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湖造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就开始提倡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两宋和明清是历史上围湖造田的急剧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南宋时期东南地区被围垦的湖泊就达数十,“乾道之后,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乾隆九年,湖北荆宜施道员描述洞庭湖“湖滨之地,尽皆筑垸为田,湖面已非昔比”。
新中国成立不久,“大跃进”时期,我国围湖造田进入另一个高峰期,我国湖泊迅速减少,仅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个,“八百里洞庭”变成“三百里洞庭”。据普查,湖北现存的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千米,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全省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217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再也没有“气蒸云梦泽”的壮观景象,“千湖之省”也名不副实。
事实上,人们也很早地就认识到围湖造田对环境会产生恶劣影响。宋朝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得湖泊大量消失萎缩,造成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水旱灾害明显增多。不少人就认识到并且肯定了水旱灾害与湖泊消失的联系,建议禁止围湖造田、实行废田还湖。从民间发出了“复湖”、“复陂”的呼声。
今天本站小编对我国围湖造田的历史概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围湖造田有哪些利弊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