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两则轶事。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他素以炼句、炼字称著于世,在他的诗中,有不少名言佳句流传至今。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轶事说,贾岛的《送无可上人》一诗,前后写了三年才完成。起初,他即兴很快写出了“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音zhǔ)尾同离寺,蛩(音:qióng)鸣暂别亲”前四句和“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的最后两句,可五六句,怎么写也不妥帖,改来改去,有空就想,一直到了第三年才敲定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小诗描写作者秋雨初晴之际,送别从弟无可禅师去天台问道时的情景,首联交代背景,颔联写送写别,这颈联则重在抒发别后的孤独之感。从弟离去,独自在潭边行走,只有水中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细细品读,此联充满禅意,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唐代高僧、禅宗五大家之一的曹洞宗开山之祖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故事;而在树旁歇息,此歇息者又是谁,不过是色身而已。果真如此,那么,离别之事又何须看得太重呢?不过,禅宗虽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但终泯灭不了心中情感,故尾联有“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的约定。
另据宋人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贾岛自己对这两句诗也十分欣赏,并坐了一首《题诗后》的小诗,诗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推敲”的轶事说,有一次,贾岛骑蹇驴访李凝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成后,他总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无意中撞上了吏部侍郎韩愈的仪仗队。他被众卫士拿下,带到韩愈跟前。他具实说明事情原委,韩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于是二人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后来韩愈又劝他还俗应举,并赠诗“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贾岛为此名声大著。
作者感言:贾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苦吟诗人,我们说他的两则轶事,是想借此聊聊“苦吟”这种文化现象。
所谓“苦吟”,就是指在诗歌创作时,为了追求最佳表达效果,反复吟诵,认真推敲,苦苦炼意、炼句、炼字的过程。“苦吟”的特点就在一个“苦”字,苦苦思索、苦苦寻觅,冥思苦想,收肠刮肚,唐代诗人卢延让有一首《苦吟》,说的十分形象。诗曰:“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古人思考问题时习惯拈着胡须,为使一个字用得妥帖,竟拈断多根胡须,可见思索之久。
自文字产生以来,历朝历代乃至今天,文化人都十分重视行文的遣词造句,不管是什么文体,都要求词语精当,表达准确,这本是很正常的,诗圣杜甫就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而“苦吟”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的独特文化现象,则出现在晚唐。我们大家都知道,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在晚唐社会与文学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为追求“清新奇僻”,刻意于音律、对偶、字句的推敲锤炼,致使形成风气,产生了“苦吟”诗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孟郊、贾岛和姚合。“苦吟”派诗人的作品,其内容多是日常琐碎生活情境的表达,多有佳句而少有佳作。
关于这位半僧半俗的苦吟诗人贾岛,还有一则因专注吟诗而撞上京兆尹刘栖楚的故事。故事说,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大街上走,当时,他正在构思《忆江上吴处士》一诗,时值秋天,西风萧瑟,黄叶飘零,贾岛在驴背上即兴得了一句“落叶满长安”,觉得还应该有个上联对应,于是摇头晃脑地在驴背上想啊想,终于想出“秋风吹渭水”的上联,乐得喜不自胜,拍拍驴屁股催驴快走,径直闯进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队,当即被拿下,关了一夜才放出来。古时朝中高官出行有鸣锣开道,人马前呼后拥,如此大的动静贾岛竟浑然不觉,足见其专注。
“苦吟”派诗人“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顾文炜)“ 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 方千霄)的求高求精精神,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
启示一:不仅仅是作诗行文,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特别是面对自己的职业岗位和所从事的事业,都要有一点苦吟精神,都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高度专注,反复推敲,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把事情做好。贾岛多有名句传世,就是他苦吟的结果。
启示二:当代社会,已无文盲可言,人们生活、工作、交往,免不了有大量的书面交流,行文时注意遣词造句,字词用得精准,有助于思想的表达。
顺便提醒一句,居住在现代城市,满地都是汽车,所以,请不要学贾岛在马路上专注思考问题。走路时,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是第一要义。否则,你不会象贾岛撞上韩愈和刘栖楚那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