》:
《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径幽敞名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肃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