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冬,枫叶渐红,轰轰烈烈的秋季校园招聘在两个多月的奔走中圆满完成。我们走进30余所大学,见过无数青春洋溢的面孔,和近千名大学生做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收获很多感慨也很多。
记得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大学被称为“象牙塔”,里面住着一群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如今的大学似乎已走下圣坛接地气了,学生们纷纷从图书馆、教室中走出来,参加各种社团、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到社会上兼职打工,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明显的提高了,应该说这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是教育改革的进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有时会问这样一些问题:“你如何看待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你们专业的学生目前有哪几种职业发展方向,你是如何选择的?”;“在你的专业领域国内发展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有多少差距,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差距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能给出满意的回答,很多学生对这些问题一脸茫然,更为关心的是薪水多少、是否提供住宿、有没有年终奖等问题。记得在一所国内知名的985院校,我问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这个学生想了一会儿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我只是一名本科生,我们能做的很有限,我毕业能找个和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改行就是对社会负责了。”听了他的回答我说不清是失望还是气愤,我对这个学生说:“作为名校的大学生,你超越了多少人才有机会接受这样高质量的教育,你不认为自己应该比其他的同龄人担负更多的责任,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吗?”这个学生很诧异的看着我说:“我只想找份工作挣钱养活自己,没想过那么多……”每次招聘会结束我的脑子里总是闪现着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影子,我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为什么20年前我们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读书,没有网络没有那么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甚至电视和报纸都是限量版的,同学们却有雄心壮志去改变世界;现在的学生有了更多接触社会了解世界的机会,有了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孩子们的视野反而变得狭小,变得只关心自己的小天地呢?想起新任清华副校长施一公在清华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话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还只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找一份工作,实在是很狭隘?天下之大,有这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当你把自己限制到这么小的一个圈子里的时候,你的路只会越走越窄。”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那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妈妈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该看书时看书,该玩时尽情玩,看见优秀的人欣赏,看到落魄的人也不轻视,有自己的小生活和小情趣,不用想去改变世界,努力去活出自己。”看似很温馨的文字赢得很多的“赞”,很多人表示认同。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忽然想到那些大学生,他们是不是就在这样“不用想去改变世界,努力活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呢?幼儿园的时候被教育要努力表现赢得老师的喜爱;上学以后好好学习为了超越其他的同学得第一名;高考的时候选热门专业为了毕业好找工作;毕业了就为自己找一份高薪、体面又不很辛苦的工作……如此安排看似很合理很成功,但这样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始终不会懂得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不会在时代的背景下认清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没有大格局也难有大成就。我们常听人们抱怨社会不公、人情冷漠,然后回家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用想改变世界,努力去活出自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退步。中国古人教育读书的孩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人有胸怀天下的气度,社会才有可能发展进步,如果没有一个和谐安稳的大环境,我们个人的小幸福又能维持多久呢?
那天去学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校长的演讲让我很感动:教育是要培养出有积极人格、济世情怀的学生,培养学生树立为社会为人类服务的理想。我为孩子能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而欣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的人生理想几千年来都是中国读书人尊崇的信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在每个中国孩子的心中都是应该铭记的。我们为个人为家庭奋斗没有错,但作为教育者作为母亲,我们还应该告诉孩子,在追求小我的同时也要有大我,胸怀里有世界,眼中有他人,这样孩子才会在未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的社会才会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我知道孩子的思想形成、三观的培养会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左右,可能有些是我们无力把握的,但母亲的教育和思想在孩子的成长中始终有着最重要最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走出校园走上社会的时候,他们不会仅仅为了谋生去找一份工作,也不会在求职中把眼光局限在薪水和住房上。我们今天的教育,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因为母亲的视野,就是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