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空巢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多种现代化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空巢化转向是一种必然趋势,空巢家庭将会成为未来老年家庭最重要的类型。国内学者从社会问题和人口学的角度对空巢化问题进行了关注,但尚缺乏针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全面调查研究。城市空巢老人是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缺少精神慰藉,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当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前瞻性意义,同时能为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空巢老人的概念
在人口学的概念中,年龄在60岁或65岁以上的即为老年人口。在社会人口学的范畴里,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此外,空巢程度的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又将子女都在国外或外地,或无子女的老人定义为绝对空巢;和子女在同一个城市,但不在一起居住的老人定义为相对空巢。
二.城市空巢老人的现状
截至到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6年底增长为1490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3%,城市空巢老人的比例高达49.7%,其中独居的空巢老人占8.3%,夫妻双人居住的空巢老人占41.4%。另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家庭中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而空巢家庭户占到有老年人家庭的22.83%c”。在城市有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这个数字在2010年将可能达到80%以上。
北京市2003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近120万户有老年人家庭,空巢家庭高达45万户,占全市有老年人的家庭总数的38%,特别是在海淀区中关村地区,空巢家庭率更是接近70%;而上海市目前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超过到45万,上海65岁以上老人的空巢率超过40%,城市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的比例高达69%;天津市城区1997年有老人的家庭中空巢率为54%,到了2002年,则上升到了62.5%。
据专家预测,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行,将会出现了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特别是在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为主体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地区,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城市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
三.空巢老人的心理特点
1.空巢综合征
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乏爱,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全面低下。居住场所闭塞环境下的空巢老人大多心情抑郁、惆怅、孤独、寂寞、行为退缩。老年人由于缺乏跟子女和亲友之间的交流,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尤其是独居的老人,表现更为突出,感到孤独和寂寞,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这些负性情绪强烈或持久地反复体验即成为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长期精神刺激对空巢老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长期空巢就容易引发空巢综合征。
2.空巢综合征对身心的影响
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的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消化不良、心慌气短等症状,导致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躯体疾病。空巢老人一般面临着健康状况偏差,患病率高,行动不便等问题。
2002年,北京市某一社区调查的全部296户418个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发现,慢性病的患病率高达65.1%,同时患有两种慢性病的占22.0%,同时患有3种以上疾病者占12.3%。27.8%的空巢老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失能…。如果空巢老人长期独居生活,生活目标定位不清,生活意义不明确,很容易造成精神空虚、孤独、抑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因此,空巢综合征对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四.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李德明等对全国7个大中城市的2225位独居空巢老人、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显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相对非空巢老人普遍更低,其中超过1/4的独居空巢老人常有孤独、寂寞等负面的心情,感觉不受人尊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居中上水平,但独居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家人交流满意度较低。
此外,另据调查表明,空巢老人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空巢家庭,其中老年抑郁症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相对于非空巢老人心理状况更差,特别是单人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又会引起或加剧老年人的疾病,所以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特别关注。
五.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心理健康的内窖框架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正常,其内涵应包含心理过程(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正常。理想的心理健康框架应包含5个主要方面:
①性格健全、开朗乐观;
②情绪稳定、善于调适;
③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各种应激事件;
④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⑤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2.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
从现代心理应对理论来看,各种与应激作用过程的环节有关的心理健康因素,如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个性特征和社会支持等可能通过身心中介机制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起重要作用。李德明等的调查以老年人心理健康总分为目标变量,应用SPSS软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健康受一般人口学变量、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三方面影响。
从分析来看,主观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远大于一般人口学变量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吴振云等调查显示,老年人健康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还与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文体活动、经济收入和住房等满意度呈正相关。同时,空巢老人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和患疾病数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心理健康与患疾病数呈负相关。此外,尽管心理状况与年龄呈负相关,但居住状态、教育程度、健康综合状况、体能、生活规律等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有相互调节的作用,使心理健康保持基本良好。
由此可见,空巢老人心理健康与诸多因素有关,空巢老人随着年龄增高、疾病增多和加重,负性(消极)心理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要应对心理问题就必须消除或缓解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各种负相关因素,营造并发挥正相关因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六.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研究报告表明,我国老年人在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需要关怀、辅导的要求迫切,社会有义务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积极参与社会、促进家庭和谐。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涉及到个体以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我国传统的以子女为主的纵向关照体系正在受到冲击,创建横向关照体系,即个人、亲属、社区、单位、政府综合关照体系,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从个人、家庭、社会、政府部门等各个环节来综合考虑应对策略,构建起强大的心理、社会支持体系,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和促进空巢老人心理健康。
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趋势下所产生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社会问题,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因此,积极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护理人员可以指导空巢老人提前做好空巢的心理准备,并指导其做好空巢后的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如保持社会化、再就业、培养广泛的兴趣等。帮助空巢老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空巢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护理,防止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空巢老人的慢性疾病管理,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对其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实施预见性的防护措施,从而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社区可以为城市空巢老人提供“精神赡养”,使之有强烈的心理归属感,因此要以空巢老人的护理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服务,为空巢老人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针对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的疾病问题,社区可以邀请高年资、有经验的退休护士经常进行家庭访视,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疏导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空巢老人需要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服务,都是护士的优势所在,由护士开办的民营托老所在老龄化和空巢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思考和探讨。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问题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从研究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出发,探讨用护理手段或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护理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