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无论是雨雪,还是泥泞,总挡不住心中涌动的激情。纵然千山万水,艰难险阻,脚步依然匆匆。无论是衣锦还乡,还是游子坎坷,家,永远是一种牵挂,一份温暖且可依靠的港湾。
从工作以来,远在甘肃的老家,虽未过千里,但我却有多年未曾回去。此次携家而往,急迫而又情怯。我怕站在村口白杨树下的母亲等的太久,怕在等待中再添白发;怕被岁月压弯了腰的父亲为我准备的饭菜又一次由热变凉,怕这一次次的饭菜由热变凉中,父亲再添新的皱纹;我怯自己由于种种原因,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回家过年的借口;虽然,我知道不论如何,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们能回到家中,就是送给他们最大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家就如磁铁,吸引着我越巴山,渡蜀水,穿秦岭,一路扑向记忆中的黄土高原。还记得,当我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问我老家还有多远时,我却失语。车窗外,当川蜀翠绿的山头渐渐露出黄土时,当声声爆竹愈来愈浓时,我分明已闻到了家的味道。此时的我,宠辱皆忘,除了心中对家、对亲人的渴望和想念外,别无他意。因为家就是幸福的源泉,与财富、地位、权势或荣耀无关,唯有心中那浓浓的牵挂,浓的如同从家乡峡谷吹来的春风,寒意中却带着丝丝温暖。
村子里,贴对联,放爆竹,儿时的记忆,没想到在三十年后,情景如旧,只是更多的体现出了工业文明的气息。读书时走的羊肠小道没了,变成了宽广的石子路;以前的马车没有了,变成了一队队摩托车队和一辆辆的轿车;孩子们不再是盼着多拥有几颗“大白兔”奶糖,而是成群结队的搞起了节目,放花灯,猜谜语,踩高跷,办晚会。文化丰富了,传统的内涵也扩展了。我也重拾童年之趣,但不论如何努力,再也不再像儿时一样一手遮耳,一手拿着香头点燃爆竹。于是,我只能在邻居小孩纯朴的揶揄下,老老实实的当起观众。
每当炊烟散尽,穹顶四合,夜色弥漫之时,室外,爆竹声会响成一片,一朵朵冲天而起的烟花,就如同一条条丝带,又如一朵朵的彩球,在夜色中飞舞、绽放,点亮长天和云彩。室内,灯明几净,父母的劳累化成了幸福的微笑,儿女围着父母,有说不完的家常,道不尽的思念情。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才是兴的基础。回家过年过的就是“家和”,这是一种幸福,如同缕缕阳光,温馨绵长。席坐土炕,吃着妈妈做的菜,品着妈妈的味道,听着妈妈的絮叨和爸爸的嗔怪,一时间,心底的幸福溢满心房;
回家过年,离开喧嚣的都市,关掉手机,懒洋洋的躺在火炕上放肆的舒展着疲惫的身心,重温儿时的故事,和父亲来几盘象棋,和母亲讨论一下柴米油盐和庄稼地里的收成,心情顿感释然,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