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的就有六、七个之多。每一个台风到来时都有它的名字,那么台风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
在有国际统一的命名规则以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台风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为了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命名表上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 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每个国家和地区提出10个名字。
中国提出的10个是:龙王(后被“海葵”替代)、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有趣的是,国际上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风的名称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莲花、彩云等等,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
如果某个台风给台风委员会成员国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国可申请将台风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并将该台风使用的名字永远定格该台风(永久命名),其它台风不再使用这个名字。这样,就必须要补充一个新名字加入命名表。
台风的编号:我国把进入东经180度以西、北纬0度以北、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8级的热带气旋,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这就是我们从广播、电视里听到或看到的“今年第×号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
台风的编号也就是热带气旋的编号。人们之所以要对热带气旋进行编号,一方面是因为一个热带气旋常持续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时可能出现几个热带气旋,有了序号,就不会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对每年发生或进入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强度在热带风暴及以上)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编号由四位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年份,后两位是当年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序号。如2003年第13号台风“杜鹃”,其编号为0313,表示的就是在2003年发生的第13个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热带低压、热带扰动均不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当热带气旋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变性为温带气旋时则停止对其编号。
以上就是佰佰安全小编为您介绍台风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内容,本网自然灾害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雪灾防治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哟!