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游戏和新型玩具对孩子的利与弊

孩子天生就会游戏,或者说出生前他们就已经开始玩耍了。年幼的小动物也酷爱玩耍,它们用玩耍的方式撕咬、打斗、逃跑。人类的游戏从何时开始呢?其实几千年前的石器时代,坟墓中就曾出土过玩具。如果游戏的历史如此久远,显然它不是为了简单的消遣。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游戏和新型玩具对孩子的利与弊。

对动物来说,游戏意味着生存训练,那些嬉闹玩耍最终练就了它们赖以生存的本领。人类也一样,区别在于人类更复杂的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所以,生存对人类来说还意味着文化,意味着能让人过得开心和愉悦的氛围,它让人格的方方面面得以丰富和满足。伟大的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说过:“游戏总是一种体验,创造性的体验”,而且“游戏作为一种基础,建立了人一生的体验”

所以玩游戏的时候,孩子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状态类似成年人的工作状态: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成年人,不仅能在工作中表现他的技术能力,同样,他的人格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现,好像一个“沉浸于游戏中”的孩子。所以,游戏和工作一样,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和持续的激情,唯一不同的是,成年人用工作改变世界,而孩子用游戏改变的却是自己。

现代心理学已经发现,童年世界的体验是一种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一个孩子会不可避免陷入恐惧、焦虑和失败中。但是,从出生几个月开始,随着游戏的参与,它逐渐成为了一种帮助孩子构建人格和医治创伤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儿童游戏类似一种自我治疗。

随着游戏的优势越来越为人所知,技术层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人们不禁开始思考,游戏的特质是什么?举个例子,孩子玩耍时处于什么样的“空间”呢?是遍布玩具的、所谓的“外在现实世界”吗?毕竟,这个世界环绕着他。还是他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幻想和情感的世界,看上去还不太清晰的世界?事实上,两者兼具。换句话说,“游戏空间”具有自己的特性,内部统一并彼此互动。在这里,孩子用从母亲身上感受到的安全感触碰世界。于是,这个空间作为一个中间地带,教会孩子如何走出自己,无畏的探索世界。他在“游戏空间”操纵世界,让幻想变成现实,由此,他得以获得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

游戏中孩子获得的不仅如此:他还将学会如何获得和掌控自己的能力。

首先是知觉力和能动力,接下来是情绪感受力。通过游戏,孩子开始信赖和依靠自己的感官,反馈行为对玩具造成的影响,

之后,通过调节手部和身体的姿势获得想要的结果。和静止的玩具玩时,玩具是完全被动的,孩子能产生一种新体验,这种体验他和母亲的互动中无法获得,毕竟母亲总是一个主动和动态的存在。情绪体验也一样,当孩子玩耍时,你会发现他们专心的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正是这个过程,让孩子显现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母亲们都知道,孩子对最喜欢的玩具常常有深厚的情感,但这些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也就是一种复合情感,它同时体现了“爱”和“恨”。这种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尤其珍贵,因为和母亲相处时,孩子一般无法在毫无内疚感和焦虑的情况下感受恨。从这点上看,读者也更能理解我为什么说游戏有自我治疗的作用了。

孩子在游戏中处于一种完全主动的状态,这是游戏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孩子在每一个漂亮的,有意思的玩具面前都是那么跃跃欲试。他会欣赏片刻,然后立即主动冲上去。这就是一种爱(占有的爱)的关系。

家长们请注意,玩具贵不贵、新不新根本不重要,事实上,哪怕简单、破旧的东西也能做玩具,也能引发孩子的主动幻想:在孩子充满创造力的目光中简单的破纸板也能成为一个城堡,一辆汽车,一架飞船。这种活动,从幻想和行为的层面看,后来也能成为孩子独立的基础,让他具有参与其它孩子游戏的能力。

