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省,在华夏的文明中占有崇高的地位。说到山西的饮食文化跟它的遥远历史一样,在华夏文明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人一种博大又精深的深邃感觉。那么去山西旅游需注意哪些节日饮食习俗呢?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
元宵节食俗。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全省普遍要吃元宵,太原市最有名的元宵店叫“老鼠窟窿”,常年经营元宵,节日供不应求。近年,自制的元宵渐少,多从食品店购买,南方的汤圆也大量运销于晋境。有些地方则是吃饺子或油糕。
添仓节食俗关于添仓节的日期,各地说法不,晋中一带,把正月二十称做“小添仓”,正月二十五称做“老添仓”。而晋西北地区则把正月三十称做“添仓节”,又称“补天节”,与女娲补天相联系。是日,要吃摊煎饼,吃时要掰一块扔到房顶上,意为补好天,祈盼五谷丰登,仓满囤溢。
二月二食俗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亦称“龙头节”、“青龙节”,此日饭食皆以龙命名,饼叫做“龙麟饼”,面条叫做“龙须面”。晋南在二月二有吃炒玉米豆的习俗,将细沙土放在铁锅里加热,倒入玉米、黄豆、白面丁,搅拌炒熟即可食用,香酥可口,叫做“二月二崩蝎豆”。二月二这天要吃麻花,俗称“咬蝎子尾巴”,可避免蝎子蜇人。晋北应县一带称二月二为“引田龙”,午餐吃谷穗(谷穗状的油糕)蘸鸡蛋,意为祈求丰收。繁峙县这天要吃炒瓜子、花生和大豆,叫做“炒蚰蜒”,象征消灭传染病源。朔县在这天早晨吃煮鸡蛋,名曰“咬金咬银”,意在发财致富。吕梁山区一带,要在二月二“捏角角,煮枣豆”,供献龙王。角角的形状像羊角,内包肉馅。枣豆,以红枣和豇豆为主,杂有豌豆、绿豆、红豆、扁豆、称为“五色豆”。煮熟后先在各神位处供献一些,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合家围坐而食,枣豆黏甜醇香,开胃健脾。
寒食节、清明节食俗寒食节,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因此,有的地方如吕梁地区的柳林县,俗称寒食节为“一百五”。多数年份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民间为了便于记忆,就将寒食节定于清明节前一日,因此,寒食节和清明节在不少地方是连起来的。
端午节食俗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蒸黍米糕,并向亲友馈赠,饮雄黄酒,在孩子们的头顶、耳窝、命门等部点一些雄黄酒,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王”字,以防五毒侵咬。晋南河津市端午节早晨让孩子在被窝里吃麻花,两头各咬一口,叫“咬蝎子头尾”。
中秋节食俗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秋高气爽,又圆又亮,象征合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山西农村,在中秋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自己烙制月饼,馅有红糖、芝麻、核桃、玫瑰等。人们把自家烙制的月饼叫“粗月饼”,香酥可口,把食品厂制作的月饼叫“细月饼”。烙制月饼时,除普通的圆形月饼外,还有“耍耍月饼”和“团圆月饼”。耍耍月饼是用特制的月饼模具制作,有小兔、小猴、小狗、小虎、小雀、老寿星等等,既可吃又可让小孩们玩耍,孩子们特别喜欢。团圆月饼是一张特制的大月饼,直径约一尺开外,按全家大小人口,以中心为点等而分切,每人一块,象征全家团圆,如家里有人在外边,也要给切一块,想办法捎去或保存,等回家时食用。中秋节夜晚,待月亮出来时要祭月,在院中放一大桌,上供月饼、苹果、柿子、枣、葡萄、石榴、西瓜等果品。全家在院中边赏月边吃月饼瓜果边说古道今,一派团圆天伦之乐。古为上党的长治地区有中秋节请女婿宴饮的习俗。清乾隆《潞安府志》载:“是日召婿饮。”传承至今,久而未变。
以上就是本站为大家介绍的去山西旅游需注意哪些节日饮食习俗。希望大家能对这些节日习俗做一个了解,以帮助大家去山西旅游的时候更好的享受山西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