让我们从最后一点开始,电子游戏中的参与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实现主动性。大家知道,软件的制造者设计规则,控制游戏,孩子的反应空间很有限。显然,输赢都会出现,但这种输赢的关键不过是参与者的反应是否“够快”或够“正确”。强加的机械化框架下毫无创造的自由。对所有人来说,游戏要求的反应千篇一律,那是一种永无止境的重复。不幸的是,它不仅教会了人们“被动和顺从”,还造就了“依赖”。所以,发达国家才会出现各种治疗电子游戏成瘾的机构。

机械化重复的游戏的另一个恶果——赢了也没有真正的满足感,也没有压力舒缓的效果。从心理学上看,强烈的“再试一次,再试一次”的渴望,其实就是一种依赖的感觉。

由此衍生出的游戏情境也越发贫乏,最终沦为危险的战斗和冒险。所以,这种玩具涉及人类心理学的什么基本倾向呢?一个缺乏爱和情感的空间,只有无穷无尽的攻击:你今天杀死了多少敌人,多少怪物,多少外星人?逃脱了多少致命的陷阱?迷宫中发现了多少宝藏(这种游戏表达了贪婪和占有)?另外,当孩子的玩具中毫无幻想的色彩,爱如何得以呈现呢?事实上,只有爱才能让幻想(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焕发生机。

显然,机械的游戏中无法蕴含人性化的关系。了解孩子心灵世界的人都知道,孩子能和一切事物产生人性的、温暖柔软的关系。所以,他们才能爱上一只毛绒玩具,并演化出一段爱的关系。幻想世界中,孩子们为“没有生命”的玩具赋予生命。于是,他们第一次成为了“爱的给予者”,而不是别人爱的对象。正因为毛绒玩具没有生命,它才能接受孩子给予它的全部幻想。相反,电子游戏则无法给予爱,它的机械程序让它沦为了“半生命体”:只能发散丰富的刺激,于是,孩子只能被迫“被动的”接受,但是,它却无法接受孩子对它的幻想,同时,它阻碍了孩子赋予它的一切情感。

过量的知觉刺激(闪光的屏幕,快速闪过的画面)不仅引发了孩子的被动,还将制造危险,最终,不仅孩子无法轻易的脱离这种刺激体验,成年人也难逃一劫。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只在急迫时才停止游戏。多少人在地铁里玩游戏消磨时间?人们在所有不重要的场合玩游戏。缺少约束力的孩子们会怎样呢?能想象吗?说它是催眠一点也不夸张,当然,我不是说一种真正的技术层面的催眠。但电子游戏,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有催眠的效果。小婴儿是个例外,他们的神经系统还没有成熟,也更加的柔软和脆弱。

另外,电子游戏并非恶毒的制造出来伤害人类,只是它的功能造就了它的特质。事实上,有些游戏也能训练(上学后)儿童的现实感,增加逻辑思维能力,于是,参与游戏的部分大脑(人格)也将成为人类发展中的核心大脑,它在成人生活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市面上普遍的电子游戏则没有这种功能,在重复机械的游戏场景中,只有大脑的神经末梢参与其中,用于训练反应速度等等,毫无建构人格的意义。而且全无情感和情绪的参与,让它具有了催眠的特点。

总的来说,孩子在传统的游戏中获得了幻想和玩具间的互动。它是一种真正的游戏,它为玩具赋予生命,创造了一些同时属于孩子和玩具的事物,最终衍生了人类的成年关系。遗憾的是,游戏机中只有游戏关系:它既是现实(孩子手里的真实物品),也是幻想(有限的创造了本该孩子自己创造的幻想世界),它损坏了孩子的功能。

传统的玩具让孩子更人性,游戏机陪伴的孩子最终将成为机械的人。

以上就是佰佰安全小编为您介绍游戏和新型玩具对孩子的利与弊的内容,本网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儿童安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的内容,以便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游戏和新型玩具对孩子的利与弊  新型  新型词条  玩具  玩具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游戏  游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